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為什麼說「戊不朝真」?

2021-01-08 道友的信念

「戊日不朝真」這句話的意思是:道教凡是六戊不朝真,不燒香、誦經、不朝拜,不建齋設醮。

此句由來:「法官、僧、道等人,凡六戊日燒香誦經,建齋設酸,關申天曹者,喪體減身。知而故犯,殃及九祖,萬劫不原,並無寬育之門。若干人非接法篆者,罪又減三等。惟道家戊日燒香,玄律最重,倘犯六戊禁忌者,並無解釋之幾可不慎之。

我國用天幹配地支,用來表明年月日。如2007年是丁亥年, 6月3日為農曆四月十八是戊辰;6月13日農曆四月二十八是戊寅;6月23日農曆五月初九是戊子。這三天屬於「戊日」。這「戊日」與大多數人士沒有關係,若要與神靈打交道,則必須避開「戊日」。在道教就成為「戊不朝真」。

解釋:六戊,即:戊子、戊寅、戊辰、戊午、戊申、戊戌日,這叫「明戊」。這裡說,如果在這一天燒香誦經做法事,那就要有災禍了。要是明知故犯,那更厲害,要殃及祖先,而且還絕不寬待,不接受認錯悔改。但如果是一般人犯了這個,那就略減輕些處罰。要是道士犯了,就絕不寬待,一律嚴懲。

《抱樸子》云:「六戊者,是戊子、戊戌、戊午、戊申、戊寅、戊辰是也。此六日乃天地造化之期,獨道家之忌辰。天地逢戊則遷,出軍逢戊則傷,蛇逢戊不進,燕逢戊不銜泥。」《女青天律》稱:「法官道士焚香誦經,不禁六戊,鐘鼓齊鳴,進表上章關奏天曹者罪加一倍;禁戊不犯者,功德無量。」

「戊不朝真」是道教宮觀禁忌,是駐守宮觀或火居在家的道士、居士必須遵守的禁忌。「戊不朝真」,亦稱「逢戊不朝」,一般認為,逢戊日不燒香、誦經、不朝拜、不建齋設醮。這裡的戊日,通常指「六戊」,即戊子、戊寅、戊辰、戊午、戊申、戊戍六日,道教稱其為「明戊」。

「戊不朝真」禁忌由來已久。東晉葛洪《抱樸子》雲:「天地逢戊則遷,出軍逢戊則傷,蛇逢戊不進,燕逢戊不銜泥」。《女青天律》雲:「若法官道士焚香誦經,不禁六戊,鐘鼓齊鳴,進表上章關奏天曹者,罪加一倍。禁戊不犯者功德無量」。由此,道教界自古逢戊不朝,以免違犯戒律。

除了「明戊」之外,一些道派道人或專修皇經及拜靜鬥之道人亦忌「暗戊」。我查閱相關典籍,見「暗戊」口訣曰:「正羊(未日)二犬(戍日)三在辰,四月期間不犯寅;五午六子七雞(酉日)位,八月周流又到申;九蛇(巳日)十豬(亥日)十一兔(卯日),十二牛頭(丑日)重千斤。」因此,全國大部份宮觀皆沿襲此禁忌,幾乎成了鐵定的規矩

然而,道教諸多典籍所論之戊日多自相矛盾,令人大惑不解。《天壇玉格》雲:「戊日不得燒香行判開印。」但又曰:「雷法多用戊日。」《天師指謎歌》指出:「法印卻在戊日雕,天雷尤禁不教燒香,蓋此法家之所宜詳考,高職之士,固不待疏。」不難看出,戊日不朝真,興許只是道教某些流派的做法。

根據《要修科儀戒律鈔.章表》所論,戊日上奏章表,多兇。因此,「戊不朝真」之說可能是對「戊日不上章」的附會而已。而該經亦曰:「律曰:吉日,戊戌、戊辰,得上言功章。大慶之日,不得為他別奏餘章。違律,考病百日。」以此看來,戊日不朝真之說顯然是站不住腳的。而遍閱《正統道藏》諸文,皆未見關於「戊不朝真」之說。

因古籍記載多有待商榷,所以,我姑且認為「戊不朝真」乃道教之定律。不過,依此而言,一年中有戊日眾多,宮觀也許容易持守此戊禁,而火居在家者卻未必能嚴格持守。就2016年為例,一年中共計三十六個「明戊」,三十一個「暗戊」,要一一記住實在困難。而且,若天尊、神仙誕辰之日恰逢戊日,則有些道派堅持「神仙誕辰,逢戊不戊」,照樣鐘鼓齊鳴、香菸繚繞。因此,要嚴格持守戊禁確實難度很大,容易混淆。

因此,在閱讀《全真清規》之時,發現《清規榜》篇中有關於「戊日」之規定:「凡戊禁,乃指六戊,即六戊申日也,餘戊不忌。」也就是說,真正的道教戊禁,只忌戊申日,其餘的戊日如戊子、戊寅、戊辰、戊午、戊戌諸日並無禁忌,與其餘日子同。由此看來,也許現行的「戊禁」是一種曲解。

《全真清規.清規榜》雲:「其所禁六日,凡法官道士俗人,有開靜燒香,上章進表,關申天曹者,滅身。知而故犯者,殃及九祖,風刀萬劫不原。非佩籙者,減三等。赤文天律章,女青天律同。」規定一年之中,凡逢六個「戊申」日,道士、法師抑或居士信眾不得焚香奏表,否則有滅身之禍。明知故犯,罪過更大。

雖然如此,這裡所指的「戊禁」,僅針對「戊申」而已。從立春開始算,2016年戊申日為3月27日、5月26日、7月25日、9月23日、11月22日以及2017年1月24日,共計六日,分別為陰曆正月、三月、五月、七月、九月及十一月(臘月),每隔2個月即逢一「戊禁」。

《洞玄靈寶太上六齋十直聖紀經》「年六齋」之說,其大概指每年正月、三月、五月、七月、九月及十一月即為大齋月。齋者,戒也,禁也。而每年戊申日分別出現在這幾個月中,故而,我推測《全真清規》中所論之戊申日禁即為「年六齋」。只可惜該經典轉人不詳,蓋出於隋唐,更多證據無從期考。

根據《全真清規》的說法,除了這六日,其餘的戊日是不必忌諱的。再者,因所閱典籍不多,而且《正統道藏》諸經皆無戊禁之論,故而未能以充足的論據引證關於「戊不朝真」的來歷。僅在此提出疑惑,以期學識淵博者斧正。

相關焦點

  • 道教的禁忌:「戊不朝真」是什麼意思?一般人很少知道
    戊日是道教的一種禁忌,又叫做「戊日不朝真」,這裡的戊日通常指「六戊」,即戊子、戊寅、戊辰、戊午、戊申、戊戍六日,道教又稱其為「明戊」。在每個月的戊日裡,道教的規定道觀不可以焚香、誦經、朝真,不能使用法器,也不進行齋醮科儀等。這條戒律是對於住觀或者火居道士,以及皈依道門的居士之規定。戊日就是按照天幹地支組成的六十甲子從黃曆上排列而來,六十甲子每六十天為一輪。
  • 戊不朝真 | 神仙聖誕逢戊日,到底能否燒香念經?是逢戊不戊,還是戊不朝真?
    這是一個典型的戊日,於是引起了信眾們的糾結,那戊日是否可以誦經燒香,是否可以朝真禮鬥呢?很多信眾簡單的聽了一句「戊不朝真」,便覺得什麼都不能做了,這明顯是淺嘗輒止的表現。因為道教諸多典籍,所論之戊日多有互相衝突,令人大惑不解是正常的..像《天壇玉格》:「戊日不得燒香行判開印...」。但又曰:「雷法多用戊日...」。
  • 為何戊日不朝真?大家都有必要知道
    所謂戊日不朝真就是在一年中的每個戊日不得做法開壇這是專業人士的活。廣大十方善信只需要在每個戊日當天不燒香拜佛不祭拜祖先就好了。圖片來源網絡為什麼戊日不朝真?圖片來源網絡這樣舉例就會有很多專業人士說我騙人了,有的大師說:癸+戊=帝。戊稱帝,癸為帝後。
  • 從五鬥經看道教的朝真拜鬥
    故拜鬥是一種為人消災解厄、祈福延壽的科儀,亦稱之為朝真禮鬥。 拜鬥源自東漢,據《五鬥經》記載,太上老君於漢桓帝時先後將此真經傳授張道陵天師。張天師傳此真經讓世人誦念,以求罪消孽減,增福延壽。南鬥、北鬥星君掌世人生死壽夭、富貴吉兇。故消災祈福、祛病、延生常向南北鬥禮拜。
  • 認識道教:去道觀燒香拜神時,這五點道教常識需要記住
    道教崇尚道法自然,但是也有相應的清規戒律,我們在去道觀燒香拜神時,這五點道教常識需要記住,這不但是對道教的尊重,也是對拜神祈福之心的一種洗滌。一、道觀每天都可以去燒香拜神嗎?很多人懷著虔誠之心,在去燒香之前沐浴更衣,結果到了道觀門口,發現有一張告示牌寫著「今日戊日,本觀不上香祈福,不做法事科儀。」為何戊日不能燒香呢?
  • 道教所說的「三花聚頂,五氣朝元」是什麼意思?看完長知識了
    「三花聚頂,五氣朝元」是道教內丹修行的一種術語。我們都知道,道教作為本土的教派,自東漢時期張道陵天師正式創立以來,已有一千八百餘年的歷史了。隨著道教的發展和融合,道教最後形成了以齋醮符籙為主要修行的正一派和以丹道修行為主的全真派。丹道修行分為內丹和外丹,外丹又叫金丹,是在人體之外以藥物燒煉製作丹藥。
  • 走近道教:燒香都有哪些禁忌?這五點需要注意
    燒香也是道教最常見的一種宗教活動,「一柱清香透蒼穹,萬道祥光照大千」,道教認為香可以聞達十方無極世界,燒香可以溝通天地,學道是由心去學的,而心意則是通過燒香產生的煙霧來表達,香是通真達靈的一種媒介。正所謂無規矩不成方圓,對於崇尚自然無為的道教來說也不例外,無論是道教修行人員還是普通人在燒香時會有一些禁忌,本期就簡單為大家介紹其中幾點。
  • 2018年道教戊日、甲子日、庚申日表,修行禁忌,
    於是漢武帝就問:現在天下多事啊,什麼蝗災,水災,旱災的搞的民不聊生啊,這是為什麼呢?王母娘娘就說:這不能怪我們神仙啊,這是民眾自己造的災,在一年四季裡面,有六個戊日是禁忌的日子,大家都要休息,民眾在這一天動土耕地的,就是犯了陰陽禁忌了,天道自然降下災禍,於是就有了缺水乾旱,百穀不收,自然民眾要遭受飢餓了。
  • 你可能不知道的道教節假日
    道士修行不輟,全真教有些修煉法門甚至可稱為殘暴--例如數十天不睡覺,其用意無非珍惜光陰,努力提升精進。那麼,道士修煉有休息日嗎?答案是肯定的。大體來說,道士們每修煉九天休息一天,這叫做「戊不朝真」。中國古代採用天幹地支紀年,天幹有十個,地支有十二個,天幹地支兩兩組合成六十組。因此中國古代的紀年以六十年為一甲子輪迴。「戊」為天幹第五位,六十個天幹地支紀日組合中,有六個帶「戊」的日子。
  • 2021年明戊日、暗戊日表
    戊日是按六十甲子的排列順序從老黃曆上推,每六十天為一輪,其中凡是逢戊子、戊寅、戊辰、戊午、戊申、戊戌這六天就叫戊日,稱「六戊」,也叫「明戊」。念皇經和拜靜鬥的老修行,亦忌「暗戊」,口訣為:「正羊(未日)二犬(戍日)三在辰,四月期間不犯寅,五午六子七雞(酉日)位,八月周流又到申,九蛇(巳日)十豬(亥日)十一兔(卯日),十二牛頭(丑日)重千斤」在道教有禁忌一說,按照門派傳承不同,有的門派戊不朝真,道場也會在戊日休息,不燒香不誦經。有的只是戊不動土,不做土科。
  • 何為「戊日」?道家的這些「日子」,不簡單
    眾所周知,自古以來民間都存在著許許多多的傳統節日,可以說,一年十二個月,每個月都會有,而且,還常常不止一個,比如,我們最為熟悉的就有:除夕、春節、元宵節、龍抬頭、清明節、端午節、七夕、中秋節、重陽節等等等等。
  • 道教為什麼說不能用手指月?其中暗藏趨吉避兇的法門!
    圖文:#嗣漢天師府#,龍虎山道教在很多人的童年時代,會被父母告誡說,不能用手指月亮,否則是要爛耳朵的!等長大以後,覺得那只是父母唬人的玩笑,但事實卻是道教中的禁忌。道教裡關於日月的禁忌還是很多的,且比較普遍。如「不得輒指三光,久視日月。不得裸露於三光,不得呵罵於日月」等等。為什麼不可以這樣對待日月三光呢?
  • 道教疏文詳解|法事中為什麼要「升疏」,填寫疏文有什麼禁忌?
    本文摘自嗣漢天師府公眾號,版權歸其所有,文章觀點不代表本人,圖文無關,轉載旨在弘揚道教新風,歡迎關注該公眾號,如拒絕轉載請聯繫本人,將即刻刪除。一、什麼是疏文參加過法會的信眾們想必會對法師在壇場上念誦疏文的場景印象深刻,常常也有信眾表示,字都認識,但究竟寫的是個啥?今天小編就為大家解釋一下,何為道教的」疏文「。
  • 為什麼道家逢戊日不燃香不誦經不動法器
    戊日是道教的一個術語,也是道觀諸多講究之中最為重要的,也是仙道的禁忌;通俗稱之為「戊日」或是逢戊。
  • 走近道教:道士都要出家嗎?關於道士的那些事兒,你知道哪些?
    隨著歷史的發展,道教目前分為以齋醮符籙為主的正一道和以丹鼎修行為主的全真道,他們的修行方式不同,其中丹鼎派是對道教中以鍊金丹求仙為主的各道派的統稱,分為內丹修行和外丹修行。符籙派以降神驅邪、祈福禳災的符籙活動為主。全真派又叫全真道是北宋末由王重陽所創,其內部戒律森嚴,根據《重陽立教十五論》的規定,凡是全真派的道士,必須出家住觀修行。
  • 為什麼說「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看看道教的這些神仙就知道了
    古代民間有拜月和祭祀土地神的習俗,為何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說法呢?原來跟道教的神仙有關。道教是我國唯一的本土宗教,自東漢張道陵祖師正式創立以來已有一千八百餘年的歷史了,道教承載著中華文化,同時也在影響著人們的生活習慣。中秋節有拜月風俗,拜月,也稱祭月、禮月和供月,是一種禮拜月亮的信仰風俗。
  • 道教為什麼不像其他宗教一樣隨處可見?你們知道為什麼嗎?
    這幾個宗教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逐漸走出發源地,其信徒早已不局限在單一的民族和國家,其宗教文化風靡世界,而我們中國傳統的道教,從文化內涵來說,都絲毫不遜於這幾個宗教,那麼為什麼沒有一樣發展走向世界呢?道教是中國本土宗教,以「道」為最高信仰。道教在中國古代鬼神崇拜觀念上,以黃、老道家思想為理論根據,承襲戰國以來的神仙方術衍化形成。
  • 道教《北鬥經》是設立鬥壇啟祝北鬥薦福消災的根本經典
    本文摘自隨方設教公眾號,作者為 尚德Shand,版權歸其所有,轉載旨為弘揚道教新風,文章觀點不代表本人,圖文無關,歡迎關注該公眾號,如拒絕轉載請聯繫本人,將即刻刪除。《北鬥經》系老君授天師延生經訣,令覺悟下士歸其真道歸根知命。
  • 群仙會蓬萊,五帝朝玉京——你不可不知的臘月上旬兩大道教盛事
    臘月初一群仙會蓬萊,五方五老上帝朝玉京——你不可不知的臘月上旬兩大道教盛事時光荏苒,轉眼之間到了戊戌年之歲末,每年的歲首和歲尾,總是特別的繁忙和熱鬧,臘月裡和道教相關的習俗也特別的多,正所謂「百姓日用而不知」,其中許多的民俗其實都有著豐富的道教內涵,就讓我和你們一起來慢慢發現吧!
  • 黃元御:乙木克己土,甲木克戊土 那麼乙木為什麼不克戊土?
    譬如木分甲乙,甲木為膽,乙木為肝,乙木病則克己土(脾土),那麼乙木克不克戊土哪?如果單純地從五行生剋的角度來講,乙木應該也能克戊土。那為什麼黃元御不說乙木克戊土,而說甲木克戊土哪?原因竟是如此。四聖心源《腹痛根原》中有文:腹痛者,土溼而木賊之也。乙木升於己土,甲木降於戊土。蓋乙木上升,是為枝葉,甲木下降,是為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