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多年前,我們的車是這樣子的:
二十多年前,我們的車是這樣子的:
當時間的腳步來到現在,大多數是這樣的:
或者是這樣的:
那麼未來會是怎樣的呢?
很明顯,自動駕駛技術已經成為整個汽車產業的最新發展方向。近兩年,全球自動駕駛汽車市場規模不斷攀升至去年的 48.3 億美元;很快到 2020 年左右,過去積累的自動駕駛技術科研成果及工程進步都將成為現實,自動駕駛汽車即將進入 10-20 年混合模式的時代;爭奪行業話語權的激烈程度愈發白熱化...百年一遇的汽車行業變革機遇,正在全面開啟。
這次巨大的技術變革正是以汽車的新四化為特徵。一方面,谷歌、蘋果、百度、華為等等網際網路巨頭高調湧入,另一方面,像沃爾沃、日產、豐田、大眾這些傳統的汽車公司,也在紛紛宣布轉型,從傳統的汽車製造業變成移動出行服務商。而類似博世、大陸等供應商們則低調地探索前行了很久...
我們要知道,在這個變革背後,實際上是因為能源的技術革命、人工智慧、大數據、車聯網以及共享經濟等等這些全新技術的誕生與進步,才促動了汽車新四化的變化,改變的是未來出行方式,社會形態和一個新的經濟生態將重新生成,這對所有人來說都是一個重大的變化,一個從未見過的變化。
2019 年,是 L2/L3 自動輔助駕駛的高光時刻,不只是特斯拉,其也成為牽動不少車企的新 g 點,也成為一項「不提就落伍的」新車話題。被寄予厚望的同時,問題來了,究竟,我們什麼時候能完全實現 L4+ 自動駕駛?
要回答這個問題,牽扯的方方面面太多,似乎並不能下定論,那麼,我們不妨站在局外人立場來看看自動駕駛的量產時間點,來盤一盤。
首先,自動駕駛量產的基本要素包含四點,分別是:技術、市場、生態、成本。作為一個商品,則要達到規模經濟,那麼需要經過三個周期:科研探索期、產品孵化期、規模化發展期。
科研探索期,也就是從 0 到 1 ,以美國為例,現在科研探索期基本完成。接下來是產品孵化期,即從 1 到 10,以全球無人自動駕駛小巴量產為例,2018 年的全球各家公司量產計劃都在只 50-100 輛左右,每輛小巴的成本則要去到高昂的 60 萬- 200 萬元不等。
據了解,科研探索期大概已經初步完成,因為目前已經進行商業運營了,這一個標誌,儘管是小範圍內,到 2025 年也許有萬輛規模的開始進入規模化發展期,即從 10 到 10。至於到發展到 10 現在預計是在 2060 年。因為產品可靠性不強,成本下不來,忽悠自動駕駛很快能夠實現反而會貽害一方。
接下來我們再具體一點:
全球目前大約有 70 億人口,保有 20 億輛車,中國 13 億人口,3.27 億輛車。假設一:到 2060 年全世界車輛更新換代保有量持平,維持在 20 億輛水平,這是一個保守的估計,但也是一個理性的估計,因為全球每三人就一輛車的情況已經對地球來說是非常沉重的負擔。
假設二:一輛汽車壽命 20 年,準時報廢。
假設三:每年固定新產 1 億輛車,2025 年自動駕駛新車產量佔 1%,之後每兩年增長量按指數增長翻一番。
按照本題,暫不考慮其他市場調控手段,到哪一年全球 20 億量車全部變成無人駕駛車?可以得出的答案是,2035 年新產車全都是自動駕駛車,產量達到 4.4 億輛,到 2054 年才能完成 20 億輛車的全部更新。
未來的詩和遠方是這樣子的。但最終的結果如何?誰又知道呢,阿姆斯特朗 50 年前在月球留下了第一個腳印後,人類就再也沒有到過月球了,甚至連地球軌道都再也沒有離開過,而當時進行登月現場直播的模擬信號,已經從2G、3G、發展到現在的 5G 了...
編輯總結 /
自動駕駛將為汽車工業帶來長久以來最為重大的一次變革,汽車行業可以有各種不同的行為方式和合作模式,這是我們之前從未遇見過的情況,也歡迎大家與我們一起討論,沒有準確答案,只有擁抱未來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