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言,人身難得,佛法難聞。人生之路,對於每個人來說,雖有長短之別,但卻極為公平,因為沒有人能走回頭路。每當生活迎來起伏跌宕,我們總是在心中盤算,如果當時做另一番決定,可能此刻會是完全不同的境遇。
正因為人生沒有回頭路,再加上太多的未知,故而有很多人因為茫然,熱衷於求籤問卜,並希望藉助外力來「改運」。殊不知,命由己造,福從己求。佛家有言,人生乃業力牽引,善業多則趨吉避禍,諸事順遂;惡業多則苦厄偏多,所行不順。換言之,一個人生活如何,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不是他人能「算」出來的,也沒人能幫你「改」業力。生活當中,命好之人,他們身上常有五大吉兆,快看看你都有嗎?
第一,深信因果。
因果,最通俗的說法,就是「如是栽種,如是收穫」。佛家八萬四千法門,三藏十二分教,歸根結底,就是在以各種善巧方便,告誡眾生因果不空的道理。所謂功不唐捐,你平日的一切善行義舉,在未來機緣成熟時,一定是自己得到善果。同樣的道理,假如造了惡業,假以時日,果報來臨之時,也不會有人替自己受報。
菩薩畏因,眾生畏果,命好福深之人,不會在意別人的讚嘆,更不會在意別人的誹謗。他們深信因果,知道「好人好自己,惡人惡自己」,多在因地上用功,自然會收穫善果。第二,守口業,嘴下積德。
人的境遇如何,其實從他的嘴巴就可以看出來,命好之人,往往都是那些守口業、積口德的人。佛法中把人的一言一行,包括所思所想,都稱作「業」,並且將它們分為身、口、意三業。不守口業,常犯妄語、綺語、兩舌、惡口,再多功德,也會漏失。
經雲,言由心生,口業不清淨的人,根源終究是在於心地不清淨。比如,有人喜歡抱怨,遇到不順心的事,就把心中的煩惱轉嫁到他人身上,講一些尖酸刻薄的話。須知,人生境遇乃是緣起法,順遂的境界是諸多因緣和合而成,口業越是不清淨,只會讓情況變得更糟。
第三,心善向佛。
「一切福田,不離方寸;從心而覓,感無不通」,人生最大的好運氣,不外乎是有一顆善良的心。人善人欺天不欺,人惡人怕天不怕,佛法乃是心法,我們日常的修行,究竟是善是惡,往往在於當下的一念心。發心是向善的,那麼別人不理解,出言誹謗、阻撓,都不會影響你的功德。相反,發心是向惡的,即使眾人再怎麼讚頌,一樣是惡業。命好之人,心善向佛,無論何時都是表裡一致的,不會人前一套,背後一套。口是心非者,最終吃虧的是自己。
第四,豁達,不計較。
心寬,則天地寬。有時候,給人生帶來困境的,不是外界,恰恰是我們自己把路走窄了,那些命好的人,無非是比常人豁達一些,心寬一些。「六尺巷」的典故,傳頌千古,被後人讚嘆景仰,正是因為古人的胸襟豁達。在佛家看來,世間的名聞利養,皆是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並不長久。過分執著它,只能讓自己徒增煩惱。
第五,樂善好施。
命好福深是果,那麼「因」是何物呢?有舍才有得,富貴之報,自布施中來。「所謂布施者,必獲其利益,若為樂施故,後必得安樂」,我們布施的時候,培養的是自己樂善好施的發心、氣場,這樣感召而來的,自然也是善緣。布施,並不是一定要捨棄財物,佛法中的布施,有財施、法施、無畏布施三種,不管以哪種方式布施,都有無量福德。
不過,布施的心應清淨,不要掂量付出與回報是否等價。懷著做買賣的心布施,這是苦厄的發心,當然也就難以得到利益。「福禍無門,唯人自召」,不必羨慕他人的順遂,也不必抱怨自身的苦厄,牢記文中這五點,在當下用功,就是最好的修行。希望大眾福慧增長、諸事順意。南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