大多數中等職業學生處於基礎教育階段的弱勢群體學生群體中。學習基礎,學習習慣差,自信心不足,往往難以堅持自己確定的目標。如果沒有及時引導,這種挫折很容易傳播,影響他們在中等職業學校三年內從初中生轉變為熟練勞動者。因此,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關心人格的健康發展,已成為現代中等職業技術教育的必然要求;積極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學性和實踐性已成為中等職業學校的當務之急。
1 中職校心理健康教育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根據對中職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課堂教學活動的調查研究,發現了以下問題。
對課程設置重要性認識不足
《中等職業學校德育課程大綱》規定,心理健康是學生參與的德育課程。中等職業學校選修課一般提供範圍廣泛的知識,以加強學生的綜合素質。許多職業學校的領導認為技能是職業學校最重要的一個類別。只有那些掌握了技能和技能的人才能提高學生的就業率。他們相信就業率是根本。心理健康教育課的開設會佔用專業課的時間,影響教學質量。因此,目前只提供正式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許多學校認為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通過講座和活動來進行,不需要開設專門的課程。
任課教師專業化程度不高
心理健康課程是為了保護學生的心理健康,並運用相應的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協調發展,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心理健康課程包括活動、教育和教學。心理健康課程的教師必須接受專業的心理訓練。學校從主觀上高度重視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但由於沒有相應的教學指導機構,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專業教師的缺乏,更多的人對心理健康課程知之甚少,只看到自己的活動、教育。或者放鬆。在發洩方面,心理健康課程存在紀律化、形式化、簡單化、德育化等不良傾向。目前,短期培訓雖然培養了一批心理健康課程教師,但仍不能滿足需求,這使得一些學校由於師資不足,不得不放棄心理健康課程,或者安排其他教師參與心理健康教育。在實施過程中,它更加盲目,不可避免地會相互忽視,導致心理健康類的萎縮。
教學方式的單一性比較突出
心理健康課程的教學方法應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生活環境、知識水平和專業特點、具體教學內容等,要求教師注重實踐活動和案例教學方法,同時強調活動過程中的體驗和適應。在調查中發現,一些學校心理健康課程主要講授心理知識。在調查中,發現有些學校心理健康課主要講授心理學知識。有些學校把心理健康課成為活動課和心理健康課堂教學方法缺乏多樣性和創新。其實,心理健康範疇的每一部分都是建立在相關心理學的理論基礎上的,但這種知識並沒有以直接的結論和理論的形式呈現給學生的課題,而是經過治療後,更受歡迎和生活。說明的形式出現並滲透到整個教學設計和教學過程中。
2 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及時轉變心理教育理念
在轉型背景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應體現在辦學的整體觀念中。心理健康教育從心理健康理論教學轉變為心理教育教學。為此,大學心理教育部門要組織心理教育教師認真學習,重新規劃和建立心理教育課程。首先,調整義務教育必修課的理論知識和技能傳遞比例,從原來的理論知識到主導技能。其次,在原有的心理健康教育選修課程的基礎上,加入心理健康教育行為訓練課程和心理健康教育社會實踐活動課程,突出心理健康教育技能導向的教學理念。最後,教學方法改革與創新。將教師的解釋與學生的互動融為一體;將課堂學習與課後思考相結合;充分利用現代多媒體技術進行在線教育。
促進任課教師專業化成長
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專業化的實質和核心是教育教師的教育科學和心理科學素養專業化。豐富的理論準備是從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紮實的專業技能是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關鍵。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專業發展應包括:樹立職業理想、擴充專業知識、提高專業能力、形成專業自我。規劃心理健康課程教師的培養是實現心理健康課程教師專業化的重要途徑。對具有心理諮詢師職業資格的教師進行定期的後續專業晉升和培訓,使其有更好的職業發展。對於一些非專業教師,應加強專業知識的培養,提供心理專業知識和專業學習能力,加強實踐教學管理,不斷提高專業水平。
豐富課堂教學,開展更多的心理健康活動
高職院校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本就有其特殊性,因此,教師在教學的時候不能單單講解理論知識或是照本宣科,也不能總是將心理健康教育作為幹預大學生心理健康的一種方式,這種趨近於消極的教學方式很多時候反而會弄巧成拙。作者認為,心理健康教育並不是針對某一部分高職院校生的教育工作,應該是面向所有的高職生開展教育,採取積極的教學方式,不斷挖掘高職學生體內積極的正能量,激發各種正能量的品質,讓正能量和品質溢滿整個高職校園。並繼續豐富課堂教學,開展各種心理健康活動,使學生長期保持心理健康教育的積極性,如心理健康徵文比賽的發展,心理健康趣味活動,心理健康等。教育專家講座。通過豐富的心理健康活動,培養學生的情操,讓學生體驗各種快樂,快樂,快樂,促進學生的不斷發展和自我完善,確保大學生健康,和諧發展。
3 開發心理健康教育隱性課程
其實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跟其他課程也有相似之處,教學不僅僅局限在課堂上,還應該"走出課堂"。在其他課程中叫做"理論聯繫實際",在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就叫做"隱性課程",也可以說是延伸教育、拓展教育。學校跟教師都應該重視心理健康教育隱性課程的開發,不能只局限於課堂上的教育,要讓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到各個學科、各種活動。如大力開展校園文化建設。校園文化環境可以說是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第二課堂」。學校應該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環境,讓學生在良好的學校環境中釋放內心的不良情感。同時,學校還可以開展更多的校園文化活動,鼓勵大學生積極參與,充分發揮積極的能量和積極的思想,為校園文化建設自己的力量。
4 結語
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要適應高校的轉型,能有效地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心理學研究表明,對學生的評價是否客觀、公正、合理,會給學生帶來不同的心理影響。在效果評價上,要改變看重學習成績為主,而要看學生是否形成相應的思想、道德、審美、學習、技能、情感、態度、價值觀等心理品質。因此,應當建立合理的評價機制和成功的激勵機制,以滿足學生獲得成功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