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應該牢記這句俗語:「母在不慶生,父在不留須」

2021-01-19 國學新導航

文章作者:琢磨君

俗語,即口語性或通俗性的語言單位,它們簡練易懂,形象化,來源於普通勞動人民,又是勞動人民的寶貴經驗和智慧結晶。

俗話說「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以及「聽人勸,吃飽飯」,這兩句話都是在告誡人們,要重視從老祖宗那裡口口相傳來的俗語、諺語等等。

比如說,年輕人,應該牢記這句俗語:母在不慶生,父在不留須!為何說「母在不慶生,父在不留須」呢?我明白意思後,被深深感動了!

1、母在不慶生

釋義:母親如果在世的的話,不要為自己過生日;

我們可能不記得父母的生日,但是父母一定記得我們的生日,因為我們出生的那天,就是他們當上爸爸媽媽的那一天。對於媽媽來說,十月懷胎,歷經千辛萬苦才分娩生下我們;所以我們生日那天,便是媽媽最痛苦的那一天。

做人要懂得感恩,父母的恩情大於天,而我們最應該最先要感恩父母,特別是生我們養我們的媽媽。一個人不孝順父母,不懂得感恩父母,何以善待他人,感恩他人?所以說,為了表示對母親的尊重和感恩,俗語總結說「母在不慶生 」。

現在很多年輕人,習慣接受父母的愛,而對父母的關心很少。甚至說,生日那天,他們向家裡要錢去和朋友聚會,熟不知在家裡的媽媽做何感想?因為,年輕人應該牢記「母在不慶生」這句話,多換位思考,要懂得感恩與心疼媽媽!

2、父在不留須

釋義:父親如果在世的話,不要留鬍鬚。

《孝經》云:「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所以說,古人的鬍子和頭髮是不能隨意破壞,但日常修剪和梳理是可以的。一般來說,古代男子成年後就開始留鬍鬚,又因每個朝代的成年標準不一樣,留鬍鬚的標準也不一樣。比如,漢朝是16歲成年,唐朝是18歲成年,之後又改為22歲成年。

歷史上最出名的美髯公當屬武聖關羽,因為古人以修得精美鬍鬚為男人陽剛之氣的表現。於是,在古代,鬍子成了一個男人的標誌,是一個不可缺少的道具:高興的時候,會捋鬍子;不高興的時候,會吹鬍子;思考的時候,會捻鬍子;無聊的時候,會揪鬍子……

《曾國藩家書》中記載:「前父親教兒子養須的方法,兒子只留上唇須,不能用水浸透,黃色的多,黑色的少。下唇準備等三十六歲開始留。」

由此可見,曾國藩從31歲開始留上嘴唇鬍鬚,36歲開始留下嘴唇鬍鬚,而曾父是在曾國藩46歲時去世的,又曾國藩是個出了名的大孝子,他怎麼不遵循「父在不留須」老祖宗俗語呢?

原來,「父在不留須」的這個習俗是在辛亥革命前後,才逐漸形成的一種風尚。對於鬍鬚,人們賦予它新的意義,不再是「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而是晚輩不能在長輩面前蓄鬍子,以示對父親作為一家之主的尊敬!

一般而言,父親去世後,兒子要將上唇的鬍鬚保留下來,留上嘴唇鬍鬚;母親去世後,兒子要將下嘴唇和下巴的蓄鬚留下來。父母都去世,則留全鬍鬚,以示「蓄髪明志」。例如,我們從魯迅先生留上唇蓄鬚的照片,就可以判斷出,那是他父親去世後所照的。

諸葛亮《便宜十六策》云:「治家者,務立其本,本立則末正矣。上不可以不正,下不可以不端。」父親是家裡的頂梁柱,往往為家庭付出很多,也是一個家庭的根本。所以,從孝道和感恩的角度出發,我們也要尊敬長輩,做到「父在不留須」。

結語:孝道是我們的文化傳統,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做人不能忘本,最該感恩和尊敬的就是自己父母,正所謂是「百善孝為先」是也!

所以說,年輕人,應該牢記這句俗語:母在不慶生,父在不留須,用點滴的實際行動來感恩父母、孝順父母。當我明白了「母在不慶生,父在不留須」的真正意思後,被深深感動了,你呢?

琢磨君——弘揚傳統文化精髓,傳播國學經典智慧。每天學習一點,每天進步一點!

朋友們,您認為子女該如何孝順父母呢?歡迎在文章下方留言互動!

您的每一次轉發、收藏、點讚就是對作者的最大支持!我們下期不見不散!

文中圖片來自網絡,版權屬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 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俗語「母在不慶生,父在不留須」,啥意思?年輕人應當牢記於心
    現在的年輕人特別喜歡過節,除了傳統節日外,白色情人節、萬聖節、聖誕節這些洋節他們也從不缺席。在他們看來,生活需要儀式感,所以在節日時,他們會裝扮一番,呼朋喚友一起聚會狂歡。偶像的生日、男朋友的生日、網店打折日,她們門清兒。但當你問起其父母的生日時,大多數人會搖頭表示不知道。
  • 俗語說「母在不慶生,父在不留須」,年輕人你知道原因嗎
    但是老祖宗留下的俗語也並不一定全都符合當今社會,今天咱們說到的「母在不慶生,父在不留須」,一起來細細品味,它是不是適用於當今社會呢?母在不慶生「母在不慶生」,字面意思是母親在世的時候不要「慶生」,慶生有的人解釋為過生日。理由就是兒子的生日是母親的難日,母愛大如天,目前在世的時候,當子女的不過生日。
  • 俗語:「母在不慶生,父在不留須」,究竟啥意思?「推薦閱讀」
    俗語在古代社會,是百姓的常用語之一,一般短小精悍,通俗易懂,廣泛流行。中國作為一個文明古國,自古提倡孝道,因此在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流傳下來了眾多關於孝道的俗語,例如「母在不慶生,父在不留須」,就是其中之一。01 母在不慶生從字面理解,這句話是告訴我們,母親在世之時,孩子不應該慶祝生日。
  • 年輕人留意「母在不慶生,父在不留須」,老祖宗的話,不是沒道理
    在以前的農村,有非常多的俗語,流傳了下來,雖然它是非常簡單的,但是話糙理不糙啊,雖然這些俗語不像文言文那樣有文雅,但是這些所以它代表著的就是那些普通的老百姓,普通的勞動人民,他們在以前的生活經驗中總結出來的那些智慧結晶,這些智慧結晶咱們往往不能忽視,以前你們應該有聽說過一些俗語吧,所以從老祖宗那裡那邊祖祖輩輩傳下來,那勢必是有用的
  • 俗語「父在不留須,母在不慶生」是啥道理?年輕人知道原因的不多
    導讀:俗語「父在不留須」是啥道理?下半句更經典卻少有人知時代的發展和進步,我們的思想也在不斷地發生著改變。但是無論任何一個時代,追求潮流就永遠不會過時。而在不同的時代,就有不同的潮流。現在的年輕人就很追求時尚,有很多人喜歡張揚又特立獨行的個性。
  • 俗語「母在不慶生,父在不留須」,老祖宗的講究有道理嗎
    俗語「母在不慶生,父在不留須」,老祖宗的講究有道理嗎?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母親還健在的時候,就不要為自己慶祝生日了,而父親還健在最好不要留鬍子。那為何這樣說呢?有什麼道理呢?所以說孩子的生日是母親的苦難日,作為子女的不好好陪伴母親,感謝母親如此辛苦的帶我們到這個世界,還在母親的苦難日這天,扔下母親,自己去外面和朋友們狂歡,這樣合適嗎?相信這句「兒的生日,母的難日」這句話很多人都知道,孩子過生日這一天也正是母親最辛苦的一天,建議母親還在世的時候,當自己過生日時,應該陪在母親的身旁一起度過這麼有意義的一天。
  • 俗語「母在不慶生,父在不留須」,何意?古人孝道令人感動!
    雖三大教派的精髓有所差異,但其傳達的思想,卻成就了不一樣的中華民族。其中儒家主張的「仁、義、禮、智、孝」中的孝道,對於中華民族文化影響可謂之深刻,千百年來人們對孝道十分之看重,作為學徒自然應該尊師重道,作為子女自然要孝順父母。正如民俗文化當中這樣的一句俗語「母在不慶生,父在不留須」,講述的是作為子女所盡孝道的一種體現。那麼這句俗語是何意?有沒有道理呢?且聽我一一道來。
  • 「母在不慶生,父在不留須」有什麼含義,這是為什麼?
    本期要帶給大家的俗語是「母在不慶生,父在不留須」,這句話聽著是非常簡單的,但是具體是什麼意思呢?下面一起來看一下吧。母在不慶生這句話的意思是:母親在世時,孩子不要為自己過生日,這是因為孩子生下來的時候,是母親的受難日,雖然對母親而言,孩子們是上天送給她的禮物,但是十月懷胎,中間經歷的困難是沒有辦法一一列舉的。其實,這個不過生也只是個表面意思,並不是真的不過生日了,最重要的還是要感恩自己的父母,感恩他們的付出,在日常生活中做到孝順。
  • 「父在不留須,母在不慶生」真正的含義是什麼?
    「母在不慶生,父在不留須」是傳統的俗語,也是對傳統禮儀中「孝」的引申內容。行「孝」不是口頭說說,要付之行動,這兩句就是民間所倡導的行動之一。但含義不全是字面意思。字面意思是,母親在世的時候,不要為自己慶祝生日;父親還在的時候,不要留鬍鬚。
  • 農村老話為何說「母在不慶生,父在不留須」有什麼講究?
    農村老話「母在不慶生,父在不留須」在句話是什麼意思呢?為什麼這麼說呢,下面小編就來給大家說說。 母在不慶生 因為以前的分娩過程十分的危險,十月懷胎、一朝分娩,整個過程,尤其是在分娩的時候,很多人都是因為承受不了痛苦,加之以前的醫療衛生條件落後,很多人都在分娩的時候死去。可以說出生那天就是母親經歷生死的那天,所以有了「母在不慶生」的說法。
  • 俗語:「母不在慶生,父不在留須」,祖宗的告誡,每一句都要謹記
    也許我們在年輕的時候忙著奔波,所以就不怎麼關心父母,可是真的等到父母離開的那一刻,就充滿了悔恨,恨自己當中為什麼不多回家看看,可是已經晚了。因此在忙於工作的時候一定也要去看看自己的父母,就在農村有這麼一句俗語:母不在慶生,父不在留須。
  • 農村老話「母在不慶生,父在不留須」是啥意思,老農說的有道理嗎
    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話題是:農村老話「母在不慶生,父在不留須」是啥意思,老農說的有道理嗎我們都知道父母生我們養我們是很不容易的,除了天大地大以外,就是自己的父母最大。父母的養育之恩是我們永遠都不能忘的。老人常說,百善孝為先,一個人只要懂得孝順,那他以後肯定會是一個很有愛心的人,同樣的,在事業上也會很順利。不管是在過去還是現在,只有孝順父母,才能行走於人世間。
  • 農村俗語說的:母在不慶生,父在不留須,啥意思呢,老農說有道理
    農村很多俗語老話,對於父母在世的時候,兒女們也是要講究和做法,才能體現出對於父母的尊敬,不論兒女有多大,在自己父母的面前,永遠都是孩子,那麼這句:母在不慶生,父在不留須,說的又是什麼意思呢?年輕人過生日,其實也是在近些年才流行開來,不論是大人孩子,都會舉辦生日宴會,購買生日蛋糕,吹滅生日蠟燭,其實這種做法原本就不是我們的原創,在過去的時候,父母健在,兒女們是很少過生日、做壽的,尤其是自己的生日,也是母親的苦難日,在醫學不發達的過去,生孩子是最為危險的事,有的甚至會要了母親的命,所以母親在世,兒女們是不會給自己過生日,一來是自己年輕不夠格,二來是作為尊敬母親,不想勾起母親痛苦的經歷
  • 農村俗語「七不葬父,八不葬母」,啥意思?
    導讀:農村俗語「七不葬父,八不葬母」,啥意思?在農村習俗文化中特別注重看日子的文化,人的生老病死,婚喪嫁娶都能看到看日子的文化習俗。所謂看日子就是農民在進行重大人生節點的時候都會選擇一個吉時,這樣人們會在主觀情感上得到吉利的安慰。
  • 父子不同席,叔侄不對飲,這句俗語到底有什麼忌諱,多數人不知!
    但是古代的傳統中,有很多還是可以繼承發展的,特別是有一些俗語,簡短幾個字卻大有深意,俗話說,「父子不同席,叔侄不對飲」,那這句話到底包含了什麼樣的禁忌呢?有很多人不知道,特別是現在的年輕人,讓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吧,看完就秒懂了!
  • 農村俗語「寧留女一秋,不留女中秋」什麼意思?老祖宗的話有理嗎
    在農村,無論是耄耋老人還是黃口小兒,在聊天時時常會脫口而出一兩句俗語,這些俗語大多富有哲理,且通俗易懂,非常容易傳播學習。比如老人們在教育不聽話的孩子時,就常常會說到一句「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老人比我們經歷多,生活經驗更加豐富,他們口中的話對於年輕的我們來說,往往有很深的借鑑意義。
  • 俗語「麻面青須不可交」,麻面和青須是啥意思,為何不可以交往?
    俗語:「麻面青須不可交,兩腮無肉大彎腰」是啥意思?有道理嗎?這是一句跟「識人智慧」相關的俗語,在古代,無論中外,人們由於對科學認知不足,又迷信佔卜算卦,比如最早的甲骨文,就是一種佔卜的卦文,古人認為,世間的一切,都預示著一個國家,一個家庭,一個人的命運,大到天象的星宿變化,小到人的五官四肢。因此,人們就發明了相術,通過生辰八字,通過四肢五官,來預測個人的命運與兇吉。
  • 俗語「富不睡大宅,貧不出遠門」,下半句才是精華,卻少有人知!
    即使這個國家風雨飄搖,有過頻繁的戰亂,甚至是外敵入侵,中華民族依然是屹立不倒。在悠久的歷史長河中,古人為我們留下許多優秀的歷史文化。這些文化在流傳的過程中不斷更新、進步。不僅如此,古人還不斷的學習其他文化,使我國的文化趨於完善,這一點也令越來越多的外國人對中華文化痴迷,其中最令老外痴迷的莫過於俗語文化。
  • 農村人說「父望子成龍」下一句是啥,應該怎樣理解呢?
    這些經驗平常表達出來就是俗語,農村的俗語很多,有些沒有詳細的說明,就是靠大家的口口相傳,這些俗語內含哲理也很有意思,比如下面要提到的這句,如果只理解表面意思還真不懂其中的道理。農村有句俗語:「父望子成龍,子望父升天」這句話從字面上理解的意思是: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子女長大後能夠成為棟梁之材,做子女的呢希望老了不能動的父母親早去天堂。為什麼會有這種說法呢?
  • 民間俗語「子不嫌母醜,狗不嫌家貧」啥意思?背後的寓意發人深省
    民間俗語「子不嫌母醜,狗不嫌家貧」啥意思?背後的寓意發人深省「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這是出自杜甫的《石壕吏》。這句話的意思是,家裡面有了孫子以後,母親進進出出都沒有穿過一件好衣裳。《藏羚羊跪拜》還記得嗎?這是我們在上學讀到的一則課文,相信惹的不少的莘莘學子們眼眶含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