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南京林業大學出臺《本科學生學業警示及幫扶辦法(試行)》,依學業未完成情節輕重對學生作出黃色、橙色、紅色學業警示,被紅色警示的作退學處理。2014年下半學年紅色警示18人,2015年上半學年13人,2015年下半學年18人。一年半時間裡,南林大勸退了49名學生。(11月11日《人民日報》)
長期以來,高校勸退學生的規定或做法,向來處在輿論的風口浪尖。支持者與反對者都有自己的一套理論。這邊廂,大學是培養綜合素質人才的地方,退學機制不但治不了學生厭學的本,反倒可能限制他們培養自己在其他方面的能力。那邊廂,考上大學並不等於進了「保險箱」,學校有權利依據法規設置相關規範,警示甚至請出那些「打醬油」的學生,進而優化高等教育質量。正是基於這兩種態度的博弈,南京林業大學在一年半時間裡勸退49名學生,難免引來社會熱議。
無可否認,歷經十餘年的寒窗苦讀,考進理想的大學實屬不易,如因學業問題而被勸退,確是讓人難以接受的現實。不但自己的大學夢至此破碎,家人更會因此痛心疾首。王軍三年時間裡有近20門課程不及格,很少上自習課,只是痴迷於遊戲,連掛科似乎都感覺與己無關。其間,有家長聲淚俱下的懇求,學校也不是沒有給予機會,然而再次延長試讀後王軍也僅得7.5個學分,最後被終止試讀而退學。
現實中,類似王軍這樣痴迷遊戲、考試掛科的情況並不少見,可以說幾乎每所高校都有存在。大學,並不是傳說中放鬆的天堂。玩遊戲、做兼職、談戀愛等等「副業」,反倒成為相當一部分大學生校園生活的全部內容。這是高等教育的本末倒置,也是對自己的未來、對家庭的付出、對教育的投入極其不負責任的表現。
學生掛科或是厭學,我們並不排除某些教學質量的問題。的確,現在的某些高校,存在課堂教學沒有吸引力,對學生監管過於鬆散,為完成教學指標考試走形式等弊病。也的確存在一部分學生,具有文學天賦、經濟頭腦或是特殊才能。但這些都不能構成學生逃課、掛科、曠考的主要因素。作為具有獨立思考能力的成年人,如將高校當做是混張文憑的驛站,這種思想是極其可怕的。
我們需要客觀地認識到,大學從來都不是「保險箱」,這裡永遠是學生致力於學業的「象牙塔」。在這個競爭殘酷的時代,人才培養質量是高校賴以生存的底線,也是社會對高校的殷切期盼。躺倒不幹的學生就應當被淘汰,澳大利亞、英國、美國等國外大學都有設立退學機制。綜合考量的「嚴出」制度,無論對於教學質量的提高,還是學生回歸學習本位,都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當然,學校不能只是簡單粗暴地制定勸退制度,也要充分考慮到制度的剛性與溫情。實行學業警示,勸退學生不是目的,是希望通過信號暗示把有希望的學生拉回「正途」。
因受傳統觀念的影響,國內尚且很難接受勸退機制。但這並不意味著這一機制就沒有推行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反之,我們需要轉變固守不能退學的觀念,抓住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的關鍵因子。如果我們總是瞻前顧後,甚至還一味推出類似清考這種學生眼中的「救命稻草」的舉措,恐怕在降格助其僥倖過關的同時,也已丟失高校的底線,實際上無益於培養具有紮實基本功的社會人才。
文/磊磊
來源:紅網
作者:磊磊
編輯:夏熊飛
本文為紅辣椒評論原創文章,轉載請附上原文出處連結和本聲明。
本文連結:https://hlj.rednet.cn/content/2016/11/13/46692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