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刺繡醫治精神疾病。 攝影:記者汪萬裡
昨日是第20個「世界精神衛生日」,今年的活動主題是「承擔共同責任,促進精神健康」。廣州市衛生局、市殘聯、市精神病醫院上午在越秀區農林街舉辦大型精神衛生宣傳諮詢活動。有精神衛生專家指出,幻聽是重性精神病的經典表現,但不能輕易診斷為精神分裂,因為很多情況是情感障礙所致。
文/記者伍君儀
通訊員 伍展虹
幻聽的病人會發呆,好像出神地傾聽某種聲音;
幻聽根據嚴重程度,分為假性幻聽和真性幻聽;
幻聽是焦慮的結果,例如常見的「手機鈴聲幻覺症」,老覺得自己的手機在響。
現狀 廣州在冊精神病患者4.6萬市衛生局疾控處處長周端華介紹,廣州目前登記在冊的精神病患者4.6萬,根據2006年對廣州地區15歲及以上人群進行的精神障礙現場抽樣調查,心境障礙、精神分裂症等精神障礙的終生患病率為15.76%。其中,抑鬱症、精神分裂症的高發群體以青壯年為主。
周端華稱介紹,廣州為此做了大量工作,包括:建立了「廣州市心理危機幹預中心」,開通24小時心理援助電話(020—81899120),開展心理衛生知識的教育和普及,對重大災難事故提供心理救援,對遭受嚴重心理應激的個人和團體提供諮詢,實施幹預;建成精防信息網絡系統,覆蓋全市12個區(縣級市),初步建立報病制度,實現了與國家精神疾病基本數據分析系統的對接;開展精神衛生規範化培訓工作,自2006年建立了廣州市精神衛生培訓基地,至今已舉辦十期精神衛生和精神病防治技術培訓班,共培訓學員461人;開展了農村居民重性精神病篩查和規範治療工作。由於表現突出,廣州今年被納入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療國家示範區。
幻聽現象解讀 症狀 對空謾罵或為幻聽表現在精神障礙中,精神分裂症是最受關注的重性精神病,70%以上的精神分裂病人有幻聽的症狀,因此,一旦發現一個人出現幻聽,家屬甚至一些醫生都輕易地給他貼上「精神分裂」的標籤。廣州市精神病醫院情感障礙科主任苗國棟教授在活動現場表示,幻聽的病人會發呆,好像出神地傾聽某種聲音。他們常常會告訴親人,稱有人老說自己壞話,感覺「好煩」。有時聽多了,病人會表現得很憤怒,於是開始和「聲音」對罵,特別是對空謾罵,或者對著家對面的陽臺罵,甚至對隔壁鄰居興師問罪,拿著棒子、菜刀等過去實施暴力襲擊其實是他們聽到有人想害自己,決定「先下手為強」,因此幻聽在某種意義上也算是一種妄想。
幻聽不是聽錯,因為聽錯不會頻頻出現。幻聽也不是耳鳴,後者是一種生理性現象,是耳朵感覺神經元和神經通路出了問題,只是產生聽覺,但沒有具體的說話內容,而幻聽則明確聽到說的就是自己。
界定 失去理性的幻聽屬精神病苗國棟介紹,幻聽根據嚴重程度,分為假性幻聽覺得腦子裡有聲音,自己能知道這個聲音不是外界真實存在的;真性幻聽覺得外部有人跟自己講話,或者有個喇叭對著自己廣播,自己已經喪失了對現實的理性檢驗,例如病人說有人在幾公裡外,甚至是千裡之外的老家跟自己說話,意味著失去了理性思考能力,病情已經發展到精神病的程度,病人常會採取相應的行為,例如聽從聲音的指示,把潛在的「敵人」、「仇人」幹掉,或者不堪聲音的羞辱而自殺。
幻聽在內容上又分為「倒黴蛋幻聽」那個「聲音」說病人長得醜等貶損性的評價;「幸運兒幻聽」,病人老聽到讚揚的聲音。兩者共同的地方,是借「聲音」進行投射。此外,幻聽還有爭論性幻聽聽到幾個人在爭論,有人表揚自己,有人指責自己偷窺女性,還有人說偷窺是出於好奇,無可厚非。
病因 幻聽是過度焦慮的結果過去學術界推測,幻聽是大腦中存在著一個精神病的病灶所致。然而,這個病灶一直未被證實。廣州市精神病醫院近幾年研究發現,幻聽是焦慮的結果。最早腦子出現了類似回聲的聲音,緊張焦慮的人就對聲音產生關注,覺得似是而非,例如常見的「手機鈴聲幻覺症」,老覺得自己的手機在響這是很多人都會偶爾碰到的現象。隨著內心焦慮的加劇,病人對「聲音」越來越關注,幻聽的聲音就會越來越頻繁出現,聽得越來越清晰,病人逐漸給聲音賦予意義,信以為真便做出精神病性的反應和行為。
苗國棟認為,幻聽不一定是精神分裂,相當多是情感障礙。心理治療能讓幻聽減少和消失,例如,一位17歲被診斷為精神分裂的女孩,應用大劑量抗精神病藥物治療兩年,還是幻聽,後來用抗焦慮藥卻把幻聽治好了。「人類越來越缺乏安全感,幻聽也會越來越多見。」他說。
粵重性精神病患者超120萬 八成五以上「不在服務區」又訊 (記者莫冠婷、任珊珊 通訊員郝黎、靳婷)昨天,廣東省衛生廳、省殘聯、省精神衛生中心及東莞衛生部門聯合舉辦「廣東省精神衛生日宣傳活動」。據專家估算,廣東省各類重性精神病患者超過120萬人,但全省每年僅能收治住院精神病患者5萬人次,高達85%以上的患者「不在服務區」。
近年來,頻頻發生的學生、公務員等人群自殺事件,引發輿論對精神疾病的高度關注。記者從省精神衛生中心獲悉,由於投入不足,目前全省精神衛生機構普遍存在房屋破舊、業務用房緊缺、檢查儀器設備落後等問題,經濟欠發達地區尤其突出。
精神病院床位嚴重短缺數據顯示,全省隸屬衛生系統管理的精神衛生機構現有業務用房20萬平方米,其中危房面積高達12%。由於醫療設備匱乏,全省90%的精神衛生機構不達標。經費投入不足,且大部分投入在珠三角地區,非珠三角地區縣級精神衛生機構平均年財政補助僅7萬元。
全省精神衛生機構設置、床位編制和專業人員嚴重短缺。珠海、河源、汕尾、陽江、清遠、揭陽和雲浮等7個地級市沒有市級精神病專科醫院,全省縣一級精神衛生資源非常缺乏。目前,廣東每萬人口精神科床位數為1.29張,比北京、上海、江蘇等國內經濟發達省份落後10年。全省平均每10萬人口精神科醫師約1.83人,精神科護士3.04人。
記者獲悉,根據《廣東省精神衛生工作體系發展實施意見(2009~2015年)》,全省將堅持「醫院、社區一體化」防治康復模式,以社區鄉鎮衛生服務機構為平臺,全面推進精神衛生服務均等化。
產業工人心理健康需關注又訊 (記者汪萬裡) 東莞是製造業城市,產業工人眾多。針對企業員工的心理幹預,廣東省精神衛生研究所林勇強教授表示,目前正在深圳、東莞的個別企業進行試點,但專家太少,企業配合不夠,推進艱難。
工人心理幹預在試點東莞是製造業城市,擁有超過800萬產業工人。深圳富士康員工跳樓事件之後,企業員工的心理問題得到重視。據了解,位於寮步橫坑的東莞三星電機公司多年前就已經在廠內開設了心理諮詢室,員工在工作、生活中碰到問題,都可以到心理諮詢室向專業的心理諮詢人員傾訴。
不過,能在廠區內開設心理諮詢室的,在東莞仍然屈指可數。林勇強教授表示,目前對企業員工日常的心理幹預工作還在探索一種能跟企業合作的方式。
防治工作下沉到社區東莞市新湧醫院院長陳德添表示,東莞登記在冊的重性精神病人為9503人,小部分是在東莞打工的、非戶籍人口。兩年前,東莞將精神衛生防治工作下沉到基層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目前,東莞32個鎮街,有27個鎮街已經能開展精神衛生防治工作,約有1600名精神病患者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治療。
案例 「假期症候群」或為 心理精神問題被誘發 出現「假期症候群」要認真對待本報訊 (記者伍君儀 通訊員崔豔玲)國慶長假結束,近日人們回歸生活的軌道,上班的上班,上學的上學。儘管帶著些許不情願,儘管節後要連上9天班,大多數人還是能調整身心加以適應。極少數人出現「假期症候群」,一般認為是放假放鬆了身心不適應學習與工作壓力。但是,一位廣州心理醫生提醒,這很可能是平時就積存的心理、精神問題,甚至是嚴重的精神障礙,只不過在假期末的生活轉變中爆發而已。
上班突發精神病海珠區一名30歲的外企女職員平日工作忙碌,今年請了一個月假去澳大利亞參加親戚的婚禮。從沒出過國的她在異國盡享悠閒舒適,遍嘗海鮮西點,回國後滔滔不絕地和家人講述假期的精彩,夜裡也興奮得失眠。她上班後開始出現胡言亂語,懷疑有人跟蹤自己,覺得同事們用異樣的眼光看自己,似乎嫉妒自己有機會去澳大利亞,甚至出現了幻聽,有個聲音說她出國旅遊是虛榮心的表現……
她的姑姑帶她找到廣州市紅十字會醫院心理保健門診主治醫師黃全。黃全詳細詢問了她的情況,未發現有精神病家族史,但追溯到休假之前的半年,她所在的外企進行了人員精簡,結果她的任務量暴增,連續超負荷工作半年,一直抱怨很疲勞。
「一起不爽」緩解症狀黃全認為,假期中人們充分放鬆,休閒旅遊,一上班又重新面臨老闆和老師,承擔工作和學習的壓力,在生活轉換的過程中可產生牴觸和厭惡的情緒,做事沒有衝勁。
黃全建議,這時需要調整心態,多與同事和同學溝通,就會發現出現不適的人原來不只是自己,而是大家都有同感,通過交流可緩解厭惡情緒,心態自然放鬆。感到嚴重不適的人,應警惕是否有精神和心理疾病,最好找醫生做心理檢查。而對於假期後嚴重牴觸上學的學生,黃全認為要給孩子充分的時間鼓起勇氣面對學習,同時積極和學校老師溝通。
高校教師持假槍 路上逼停來往車輛 尖子生、「白骨精」易患「雙相抑鬱」本報訊 (記者任珊珊 通訊員溫志勤)昨天是第20個世界精神衛生日,廣州多家醫院舉行義診。近年來,抑鬱症患者自殺事件頻頻發生,觸動人們的神經。心理醫生稱,如今,越來越多的尖子生、「白骨精」(即白領、骨幹、精英)、高校教師和公務員被一種叫做「雙相抑鬱」的疾病伏擊,發病時情緒如同「坐過山車」忽高忽低,比單純抑鬱症更容易引發自殺。
專家呼籲,如果上述人群平時情緒經常劇烈波動、抑鬱狀態持續兩周且亢奮狀態持續一周,很有可能是患有「雙相抑鬱」,應儘快到心理科進行排查。
高校教師「雙相抑鬱」昨天上午,在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的義診現場,40歲的前高校教師趙先生向醫生諮詢「雙相抑鬱」。
「我一段時間抑鬱,一段時間躁狂,簡直"冰火兩重天"。」趙先生說,他最早因工作壓力和情感受挫陷入抑鬱,經過治療情況好轉。然而,從7年前開始,他突然發覺自己處於兩種病態情緒的反覆交替折磨之中。情緒低落時,他整天閉門不出,一心求死。而情緒亢奮時,他又變成「購物狂」。
最瘋狂的時候,他竟然舉著仿真手槍上街,嚇唬來往的司機減速行駛或者停車。
女大學生情緒驟變19歲的女大學生阿梅畫了一張曲線變化圖來說明自己一個月之內的情緒波動。先是一周左右的興奮,然後在3晚之內喜怒哀樂瞬間驟變,繼而陷入持續低迷。
「和情緒一直低落的單純抑鬱患者不同,雙相抑鬱患者會一時沮喪、無心工作,一時亢奮、精力充沛,對患者的危害更大。」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精神心理科主任潘集陽教授說,現在來就診的這類患者越來越多,約佔抑鬱症患者的兩成,但很多人根本沒有意識到自己病情的特殊性。
少年厭學或因此症「很多家長常把適應性障礙和雙向抑鬱相混淆,實際上前者往往發生在孩子轉學、升學階段,情緒低落、失眠一般不會超過3個月。」潘集陽指出,由於雙相抑鬱的患者表現「時好時壞」,比單純的抑鬱症更具有欺騙性,導致延誤治療。如果孩子狀態反覆且持續半年以上,很有可能屬於雙相抑鬱。
作者:莫冠婷 任珊珊 郝黎 靳婷 (來源:廣州日報)
(責任編輯:UN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