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019 年了 我們何時才能實現 L4+ 完全自動駕駛?

2021-01-09 新出行

五十多年前,我們的車是這樣子的:

二十多年前,我們的車是這樣子的:

當時間的腳步來到現在,大多數是這樣的:

或者是這樣的:

那麼未來會是怎樣的呢?

很明顯,自動駕駛技術已經成為整個汽車產業的最新發展方向。近兩年,全球自動駕駛汽車市場規模不斷攀升至去年的 48.3 億美元;很快到 2020 年左右,過去積累的自動駕駛技術科研成果及工程進步都將成為現實,自動駕駛汽車即將進入 10-20 年混合模式的時代;爭奪行業話語權的激烈程度愈發白熱化...百年一遇的汽車行業變革機遇,正在全面開啟。

這次巨大的技術變革正是以汽車的新四化為特徵。一方面,谷歌、蘋果、百度、華為等等網際網路巨頭高調湧入,另一方面,像沃爾沃、日產、豐田、大眾這些傳統的汽車公司,也在紛紛宣布轉型,從傳統的汽車製造業變成移動出行服務商。而類似博世、大陸等供應商們則低調地探索前行了很久...

我們要知道,在這個變革背後,實際上是因為能源的技術革命、人工智慧、大數據、車聯網以及共享經濟等等這些全新技術的誕生與進步,才促動了汽車新四化的變化,改變的是未來出行方式,社會形態和一個新的經濟生態將重新生成,這對所有人來說都是一個重大的變化,一個從未見過的變化。

2019 年,是 L2/L3 自動輔助駕駛的高光時刻,不只是特斯拉,其也成為牽動不少車企的新 g 點,也成為一項「不提就落伍的」新車話題。被寄予厚望的同時,問題來了,究竟,我們什麼時候能完全實現 L4+ 自動駕駛?

要回答這個問題,牽扯的方方面面太多,似乎並不能下定論,那麼,我們不妨站在局外人立場來看看自動駕駛的量產時間點,來盤一盤。

首先,自動駕駛量產的基本要素包含四點,分別是:技術、市場、生態、成本。作為一個商品,則要達到規模經濟,那麼需要經過三個周期:科研探索期、產品孵化期、規模化發展期。

科研探索期,也就是從 0 到 1 ,以美國為例,現在科研探索期基本完成。接下來是產品孵化期,即從 1 到 10,以全球無人自動駕駛小巴量產為例,2018 年的全球各家公司量產計劃都在只 50-100 輛左右,每輛小巴的成本則要去到高昂的 60 萬- 200 萬元不等。

據了解,科研探索期大概已經初步完成,因為目前已經進行商業運營了,這一個標誌,儘管是小範圍內,到 2025 年也許有萬輛規模的開始進入規模化發展期,即從 10 到 10。至於到發展到 10 現在預計是在 2060 年。因為產品可靠性不強,成本下不來,忽悠自動駕駛很快能夠實現反而會貽害一方。

接下來我們再具體一點:

全球目前大約有 70 億人口,保有 20 億輛車,中國 13 億人口,3.27 億輛車。假設一:到 2060 年全世界車輛更新換代保有量持平,維持在 20 億輛水平,這是一個保守的估計,但也是一個理性的估計,因為全球每三人就一輛車的情況已經對地球來說是非常沉重的負擔。

假設二:一輛汽車壽命 20 年,準時報廢。

假設三:每年固定新產 1 億輛車,2025 年自動駕駛新車產量佔 1%,之後每兩年增長量按指數增長翻一番。

按照本題,暫不考慮其他市場調控手段,到哪一年全球 20 億量車全部變成無人駕駛車?可以得出的答案是,2035 年新產車全都是自動駕駛車,產量達到 4.4 億輛,到 2054 年才能完成 20 億輛車的全部更新。

未來的詩和遠方是這樣子的。但最終的結果如何?誰又知道呢,阿姆斯特朗 50 年前在月球留下了第一個腳印後,人類就再也沒有到過月球了,甚至連地球軌道都再也沒有離開過,而當時進行登月現場直播的模擬信號,已經從2G、3G、發展到現在的 5G 了...

編輯總結 /

自動駕駛將為汽車工業帶來長久以來最為重大的一次變革,汽車行業可以有各種不同的行為方式和合作模式,這是我們之前從未遇見過的情況,也歡迎大家與我們一起討論,沒有準確答案,只有擁抱未來的渴望。

相關焦點

  • 2019 年來了:自動駕駛行業將面臨哪 7 大障礙?
    )按:2019 年 CES 大展的帷幕即將拉開,賭城拉斯維加斯將再次成為自動駕駛開發者的超級舞臺。為了實現自動駕駛夢,他們也必然會拿出自己的看家本領。鑑於這項年度盛會一直是技術潮流的風向標,因此今年的 CES 還是會見證大量技術突破與重量級合作的誕生。與會人員會圍繞技術、商務、監管和社會問題進行一系列深入討論。因此,2019 年自動駕駛行業的走向也會在這次展會上初露端倪。
  • 再見2020|自動駕駛追逐者的進與退
    其中2020年國內新增自動駕駛領域相關企業數量相較於2019年下降了26%,企業名稱或經營範圍內新增自動駕駛的相關企業數量下降了31%。不僅如此,由於疫情的衝擊,一批早幾年入局的玩家去年也紛紛在自動駕駛戰略上進行調整,或直接退出自動駕駛賽道,或調整戰略的優先級,自動駕駛領域再度呈現「冰火兩重天」的發展態勢。
  • 無人駕駛汽車怎麼實現自動駕駛呢?
    無人駕駛汽車怎麼實現自動駕駛呢?這背後一個關鍵技術就是LiDAR,即雷射雷達傳感器,俗稱光達,它也被稱為無人駕駛汽車的眼睛。 雷射雷達是自動駕駛的關鍵技術 Lidar大致分為機載和地面兩大類應用,其中機載雷射雷達是一種安裝在飛機上的機載雷射探測和測距系統,可以量測地面物體的三維坐標。早在上世紀七十年代,由美國航天局研發,LIDAR測繪技術空載雷射掃瞄技術開始了發展,並且速度飛快,約在1995年開始商業化。 除了軍事領域的應用,雷射雷達也迅速向民用市場擴展。
  • 「進化」中的福特自動駕駛測試車 2022年商用無人駕駛夢近在咫尺
    原標題:「進化」中的福特自動駕駛測試車 2022年商用無人駕駛夢近在咫尺   福特自動駕駛技術的進展正是通過一代代的自動駕駛車展現出來
  • 蘋果造車不會帶來驚喜:電池極限無法突破 自動駕駛仍是虛幻
    如果蘋果在首代量產車型上選擇在智能座艙維度極盡奢華,那我們大可不必對它的銷量感到樂觀——輔以蘋果的品牌調性加成,這意味著對標的車企將是保時捷。而這家已有72年歷史的豪華乘用車品牌,2019年全球銷量尚不足30萬臺。
  • 星球大戰車型 Zoox公司開發自動駕駛汽車
    月3日報導 近日,Zoox公司設想了一款完全自動駕駛的汽車,設置不需要駕駛者去輸入任何的命令,完全由汽車自己駕駛。在理論上駕駛者可以從勞累的駕駛中解脫出來,完全由電腦來操控駕駛汽車,這樣他們可以有時間來弄明白Zoox到底意味著什麼。
  • ...高精度北鬥定位終端是實現汽車輔助駕駛及自動駕駛的關鍵傳感器
    同花順金融研究中心8月21日訊,有投資者向雷科防務提問, 華為即將布局無人駕駛領域,請問公司在無人駕駛領域有哪些產品及技術布局?公司回答表示,智能網聯是公司五大業務群之一,公司基於自有的高分辨毫米波雷達、高精度室內外組合定位、人工智慧視覺處理、自主可控邊緣計算等核心技術,融合5G通信等技術,研發了無人駕駛智能網聯繫統中智能路側分系統,可實時獲取路面人、車、物等目標的位置、速度、屬性等信息,上傳雲平臺並實時分發至智能汽車,相關技術可廣泛應用於智能網聯汽車和智能交通領域。
  • 自動駕駛太陽能電動車亮相 低限速保證安全
    自動駕駛電動車,墨爾本太陽能電動車,墨爾本自動駕駛電動車" title="輕量化,產能布局,電動汽車,黑科技,前瞻技術,熱點車型,自動駕駛電動車,墨爾本太陽能電動車,墨爾本自動駕駛電動車" style="margin: 0px auto;
  • 自動駕駛的「眼睛」,21年每家車企「必裝」!
    他們或許代表著未來5年汽車的大趨勢。如此重大的行業變革,今晚7點整我們緊急連線行業專家,第一時間解讀行業趨勢,入口在文末。1、國產汽車廠商最近動作頻頻,但是目標都是它?梳理一下最新發布的新車型包括:智己汽車發布兩款電動車,算力可達30-60 TOPS,搭載15個高清視覺攝像頭、5個毫米波雷達、12個超聲波雷達、支持3個雷射雷達;蔚來發布首款轎車ET7,算力高達1016 TOPS,配備33個高精度傳感器、11個像素高達8800萬攝像頭、1個雷射雷達;長城汽車在20年底發布會上,正式宣布要在2021年實現L3自動駕駛,將配置雷射雷達;長安汽車聯合華為
  • 中國的自動駕駛路在何方?
    舊金山往返洛杉磯,特斯拉實現零幹預自動駕駛 2020年12月31日,WHOLE MARS CATALOG上傳了一段特斯拉FSD Beta的路試視頻,並發文表示該視頻記錄了特斯拉Model 3從舊金山到洛杉磯實現零幹預自動駕駛的全過程。據他們所知,這是首個記錄了特斯拉FSD實現零幹預的實例。 文章詳述了此次行程的相關細節。
  • 那些被自動駕駛「殺死」的人
    然而 1960 年,加繆死於車禍。半個多世紀過去了,這樣的「隨機性殘忍」時有發生。駕駛機動車已成為大多數成年人做的最危險的事情之一,2018 年,全球因車禍事故造成的死亡人數超過 140 萬。這幾年自動駕駛在全球範圍內燎原式發展,這一技術據稱能消除 94% 由人為失誤造成的車禍。某種程度上,自動駕駛汽車有機會成為救命良方。
  • 自動駕駛大展宏圖 沃爾沃再一次定義「出行安全」
    6月27日,上海智能網聯汽車規模化載人示範應用啟動,滴滴出行首次面向公眾開放自動駕駛服務,該舉措一度上了熱搜,甚至央視的當紅主播朱廣權也在當天央視新聞的直播中賣力地宣傳了一波自動駕駛。值得注意的是,滴滴選擇了量產版本的沃爾沃XC60 T8作為原型車——一方面,其看中沃爾沃汽車在過去幾年裡在安全領域的領導者地位和良好聲譽,這有助於更多的消費者放心的參與到自動駕駛出行體驗服務中來。另一方面,在技術架構上,沃爾沃在主被動技術的領先優勢也為自動駕駛測試系統的加裝提供了硬體基礎。由此可見,沃爾沃的重拳出擊,勢必將在自動駕駛領域大展宏圖!
  • John Capp:自動駕駛更多是提醒 技術將推動法規
    當時研究這個項目的初衷,是希望使駕駛過程當中能夠引入更多自動化的因素,就像我們所考慮的讓這些駕駛員可以把他們的手離開方向盤,在有限速通過的這些高速公路上,可以實現手不在方向盤上,實現這樣的自動駕駛。但駕駛人員還是需要把注意力放在駕駛行為上,雖然這個技術現在已經研發出來,是比較好的技術,可是它還沒有好到說可以讓車自己決定怎麼去開。
  • 獲自動駕駛物流重卡測試牌照,嬴徹科技團隊詳解量產L3是現實
    自成立以來迅速組建了其橫跨中美兩國的整車工程與自動駕駛團隊,三個月完成研發,發布嬴徹1號樣車。隨著嬴徹科技逐漸向外部透露更多的相關信息,其核心打法和優勢也逐漸明顯。作為一家定位於「技術+運營」的端到端模式的企業,一方面瞄準L3和L4級自動駕駛產品,快速完成產品的研發驗證,另一方面,在運力運營過程中,將L1/L2產品應用落地,同時幫助車隊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 到公元12000年左右,撒哈拉沙漠完全變綠,但我們能活10000年嗎?
    美國加州大學歐文分校地球系統副教授凱薩琳·詹森稱,綠色撒哈拉(又稱非洲綠色城牆)是由於地球圍繞其軸線不斷變化的軌道自轉而形成的,這種模式每23000年重複一次。換句話說就是,由於地球的逐漸傾斜,撒哈拉正在變綠,但真正要看到撒哈拉完全變綠的全貌,恐怕我們要等上10000年。
  • 對於長城的自動駕駛戰略,你都有哪些問號?
    現在這個戰略跟組織架構都已經搭起來了,我們現在可能是基於數據形成的這種形式,從剛開始的賣硬體到以後的賣軟體,並在這個過程中把用戶體驗做好,找到哪些是用戶關心的,把這些功能快速地迭代。沒有數據的話,同質化的問題會很嚴重,只有有了數據以後我們才能做差異化。
  • 夢見自己坐著無人駕駛的車_夢見自己懷孕 - CSDN
    全自動駕駛汽車的進展分為五個階段,從第一級開始,即許多新車常見的駕駛員輔助功能,到第五級,即實現車輛在路上或越野時完全自動駕駛,無需進行任何人機互動。目前尚不存在五級自動駕駛,但包括本田、雷諾、寶馬和豐田在內的製造商已表示他們希望到 2020 年將全自動汽車投入生產,這意味著我們可以期待今年能夠看到五級無人車試驗和試點。當然,事情並不總是按照計劃進行。
  • 北鬥衛星精確"指路" 自動駕駛前路可期
    2020年,疫情防控常態化之下,北鬥三號全球系統「收官之星」發射成功的消息無疑振奮全國人心。「高大上」的北鬥衛星導航系統看似離我們很遠,但其實,它卻在真實地改變著我們的生活。正值北鬥三號系統「收官之星」在太空遨遊之際,在天津港,中國重汽的無人駕駛卡車與北鬥系統展開了一場隔空「連線」,將「遠在天邊」的北鬥系統帶入到人們「近在眼前」的生活中。
  • 路測資質互認之後,自動駕駛測試區的路應該怎麼走?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文丨智能相對論(ID:aixdlun),作者丨魏啟揚2020年,地方政府發展智能汽車產業還需要建自動駕駛測試區嗎?根據《互認路線圖》規劃,爭取各地測試區在2021年底實現測試結果互認,在2022-2023年實現測試通知書互認。如是看來,地方政府通過自動駕駛測試區作為抓手,搭建企業和政府、產業和項目、資源和供需的橋梁,以此切入到智能汽車產業的打法或將「失效」。趨勢之下,自動駕駛測試區該走向何方呢?
  • ...10比1擊潰星際2職業選手 特斯拉將裁員7% 蘋果自動駕駛裁員200人
    現年65歲的塞納德繼任後,當務之急是恢復有關新聯盟結構的談判,鞏固雷諾和日產雙方長達20年的合作關係。塞納德在董事會會議後向路透社表示,「雷諾日產聯盟現在依然非常強大,共同前進是我們的義務。」7、Waymo將建設全球首個L4級無人車工廠車東西1月24日消息,據外媒報導,Waymo將投資1360萬美元在底特律地區建造一個能夠大規模生產L4級自動駕駛汽車的工廠。目前,該工廠的具體選址還未公布,但Waymo已經為其自動駕駛系統選擇了菲亞特克萊斯勒和捷豹路虎作為適配車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