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嘉定一位姓孫的藏友給記者提供了十幾份珍貴科舉考試檔案,其中有4位是
揚州名人。光緒己丑年解元方爾鹹,光緒甲午年舉人陳霞章,光緒癸卯年舉人戴矞雲和光緒
乙酉科江蘇
拔貢第1名卞緒昌。
在這四位揚州人的考卷中,只有陳霞章參加的是「正科」的江南鄉試,方爾鹹和戴矞雲都是趕上恩科參加江南鄉試,這是朝廷遇到大事時增加的選拔考試。
當時參加鄉試的人,並不是各縣所有的秀才、廩生都可以參加考試,而是要事先通過預試錄取的。從上面的四份考卷中,每個考生的個人資料填寫得十分詳細,家族身世、社會關係和受業老師等都要一一登記,僅「政審」材料平均都在10頁左右。
揚州神童方爾鹹
1889年江南鄉試第1名
方爾鹹(1873—1927),字澤山,號無爭,同治癸酉(1873)年8月6日出生在東關街。自幼誦經史,少負才望,穎悟異常,1886年中秀才,1889年中舉人、點解元,被驚呼為「揚州神童」。與長兄方爾謙是揚州冶春後社著名的兄弟詩人。
在家族與社會關係一欄中,方爾鹹的父方霈森為同治丁卯科舉人,光緒庚辰科大挑二等欽用教諭,其兄方爾謙為秀才。方爾鹹先後受業於王捷三、祁子貞、徐毓才、陳雨庭、朱適庵等夫子。1889年,光緒皇帝舉行大婚典禮,開設恩科。任光緒己丑年恩科的主考官是鴻臚寺李端遇和翰林院修撰、上書房行走曹鴻勳。在這次鄉試中,方爾鹹取得了第1名,也就是當年江南鄉試的「解元」。
「於淺近處見深刻,於平淡中露精神,每至筆意將盡處,忽又打進一語,耐人十日思,此種筆路近來成廣陵散,次於禮儀,字洗伐徵,書理文法,無不妙入三分筆,為文如龍門之桐,高百尺而無枝……」主考官對方爾鹹的考卷給予了很高的評語。
可惜的是,江南鄉試的第1名,最終卻放棄了取得更高功名的機會。方爾鹹次年赴京會試,結識梁啓超、譚嗣同等人,詩酒唱和,同遊京都。因目睹清廷腐敗,知科舉非興國之途,遂不再應試。為求富國強兵之道,曾客遊武昌,入湖北張之洞幕數年。返鄉後,一度致力於興辦教育,振興實業。辛亥革命後,揚州成立淮鹽科,徐寶山委任方爾鹹負責。後方澤山稱病引退家居,潛心探索以文教、以實業救國。他興辦了帶有近代學校性質的沫泗學塾,並曾做過第五師範、揚州中學、震旦中學的校董:他還興辦大生紗廠、投資金城銀行和商務印書館,顯示了他有所作為的人生觀。
1927年,方爾鹹病逝於揚州。方爾鹹去世後,汪魯門的兒子汪幹庭有挽方爾鹹聯:「相處於師友之間,詩酒往還,深異忘年效張鎰;底事因憂勞而沒,文章寥落,頓教揮淚哭唐寅。」
近代翻譯家陳霞章
陳霞章(1868—1925),字孝起,別號大燈,生於清同治七年(1868),真州(今江蘇儀徵)人。少年才氣縱橫,有不可一世之概,冶春後社中可數之人物。與吉亮工、吳恩棠被稱作「揚州三狂士」。1894年,陳霞章參加了光緒甲午科江南鄉試,最終考取了第152名,時陳霞章27歲。
在家族與社會關係一欄中,父親為陳文儒,母親為程兆華之女。當時,陳霞章娶妻生子,妻為楊灜洲之女,兩個兒子名為列鈞和列冕。陳霞章先後受業於江竹卿、陳敘亭、陳仙樓、李藥亭、林小溪、徐毓才等多位老師。
中舉之後,曾補地方審判廳主簿,但以後屢次參加禮部考試都不第,於是久居北京,應本部法官考試列優等,任警察總監署科員。
陳霞章別號大燈的來歷和其風流韻事,張羽屏乙酉(1945年)日記中說:「陳霞章先人居郡城,以製售燈籠為業,故其別字大燈,不知者或以為佛語,其實非也。」民國揚州作家李伯通的《叢菊淚》中,霞建標所述就是陳霞章,故事大多都是真事。
陳霞章先後居京師十九年,於1925年因病故於京師,時年58歲。陳霞章善詩,每日為詩,攢眉聳肩,爭一字得失,不以為苦而以為樂,著有《戊丁詩存》和《戊戌詩存》兩卷行世。陳霞章竟還是一位近代翻譯家,與陳家麟合作翻譯了《遮那德自伐八事》、《露惜傳》和《驚魂記》等多篇外國文學作品。
儀徵才子戴矞雲
戴矞雲(1877—1939),字孟瞻,號荃圃,光緒丁丑(1877)10月10日生於江蘇揚州府儀徵縣,舊居儀徵南門外中街,後居郡城運司東圈門外堂子巷。光緒癸卯年(1903),適逢慈禧太后七十壽辰,諭於本年舉行癸卯恩科鄉試,戴矞雲剛好參加了這屆恩科。當時戴矞雲27歲,最終獲得該科鄉試第87名。
在「受知師」一欄中,戴矞雲曾師從多位老師,其中有兩淮監運使司江榮舫、程雨亭夫子,江都縣知縣林曉溪、徐蕙臣夫子,揚州府知府陳仙樓、沈碧香夫子,江蘇學政龍芝生、瞿子玖夫子,除此之外,戴矞雲還師從安定書院講席錢樨菴、梅花書院講席韓叔起、廣陵書院講席陳雨芹、徐毓才。
此次科考,戴矞雲交出的三篇論文,都受到主考官員的好評和圈點:「平日讀書多見理透,故能上下古今縱橫議論。合觀三場,渾然流轉,整散相間,一律不懈,於中西政學,尤有見地。早決為績學之士,揭曉來見,瞻其品概,篤為益信,養之有素,表裡如一,從此扶搖直上,其志趣正,未可限量。」
1905年科舉取仕制度取消,戴矞雲也成為儀徵歷史上最後一位舉人。中舉之後,戴矞雲本可繼續步入仕途,但他深惡任人唯親、結黨營私的官場,放棄了做官的機會,轉而經商。經當時揚州商會會長周谷人的介紹,在大德鹽業公司擔任經理20多年,他仁義善良、心底寬厚,工作獲得的報酬除了養家餬口外,還資助貧苦的街坊和鹽工。1927年前後,戴矞雲舉家遷往上海。抗日戰爭爆發後,日本人曾勸說戴矞雲出來擔任偽縣長,被戴嚴詞拒絕。1939年,戴矞雲在貧病交加中病逝於上海。
卞家名人卞緒昌
1885年江蘇選拔貢第1名
清代貢生,別稱「明經」,而會試考中的考生被稱做「貢士」。清代貢生有恩貢、拔貢、副貢、歲貢、優貢和例貢之分,其中以拔貢地位最高。每府學兩名,州、縣學各一名,由各省學政從生員中考選,保送入京,作為拔貢。貢生可通過廷(殿)試或考職而授官,充任京官、知縣或教職。
卞緒昌,字纘甫,號柳門,生於同治癸亥(1863)年8月16日,光緒乙酉(1885)拔貢。從卞緒昌的家庭及社會關係中可以看出,儀徵卞家在當地是名門望族,卞緒昌的祖父卞士雲是進士出生,鴉片戰爭期間,署理浙江巡撫。父親卞寶第,字頌臣,號娛園,清鹹豐辛亥舉人,曾先後任刑部主事,郎中、御史、府尹直至閩浙巡撫、湖廣、閩浙總督等職。著有《方嶽採風錄》、《閩浙猷軒錄》各一卷,《撫湘公牘》四卷,《疏稿》十二卷。
在「受知師」中,卞緒昌先後師從鹹豐舉人張實甫,同治舉人朱葵生、劉燕實,揚州知府何鐵生、英式梁,光緒進士梁小凡等名師。參加光緒乙酉科江蘇選拔貢時,卞緒昌23歲。
在這份光緒乙酉科江蘇選拔貢考試中,卞緒昌分別作了《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欲知舜玉蹠分無他利與善之閒也》等三篇文章。兵部左侍郎提督江蘇全省學政黃批「取」,又批「局度雍容,機神流暢。」
卞緒昌被朝廷選中,後官至安徽按察使,補授巡警道。安慶炮營兵變,他曾經幫助營救過辛亥革命先烈熊成基。
本文來源:揚州晚報 責任編輯: 王曉易_NE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