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陽家概述
陰陽家是盛行於戰國末期到漢初的一種哲學流派,齊國人鄒衍是其創始人,陰陽家的學問被稱為「陰陽說」,其核心內容是「陰陽五行」,陰陽學說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哲學思維之一。司馬遷在《史記》中稱陰陽家的學問「深觀陰陽消息,而作迂怪之變。」《呂氏春秋》、《淮南子》、《春秋繁露》則直接受到鄒衍學說的影響。
陰陽家的主要思想來自於道家的「陰陽說」與「五行說」,將自古以來的數術思想與陰陽五行學說相結合,並進一步發展,建構了規模宏大的宇宙圖式,嘗試解說自然現象的成因及其變化法則。
陰陽家的思想由來及其發展
陰陽"的概念,最早見於《易經》,"五行"的概念最早見於《尚書》,但兩種觀念的產生,可以追溯到更久遠的年代。到戰國時代,陰陽和五行漸漸合流,形成一種新的觀念模式,便是以"陰陽消息,五行轉移"為理論基礎的宇宙觀。陰陽家以陰陽五行為其基本線路,所以稱為"陰陽家",也稱"陰陽五行學派"或"陰陽五行家",先秦學派之一。司馬談《論六家要旨》列"陰陽家"為六大學派之首;劉歆《漢書·藝文志·諸子略》將其列為"九流十家"之一。
陰陽
陰陽是古人對宇宙萬物兩種相反相成的性質的一種抽象,也是宇宙對立統一及思維法則的哲學範疇。中國賢哲拈出"陰陽"二字,來表示萬物兩兩對應、相反相成的對立統一,既《老子》所謂"萬物負陰而抱陽"、《易傳》所謂"一陰一陽之謂道"。《易經》便是講"陰陽"變化的數理和哲理。
其基本思路:陰陽交感而生宇宙萬物,宇宙萬物是陰陽的對立統一。陰陽學說是在氣說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並在氣說的基礎上,進一步認為天地,日月,晝夜,晴明,水火,溫涼等運動變化中一分二的結果,這樣就抽象出來"陰"和"陽"兩個相對的概念。陰陽是抽象的概念而不是具體事物,所以"陰陽者,有名無形"(《靈樞·陰陽系日月》)。
陰代表消極、退守、柔弱的特性和具有這些特性的事物和現象,陽代表積極、進取、剛強的特性和具有這些特性的的事物和現象。陰陽學說的基本內容可用「對立,互根,消長,轉化」八字括之。
五行
《尚書·洪範》"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古人認為,宇宙萬物就是由這五種基本物質構成的。它也是關於宇宙社會屬性及其變化規律的範疇系統。五行的「行」字,有「運行」之意,故五行中包含著一個非常重要的觀念,便是變動運轉的觀念,也就是"相生"與"相剋"。
五行學說並非言木火土金水五種具體物質本身,而是指五種不同屬性的抽象概括。它以天人相應為指導思想,以五行為中心,以空間結構的五方,時間結構的五季,人體結構的五臟為基本間架,將自然界的各種事物,按其屬性進行歸納。凡即具有生發,柔和特性者統屬於木;具有陽熱,上炎特性者統屬於火;具有長養,發育特性者統屬於土;具有清靜,收殺特性者統屬於金;具有寒冷,滋潤,就下,閉藏特性者統屬於水。將人體的一生命活動與自然界的事物現象聯繫起來,形成了聯繫人體內外環境的五行結構系統,用以說明人體及人與自然環境的統一性。
五德終始
在自然觀上,利用《周易》經傳的陰陽觀念,提出了宇宙演化論;又從《尚書·禹貢》的"九州劃分"進而提出"大九州"說,認為中國為赤顯神州,內有小九州,外則為"大九州"之一(胡適曾在其《中國中古思想史長編》中,大為讚嘆陰陽家的這一地理觀念);在歷史觀上,則把《尚書·洪範》的五行觀改造為"五德終始"說。
"五德終始"說又稱"五德轉移"。陰陽家代表鄒衍運用陰陽五行理論來闡釋宇宙演變和歷史興衰,創為"五德終始"之說,影響甚大。後來的掛名呂不韋的《呂氏春秋》、董仲舒的《春秋繁露》、劉向的《洪範五行傳論》(梁任公在其《飲冰室文集·陰陽五行說之來歷》中談到陰陽學說之害時曾提到:宜負罪責者三人焉……曰鄒衍,曰董仲舒,曰劉向。可見陰陽家其要)等,都是以陰陽五行為思想基幹。
"五德"指五行的屬性,即土德、木德、金德、水德、火德。按陰陽家的說法,宇宙萬物與五行對應,各具其德,而天道的運行,人世的變遷,王朝的更替等,則是"五德轉移"的結果。其目的在為當時的社會變革進行論證,但卻陷入了歷史循環論。
陰陽家的沒落
漢武帝時期,罷黜百家,陰陽家自然逃不了消亡的命運。陰陽家中關於政治的理論大多併入儒家,而陰陽五行,又重新回到了道家。其實陰陽家消亡也是趨勢之所在,漢武帝獨尊儒術只是加速了陰陽家消亡的進程。
相關著作
鄒衍的著作《鄒子》和《鄒子終始》,據說有十餘萬言,但早已佚失。現只有《呂氏春秋》、司馬遷《史記》的一些段落可見其思想。《漢書·藝文志》載:陰陽二十一家,三百六十九篇。《公檮生終始》十四篇。《公孫發》二十二篇。《鄒子》四十九篇。《鄒子終始》五十六篇。《乘丘子》五篇。六國時。《杜文公》五篇。《黃帝泰素》二十篇等等,但現存少量殘文外,均已亡佚。《漢書·藝文志》著錄此派著作二十一種,已全部散佚。主要見於《老子》、《文子》、《黃帝四經》、《列子》、《莊子》、《易傳》、《鶡冠子》、《管子》、《黃帝內經》、《曹氏陰陽》、《陰陽家佚書輯本二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