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解放軍「大將之首」的粟裕,指揮作戰,從不拘泥於條條框框,每戰都從當時當地的實際情況出發,哪裡好消滅敵人就在哪裡打,什麼時候好消滅敵人就在什麼時候打,哪種戰法有效就採取哪種戰法。
到1943年夏季時,世界反法西斯陣營勝利的形勢日漸明朗。粟裕敏銳地意識到,日軍正在作垂死掙扎,抗日戰爭進行到了轉折關頭。
他果斷地開始把作戰重心由以堅持為主,轉變為以發展為主。定下目標後,粟裕開始選擇對日偽進行反攻的起點。
粟裕的百天旅程
1943年6月上旬,粟裕接到通知,新四軍將於7月中旬在軍部駐地江蘇省盱眙縣黃花塘召開會議,讓他屆時參加。
粟裕此時的職務是新四軍第一師師長、蘇中軍區司令員。
蘇中地區卡在長江航道下遊,俯視日軍在華東的大本營上海、南京,是日軍重點對付之地。新四軍一師師部和蘇中軍區司令部自成立以來,一直設在江蘇省東臺縣三倉鎮,這裡地處蘇中平原,地形開闊,容易受到敵人的攻擊。
粟裕認為,新四軍在的蘇中部隊,必須有一塊迴旋餘地比較大的、相對易守難攻、相對穩定、相對富裕的基本區為依託,當前這個三倉鎮的地理位置並不十分理想。
到哪兒去尋找這樣的地方呢?
1943年6月23日,粟裕帶著由行軍宿營、偵察警戒、後勤保障、參謀業務、測繪參謀等200餘人臨時組成的一支加強連,乘坐20多條船出發了。
臨行前,他命令師偵察科科長嚴振衡對此行要嚴格保密,大家只知道要隨著粟師長走,但卻不知道要去哪兒和幹什麼。粟裕的想法是:沿途考察敵情、民情,開展地形、道路、河流、橋梁、村落的調查,對照地圖進行必要的修正補充。
粟裕一邊考察周邊地區的情況,一邊就近到所屬部隊察看,聽部隊介紹本地區的敵、偽、頑兵力分布,敵偽據點位置,主要交通線和封鎖線,我主力部隊和各縣武裝、遊擊隊活動地區大體分布等情況。
時間一晃就到了7月11日,距離新四軍軍部駐地黃花塘只有一天路程了。其後,粟裕帶少部分人前去軍部開會,讓偵察科長嚴振衡率人繼續在周邊地區調查。
會議一直開到9月份,嚴振衡也按照粟裕的命令,把這一地區的敵情、民情、地形、道路摸了個透。偵察完畢後,他還專門整理了一份書面材料,有敵、偽、頑在蘇中的全部據點圖、分布圖,敵軍的編制序列、駐地範圍等等,還有一些敵人內部的文件,十分詳實。
拿到了這份文件,粟裕卻並不著急回去。他說,來的時候走這條路,回去了就要換條路,切切實實把情況摸透了。
9月19日,粟裕一行開始返程,這樣一路走,一路偵察,直到10月3日,才回到一師師部。
今天從東臺三倉鎮到盱眙黃花塘,公路裡程300公裡,幾個小時就到了。當時沒有這麼便利,但不論是騎馬,還是坐船,一星期也足夠了。粟裕去時花了18天,回來花了14天,此時距粟裕離開一師師部,已經有102天了。
百天旅程,粟裕在深入思考、詳細調查、實地論證的基礎,一場以建立一師師部新駐地為目的的作戰行動,初步在他心中形成了構想。粟裕面對著二十萬分之一地圖,對蘇中區形勢反覆思考之後,最後把目光停留在車橋鎮。
車橋位於江蘇省淮安縣城東南25公裡處,是一個繁華的商業集鎮。車橋的位置,恰好卡在蘇中與蘇北、淮南、淮北戰略區的聯繫中間,是蘇中與蘇北的樞紐,戰略地位十分重要。
為什麼「相中」了車橋呢,粟裕分析後,指出了四大優勢:
1).這裡是新四軍四個師(粟裕一師、黃克誠三師、彭雪楓四師、譚震林六師)的結合部,便於相互溝通和支援。
2).佔領車橋地區後,可以打通蘇北、蘇中、淮北、淮南四個地區之間的戰略聯繫。
3).這一地區是日軍兩個師團的結合部,日軍第64師團、第65師團都離這裡不遠,日軍以車橋為心建有十餘處據點,但車橋鎮鎮裡只有日軍的一個小隊和600餘名偽軍。日軍來華時間一長,加上互相劃分了防區,也學會了國民黨軍隊相互推諉那一套,所以日軍兩支部隊都會因為是自己的邊沿地區而互相推諉、觀望。
4).國民黨江蘇省政府曾在車橋鎮辦公兩年,直到1943年3月,日軍進攻國民黨,國民黨韓德勤部潰敗後才撤離這裡。但新四軍也在這裡建立了抗日民主基層政權工作,打下了群眾工作基礎。
但發動車橋戰役,也面臨著兩個問題:
一是此前新四軍對日軍主要採取遊擊戰,如果發動戰役,將以奪取城鎮為目的,新四軍是否能夠適應和打贏殲滅戰、運動戰?
二是發動車橋戰役,會不會引起日軍對新四軍的大規模報復行動?
粟裕在全面分析形勢後認為,日軍此時已經窮途末路,不但兵員短缺,還分散在多個地方分兵把守,難以進行大規模報復「掃蕩」,即便有些小動作,影響也不會大。
此外,車橋附近區域為水網沼澤地,日軍行動不便,有利於我阻擊圍殲援敵。
這一設想,粟裕醞釀成熟後,便向新四軍軍部進行了匯報。
當時,劉少奇、陳毅先後離開華中,新四軍由中央華中局代理書記兼任新四軍政委饒漱石主持工作。
當粟裕向饒漱石匯報他的想法時,饒漱石說:「還是不要打,打了會過分刺激日寇。」
粟裕認為,作戰方案要依據總的戰略來確定。當前的抗日戰爭和國際反法西斯戰爭形勢,有利於我而不利於敵,新四軍必須要抓住這個機會,搶佔先機。國民黨的省政府和韓德勤的十萬軍隊能在這裡駐紮兩年,表明只要經營得好,這一帶完全可以成為新四軍的基本區。
在詳細了解敵情的基礎上,粟裕再三考慮,認為機不可失,決定先斬後奏,以粉碎敵人「清鄉」和「屯墾」為理由,在車橋對敵人進行一次師級規模的反攻。
車橋戰役打響
粟裕首先發起了一場試探性的進攻。他於1944年1月、2月間發起春季攻勢作戰,解放國士近3000平方公裡、村鎮150多處,爭取偽軍1000餘人反正。
試攻勝利後,粟裕於1944年2月主持召開蘇中區黨委擴大會議,提出:「在戰略相持階段,爭取有利時機,推進局部的戰略反攻。」
隨即,他正式部署作戰行動計劃,新四軍一師出動5個主力團,還發動了三萬多地方武裝和民兵。粟裕說:「哪怕敵人築成銅牆鐵壁,也要砸開它。」
車橋戰鬥於1944年3月5日凌晨正式打響,附近日偽軍紛紛出援。
新四軍參戰各部隊按照粟裕的統一指揮,圍點的圍點、打援的打援,戰鬥有條不紊地進行。新四軍還埋伏預設了雷區,使日軍損失慘重。
日軍第65師團72旅團一部在增援時,被我軍逼到一處蘆葦蕩內,新四軍把蘆葦蕩點燃,指揮官三澤大佐在突圍時被我軍擊斃。
另一夥增援日軍在小馬莊,由中尉山本一三帶著所部,集體下跪投降。
投降後,驚魂不定的山本一三心有餘悸地說到:
「你們在墳地上埋設地雷的預謀,加上墳地周圍設置的戰壕,適時地掀開偽裝,突然的出現,這是你們戰術勝利的絕妙計策吧?」
山本一三還反問我軍:
「這大概是你們新四軍在江蘇省和日軍作戰最大的一次勝利吧,俘虜我們那麼許多人是沒有過的吧?」
戰爭的發展,完全證明粟裕的判斷是正確的,車橋戰役以遊擊戰與運動戰相結合的作戰方式,取得了重大勝利。此役,新四軍殲滅日軍800餘人,還俘虜了日軍官兵48人。
新四軍一師副師長、前線戰鬥指揮官葉飛在總結戰鬥時說到:「(車橋戰役)以輝煌勝利向全國人民告捷!」此戰扭轉了新四軍過去對日遊擊戰的局面,成為蘇中抗日對日反攻的起點。
戰後,新四軍其餘各部隊受影響也紛紛發動攻勢作戰,黃克誠三師於4月18日發動了漣水高溝、楊口戰役;彭雪楓四師於7月5日發起了泗縣張樓戰役;譚震林六師於8月23日發起了長興戰役。
粟裕也指揮一師再接再厲,相繼發動了一系列反攻和拔據點戰鬥,徹底打通了蘇中、蘇北、淮南、淮北四大根據地,華中抗日進入到空前的鞏固和發展階段。
不久,粟裕率新四軍一師、蘇中區黨委遷入這一地區,部隊在這一安定的環境裡整風、輪訓、補給、休整,成為日後渡江南下和轉入全面反攻的重要基地。
饒漱石不滿車橋戰役
鑑於粟裕「先斬後奏」,饒漱石對此戰極不滿意,不但對此戰提出批評,認為這將暴露自己的實力,過分刺激敵人,還指責粟裕的攻擊方向不對。饒漱石把車橋戰役還比作百團大戰,認為將使新四軍吃虧。
粟裕不同意饒漱石的批評,認為戰役指揮員只有全局在胸,把戰役局部放到戰略全局中去考慮,才能真正了局部戰役在全局中的價值。車橋戰役就是在緊密聯繫戰略方針、當前形勢和戰場態勢時,投下的一著好棋子。
多年以後粟裕回憶時指出:
「車橋戰役首先是從戰略大局考慮的,不然就變成了近視眼。另外從戰機上考慮,當時敵人的情況同1942年不同了,士氣低落,所以打車橋能夠打下來,可以打。」
正在延安的新四軍軍長陳毅與饒漱石看法不同,他給粟裕和一師發來了嘉獎令,稱讚車橋之戰斬獲奇多,還首創了華中生俘日寇之新紀錄!
中央軍委通過新華社向全國播發了新四軍收復車橋的消息,延安發布公報說:「車橋戰役,在抗戰史上,是1944年以前我軍在一次戰役中俘日軍最多的一次。」
毛主席看到的不僅僅是這場戰鬥的勝利,而是粟裕這個人。粟裕能緊密聯繫戰爭全局根據戰略的需要,設想戰役目的、時機、地點和規模,確定戰役目標、作戰方向和基本戰法等。
聽到捷報後,他欣喜地對粟裕贊道:「這個從士兵成長起來的人,將來可以指揮四五十萬軍隊。」
饒漱石不滿意這場戰鬥,可是被俘的日軍中尉山本一三卻十分欽佩,他說:「你們的粟裕埃拉伊!埃拉伊(日語『了不起』)」。
被俘虜的日軍48人中,因重傷搶救無效和拒絕醫治死亡24人,剩下有10人按他們自己要求釋放,剩下14人願意留在新四軍,調轉槍口向日本法西斯。
小結
粟裕認為:戰爭是要冒一定風險的,一方面不打無把握之仗;另一方面,又不能過于謹慎,不敢用奇兵,打不了勝仗的。在具備勝利的條件下,要變通使用作戰原則,敢於同強敵、大敵作戰。
在全面分析蘇中抗日形勢後,粟裕深思熟慮,所以,才有了車橋戰役勝利,才有了華中局部的戰略反攻。這些,都表現了他駕馭全局、掌握未來的戰略才能,因敵變化、出奇制勝的謀略思想和指揮藝術。
就連一向獨尊清高的林彪,也極佩服粟裕的指揮天才。解放戰爭時,每逢華東打了勝仗,打了大的戰役,他總是要給中央發電,探問那一仗是怎麼打的,用的是什麼戰術,以供東北戰場參考。
粟裕在車橋戰役中膽識兼備,迅速正確選定對象、時間和地域,組織力量、出敵不意、出奇制勝,達到一舉殲滅敵人的目的。他眼觀紛繁複雜、瞬息萬變的戰爭風雲,判斷準確,行動果敢,令人讚嘆不已!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