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5年,又見畢福劍:人生就是一場持戒修行

2021-01-10 文字控制部落

文:劉娜

在時代的翻雲覆雨中,每個人都會身不由己。

功名利祿,是非成敗,一切不過眼雲煙。

包括平臺和運氣所附加的那些璀璨和虛妄。

但這中間,性格對命運的左右,修為對沉浮的加持,又似乎有跡可循……

1.

刷新聞時,刷到畢福劍的視頻。

轉而一想,他已經在公眾視線裡,消失5年有餘。

視頻裡,他穿著黑色的運動衣,和國畫大師張漢中,在掛滿畫作、鋪滿宣紙的畫室裡,揮毫潑墨,切磋畫藝。

他畫了一捧荷,綠的葉紅的花,談不上出神和美好。

畫完後,他讓友人遞來一瓶礦泉水,吞入口中一大口,又張嘴噴射到畫作上。

完畢,他綻放出當年在央視舞臺上,億萬觀眾都萬分熟悉的那痞氣十足的笑容:

「我這叫雨荷。」

儘管,不少自媒體在報導這一消息時,用了「畫室狹小」「衣服老舊」「頭髮泛油」「鬍子拉碴」「滿面皺紋」這種充滿暗示的詞彙,表達對一個犯過錯且已過氣的前著名主持人的政治正確。

但客觀說,作為一個年過六旬的男人,畢福劍的狀態,並不比同齡人差:

他有朋友,有愛好,沒有禿頂,身體康健,看起來心態也不錯。

所謂落差,他的坐標,從來不是普通人,而是他自己的高光時刻。

畢福劍生於1959年,是大連人,在成為家喻戶曉的名嘴之前,他下過鄉,插過隊,在街道文藝宣傳隊當過宣傳員,在國家海洋局北海艦隊服過兵役。

直到後來,以26歲高齡考入北京廣播學院(今中國傳媒大學),就讀電視導演專業。

這種在基層摸爬滾打過,又在高校薰陶浸染過的經歷,在他身上烙下亦正亦邪的氣質,也為他的大起大落,寫好了伏筆。

大學畢業時,他已經29歲。

機緣巧合,他來到中央電視臺文藝部當導演。

1994年版84集的《三國演義》,畢福劍是主攝像之一。

1995年,中國科學考察隊,首次遠徵北極點,他是隨行採訪的記者。

此後,他參與《夢想劇場》《快樂驛站》和《開心辭典》的臺前幕後。

這就意味著,在龐大而精密運轉的央視,畢福劍以「畢姥爺」的稱呼,憑藉《五一七天樂》《過年七天樂》《星光大道》等綜藝,紅遍大江南北之前,也有過以紮實專業和閃光足跡,默默奮鬥過的人生。

一如很多靠勤奮和運氣,摘到時代果園裡又紅又大果子的許多人。

當然,最終讓他大放異彩,當屬《星光大道》。

在那個網絡還不如今天這般繁盛的時代,在很多主持人嚴肅有餘、活潑不足的映襯下,他和李詠,算是另類。

尤其是,他小眼睛和尖鼻頭的長相,還有敢於把自己放到低處,供嘉賓和觀眾取樂的自嘲自黑,著實讓很多人在歡笑中,得到治癒:

人性的弱點之一,就是會對有缺點、沒有架子的人,產生好感,藉此發現自己也沒那麼糟,而不是高大上的完美無缺。

哪怕,這是為舞臺需要而打造的一種人設,也足以安撫太多人。

那幾年,從下裡巴人到陽春白雪,無人不知「畢姥爺」。

風頭正勁的畢福劍,在央視舞臺的各大重要節目裡現身,甚至連續數年主持春晚,並和趙本山、小瀋陽等同臺演出,收割了一波又一波觀眾緣。

人世間,最殘酷的真相之一,是高點即低點,福兮亦禍兮。

2015年,是畢福劍的鼎盛之年,也是他的落幕之時。

那一年的1月15日,他和蘇丹合唱的賀歲單曲《這一天不一樣》正式發布;

一個月後的2月18日,他第四次擔任央視春晚主持人;

又半個月後的3月5日,他主持了元宵晚會……

這一年,他55歲,還有5年就可以功成名就地退休,走完自己的星光大道。

但4月6日,一則關於他的視頻刷爆了網絡。

他唱起了他那代人幾乎人人都熟悉的經典樣板戲《智取威虎山》,當著一桌子中外友人的面兒。

他不僅僅在唱,而是每唱一句,都要再加一句戲謔+調侃的評論。

亦如他在舞臺中央時,得意忘形之際的搞笑和不羈。

這,最終把他從獨一無二的舞臺中央,狠狠地推下去,推到泯然眾人的暗淡角落裡。

這是一場偶然事件,但某種程度上又是一種宿命。

他的人生,就像這起事件,明明是又紅又專的一齣戲,偏偏因為他無法避免的頑劣,最終草草收場。

有人說,他之後,再也不看《星光大道》。

我想,說這話的人,並非為他喊冤,更像是表達一種惋惜:

節目和人,就如姻緣和愛,是講究磁場和能量的交相輝映的。

強扭的瓜不甜。

適合與否,不僅是當事人的冷暖自知,也是圍觀者的感同身受。

今日的結局,當然是畢福劍為自己的性格和修行,承受的代價。

他令人噓唏的人生,也讓我們想起那些從央視舞臺上,一一消失的名嘴們——

2.

和畢福劍同時代的另一個名嘴,是方宏進。

方宏進比畢福劍小兩歲,曾是央視一套《焦點訪談》的元老級主持。

方宏進曾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中山大學物理系。

本科畢業後,他曾在天津任教,後又到南開大學讀社會學研究生。

碩士畢業後,他到深圳大學教書,官至系副主任。

從這不停變動的經歷,可窺見方宏進的性格中極具變革和求新的一面。

這和我們在屏幕上看到的那個正襟危坐的主持人,顯然不同。

1991年,非科班出身的方宏進,考到北京電視臺,成為一名主持人。

後,他又來到中央電視臺,任《觀察思考》《東方時空》的主持人,並參與創辦了《焦點訪談》。

當時,以曝光黑幕和黑洞而深入民心的《焦點訪談》,是國人心中的一個王牌欄目。

頻頻在鏡頭前亮相的方宏進,也就成了百姓心中敢和不公叫板,主持正義的化身。

隨後,形象穩重、口才出眾的方宏進,還主持過《三峽截流》《香港回歸》《澳門回歸》等世界矚目的大型直播,和同齡人白巖松一起,以敏捷反應和精準評論,成為國臉和名嘴。

誰也沒有料到的是,就在大紅大紫之時,2004年,方宏進突然離開了央視,跳槽到東方衛視,任總策劃和總製片。

一如,他一直在求變的前半生。

但,僅僅4年後,方宏進就從東方衛視銷聲匿跡。

人們再次聽聞他的消息時,是和兩個醜聞有關:

一個是,他涉嫌合同詐騙,涉案金額高達百餘萬元,被河北警方拘留(後被取保候審);

一個是,他自己的女兒方貞在網上公開曝光他,包養數個小三,拋棄原配髮妻,身陷離婚財產糾紛案。

儘管,針對這兩個醜聞,方宏進自己給出了不同的版本。

但,從此後,這個曾先後5次獲得中國新聞獎一等獎,著有《公共關係管理》《公共關係實務》等多本著作的知名主持人,徹底斷送了他自己的公共關係。

作為從廣東開平小城,靠一路苦讀創造輝煌人生的主持人,看似穩重的方宏進,一直在突圍中尋找命運的制高點,從學校到央視,從衛視到商界。

塵埃落定後,他自己或許也才發現,他人生的制高點,永遠停留在了在央視的那10年。

這是平臺帶來的榮光,也是時運賦予的恩惠。

很多時候,一個人在某個平臺上,被光環和榮譽包裹,便以為自己是神話和傳奇本身,而忘記了自身的重量。

這樣的人,不是一個——

3.

剛剛過去的2020年12月,前央視主持人芮成鋼出獄。

和他之前無論行走到哪裡,都前簇後擁的情景相反,他的出獄,幾乎無人問津。

人走茶涼,是常態,也是世相。

芮成鋼出生於1977年,他的成長史,簡直是一部勵志而出彩的傳奇。

他出生於知識分子家庭,父親曾是安徽省電視臺的編劇,母親曾是安徽省舞蹈家協會的當家花旦。

芮成鋼自幼就是別人家的孩子:

天資聰慧,八面玲瓏,智商和情商都碾壓眾人,管理能力和協調能力無人能及,走到哪裡都是閃閃發光的焦點。

廣為流傳的一個事例是:

他讀高三時,班主任生病住院。

作為班長,他臨時擔當起班主任的角色,帶領同學奮戰高考,又每天到醫院找班主任匯報情況,且保持成績遙遙領先。

高考時,他以合肥市文科狀元的身份,考進了外交學院。

大學期間,他以英俊的外表和流利的英語,多次代表外交學院參加國內外比賽,且屢屢獲得大獎。

潮水般的掌聲因他響起,鮮花般的未來為他鋪就。

他所向披靡,無畏無懼,也難免狂傲且自大。

「太狂」,一度是他成名後,所有靠近他的人,一致的感受。

所以,站在結局上推過程,發現一切好似命中注定。

後來,他到央視9套英語頻道工作,同時為《北京青年報》財經專欄撰稿,以極具思辨和文採的文字,書寫他採訪名流政要的手記,還有他對經濟、政治和思潮的看法。

他經常以「我的老朋友柯林頓」「我的好朋友比爾·蓋茨」「我的朋友巴菲特」等前綴,低調奢華又有內涵地彰顯自己的朋友圈。

他看起來也有這樣的資本:

作為首批「美中傑出青年」,最年輕的「耶魯大學世界學者」,在年輕人中極具影響力的公眾人物,他是央視舞臺上的新秀和明星。

當他那篇《請星巴克從故宮搬出去》的博客,一夜之間點燃愛國者的熱血後,他在主持人身份之外,又多了「愛國公知」的標籤。

2008年,他從9套英語頻道,調入2套經濟頻道,參與眾多大型策劃和活動,對話全球經濟領域的精英大咖,甚至在歐巴馬的記者會上,「代表亞洲」提問。

他行走在讚譽裡,把自己當成了讚譽本身;他沉迷在光環裡,把自己當成了光源本源。

但,高山和懸崖本是一體,璀璨和幽暗原在一處。

2013年10月,義大利駐華大使向芮成鋼授予「義大利共和國騎士」的勳章,這在中國記者中,乃是第一人。

不久之後,中央電視臺發生「地震」,財經頻道總監和廣告中心主任郭振璽,因受賄被查,芮成鋼涉案。

一代名記,鋃鐺入獄。

他之前獲得的那些珍稀而尊貴的榮耀,在他出事之後也顯得諷刺而落寞。

當芮成鋼成為階下囚,他那些引以為傲的「老朋友們」,沒有一個表達點什麼:

江湖之交,濃淡深淺,難逃利益。

他身披袈裟時,眾人贊他佛光閃耀;他身穿囚服時,眾人嫌他靈魂墮落。

他的確罪有應得。

但他的罪與罰裡,也有他之外,那無法言說的傷和弊。

在官媒的解讀裡,他被定性為「心太大,急於成名、發財、升官」。

其實,對於一個太順太傲的人來說,這場劫難也未嘗不是一樁好事:

他出獄後,才43歲,仍是盛年,還有大把的時光從頭再來,修行成長。

相比芮成鋼這種在盛極之時「出事」的名嘴,央視還有一類主持人,選擇了盛年辭職——

4.

相比楊瀾、魯豫、張泉靈、李梓萌等人辭職後,繼續在江湖上不同領域站穩腳跟有別,曾經大紅大紫的前央視記者柴靜的辭職,就顯得神秘叵測。

柴靜,堪稱一代公知女神。

即便,她離開江湖多年,網上還到處流傳著她的金句和名段。

當然,也包括她的戀愛八卦。

早在加盟央視之前,柴靜就在湖南廣播電視總臺,紅得一塌糊塗。

她當年主持的《夜色溫柔》,曾是當時大學生休息前的必修課。

後來,她到中國傳媒大學進修,在恩師陳虻的賞識下,加入央視《東方時空》。

她被全國觀眾記住,和17年前的那場白色恐怖有關:

非典肆虐時,她深入一線,用戴著口罩的清澈眼神,先後七次與非典病人面對面,參加《北京「非典」狙擊戰》的拍攝,成為最早冒死深入非典一線採訪的記者,也因此榮獲「2003年中國記者風雲人物」。

此後,她又先後擔任《24小時》《面對面》《360度》的主播,和《柴靜兩會觀察》等品牌欄目。

真正讓她再次聲名鵲起的,是深度對話欄目《看見》。

《看見》中,柴靜聚焦熱點事件,也對話權威專家,抽絲剝繭地探尋事件背後的真相,也直面公共問題的弊病。

喜歡她的人,形容她溫柔和犀利並存、文藝和理性同在。

不喜歡她的人,認定她身上濃重而感性的文藝氣息,讓她有失一個新聞工作者的客觀和理性。

其實,生於上世紀70年代中期的柴靜,身上有著那代人明顯的衝突氣質:

她文藝優雅,又心思憂慮;她追求完美,又渴望破局;她對弱小有著悲憫的視角,又對家國有著直面的剖析……

「一個國家是由一個個具體的人構成的,她由這些人創造,並且決定。

只有一個國家擁有那些能夠尋求真理的人,能夠獨立思考的人,能夠記錄真實的人,能夠不計利害為這片土地付出的人,能夠去捍衛自己憲法權利的人,能夠知道世界並不完美但仍不言乏力,不言放棄的人。

只有一個國家擁有這樣的頭腦和靈魂,我們才能說我們為祖國驕傲。

只有一個國家能夠尊重這樣的頭腦和靈魂,我們才能說我們有信心讓明天更好。」

這是柴靜式的認知,也是一代人的思慮。

柴靜最後一次出現在公眾視野裡,是她辭職後,拍攝的極具爭議的《穹頂之下》。

她將這稱為「一個母親和霧霾的私人恩怨」,但最終在公共環保領域裡,掀起了軒然大波。

甚至,讓她徹底淡出公眾視野。

關於柴靜的辭職,有很多種說法:

有人認為是她精心打造的《看見》欄目的停播所致,有人認為是她在美國產子後,輿論的討伐讓她和所在平臺都承受了極大的壓力。

也有人認為,她的離開和央視內部,錯綜複雜的人事手續以及薪酬考核有關。

還有人,說到更恐怖的陰謀論。

其實,拋開外界的種種猜測,柴靜、崔永元等人的辭職,更像是一場中年叛逆:

在國家級最高媒介平臺上,工作多年的他們,試圖掙脫體制,打碎那個模式化的自己,在另一種相對靈活的話語體系裡,探究另一個不同的自我。

雖然,今天江湖,已聽不到她和他的聲音。

但他們的確以自己的發聲,影響過很多人。

行文至此,不由地想到了仍活躍在央視的白巖松和董卿等人。

還有央視當下如日中天的「四大金剛」:康輝、撒貝寧、朱廣權、尼格買提。

喜歡他們的放鬆和幽默、多才和勤勉、得體的自嘲和真實的親切。

這是新一代主持的形象。

願他們都能走得正,走得穩,走得遠。

也想起了已經離開的趙忠祥、羅京、李詠等人。

願他們在天堂裡,仍有金話筒和好臺詞。

還有,更多不再一一詳說的熟悉的面孔。

他們都不是完美的人,在社交平臺上都被理解成多個分身。

但他們所承載的,那些和我們有關的時代記憶,仍被我們銘記,更讓我們感慨——

5.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在時代的江湖中,人人都如一葉扁舟,被風起雲湧的影響,受歲月時令左右。

最終抵達何處,在天命,更在人為。

璀璨舞臺中央的人,亦如此。

其實,著名主持人的浮沉錄,何嘗不是映照出我們每個人所處的那個單位、公司和集體:

有人逆流而上,不忘初心,清醒如初,寫就傳奇佳話;

有人隨波逐流,丟了警惕,失於大意,落個晚節不保;

有人急流勇退,從頭再來,高光不再,從此銷聲匿跡;

有人順流而下,恃才放曠,狂狷放蕩,盛年身陷囹吾;

有人水流花落,中途上岸,另闢蹊徑,活成另番模樣;

還有人難敵似水流年,沒有說聲再見,卻再也不見……

時代和機緣,集體和困境,欲望和底線,個人和修行,性格和命運,彼此碰撞,相互影響,從名流到素人,從昨天到今天,從他們到我們。

以經驗或教訓。

以悲喜或追問。

江湖不過一陣喧鬧,大鬧一場,都要退場。

人生不過一場修行,持戒而行,方得始終。

相關焦點

  • 人生,就是一場修行!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格物讀書,ID:gewuliangzhi】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我們常說:人生就是一場修行,註定要經歷沉沉浮浮,體會人生百態,才能領悟生命的真諦。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
  • 「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六祖開示如何在家修行
    學佛修行的在家佛弟子越來越多,因為條件所限,不可能都去寺院修行。因此在家如何修行就成為學佛人的一個大問題,好多人糾結如此,就會形成新的煩惱,把本來學佛修行的快樂有趨於了煩惱無明之中。印光大師說過:「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其實這也是對在家學佛的一種開示。修行,其實是很簡單的事,就是該吃飯的時候吃飯,該睡覺的時候睡覺,只不過把心念轉一下就行了,怎麼轉呢?
  • 如何將佛法修行融入到日常生活中?方法之二:持戒
    為什麼要持戒?持戒的重要性在很多佛經中都有講到,以下略舉數例。《佛般泥洹經》有云:持優婆塞五戒者,可得天上;持三戒者,可得作人。《阿含經》有云:無戒之人,當生三惡道中。《大集月藏經》有云:持遠離殺生、偷盜、邪淫、妄語、兩舌、惡口、綺語、貪慾、嗔恚、邪見,此是世間戒行。以是戒行,則能成就清淨功德,降伏魔怨。
  • 修行檢查,判斷自己是否見性
    見性有深有淺,看過一段經文就有見性的可能,也許是一點點,也許大徹大悟。生活中嗔恨心生起時,可能會見性。還可能在風景、聲音、香味、食品、撫摸感受、思想狀態下見性。因為佛性盡虛空,無處不在。很多時候,修行到新的階段認為見性了,都是一點點,沒透徹。真見性,是心見,言語道斷,心行滅處。
  • 人生感悟的心靈雞湯句子:人生就是一場修行
    二、人生就是一場修行,修的就是一顆心,趁年輕,好好珍惜以擁有的生活,為自己而活,自己的人生,自己作主,活出真正的自己!對自己更好一點,不讓自己委屈,這點要求我並不覺得自私。三、既然人生的幕布已經拉開,就一定要積極的演出;既然腳步已經跨出,風雨坎坷也不能退步;既然我已把希望播在這裡,就一定要堅持到勝利的謝幕!四、人生需要看透,但不能看破。
  • 畢福劍熬夜慶62歲壽辰,眼腫發福氣色差,現場簡陋侄子體貼相伴
    1月16號晚上,畢福劍的侄子在網上曬出合影,並且配文祝畢福劍生辰快樂,願他健康平安,幸福順利,送上了自己的一番心意。他還將這條動態置頂,每一個點開他主頁的人都能一眼看見,然後留言給畢福劍更多祝福。照片中,畢福劍穿著衛衣坐在沙發上,身後是做出搞怪逗趣姿勢的侄子,原本應該是喜慶的日子,可惜畢福劍的狀態似乎不太好,他的眼睛腫到睜不開,臉部也發福,像是沒有休息好水腫了,氣色較差。雖是62歲的壽辰,畢福劍卻沒有大辦,反而有些簡陋,現場只有一個小小的蛋糕,上面像是年獸娃娃,紅色配色勉強增添了一絲喜氣。不過他過生日竟然只有侄子陪在身側,實在太冷清。
  • 人生就是一場修行,人要信命但不可認命
    算命就是根據一個人出生時的時空信息,而算出其人一生的命運軌跡,它算的是一種規律,一種趨勢。很多人不相信算命,就是不相信有這種規律的存在。而在相信的人中又有一部分人太過於相信那種叫做「命中注定」的東西,變得誠惶誠恐。
  • 人世修行,幾人圓滿,能奔赴下一場修行
    京劇半生榮華半生富貴,半生貧賤半生窮困,終是人的靈魂修行,來到世上找尋屬於這世上的靈魂,破。修行圓滿,靈魂升華,肉身化作黃土,靈魂奔赴下一場輪迴。人世修行,不可能一世繁華而不生煩惱,亦不可能一世窮困而不見愜意。時間輪迴,患難見真情,誰真誰假何必深究!人世修行最貴是情,少一分都是遺憾,誰真誰假又有什麼重要的。
  • 畢福劍新年近照曝光,眼神迷離蒼老落魄,令人唏噓
    近日,網上曝光了一組央視前主持人畢福劍的新年近照,照片裡,畢福劍與幾位友人一起坐在一個很是普通的餐館,身穿一件黑色T恤,頭髮十分凌亂,眼神也有些迷離,整個人看起來很是蒼老憔悴,與曾經在央視舞臺上精神抖擻,談笑風生的主持人畢福劍判若兩人。
  • 前央視名嘴畢福劍的八字有何特點?預測其能否順利復出?
    最近,關於畢福劍能不能復出的爭論比較多,之所以引起議論紛紛,無非是大家都不能確定老畢能否順利復出,當然這其中也夾雜著一些私人情緒,有些看客對他的復出喜聞樂見,而有些則不以為然,甚至是強烈反對。既然對於大眾來說,這件事充滿著不確定性,那麼從命理風水的角度,能否提前給大家一個比較確定的結論呢?為慎重起見,我們有必要先驗證一下畢福劍的出生時辰。
  • 61歲畢福劍露面,臉上長著老年斑,現住舊房穿舊衣服顯拮据
    12月29日,一位網民在社交平臺上拍攝了視頻,主持人畢福劍很少出現。錄像中,畢福劍的朋友在桌子上畫足球,不久畢福劍就從旁邊走來,問朋友畫什麼,朋友回答畫足球,畢福劍說自己喜歡踢足球,拿著朋友手裡的毛筆開始畫。
  • 為了吃素而吃素,是一種執迷,而修行是斷「我執」
    請點擊上面的「關注」,與蘇摩Wu一起潛心修行。持戒不是目的一提到佛、道,一提到修行,一提到持戒,很多人想到的是吃葷、吃素的問題。對於葷素有兩種解釋——一種葷為佛、道所講的葷——五葷,也叫"五辛"。《本草綱目·菜部》「蒜」:「五葷即五辛,為其辛臭昏神伐性也。」
  • 佛說:婚姻其實是一場修行
    很多結婚了的人都擔心自己的修行會因此受到了幹擾,其實婚姻就是一場修行。結婚生育是人生的一部分,也是我們修行的好道場。世間每一個相遇都帶著過去的緣,或是惡緣或是善緣,而婚姻更是夾雜著錯綜複雜的累世緣,但無非也是善惡之分。
  • 畢福劍:為逞一時口舌之快,葬送大好前程,他現在怎麼樣了?
    有時候一句話就能改變我們的人生,有人因為說好了話而受到賞識,也同樣有人因為說錯了話而引來了禍事。曾經的央視名嘴,被許多喜愛他的觀眾稱為「畢姥爺」的畢福劍就是一個因言獲罪的典型。畢福劍曾經在央視工作多年,因為其樸實幽默而又十分接地氣的主持風格而受到很多人的喜愛,被認為是央視優秀的節目主持人之一。
  • 十首描寫行人的古詩詞,人生是一場修行,凡事謹言慎行
    每天我們都要行走在熟悉的小路上,也許懷著悲痛,感覺周圍一切都如此喧囂;也許心情愉悅,花兒見我笑,柳枝隨風搖。人生是一場修行,凡事都要謹言慎行。有時風雨兼程,有時安步當車;每個人都是行者,千裡之行始於足下,三人行必有我師。
  • 修行懂得一個道理,不僅有福報,且功德無量,圓滿究竟
    文化也是一種信仰,所以,儒釋道文化傳承幾千年,賦予了人們大智大慧。人生總是有許許多多的困惑,有順境、有逆境。逆境中,很多人想求福報,想有福報,那麼就要懂得一個道理,古人云:「天欲禍之,必先福之;天欲福之,必先禍之。」
  • 修行要忍辱,這個太重要了!
    3 真正的意義是要把你的見解放下、把你的煩惱放下,把這個布施掉——把你的貪嗔痴布施掉,把你的身見、邊見、見取見、戒取見、邪見布施掉,是這個意思。4 單單把你的錢財布施掉,你來生得福報。現在我們世間有錢的人、有勢力的人很多,過去生中就是修這個因得來的。你看他現在有了錢,道心沒有了,不再修行了、不再念佛了,這個問題嚴重!
  • 佛說:修行最大的困難,只有這四個字!
    裡面蘊含的意思,就是告訴我們,每個人本來都是幸福的,但是每個人,都有一個東西,使得自己幸福不起來。這個東西,只有四個字,那就是:妄想執著!要想使自己回歸幸福,就要戰勝這四個字。佛陀就是戰勝了這四個字,才達到了徹底的了悟,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的菩提。我們學佛,就是要學習佛法智慧,運用佛法智慧,讓自己戰勝這四個字。佛偈有云:念佛無難事,所難在一心。
  • 人生,就是一場相逢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感悟人生,ID:samick521】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人生,就是一場又一場的相逢。驛路策馬,長亭短憩,一回眸,一駐足,可能是一場相逢。而最大的恩賜是,讓你在人生最美的時候,與最對的人欣然相逢。這個世界,最短的相逢,是相遇在了不對的時間,遇上了無緣的人。一眨眼燦然花開,一轉眼又寂然而敗。
  • 天眼所見天魔,色魔,病魔,被人下了咒的魔;見證楞嚴咒護身破魔力量!
    正文共約:1900 字;預計閱讀:5 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