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說「母在不慶生,父在不留須」,年輕人你知道原因嗎

2021-01-19 李時針的時針

文/時針

中華文化真的是體會到了它的博大精深與源遠流長,文化與風俗從古至今流傳了下來,發展成為一句句經典的俗語,「人窮別說話,位卑莫勸人」,多麼經典,一句話將人性敘述了出來。在自己人微言輕的時候,還是要低調,默默地提升自己。勸說別人,需要自身有強大的實力,別人才會給你這個面子,如果實力不濟,那麼就會讓自己處在一個很尷尬的位置上。

在《哈嘍,樹先生》裡面的樹哥,就將卑微演繹到極致,位卑真的別勸人,老祖宗的話,說的真的有道理。但是老祖宗留下的俗語也並不一定全都符合當今社會,今天咱們說到的「母在不慶生,父在不留須」,一起來細細品味,它是不是適用於當今社會呢?

母在不慶生

「母在不慶生」,字面意思是母親在世的時候不要「慶生」,慶生有的人解釋為過生日。理由就是兒子的生日是母親的難日,母愛大如天,目前在世的時候,當子女的不過生日。這個解釋很顯然與人性不符,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快樂,雖然在孩子出生這一天,當母親的受了罪,可是她內心是無比高興的。

因此母親在這一天也會想給自己的兒子過生日。我理解的「慶生」應該是大操大辦,小孩子還好說,因為他主導不了自己的行為,尤其是當兒子的成家立業之後,母親在的情況下就不能自己大操大辦過自己的生日。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成年後的子女應該有機會多孝敬自己的母親,這時候母親年紀也大了,有機會應該多多為自己的母親過壽,自己的生日就暫且放一放吧。

現在的很多的年輕人,習慣於父母的關愛,到了生日那天要禮物不說,還有和自己的朋友徹夜狂歡。在這裡勸誡各位,哪怕是自己要過生日,也要多和自己的父母待在一起,共度溫馨時光。

父在不留須

「父在不留須」,字面意思解釋就是:父親在世的時候,不留鬍鬚;

有人會反駁道,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損傷。連個頭髮都不理,還能刮鬍子嗎?你比如說這個關雲長,自出道起就是長髯飄飄,顯然不符合這個說法,更多的是出於個人喜好還有不敢損傷髮膚來說的。

古人一般成年之後就開始留鬍鬚的,漢朝是16歲成年,唐朝是18歲成年,之後又改為22歲成年。這個一般也不做要求,隨著年歲的增加和對髮膚的愛惜,一般會在成年之後就逐漸蓄鬚。那麼這個「父在不留須」又是從何而來呢?

這個事情距離我們現在比較近,發生在辛亥革命後期,真正的體會到文化在發展過程中的演變。民國時期,身體髮膚受之父母早就已經不流行了,但是在當時卻又賦予了鬍鬚另一種新的意義。在當時,年輕人如果在父母在世的時候是不留鬍鬚的,尤其是在父親面前。

在當時是這麼規定的,父親去世留嘴唇上面的鬍鬚,母親去世後留下面的鬍鬚,這就可以解釋為什麼看著很多人,有的僅僅留了嘴唇上面的鬍鬚,有的僅僅留存了下面的鬍鬚,還有的上下的鬍鬚都留著。一開始我認為是個人的喜好,後來了解了就不得不不感嘆文化的力量,連這個都給約束好了,真的是漲知識了。

你看周樹人的照片,基本上都是留著嘴唇上側的鬍鬚,那就是他為了紀念父親所留,在當時真的很明顯。

後記

不管是「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也好,還是「父在不蓄鬚」也罷,意圖都是一樣的,都是為了向父母表達子女孝。

但是放在現在社會,一切都不拘泥於形式了,如果你有時間,多回家裡看看父母,多陪父母說說話,這就是對父母最大的關懷了。你回想一下,你多久沒回家了?

相關焦點

  • 年輕人,應該牢記這句俗語:「母在不慶生,父在不留須」
    文章作者:琢磨君俗語,即口語性或通俗性的語言單位,它們簡練易懂,形象化,來源於普通勞動人民,又是勞動人民的寶貴經驗和智慧結晶。俗話說「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以及「聽人勸,吃飽飯」,這兩句話都是在告誡人們,要重視從老祖宗那裡口口相傳來的俗語、諺語等等。比如說,年輕人,應該牢記這句俗語:母在不慶生,父在不留須!
  • 俗語「父在不留須,母在不慶生」是啥道理?年輕人知道原因的不多
    導讀:俗語「父在不留須」是啥道理?下半句更經典卻少有人知時代的發展和進步,我們的思想也在不斷地發生著改變。但是無論任何一個時代,追求潮流就永遠不會過時。而在不同的時代,就有不同的潮流。現在的年輕人就很追求時尚,有很多人喜歡張揚又特立獨行的個性。
  • 年輕人留意「母在不慶生,父在不留須」,老祖宗的話,不是沒道理
    ,今天咱們要說的是這句俗語「母在不慶生,父在不留須」,這是什麼意思呢? 母在不慶生 ,然而自己卻不關心父母親的健康身體,整天拿著自己的錢去跟朋友們一塊去揮霍,但是這個時候你要去想一下自己家裡邊的父母親正在做什麼,所以咱們就應該換位思考一下,那麼這個時候咱們再去想「母在不慶生」這句話是不是有道理的?
  • 俗語「母在不慶生,父在不留須」,老祖宗的講究有道理嗎
    俗語「母在不慶生,父在不留須」,老祖宗的講究有道理嗎?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母親還健在的時候,就不要為自己慶祝生日了,而父親還健在最好不要留鬍子。那為何這樣說呢?有什麼道理呢?所以說孩子的生日是母親的苦難日,作為子女的不好好陪伴母親,感謝母親如此辛苦的帶我們到這個世界,還在母親的苦難日這天,扔下母親,自己去外面和朋友們狂歡,這樣合適嗎?相信這句「兒的生日,母的難日」這句話很多人都知道,孩子過生日這一天也正是母親最辛苦的一天,建議母親還在世的時候,當自己過生日時,應該陪在母親的身旁一起度過這麼有意義的一天。
  • 俗語「母在不慶生,父在不留須」,啥意思?年輕人應當牢記於心
    現在的年輕人特別喜歡過節,除了傳統節日外,白色情人節、萬聖節、聖誕節這些洋節他們也從不缺席。在他們看來,生活需要儀式感,所以在節日時,他們會裝扮一番,呼朋喚友一起聚會狂歡。偶像的生日、男朋友的生日、網店打折日,她們門清兒。但當你問起其父母的生日時,大多數人會搖頭表示不知道。
  • 俗語:「母在不慶生,父在不留須」,究竟啥意思?「推薦閱讀」
    俗語在古代社會,是百姓的常用語之一,一般短小精悍,通俗易懂,廣泛流行。中國作為一個文明古國,自古提倡孝道,因此在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流傳下來了眾多關於孝道的俗語,例如「母在不慶生,父在不留須」,就是其中之一。01 母在不慶生從字面理解,這句話是告訴我們,母親在世之時,孩子不應該慶祝生日。
  • 農村老話為何說「母在不慶生,父在不留須」有什麼講究?
    農村老話「母在不慶生,父在不留須」在句話是什麼意思呢?為什麼這麼說呢,下面小編就來給大家說說。 母在不慶生 「慶生」也就是慶祝生日,現在很多年輕人都喜歡在自己生日的那一天,叫上一群好朋友去飯店包場、或者去KTV唱歌來慶祝,「母在不慶生」,的意思就是,在母親活著的時候自己不能慶祝生日。
  • 俗語「母在不慶生,父在不留須」,何意?古人孝道令人感動!
    雖三大教派的精髓有所差異,但其傳達的思想,卻成就了不一樣的中華民族。其中儒家主張的「仁、義、禮、智、孝」中的孝道,對於中華民族文化影響可謂之深刻,千百年來人們對孝道十分之看重,作為學徒自然應該尊師重道,作為子女自然要孝順父母。正如民俗文化當中這樣的一句俗語「母在不慶生,父在不留須」,講述的是作為子女所盡孝道的一種體現。那麼這句俗語是何意?有沒有道理呢?且聽我一一道來。
  • 「母在不慶生,父在不留須」有什麼含義,這是為什麼?
    本期要帶給大家的俗語是「母在不慶生,父在不留須」,這句話聽著是非常簡單的,但是具體是什麼意思呢?下面一起來看一下吧。母在不慶生這句話的意思是:母親在世時,孩子不要為自己過生日,這是因為孩子生下來的時候,是母親的受難日,雖然對母親而言,孩子們是上天送給她的禮物,但是十月懷胎,中間經歷的困難是沒有辦法一一列舉的。其實,這個不過生也只是個表面意思,並不是真的不過生日了,最重要的還是要感恩自己的父母,感恩他們的付出,在日常生活中做到孝順。
  • 「父在不留須,母在不慶生」真正的含義是什麼?
    「母在不慶生,父在不留須」是傳統的俗語,也是對傳統禮儀中「孝」的引申內容。行「孝」不是口頭說說,要付之行動,這兩句就是民間所倡導的行動之一。但含義不全是字面意思。字面意思是,母親在世的時候,不要為自己慶祝生日;父親還在的時候,不要留鬍鬚。
  • 農村老話「母在不慶生,父在不留須」是啥意思,老農說的有道理嗎
    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話題是:農村老話「母在不慶生,父在不留須」是啥意思,老農說的有道理嗎我們都知道父母生我們養我們是很不容易的,除了天大地大以外,就是自己的父母最大。父母的養育之恩是我們永遠都不能忘的。老人常說,百善孝為先,一個人只要懂得孝順,那他以後肯定會是一個很有愛心的人,同樣的,在事業上也會很順利。不管是在過去還是現在,只有孝順父母,才能行走於人世間。
  • 俗語:「母不在慶生,父不在留須」,祖宗的告誡,每一句都要謹記
    因此在忙於工作的時候一定也要去看看自己的父母,就在農村有這麼一句俗語:母不在慶生,父不在留須。這句話可能看起來比較誇張,但是你要真的去理解其中的含義你就會有不一樣的感受,畢竟俗語就是話糙理不糙,而且很好懂,也許大家會從字面上理解,母親在的時候不能過生日,而父親在的時候不能留鬍鬚,很多人都覺得這句話說得不對。我們下面來分析一下。
  • 農村俗語說的:母在不慶生,父在不留須,啥意思呢,老農說有道理
    歡迎關注棒奔霸,帶你領略不一樣的農村風情,每天都有新的農村事物分享給你,感謝有你的陪伴。除了天大地大,就是自己的父母大,父母的養育之恩是兒女們永不能忘的,百善孝為先,不論在過去還是現在,只有孝順父母,才能行走於世間,一個連生你養你的父母都不去很好的贍養,誰還會能夠成為你的知心人呢?在過去對於孝敬父母,可比現在說法要多的多,甚至很多仕途還都是通過孝順,才能步入,像很古時候的舉孝廉,就是以孝敬父母為本,才能走出嶄新的一步。
  • 農村俗語「七不葬父,八不葬母」,啥意思?
    導讀:農村俗語「七不葬父,八不葬母」,啥意思?在農村習俗文化中特別注重看日子的文化,人的生老病死,婚喪嫁娶都能看到看日子的文化習俗。所謂看日子就是農民在進行重大人生節點的時候都會選擇一個吉時,這樣人們會在主觀情感上得到吉利的安慰。
  • 農村俗語「寧留女一秋,不留女中秋」什麼意思?老祖宗的話有理嗎
    尤其是富有哲理而言簡意賅的俗語文化。在農村,無論是耄耋老人還是黃口小兒,在聊天時時常會脫口而出一兩句俗語,這些俗語大多富有哲理,且通俗易懂,非常容易傳播學習。比如老人們在教育不聽話的孩子時,就常常會說到一句「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老人比我們經歷多,生活經驗更加豐富,他們口中的話對於年輕的我們來說,往往有很深的借鑑意義。
  • 坍塌飯店老人80大壽:生日不能隨便過,知道這些禁忌過生日才安心
    而提前過壽辰,是怕等不到那一天,所以搶著提前過掉了,這樣做很不吉利。二有些地方給老人過生日,講究「過9不過10」,意思是說在逢整「10」歲之年的時候,往往不在這一年過生日,而要提前一年逢「9」過。比如60歲、70歲、80歲的大壽,要在59歲、69歲、79歲這年就提前慶祝。
  • 屬鼠的孩子和屬什麼的父/母不合?
    屬鼠的孩子和屬什麼的父/母不合 其實在現實生活中,不少父母會經常與自己的孩子吵架,而無法和睦相處下去。這其中不止是因為年齡之間的差距問題,還可能因為生肖相剋的原因。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在十二生肖中,哪些生肖的父/母與屬鼠的孩子會產生不合吧!
  • 俗語「麻面青須不可交」,麻面和青須是啥意思,為何不可以交往?
    俗語:「麻面青須不可交,兩腮無肉大彎腰」是啥意思?有道理嗎?中醫來說,出麻子或蕁麻等疾病,都跟肝火過旺有關,而肝火旺的人,往往脾氣暴躁,咱們形容人生氣,都說大動肝火,人在盛怒的時候,是會失去理智的,因此跟脾氣暴躁的人交往,要時刻小心注意。青須:就是男人不長鬍子,或鬍鬚稀少,古人把鬍鬚視作男性之美的體現,關公一把長鬍子,被贊為美髯公,響噹噹的美男子,蘇東坡作為兩宋偶像,也有蘇大鬍子之稱。
  • 你知道,「兒大須避母,女大不避父」到底是什麼意思嗎
    隨著,孩子一天天的長大,家人們都會評論說,這孩子像爸爸還是像媽媽呢?我們口裡的像,除了長相以外,還有孩子的性格隨誰?所以,今天我們就來說說關於男孩子女孩子的性格吧。古人有句俗話說:「兒大須避母,女大不避父」,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我們先來說說前一句「兒大須避母」是什麼意思吧。就是說,兒子長大了以後,需要避開自己的母親!為什麼呢?因為,當孩子長大以後,如果跟母親過於親近。
  • 農村老人常說「官不入民宅,父不進子房」是啥意思呢?有道理嗎?
    農村老人常說「官不入民宅,父不進子房」是啥意思呢?有道理嗎? 「官不入民宅,父不進子房」這句農村老話的意思是,古代官吏一般情況下不會隨意進出老百姓家中;父親不能隨便進入子女臥房。 在千百年歷史進程中,這句俗語成為官府人員和為人之父約定俗成的規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