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古子:提出「陰陽思想」的不是《易傳》而是伯陽父這個神秘人!

2021-01-08 易學魁鬥

對於奇門遁甲的影響最大的一種哲學理論,就是陰陽思想,當然也是中國最古樸的哲學精髓。學習奇門遁甲一定要深入了解這些文化根基,奇門遁甲是這些文化嫁接出的美麗果實,而文化又促進奇門的發展,因此奇門遁甲又是中國玄思哲學的分支,我稱奇門遁甲等類的玄學體系為玄思哲學。下面詳細分享:

中國傳統的哲學思想博大精深,有很多非常精闢的哲學思維。在一本書裡,很難把很多理論做系統的分析。每一個理論,每一個思維或者是每一個觀點,都足夠讓我們這些後人去寫一本書,或者一套書。哲學的思維,這種哲學的智慧,我們抓住其中一個點,應用到我們實際工作中,用到我們的行為和思維中,都會給我們帶來非常美好的成果。

在這裡我們要重點講一下陰陽思維。陰陽思維,我認為是我們古代最為深厚的一種哲學思維。我們這種陰陽思維中蘊涵的哲理,包括咱們偉人毛澤東,在毛選裡面對陰陽論對陰陽的思維,也有一個正確的感悟和闡釋。對於這種陰陽思維的理解,古人和現代人都有特別多的闡釋理解,形成多個分流和支派,我們很難用一兩句話把它表述得非常清晰完整,闡述得非常全面和精細。

最重要的是,我們把這種陰陽思維運用到我們的工作和生活中。陰陽思維除了有這種對立互換和融合描述,更重要的是,它對自然的規律,事物發展變化的描述。西方人也在我們陰陽思維裡面,陰陽的觀點裡面提取了很多積極的思想,包括我們大家熟知的霍金,很多朋友可能看過他的書,《時間簡史》《量子力學》等書籍,他們非常明確提到中國陰陽的觀點和太極文化思想。玄古子與全國弟子們,在雄按新區成立的量子力學研究機構比馬雲的量子力學研究機構早了10天。

這種陰陽思維,除了我們在工作和生活中得到全面的運用之外,在醫學方面,甚至包括我們所能想到的方面都會存在這種陰陽思維,這種陰陽的觀點。古人這種對自然的認識,出現了這種陰陽天氣,白晝和黑夜,人體分男人和女人等等,非常非常多,但我們一定要注意它的對立,除了對立之外還有統一,統一其實是一種融合。

遼寧的老鐵山角有這麼一個地名,叫做神龍分界線。在這個地方的渤海跟黃海有一個非常壯觀,非常涇渭分明的分界線,一邊是深藍色,另外一邊非常渾濁,就是發黃的。這是在自然界,一陰一陽,最明顯的體現。這個地方當然有很多的傳說,例如我們中國古代東海龍宮,西海龍宮的傳說等等。其實從古至今它也是我們自然界裡邊非常壯觀的一個景色。這個地方的這種鏡像其實它就是一種太極,就是一種陰陽思維的代表。

至《周易》成書的戰國晚期,封建的宗法關係逐漸形成,《易傳》的作者在老子「萬物負陰而抱陽」命題的基礎上,把自然界中對立統一的陰陽觀念類比為社會政治生活中的君臣、父子、夫婦等宗法關係,把宗法關係體現的尊卑貴賤也賦予陰陽的屬性,形成了雙重的陰陽觀念,把具有自然哲學性質的一元化的陰陽學說發展為樸素的陰陽觀念與封建宗法關係相結合的二元化的陰陽學說。約從戰國中晚期迄於漢代,陰陽學說的特點已不是單純的自然哲學,而是沿著樸素辯證法的陰陽觀念和宗法倫理化的陰陽觀念兩條線索發展了。

陰陰陽思維屬於道家的一種思維,儘管陰陽觀念形成于氏族社會,但由於受文字、宗教觀念等因素的制約,直到西周末年,夏、商時期神事籠罩一切的宗教迷霧漸漸散開,陰陽觀念才由伯陽父提出。他把陰陽看作是存在於天地之間的兩種氣,用陰陽二氣的交感變化來解釋自然的現象,已具有自然哲學的意義。老子在此基礎上提出「萬物負陰而抱陽」(《老子第四十二章》)的命題,把一切事物都看成具有陰陽對立的屬性,已包含二元化陰陽學說的萌芽。

相關焦點

  • 《易傳》的變化觀與宇宙生成論:一陰一陽之謂道,威麒拉杆箱君研《周易》
    西周末年,伯陽父以「天地之氣」的「陽伏而不能出,陰迫而不能蒸」來說明地震發生的原因,此後「陰陽」觀念逐漸流行,用「陰陽二氣
  • 張濤:論《易傳》的成書與學派歸屬
    陰陽家是以陰陽作為立論的基礎,並成為其思想學說的基本範疇。如前所述,《易傳》中也講陰陽,並且《莊子天下》明確指出「《易》以道陰陽」,《繫辭上》則進一步強調「一陰一陽謂之道」,從而把陰陽的對立和變化看成是一種規律性的東西。而「一陰一陽」卻是陰陽家部衍所提倡的「陰陽消息」故而二者立論是頗有相似之處的。在天人關係方面,二者也存有相通之處。
  • 周易和《易傳》是什麼關係
    《易傳》由七篇文章構成,其創作時間離經文形成的時間不是很長(約五六百年),它是解釋說明是流傳至今最原始,最權威的版本。《易傳》是孔子及學生所作,是對《周易》的注釋,即將《周易》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上升到理論高度進行概括說明和解釋。如《易傳》從宇宙宏觀角度探討《周易》起源,它認為《周易》是古代聖人仰觀俯察,對大自然進行模擬、效法的結果,因而《周易》中八卦及六十四卦體現了天地陰陽變化的規律。
  • 《易傳》與《道德經》的關係
    《道德經》《易經》《黃帝內經》同源同理,同源於《河圖》《洛書》,同為陰陽五行天人合一之理。老子使用而孔子沒有使用的名詞有:樸、溪、抱一、抱樸、玄牝、玄覽、玄德、橐龠、穀神、惚恍、微妙玄通、天下式、曲則全、枉則直。老子和孔子共同使用的名詞有:善、性、動、靜、剛、柔、道、德、形、象、變、通、契、帝、結繩而治。
  • 淺說陰陽五行的形成
    陰陽與五行、八卦各有自己的思想源頭,本屬不同的思想系統,已為學術界所公認。龐樸曾提出並論證過一種假設:陰陽、五行、八卦分別起源於不同的佔卜方法,即枚佔、鑽龜和陳卦。這三種文化在戰國後期發生大融合,形成了一種以陰陽五行為骨架、以中庸思想為內容、以倫理道德為特色的文化,這就是人們常說的中國類型的文化。《易傳》在廣泛總結先秦諸子思想的基礎上,以陰陽範疇來解說卦象、爻象以及天地萬物的運動變化,並提出「一陰一陽之謂道」的命題,作為易學哲學的基本原理,實現了陰陽與八卦的結合。
  • 譯論|劉華文:理雅各《易傳》翻譯的哲學中立化:一種自證和互證方法
    這使得《周易》的思想流派歸屬具有了更強的爭議性,更難讓人辨清它的哲學歸宗。 理雅各非常清楚《易傳》的哲學歧義性。這一點可以從其《易經》譯本的序言中知道:「那些意圖要翻譯的文本是為了另外的場合保留的。其實宋朝的哲學並不是從《易》文本本身發展而來的,而是從它的附錄(即《易傳》)中發展起來的,尤其是它的附錄的第三部分。與其說它屬於儒家思想,還不如說屬於道家思想。」
  • 知識分享:名家和陰陽家的思想和代表人物
    他認為,"馬"這個詞,是指馬的形態,凡具有馬的形態的都命名為馬。"白"這個詞,是指白的顏色,凡是白顏色的都命名為白。"白馬"是馬的形態再加上白顏色,亦即白顏色的馬。可見,馬與白馬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所以說"白馬非馬"。  惠施學派則強調事物之間的相互聯繫。
  • 《周易》哲學——卦象、象數、卦爻辭、易傳形成過程
    本文對於這個問題作簡單概括。周易「象數」理論的誕生《周易》八卦的卦象的結合不僅表現出各種自然現象之間的關係,還象徵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例如八種卦象的相互作用產生了萬物,《周易·說卦傳》中描述到:「神也者,妙萬物而為言者也。動萬物者,莫疾乎雷;橈萬物者,莫疾乎風;燥萬物者,莫熯乎火;說萬物者,莫說乎澤;潤萬物者,莫潤乎水;終萬物始萬物者,莫盛乎艮。
  • 《易傳》七種十篇都講了什麼?
    提到《易傳》,也很特殊,它不是一篇兩篇,而是有10篇之多。它們分別是《彖傳》(上、下)、《象傳》(上、下)、《文言傳》、《繫辭傳》(上、下)、《說卦傳》、《序卦傳》和《雜卦傳》。這7種10篇《易傳》,漢人叫「十翼」或「易大傳」。
  • 《易經》和《易傳》的關聯和不同之處
    《周易》包括《易經》和《易傳》兩部分。《易經》是六十四卦的卦象,卦辭和爻辭;《易傳》是對《易經》的解釋。《易傳》包括彖辭,象辭,繫辭,文言,序卦,說卦,雜卦等,其中彖辭,象辭,繫辭,又各分為上下篇,因此共十篇,舊日稱《十翼》,總稱為《易傳》。
  • 諸子百家之陰陽家
    司馬遷在《史記》中稱陰陽家的學問「深觀陰陽消息,而作迂怪之變。」《呂氏春秋》、《淮南子》、《春秋繁露》則直接受到鄒衍學說的影響。古代大家與近代學者多認為陰陽家源於道家,近代出土竹簡《三十時》等證實早期陰陽家著作其中有大量道家色彩[  。值得注意的是《周易》沒有提出陰陽與太極等概念,講陰陽與太極的是被道家與陰陽家所影響的《易傳》。
  • 諸子百家之神秘陰陽家的起源發展以及沒落之路
    陰陽家的主要思想來自於道家的「陰陽說」與「五行說」,將自古以來的數術思想與陰陽五行學說相結合,並進一步發展,建構了規模宏大的宇宙圖式,嘗試解說自然現象的成因及其變化法則。中國賢哲拈出"陰陽"二字,來表示萬物兩兩對應、相反相成的對立統一,既《老子》所謂"萬物負陰而抱陽"、《易傳》所謂"一陰一陽之謂道"。《易經》便是講"陰陽"變化的數理和哲理。其基本思路:陰陽交感而生宇宙萬物,宇宙萬物是陰陽的對立統一。
  • 太極拳的總體指導思想——陰陽平衡
    上句為王宗嶽的《太極拳論》開篇之句,提出了無極和太極的概念,意思是太極由無極狀態產生,是處於動與靜之間的一種臨界狀態。    陰陽則由太極而生,即有太極就有陰陽,就有矛盾的存在。陰陽一動就分而為太極,陰陽一靜就合而為無極。這是太極拳的哲學思想。
  • 無字天書和有字天書——從《易經》說到《易傳》
    所以,《易傳》的十篇又稱之為「十翼」。「翼」就是「翅膀」的意思。沒有《易傳》提供的這十個「翅膀」,《易經》這隻大鳥根本飛不起來。至於《易傳》的作者,現在已經無從考證了,據說是孔子寫的。孔子讀《易經》,頗有心得,於是就把自己的讀書筆記彙編成冊,起了個名字就叫《易傳》,以區別於《易經》。也有人對此表示懷疑,認為《易傳》形成於戰國時代,而不是孔子生活的春秋時代。
  • 玄古子:道家「離俗絕塵」思想對符咒的影響 科學無法解釋玄妙
    道家文化遵循天地萬物皆有常理,所以符也正是遵循了這個法則。作惡之人在道教教義裡是會受到懲罰的,然而本分的人卻會受到嘉獎。道家符在道教文化中佔據了很大一部分地位。後來道教漸漸被統治者所利用,藉助道教文化來更好的統治百姓。儘管道教成為了統治者的幫兇但是他又藉助傳統的道家無為文化影響了統治者。後來歷朝開國皇帝都奉行道家的無為而治思想統治百姓,對百姓的生活起到了極好的影響。
  • 考察一百個家庭:家庭的災難,不是貧窮,不是出軌,而是喪父式
    可見,這樣的打擊對於家庭來講不是災難性的後果。那麼什麼才是家庭最致命的打擊呢——喪父式家庭成長的孩子,比如孩子成長爸爸不參與,孩子生活不在現場參與,那麼你對孩子整個受教育階段是缺失的。這就是喪父式家庭。喪父式的家庭的父親一般都留戀酒場麻將桌、各種不務正業。喪父式家庭成長的孩子,在長大後走向社會,他內心是沒有安全感的,通常不會順暢表達自己的感情,偏執、執拗。
  • 破解《周易》:如何讀懂《周易》—《易經》和《易傳》
    古人有事一般都會先佔卜吉兇,先提出一個問題,例如天氣會不會有雨、打仗能不能勝利、收成會不會好、出行會不會吉利等等,然後在龜甲或牛的肩胛骨上鑽一個小孔和一道凹槽,這就是「卜」字的象形。然後用火在孔中燒灼,甲骨遇熱就會開裂出現裂紋,這個裂紋就是「象」,也就是卦象。負責佔卜的巫師通過這個卦象可以判斷出吉兇後果。然後就把結果刻在甲骨上,讓人們依照這個甲骨上裂紋和吉兇結果去行事,這就是「龜卜」之法。
  • 玄古子:道家符咒「封證」比 「封印」重要百倍 必須知道!
    對於「人天相應,天人合一」的思想,是華夏文明的一大特色。道家,就是繼承這一大特色的的代表性流派。關於符咒:符咒分為先天符咒和後天符咒:先天道家符相傳是天地初判的時候由上古大神由天地處理解而形成的和天地對話的語言和圖文。我們可以把它簡單地理解為人類與天地自然直接溝通的方法和途徑。後天符咒是由後來修道有成者給予後世弟子修煉的方便法門。
  • 《易經》與《易傳》的關係
    通行本的《周易》分成《易經》和《易傳》兩個部分,這兩部分內容成書的年代不一,反映的思想也不一致。《易經》的經文部分大約成書於周初,相傳為文王所作。《易傳》又稱十翼,大約是春秋戰國時期的作品,相傳為孔子所作。《易傳》宣稱是解釋經文內容的,歷代研究易學的學者也多守以經解傳的成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