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時針
中華文化真的是體會到了它的博大精深與源遠流長,文化與風俗從古至今流傳了下來,發展成為一句句經典的俗語,「人窮別說話,位卑莫勸人」,多麼經典,一句話將人性敘述了出來。在自己人微言輕的時候,還是要低調,默默地提升自己。勸說別人,需要自身有強大的實力,別人才會給你這個面子,如果實力不濟,那麼就會讓自己處在一個很尷尬的位置上。
在《哈嘍,樹先生》裡面的樹哥,就將卑微演繹到極致,位卑真的別勸人,老祖宗的話,說的真的有道理。但是老祖宗留下的俗語也並不一定全都符合當今社會,今天咱們說到的「母在不慶生,父在不留須」,一起來細細品味,它是不是適用於當今社會呢?
母在不慶生
「母在不慶生」,字面意思是母親在世的時候不要「慶生」,慶生有的人解釋為過生日。理由就是兒子的生日是母親的難日,母愛大如天,目前在世的時候,當子女的不過生日。這個解釋很顯然與人性不符,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快樂,雖然在孩子出生這一天,當母親的受了罪,可是她內心是無比高興的。
因此母親在這一天也會想給自己的兒子過生日。我理解的「慶生」應該是大操大辦,小孩子還好說,因為他主導不了自己的行為,尤其是當兒子的成家立業之後,母親在的情況下就不能自己大操大辦過自己的生日。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成年後的子女應該有機會多孝敬自己的母親,這時候母親年紀也大了,有機會應該多多為自己的母親過壽,自己的生日就暫且放一放吧。
現在的很多的年輕人,習慣於父母的關愛,到了生日那天要禮物不說,還有和自己的朋友徹夜狂歡。在這裡勸誡各位,哪怕是自己要過生日,也要多和自己的父母待在一起,共度溫馨時光。
父在不留須
「父在不留須」,字面意思解釋就是:父親在世的時候,不留鬍鬚;
有人會反駁道,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損傷。連個頭髮都不理,還能刮鬍子嗎?你比如說這個關雲長,自出道起就是長髯飄飄,顯然不符合這個說法,更多的是出於個人喜好還有不敢損傷髮膚來說的。
古人一般成年之後就開始留鬍鬚的,漢朝是16歲成年,唐朝是18歲成年,之後又改為22歲成年。這個一般也不做要求,隨著年歲的增加和對髮膚的愛惜,一般會在成年之後就逐漸蓄鬚。那麼這個「父在不留須」又是從何而來呢?
這個事情距離我們現在比較近,發生在辛亥革命後期,真正的體會到文化在發展過程中的演變。民國時期,身體髮膚受之父母早就已經不流行了,但是在當時卻又賦予了鬍鬚另一種新的意義。在當時,年輕人如果在父母在世的時候是不留鬍鬚的,尤其是在父親面前。
在當時是這麼規定的,父親去世留嘴唇上面的鬍鬚,母親去世後留下面的鬍鬚,這就可以解釋為什麼看著很多人,有的僅僅留了嘴唇上面的鬍鬚,有的僅僅留存了下面的鬍鬚,還有的上下的鬍鬚都留著。一開始我認為是個人的喜好,後來了解了就不得不不感嘆文化的力量,連這個都給約束好了,真的是漲知識了。
你看周樹人的照片,基本上都是留著嘴唇上側的鬍鬚,那就是他為了紀念父親所留,在當時真的很明顯。
後記
不管是「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也好,還是「父在不蓄鬚」也罷,意圖都是一樣的,都是為了向父母表達子女孝。
但是放在現在社會,一切都不拘泥於形式了,如果你有時間,多回家裡看看父母,多陪父母說說話,這就是對父母最大的關懷了。你回想一下,你多久沒回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