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壇VS地壇,感受中國古代祭祀文化

2021-01-11 山風暖雨

提及北京的旅遊景點,相信天壇一定是大家心中排名靠前的必去景點之一,它曾出現在小學課本上,埋下了許多人對這個皇家祭祀場所的嚮往與期待。

但不知你是否知道,北京還有另外一個同樣用於祭祀的地方——地壇。著名作家史鐵生曾著有一本書《我與地壇》,他透過自己在地壇的所見所聞,表達了對命運與生死這個人生重要問題的哲思,在他的筆下,地壇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似乎都擁有了鮮活的生命力,同樣給人以無限遐想。

祭天VS祭地

天壇:明清帝王祭祀皇天、祈五穀豐登之場所

位置:北京市南部,東城區永定門內大街東側,位於故宮東南部佔地面積:約270萬平方米(現今天壇公園)始建時間: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歷史沿革:永樂始建時合祭皇天后土,在大祀殿行祭典——嘉靖皇帝時期決定天地分祭,在大祀殿南建圜丘祭天——大祀殿廢棄後,改為祈谷壇,後又改建為大享殿——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改名祈年殿,後經多次修復——1900八國聯軍侵華時遭到破壞——中華民國政府宣布廢除祭天祀典,並於1918年改天壇為公園——新中國成立後修繕和維護內部建築:天壇有垣牆兩重,分為內外壇,主要建築集中於內壇。包括:祈年殿、圜丘壇、祈谷壇、皇穹宇、皇乾殿、丹陛橋、神樂署、南神廚院和齋宮等建築特點:仿南京形制建天地壇,壇牆南方北圓,體現天圓地方之理念,整體建築建築布局嚴謹、構造奇特、裝飾瑰麗地位:中國保存下來的最大祭壇建築群;世界文化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5A級旅遊景區交通方式:地鐵5號線-天壇東門站關於祭天:祭天這一文化行為源遠流長,中國從傳說中的「三皇五帝」時代至清末,一直舉行祭天典禮,綿延約五千餘年。這一行為旨在祈求神靈賜福攘災,曾經是中國古代先民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此部分信息主要參考自:百度百科-天壇公園

地壇:明清帝王祭祀「皇地祇」神之場所

其他名字:方澤壇位置:北京市東城區安定門外大街,位於故宮東北角,附近有國子監、孔廟和雍和宮等景點,與天壇遙相對應佔地面積:37.4萬平方米始建時間:明嘉靖九年(1530年)歷史沿革:嘉靖帝認為祭祀當中「天地合祭」不合古代禮制,遂將祭地活動從天壇分離出來,建方澤壇祭地——清雍正和乾隆時期也對地壇的一些建築進行重建和新建——民國時期曾改為公園向市民開放——新中國成立後也經歷了一些拆除和重建內部建築:牌樓、方澤壇、皇祇室、宰牲亭、齋宮、神庫、神馬殿等古建築建築特點:整體到局部都是遵照中國古代「天圓地方」、「天青地黃」、「天南地北」、「龍鳳」、「乾坤」等傳統和象徵傳說構思設計地位:中國最大的祭地之壇;北京五壇中的第二大壇;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交通方式:地鐵5號線-雍和宮站關於祭地:祭地活動同樣源於遠古,在中國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史料載:夏以五月、商以六月、周以夏至招地於澤中方丘)。在古代,人們將諸多自然現象(諸如生老病死、窮富苦樂、風雲雨電、水火災害等)歸於天地神鬼的造化安排,若遇不解之事就向「皇天」、「地祇」尋求保佑和恩賜。· 此部分信息主要參考自:百度百科-地壇公園

天壇/地壇位置對比(截圖自百度地圖)

奢華VS低調

從個人的遊玩體驗來看

天壇和地壇雖同為祭祀場所,但兩者建築給人的感覺不同,天壇更為華麗雄偉,天壇建築的高度和廣度都比地壇更大。另外在建築細節上,天壇也更為華麗和精緻。

從遊玩氣氛上來說,天壇更為熱鬧紅火,尤其是知名的古建築內部和附近聚集了大批遊客,而走到更邊緣一些的地區遊人則會少很多,比如齋宮相比祈年殿就會安靜很多(以下圖片拍攝於齋宮內外,齋宮內還有關於祭祀的展覽與講解,值得一去)。

與天壇相比,地壇則更為小巧低調,公園的整體大小要小很多,並且古建築也相對較少。將天壇的大部分景點逛完再加上途中拍照,我大約花了4-5個小時,而逛完地壇大概只花了1-2個小時。值得一提的是,如果想要在秋天觀賞銀杏葉,地壇便是個不錯的選擇。不過,地壇的銀杏大道也是地壇中人群比較密集地區,其他建築和小道則會靜謐很多。

天壇遊玩建議路線(地壇較小,可以隨便走走):

一般坐地鐵到天壇都會從東門進入,之後可按照【七星石——宰牲亭——神廚——祈年殿——丹陛橋——皇穹宇、回音壁——圜丘——三座門——齋宮(神樂署也在齋宮旁邊,但我去的時候並未開放)——百花園和月季園——雙環萬壽亭堂——北門或者東門離園,結束遊玩(如果進去的時候未看到七星石,從東門離園之時可以途經觀看)】

以上便是關於天壇與地壇的一些簡單分享了,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小夥伴們有機會的話還是要多出去走走看看世界吖~不論是一個人的獨自旅行,還是和朋友一起遊玩,都能擁有不一樣的快樂。

相關焦點

  • 祈福永定,祭祀天神,祈禱豐收,京城中軸線的南端很熱鬧
    逐漸形成了獨特的 天橋平民文化和藝人江湖 最初明成祖朱棣 在修建天壇時建造的是天地壇 共同祭祀天地 位於中軸線東側
  • 明清帝王祭祀社稷場所,中國現存的最大的祭地之壇,門票僅兩元
    打開地圖,發現地壇比較順路,坐地鐵可以直達。而且從地壇往南經過雍和宮、國子監、南鑼鼓巷,再去後海也不遲。地鐵雍和宮站出來北望就可以看見地壇公園的大門,經過一條小河,河兩岸的黃色樹葉倒映在水面,特別美。地壇公園的門票很親民,只有兩元,只是不能用手機支付很不方便。門口有很多無法進去的遊客,因為沒有帶現金。
  • 中國現存等級最高的祭壇——北京天壇
    天壇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清乾隆、光緒時曾重修改建,為明、清兩代帝王祭祀皇天、祈五穀豐登的場所。天壇是圜丘、祈谷兩壇的總稱,有壇牆兩重,形成內外壇,壇牆南方北圓,象徵天圓地方。主要建築在內壇,圜丘壇在南、祈谷壇在北,二壇同在一條南北軸線上,中間有牆相隔。圜丘壇內主要建築有圜丘壇、皇穹宇等等,祈谷壇內主要建築有祈年殿、皇乾殿、祈年門等。
  • 天壇-世界建築史上的奇蹟,北京行不可錯過的風景
    北京天壇公園,是中國保存下來的最大祭壇建築群。自明永樂十九年起始,共有22位皇帝親御祭祀。其中祈年殿是世界上最大的圓形古建築。天壇是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像徵,是北京旅遊最具代表的建築物之一。遊覽天壇東門交通相對更便利,園內建築群布局整齊佔地面積廣闊,因此適合按排充分的出行時間,大多數遊客中途需要休息,慢慢賞玩。天壇是明清兩代皇帝每年祭祀上天,祈禱五穀豐收的地方。始建於1420年也就是明朝永樂十八年,從北向南依次有祈年殿、回音壁、圜丘,由一條主軸線一路貫通,即丹陛橋。外壇古柏蒼鬱,環繞著內壇,尤其成貞門和回音壁之間的九龍柏,使主要建築群顯得更加莊嚴宏偉。
  • 中國傳統祭祀文化:祖先就要供奉起來,供案成了寄託「工具」
    即使如今供案的禮儀功能不斷淡化為裝飾功能,其與祭祀文化之間的淵源仍值得我們去探究。供案與祭祀文化相伴而生中式傳統家具中一般几案並稱,泛指長條形的桌子,承擔的主要是修身養性的文化功能,如擺放陳設的條案、讀書寫字的書案等,而以腿足在面沿四角為外形特色的桌,其實是由几案的造型及功能升級而來,成為了日常飲食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
  • 到孔廟和國子監博物館去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脈絡
    孔廟是皇帝祭祀孔子的場所,國子監是中國古代的教育管理機構和最高學府。合於「左廟右學」的古制,始建於中國元代。我們的參觀也按「左廟右學」的順序,從孔廟開始。先師門是孔廟大門,建築風格基本屬於元代。進入先師門,迎面看到的便是大成門。先師孔子的雕像豎立正中,氣勢恢弘,凸顯皇家氣派。大成殿是整座孔廟的中心建築,最神聖的殿堂。
  • 《北京地壇風景》立地太歲-協助拍攝
    地壇公園又稱方澤壇,是古都北京五壇中的第二大壇。地壇公園位於北京市東城區定門外大街,佔地37.4公頃。公園始建於明代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是明清兩朝帝王祭祀皇地袛神的場所,也是中國現存的最大的祭地之壇。地壇公園有方澤壇、皇只室、牌樓、齋宮等著名旅遊景點。
  • 古代為祭祀「四瀆」神建造的寺廟一直保存到現在,它就在河南
    濟瀆廟今天給大家介紹的這個有著河南古建築「老大」之稱的濟瀆廟,這是河南濟源為數不多的古建築,但是這個古建築保存完整,這裡的文化也讓這座寺廟在河南古建築中,脫穎而出。當然每個古建築都有自身的價值。它的歷史你了解嗎?
  • 老照片中的天壇百年史:1935年經歷大修,1998年申遺成功
    民國成立後,除了當時的中華民國大總統袁世凱在1913年冬至祭天之外,天壇再也沒有進行過任何祭祀活動,並且在明國初年,這裡並不對普通民眾開放。本圖來自1920年出版的《北京美觀》,記錄了一位英國記者在得到特殊許可之後,拍攝下了1915年左右時的北京天壇。此時因長期無人管理,天壇的祈年殿下長滿了雜草。
  • 中國古代三大鎮宅之神,其中一位為冥帥,人們除夕祭祀他祈福!
    文/曉夢閣主眾所周知,中國文化博大精深,中國民間所信仰的神明也許許多多,其中有很多神明生前是人,或因愛國憂民;或因公正無私;或因威武勇猛……而被世人所祭祀,繼而成為民間人們所信仰的神明,如屈原(水神)、包拯(閻羅)、秦瓊與尉遲恭(門神)。年關將近,今天閣主為大家介紹中國古代三大鎮宅驅邪之神,其中一位在除夕那天,在中國江南地區多被人們祭祀,以此來祈福。
  • 歷史圖騰:華夏文明印記中的中國古建築(上)
    建於公元1056年,是中國現存最高的一座全木結構高層塔式建築,堪稱木構建築的奇蹟。2012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錄。武當山古建築群承德避暑山莊位於河北省承德市北部。承德避暑山莊曲阜孔廟初建於公元前478前,是祭祀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的祠廟,位於山東省曲阜市中心鼓樓西側。整個建築布局嚴謹,左右對稱,沿一條南北中軸線由九進院落串聯而成,是中國三大古建築群之一。
  • 中國古代特有的「闢邪」文化,如今仍然影響著我們的生活
    概略地說,闢邪文化是人們通過忌避、祭祀、祈禱、祝頌、特異的行為等方式達到消災避禍、驅魔逐邪、求吉祈福的一種獨特的生存智慧和生存模式。在中國古代社會與今日中國人的日常生活裡,闢邪現象無處不有、無時不在。
  • 中華古代民俗:古代政治禮儀-宗廟祭祀
    在古代,最宏大、最重要的典禮及其建築,都與祭祀有著密切的聯繫。按《周禮》記載,祭祀的對象天神曰祀,地祇曰祭,宗廟曰享。宗廟制度是祖先崇拜的產物。人們在陽間為亡靈建立的寄居所即宗廟,它是供奉歷朝歷代帝王牌位、舉行祭祀的地方。
  • 天壇公園首次發行節氣年曆《祈年曆》
    北京新聞廣播記者晉旭報導:      2020年《祈年曆》12月11日在天壇公園和遊人見面。作為天壇首發的第一本節氣年曆,《祈年曆》以天壇禮樂文化為核心,以中國傳統二十四節氣為主線,集天壇建築美學、敬天理念、天文曆法、物候農事於一體,也是為迎接天壇建壇600年精心打造的第一款文化紀念品。
  • 「九親談文化」中國古代的酒文化
    在我國古代,酒被視為神聖的物質,酒的使用,更是莊嚴之事,非祀天地、祭宗廟、奉嘉賓而不用。形成遠古酒事活動的俗尚和風格。隨釀酒業的普遍興起,酒逐漸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用物,酒事活動也隨之廣泛,並經人們思想文化意識的觀照,使之程式化,形成較為系統的酒風俗習慣。
  • 讀《中國古代文化常識》,賞析物件中的文化
    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歷史,蘊含了博大精深的文化,像武林中失傳已久的至高武學秘籍一樣,深邃的令人神往又卻步。而《中國古代文化常識》這本書卻神奇地化繁為簡,將各種雜亂無章的文化常識分門別類,並以實物為引,生動形象又不乏歷史根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