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彩雲南之旅的最後一站,是美麗的西雙版納,導遊安排我們參觀了一個傣族的村寨——景洪市的曼那麻村。
曼那麻村並不大,我們剛到村口,就有一位穿著傣族服裝的漂亮女孩(「騷哆哩」)迎上前來,帶著我們去她家參觀。 這個女孩迎頭就是一句:「大家好,歡迎前來參觀,我是全村最騷(譯音,漂亮的意思)的女孩,今天由我為大家服務!」
原來,傣族有個習慣:他們把男士叫「貓哆哩」,把女士叫「騷哆哩」,相當於我們漢族「帥哥」和「美女」的意思;其實,這裡的「騷」是譯音,就是美麗、漂亮的意思。
說實話,這個稱呼,讓隨團的幾個老爺們差點笑暈,個個浮想聯翩,半天都沒回過神來……
有人說,人生至少要有兩次衝動:一是來一次說走就走的旅行;二是有一場奮不顧身的愛情。這話我信,只是魚和熊掌不可兼得,呵呵。

曼那麻村,是一個很有故事的地方。
山不在高,有仙則靈。這個普通的傣族村寨,雖然沒有住過神仙,卻是,這裡卻是當年電視劇《孽債》劇情的真實發生地。
作家葉辛在《孽債》一書裡,描述了一批上海知青遠赴西雙版納傣族村寨的真實故事,那是新中國的五六十年代,上海知青們一段激情燃燒的歲月,也是西雙版納當地女孩的一部血淚史!
在《孽債》這部電視劇裡,五個可憐的孤兒遠赴上海尋找自己的爸爸,最終又帶來了一系列的家庭紛爭和情感糾葛,其主題曲《哪裡有我的家》更是催人淚下:「美麗的西雙版納,留不住我的爸爸;上海那麼大,有沒有我的家;爸爸一個家, 媽媽一個家……」
時至今日,曼那麻村裡的七八十歲的老人仍然對上海人耿耿於懷……


這裡,還部分地保留著母系社會的習俗,女人的地位遠遠高於男人,和我們漢族傳統不同的是:村寨裡,誰家如果生了女孩,就會殺豬宰牛放鞭炮;而如果誰家生了男孩,就會這裡的黎明靜悄悄,甚至連鄰居都會說他們家生了個賠錢貨!
男孩兒為什麼被稱為「賠錢貨」呢?原來,這裡的男孩結婚,必須要嫁入女方家,而且要帶著男方家庭的一半財產,還要在嫁過去之前給女方家做三年的苦力,什麼髒活、累活都得幹!當然,嫁過去之後就不用再賣苦力了,但是還要做飯和帶孩子,賺錢養家的重任由女方來承擔。
傣族人普遍信仰南傳佛教,它起源於印度佛教中的小乘佛教。曼那麻村,民風淳樸,路不拾遺,這裡普遍實行人民公社制,連隨我們臨行前購買各家各戶的熱帶水果,都是掃描村委會指定的微信號,再由村委會統一把錢分給村民。
因為受宗教的影響比較深,這裡是沒有小偷的。過去,當地的酋長對小偷的懲戒是非常嚴格的,據說要砍掉小偷的小拇指;而失去小拇指的小偷,無論以後出去買菜還是參加別人家的婚喪事,都很不受別人待見,如果擱在現在,出去打麻將估計都沒有人願意和他坐一桌,寧可三缺一!

當地的傣族人尤其是很多老人,平時沒有攢錢的習慣,大概他們覺得錢是身外之物吧。所以導遊告訴我們:「如果老人們手裡有了錢,通常會放在枕頭底下,但是由於當地的空氣比較潮溼,被褥經常會被溼氣打溼,錢就容易發黴,沒辦法,老人們就在晴天的時候,把錢放在院子裡曬(那是真曬,不是假曬呀),但是從來不用擔心有人會偷。」
說到這兒,有個小夥子插了一嘴:「導遊,現在微信裡動不動就曬這個、曬那個,是不是就從這兒來的呀?」眾人大笑。
此次參觀曼那麻村,讓我深有感觸,看來共產主義社會不是不能實現的,但是前提是:首先,要有高度統一的信仰;其次,物質要極大豐富,或者雖然達不到極大豐富但是每個人都要心無雜念。
七彩雲南之行,處處皆是風景,但印象最深的卻是西雙版納,卻是這個叫作曼那麻村的地方。
—— THE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