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觀了《孽債》的故事發生地之後,突然覺得共產主義是可以實現滴

2020-11-29 淺海笑壇
美麗的西雙版納

七彩雲南之旅的最後一站,是美麗的西雙版納,導遊安排我們參觀了一個傣族的村寨——景洪市的曼那麻村。

曼那麻村並不大,我們剛到村口,就有一位穿著傣族服裝的漂亮女孩(「騷哆哩」)迎上前來,帶著我們去她家參觀。 這個女孩迎頭就是一句:「大家好,歡迎前來參觀,我是全村最騷(譯音,漂亮的意思)的女孩,今天由我為大家服務!」

原來,傣族有個習慣:他們把男士叫「貓哆哩」,把女士叫「騷哆哩」,相當於我們漢族「帥哥」和「美女」的意思;其實,這裡的「騷」是譯音,就是美麗、漂亮的意思。

說實話,這個稱呼,讓隨團的幾個老爺們差點笑暈,個個浮想聯翩,半天都沒回過神來……

有人說,人生至少要有兩次衝動:一是來一次說走就走的旅行;二是有一場奮不顧身的愛情。這話我信,只是魚和熊掌不可兼得,呵呵。

曼那麻村的街牌號

曼那麻村,是一個很有故事的地方。

山不在高,有仙則靈。這個普通的傣族村寨,雖然沒有住過神仙,卻是,這裡卻是當年電視劇《孽債》劇情的真實發生地。

作家葉辛在《孽債》一書裡,描述了一批上海知青遠赴西雙版納傣族村寨的真實故事,那是新中國的五六十年代,上海知青們一段激情燃燒的歲月,也是西雙版納當地女孩的一部血淚史!

在《孽債》這部電視劇裡,五個可憐的孤兒遠赴上海尋找自己的爸爸,最終又帶來了一系列的家庭紛爭和情感糾葛,其主題曲《哪裡有我的家》更是催人淚下:「美麗的西雙版納,留不住我的爸爸;上海那麼大,有沒有我的家;爸爸一個家, 媽媽一個家……」

時至今日,曼那麻村裡的七八十歲的老人仍然對上海人耿耿於懷……

西雙版納的知青
當地傣族人的住宅

這裡,還部分地保留著母系社會的習俗,女人的地位遠遠高於男人,和我們漢族傳統不同的是:村寨裡,誰家如果生了女孩,就會殺豬宰牛放鞭炮;而如果誰家生了男孩,就會這裡的黎明靜悄悄,甚至連鄰居都會說他們家生了個賠錢貨!

男孩兒為什麼被稱為「賠錢貨」呢?原來,這裡的男孩結婚,必須要嫁入女方家,而且要帶著男方家庭的一半財產,還要在嫁過去之前給女方家做三年的苦力,什麼髒活、累活都得幹!當然,嫁過去之後就不用再賣苦力了,但是還要做飯和帶孩子,賺錢養家的重任由女方來承擔。

傣族人普遍信仰南傳佛教,它起源於印度佛教中的小乘佛教。曼那麻村,民風淳樸,路不拾遺,這裡普遍實行人民公社制,連隨我們臨行前購買各家各戶的熱帶水果,都是掃描村委會指定的微信號,再由村委會統一把錢分給村民。

因為受宗教的影響比較深,這裡是沒有小偷的。過去,當地的酋長對小偷的懲戒是非常嚴格的,據說要砍掉小偷的小拇指;而失去小拇指的小偷,無論以後出去買菜還是參加別人家的婚喪事,都很不受別人待見,如果擱在現在,出去打麻將估計都沒有人願意和他坐一桌,寧可三缺一!

這裡的婦女地位很高

當地的傣族人尤其是很多老人,平時沒有攢錢的習慣,大概他們覺得錢是身外之物吧。所以導遊告訴我們:「如果老人們手裡有了錢,通常會放在枕頭底下,但是由於當地的空氣比較潮溼,被褥經常會被溼氣打溼,錢就容易發黴,沒辦法,老人們就在晴天的時候,把錢放在院子裡曬(那是真曬,不是假曬呀),但是從來不用擔心有人會偷。」

說到這兒,有個小夥子插了一嘴:「導遊,現在微信裡動不動就曬這個、曬那個,是不是就從這兒來的呀?」眾人大笑。

此次參觀曼那麻村,讓我深有感觸,看來共產主義社會不是不能實現的,但是前提是:首先,要有高度統一的信仰;其次,物質要極大豐富,或者雖然達不到極大豐富但是每個人都要心無雜念。

七彩雲南之行,處處皆是風景,但印象最深的卻是西雙版納,卻是這個叫作曼那麻村的地方。

—— THE END ——

美麗的曼那麻村
美麗的導遊

相關焦點

  • 延用《孽債》主題曲 《孽債2》尋找"李春波"
    根據葉辛小說改編的20集同名連續劇《孽債》,1995年在全國播出時幾乎引起了萬人空巷的局面,更牽動了無數普通人的心,創下了42.62%的收視率。不僅在當時,直到現在也沒有哪部戲打破過這個紀錄。每天晚上,家家戶戶都守在電視機前等著《孽債》,而弄堂裡也是常常能聽到播放李春波演唱的主題曲《誰能告訴我》。《孽債》所描述的返城知青及其子女從遙遠的西雙版納到上海尋親的故事。
  • 家喻戶曉的電視劇《孽債》 為何在老北站取景
    「美麗的西雙版納,留不住我的爸爸,上海那麼大,有沒有我的家……」1994年,上海播出過一部電視劇——《孽債》,可謂家喻戶曉,片尾曲更是唱哭了很多人。我還記著,當時從我家到老北站可以坐15路公交車,兩站。那個時候,15路車上經常可以看到拎著大箱子、奔赴全國各地的青年人……」今天上午,在靜安區北站街道舉辦的「行走蘇河灣·閱讀老北站」世界讀書日主題活動上,著名作者、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葉辛這樣講起自己與老北站的淵源。
  • 暢談《孽債》背後的故事情節以及劇中的歌曲
    其代表作有長篇小說《蹉跎歲月》、《家教》、《孽債》、《恐怖的颶風》、《三年五載》等。短篇小說《塌方》獲國際青年年優秀作品一等獎(1985)。中篇小說《家教》(上半部)獲《十月》文學獎(1987)。長篇小說《孽債》獲全國優秀長篇小說獎(1995)。長篇小說《基石》獲貴州省優秀作品獎(1984)。
  • 《孽債2》知青子女重歸雲南 拍攝將近尾聲
    知青題材電視劇《孽債2》拍攝將近尾聲,昨日,「美霞」和「思凡」在雲南瑞麗拍攝了最後一場戲。當年5名雲南少年為了尋找親生父親偷偷踏上開往上海的列車,十幾年後,他們又回到了故事的原點。1995年,《孽債》播出創下了46.2%的收視奇蹟,2008年在東方衛視重播時,依然拿下了年度收視率第一的好成績,上影英皇因此決定投資拍攝《孽債2》。《孽債2》改編自葉辛的同名小說,由《孽債》副導演梁山執導,姚笛、張默、丁子俊、翟天臨等人飾演長大後的知青子女。導演梁山介紹,《孽債2》講的是知青下一代的故事,與《孽債》的故事完全不同,講的是80後的奮鬥歷程。
  • 在公元三千年前就存在共產主義,但是此共產主義非彼共產主義
    千古的文明,歷史的趣聞,代代人的繁衍生息,造就了科技文化,實現了千古的碰撞。大家好,我是小川,又是和大家見面了。今天我們來說一說,人類的發展起源,聽到這個宏觀的概念,可能會有人說,不就是從猿猴變成人的過程麼,其實不然,其中依舊有著值得我們現在學習的東西。
  • 「孽債」是什麼債?
    這兩個意義跟「孽債」中「孽」的含義,似乎都不沽邊。如果按著更古一些的解說,孽字跟孽字是一家,從木的是說草木生出的旁支,從子的是指家中的旁支(即不是正妻所生的孩子)。這個意義跟我們想要推求的解釋就更不沽邊了。因為《孽債》一劇說的是五個當年上海插隊知青在雲南留下的子女千裡迢迢來到上海尋親的故事,介紹劇情的節目報上的廣告詞是:「一曲千裡尋親的天倫歌,一幅動人心魄的別離圖。」
  • 「知青歲月」阿偉不是「孽債」
    每當人們得知我曾經在西雙版納上山下鄉十年的經歷後,他們都會善意地玩笑我:「你有沒有孽債啊?」我想不到,一部文藝作品會博得如此大的社會效應!憑心而論,從曾經上山下鄉去過版納以及至今還留在那裡的知青們的角度看,尤其是5個「孽債」所處的農場背景的知青角度看,這部作品的成功,主要在於電視劇裡反映的當年知青返城後的境遇而非那些「孽債」的故事。
  • 《孽債》續集將上螢屏
    本報訊(記者馬競宇)根據葉辛小說改編的20集同名連續劇《孽債》,1995年在全國播出時引發了一陣熱潮。《孽債》所描述的返城知青及其子女從遙遠的西雙版納到上海尋親的故事。劇中所發生的一系列情與理、情與法關係的難分難解、無可奈何,至今仍為人津津樂道。
  • 電視劇《孽債》將拍續集 主演亮相上海
    《孽債》扮演者董蓉蓉(中)和葉辛(右)。(圖文/韓爽)日前,SMG全新頻率"上海故事廣播107.2"舉行隆重開播儀式。經典電視劇《孽債》的主演董容容、原著作者葉辛、滬上知名喜劇演員陳國慶、計一彪和主持人曹可凡均到場助陣。為了給故事頻率開播助陣,電視劇《孽債》的原著作者、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葉辛特地親赴現場。他說:「講好故事,講引人入勝的故事,講津津有味的故事,把古老的故事講出新意,把今天的故事講得更精彩,一句話,講美好的故事,講美好心靈的故事。」
  • 《孽債2》導演回應 新版要「南北通吃」
    對他們而言,《孽債》裡幾個小演員長大後的故事牽動著他們的心。只是在《孽債2》中再也找不到當年小演員的身影,有觀眾抱怨:「為什麼不用原班人馬出演?」製片方負責人表示,不起用原來的演員是因為幾個小演員的外形已經不合適出演電視劇了,也就是俗話說的「長歪了」,這5個新演員都是拍攝前用心選擇的,「幾乎保持了神似」。
  • 《孽債2》有望6月開拍 原著作者葉辛擔任編劇
    【劇情】續集貼近年輕人   作為《孽債》的續集,《孽債2》延續了上一部的故事情節發展脈絡和人物命運走向,描寫了沈美霞、盧曉峰、吳永輝、梁思凡、盛天華五個從雲南到上海尋親的知青子女如何長大成人,又如何面對複雜的社會生活和命運際遇。葉辛說:「他們都努力在社會上尋找自己的位置。
  • 當年電視劇打動人心 16年後再續《孽債》
    上世紀90年代,電視劇《孽債》中5個孩子的命運打動了無數觀眾的心。《孽債》小說首發16年後,作者葉辛重新拾筆寫下《孽債Ⅱ》,講述5個孩子長大後的生活。  當年《孽債》播出後,葉辛就被要求寫續集的聲音包圍。但他總覺得要等這5個孩子長大,要等著一些故事發生,並且讓這些故事反映新的時代。
  • 《孽債2》周日首播 比《奮鬥》更現實(圖)
    電視劇《孽債2》將於本周日起登陸東方電影頻道全國首播。昨天,原著作者以及電視劇的編劇葉辛率新版的「梁思凡」翟天臨、「盧曉峰」紀寧以及丁子峻等主演來到普陀區石泉街道與觀眾互動。對於續集能否再創輝煌,尚未看過成片的葉辛不敢下定論,他保守地表示能達到中上水平就是好劇。
  • 《孽債》作者葉辛計劃寫更多有思想性的知青故事
    此後共出版著作有:長篇小說《蹉跎歲月》、《家教》、《孽債》等。根據長篇小說《蹉跎歲月》、《家教》、《孽債》由其本人改編的電視連續劇,均在國內引起轟動,使其成為家喻戶曉的作家。   夢想1分鐘   我的夢是綠色的。這與我生活過的貴州有關,那裡的山野全是綠色的,雲貴高原是層層疊疊的綠色。
  • 葉辛父子攜手打造《孽債3》
    ■《孽債2》劇照>   本報訊(記者 張藝)1994年,根據葉辛同名小說改編的電視連續劇《孽債》,在滬上創下了42.62%的超高收視率;2009年,梁山導演的《孽債2》重拾珠玉,用超級IP呈現當代熱門話題。
  • 王平:從《金瓶梅》的民俗與語言看其故事發生地
    一、《金瓶梅》與運河文化《金瓶梅》的內容從《水滸傳》中潘金蓮與西門慶的故事生發而來,其故事發生地本來在陽穀縣,但《金瓶梅》卻將故事發生地移到了清河縣。小說表面上寫宋朝時事,實際上描寫的是明中葉的社會現實。清河縣在明代與東平府並不相屬,但小說又讓清河縣隸屬於東平府,並將臨清放在一條線上。
  • 編劇葉辛:《孽債2》不是知青子女版《奮鬥》
    本報上海專電(特派記者袁洪娟)電視劇《孽債2》正在上海熱拍,該劇被媒體評價為「知青子女版《奮鬥》」。昨天,《孽債2》見面會在拍攝現場舉行,該劇編劇、作家葉辛對此評價並不認同。他表示,《孽債2》不像《奮鬥》那樣簡單,它有著比《奮鬥》更厚重的內容。
  • 《孽債2》熱播 姚笛氣質脫俗受認可
    繼十幾年前轟動一時的《孽債》引起了追劇熱潮後,其續集《孽債2》作為上海東方電影頻道的開年大戲,因為把握住了當今社會的熱點而受到老百姓的喜愛,繼續了前部的好成績。其中,姚笛飾演的美霞也以其清新脫俗的氣質得到了觀眾的認可。
  • 十年後《孽債2》再聚首 五個孩子長大成人
    《孽債2》再聚首五個孩子長大成人  本報訊  十幾年後,電視劇《孽債》的作者和副導演再聚首,續寫《孽債》「長大」後的故事。  1995年的一部《孽債》,一舉創下了42.62%的收視率,在國內引起了不小的轟動。《孽債2》將延續第一部的情節,講述五個孩子長大後的故事,還完整保留了父母一輩的人物。
  • 就這樣一次,留下了「孽債」
    愛人不解地問道:你在農場難道有「孽債」,這樣急吼吼地要回去?小兵不語,心裡很明白,這是真的!還是在幾天前,留在農場的知青朋友阿富來電,問起一些當年的事情。當阿富說到連隊邊上紅旗寨的事情時,小兵好像觸電一般的緊張。他關切地問阿富,你是否知道阿嬌現在的情況?阿富說,我今天來電就是想問你這件事情。什麼事情呢?話說到這個份上,大家心裡都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