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年時間 這對夫妻帶動164人捐獻遺體

2020-11-27 上遊新聞

「挽救別人的生命,也是延長自己的生命。」每當被問及為什麼要投身遺體捐獻公益事業,62歲龔光榮總是這樣回答。

從兒子捐獻遺體到夫婦二人籤署遺體捐獻志願書,再到帶動周邊164名群眾加入遺體捐獻志願者的行列,他們用愛為生命續航的故事,讓無數人為之動容。

緣起 平凡家庭蘊藏不凡大愛

在龔光榮家庭,始終有一種樸素感人的家國情懷。儘管他一家人文化程度都不高,但為國盡忠、為家盡孝的家國情懷似乎早已融入家庭流淌的血脈之中,體現在最平凡的點點滴滴。

龔光榮生於1958年,作為一名從小聽著志願軍抗美援朝英勇故事長大的熱血青年,龔光榮小時候就在心裡就種下了報效祖國的種子。16歲那年,初中畢業龔光榮報名參軍,但由於他是家中獨子,當時政策不允許獨子參軍,遂成為龔光榮一生的遺憾。

1985年,龔光榮的兒子龔莜植出生。從小健康活潑的兒子再次燃起了龔光榮的「參軍夢」,他將對祖國的滿腔熱忱和自己參軍未果的遺憾全部傾注在了龔莜植身上,從小教育兒子愛國愛家,長大後做一個對國家、對社會有用的人,他也用自己的言行給兒子做表率,作為治安調解員積極協助街道社區開展系列工作,並獲評江津市幾江鎮(現江津區幾江街道)「1999年度見義勇為先進個人」。

龔莜植也沒有辜負家人的期望,在2004年12月,光榮入伍。在部隊服役期間,龔莜植始終牢記雙親的教誨,努力學習、刻苦訓練,始終以高標準嚴格要求自己,每項成績都考核優異,這讓龔光榮夫婦感到由衷驕傲。2006年,2年義務兵生涯結束後的龔莜植捧著「優秀士兵」的獎狀光榮退伍。一時間,龔莜植「替父從軍」報效祖國的故事在鄉鄰之間傳為美談。

就在一家人享受幸福生活的時候,不幸卻悄然來臨。2011年8月,工作不到三年的龔莜植不幸罹患淋巴細胞白血病,巨額的醫療費用花光了這個原本富裕家庭的所有積蓄。為了給兒子治病,龔光榮不僅賣掉了江津城區的2套住房,還欠下了巨額債務。

輾轉醫治一年多的龔莜植自知治癒無望,向父母提出了一個特殊的要求:「爸爸,我生病一年多,得到了很多社會各界的捐助,我無以為報,就把器官和遺體捐了吧。」聽到兒子的話,龔光榮沉默了。老伴李洪玉嚎啕大哭,死活都不同意兒子的請求。在她看來,中國人祖祖輩輩都講究入土為安,兒子如果捐了遺體,以後一家人永遠都無法在「地下」團聚了。

「我當過兵,接受過國家的培養,把我的器官捐給更多需要的人不好嗎?」「你們不是從小教育我要心中有愛、報效祖國嗎?我死了,遺體和器官還能夠對社會和他人有用,也算他們替我活著了」龔莜植反覆勸說父母,「你就當我在戰場上犧牲了吧!」龔莜植「狠心」的一句話,最終擊敗了母親的堅持。夫婦二人忍痛答應了兒子的請求,第二天就聯繫了市紅十字會前來登記遺體捐獻。

2012年9月7日,27歲的龔筱植生命永遠定格在了那一天。按照兒子的遺願,龔光榮夫婦向重慶醫科大學捐獻了龔筱植的遺體及眼角膜。4天後,重慶醫科大學發來感謝信:龔筱植的眼角膜被成功移植,幫助了兩名眼疾患者重見光明。那一刻,龔光榮的淚水奪眶而出,「我感覺兒子以另一種方式活著,他還看著這個世界!」

遺體捐獻後,龔筱植的名字被刻在了南岸區江南殯儀館的紀念碑上。2013年清明節,走出悲痛的夫婦第一次在紀念碑上看到了兒子的名字。摸著刀削斧鑿的文字,兒子籤署遺體捐獻志願書時的情景又浮現在夫婦二人眼前。

「既然我們無法在『地下』團聚,那就讓咱一家三口的名字在紀念碑上團聚吧!」當天,面對兒子龔筱植和紀念碑上數千名遺體捐獻志願者,夫婦二人作出了莊嚴承諾。2014年初,龔光榮、李洪玉前往江津區紅十字會,正式籤署了遺體器官捐獻志願書,成為南華社區第一個籤訂遺體捐贈協議的家庭。

堅持 一言一行種下星星之火

「生活吻我以痛,我卻報之以歌。」這是失獨後龔光榮夫婦最真實的寫照。

2012年底,因給兒子治病賣掉了住房的龔光榮和妻子李洪玉,搬進了位於德感街道南華社區的廉租房。

「雖然年齡大,但精神足、耐心好、熱心腸!」說起龔光榮,南華社區黨委書記白正中讚不絕口。他回憶,龔光榮剛搬到這裡的時候,南華社區還沒成立,龔光榮就發動群眾,組建了義務巡邏隊,天天夜裡騎著摩託在小區義務巡邏。社區成立後,龔光榮當上了居民小組長,對群眾就更加熱心了——溝通協調矛盾糾紛、為居民救急救難、發動群眾支持政府工作……一樁樁、一件件都被他挑在了肩上。

儘管龔光榮為群眾嘔心瀝血,但他一家三口籤署遺體捐獻志願書的事被「曝光」後,無異於在社區投下了一枚重磅炸彈,鄉鄰紛紛指責他們的行為「離經叛道」。

「政府給了你們很多錢吧?」「籤了遺體捐獻志願書,看病是不是有優惠?」捐獻遺體的事情傳開後,龔光榮夫婦的義舉並沒有得到親朋鄰裡的認可。個別極端的鄰居甚至在背後議論龔光榮夫婦:「狠心,兒子死了還要被送去『千刀萬剮』!」

小區鄰居的質疑讓失獨後的龔光榮異常難過。尤其是對兒子龔筱植的議論,更讓夫婦二人飽嘗錐心之痛。「我兒是為了醫療事業、為了延續他人生命自願無償捐獻的遺體,不是為了錢!」面對鄉親們的質疑,執著的龔光榮心裡暗暗發誓:一定要為兒子正名!為遺體捐獻公益事業正名!

一個大膽的想法開始在龔光榮心裡形成——何不藉此機會,把遺體器官捐獻這件事推廣起來?

「最開始想著先從身邊的親戚朋友入手,大家關係親密些,不至於鬧得太難堪,可誰知很多人還是難以接受。」2014年夏天,夫婦兩帶著資料到姐姐家宣傳,沒想到剛開口,姐姐全家都「黑了臉」,直接把他們趕出了家門。

儘管飽受打擊,龔光榮卻並沒有氣餒。「我就是死,也要把這件事幹到底!」為了讓更多群眾了解遺體捐獻公益事業,只有初中文化的龔光榮多次前往江津紅區十字會拿資料、向工作人員請教,積極補習專業知識。在全面掌握相關知識、流程後,他又將群眾眼中「犯忌諱」的語句編成「言子兒」,或作為茶餘飯後的閒聊,或跑到小區院壩、濱江路等人群集中的地方集中宣講,降低大家對遺體捐獻的「敏感度」。李洪玉也不閒著,經常帶著一家三口的捐贈志願書,挨家挨戶給婦女同胞做工作,講述兒子捐獻遺體的動人故事……

就這樣,在夫婦二人不懈努力下,鄉親們的態度從質疑到逐漸接受再到主動參與。春風化雨中,藩籬逐漸「解凍」,大家的觀念也悄然轉變。2014年,滕明德、周中全、陳安明、何高峰4位鄰居成為龔光榮動員的首批遺體捐獻志願者。他們之中,最年長者57歲,最年幼者僅30歲。而當初趕他們出家門的姊妹連同嶽母等共6個親人全都自願登記,並參與到遺體捐獻宣傳中來。

期待 匯廣博之愛為生命續航

提起送別兒子陳安明遺體時的情景,64歲的黃茂倫眼淚直流。她兒子5個月大的時候一次生病,落下了癲癇這種後遺症,語言、智力、行動都很困難,16歲開始就臥床不起,直到37歲去世,一直是黃茂倫照顧他。

「龔莜植當兵回來都能為國家做貢獻,我兒子陳安明吃了幾十年低保,只有用遺體來回報國家!」在龔光榮的鼓勵下,黃茂倫同意兒子陳安明於2016年籤署了遺體捐獻志願書。

2018年2月16日,37歲的陳安明在家中去世。當天下午,重慶醫科大學的工作人員就前來接收陳安明的遺體。見兒子「最後一面」時,黃茂倫哭得幾近崩潰。「含辛茹苦了30多年,就這麼眼睜睜看著兒子遠去,我心頭就像挖掉了一塊肉!」在兒子去世後的1個月裡,她天天以淚洗面,身體消瘦了近20斤,好在龔光榮和李洪玉大姐時常前來陪伴安慰,她才度過了那段最難熬的日子。「龔老師和李大姐說的對,我和我兒子過得很苦,但我兒子的遺體捐獻,可以幫助到其他人,可以促進醫學研究,就可以讓更多人不像我們一樣苦」「沒有龔老師的開解,我可能永遠都解不開心結。」黃茂倫說,如今,她和她丈夫也已籤署了遺體捐獻志願書。

從事遺體捐獻宣傳公益事業6年來,龔光榮夫婦的事跡感動了無數人。他們的行為也得到了社會的尊重和認可:江津最美志願者、感動重慶月度人物、重慶十大最美家庭、全國最美家庭……在他們狹小的房間,一本本精美的榮譽證書被收納在一個箱子裡。但夫婦二人真正壓箱底的「寶貝」,不是分量最重的獎盃,而是薄薄的一本遺體捐獻志願者花名冊。上面寫著經他們動員、自願捐獻遺體的164位志願者的名字。「對我來說,最大的獎勵就是更多人成為遺體捐獻志願者。」龔光榮說。

從4到164,6年間,在龔光榮夫婦大愛的感召下,「花名冊」上名字的數量猛增了40倍!僅2016年1月22日,龔光榮所在的社區就有45位居民集體籤署了遺體器官捐獻志願書。這場捐贈,至今保持著全市最大規模集體(社區)捐贈遺體器官的記錄。

左堯彬是重慶醫科大學遺體接受站負責人,儘管從事遺體接收工作已經40年,但他仍被龔光榮一家的精神深深感染。「龔老哥不僅自己全家籤署了遺體捐獻志願書,還發動更多人了解、參與了這項崇高偉大的事業,這在全市都是罕見的!」他說,自願捐獻的遺體都是醫學解剖課堂上「無聲」的老師,這些普通的群眾,用最無私的奉獻,鋪築了醫學技術進步的階梯!

「江津,大江之津,大愛之城,自古以來就有崇善尚美的優良傳統。」江津區紅十字會常務副會長邱東告訴記者。自龔光榮夫婦先進事跡被媒體廣泛關注報導後,整座城市都被他們的無私大愛所感動,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投身遺體捐獻公益事業。數據顯示,2014年至今,江津共有1123人進行了器官和遺體捐獻登記。

如今,龔光榮夫婦的生活仍然清貧而充實,他們身邊的許多人也早已不再「談死色變」。在每一位做出遺體捐獻決定的志願者和家人眼中,為另一個生命提供更多的選擇和可能,不是生命的終結,而是另一種續航。

因為他們對生命有更加廣博的愛。

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 劉波 通訊員 李坤 程雅琦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

相關焦點

  • 「終」生約定:老夫妻相濡以沫56年 承諾離世捐遺體
    老夫妻相濡以沫56年 雙雙承諾離世捐遺體  「活著和離去後都有用,這才叫人生。」而她卻給自己定下了活到120歲的目標,要繼續完成丈夫生前未了的心願,整理好家史,好好保養身體,為未來捐獻做好準備。  未來,劉命華只希望能夠影響更多的人去改變觀念,「我們要正確看待生死,活著的時候可以不停地為社會付出,離開了依然可以通過捐獻遺體繼續奉獻,活著離開都有用,這才叫人生。」
  • 獻出最後一點力量,93歲抗美援朝老戰士將遺體捐獻
    等到我百年後,把遺體捐獻了,還為醫學提供點研究,為殯葬改革做點貢獻。這是我最後能做的一點事情了,這是好事情。」 這是江蘇省軍區南京第十六離職幹部休養所離休幹部史乃最後的願望,也是他在8年前與愛人共同的約定。11月18日9時10分,曾參加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的副軍職離休幹部、原陸軍24軍政治部主任史乃因病醫治無效,在南京逝世,享年93歲。
  • 苦命女孩患白血病去世捐獻遺體,三年後魂歸故裡卻面臨尷尬
    2016年3月29日,楊家珊病情惡化,自知時日無多的她常受社會關愛所感染,想回報社會卻又無能為力。楊家珊毅然決定,自己死後捐獻遺體,用於醫學事業,並寫下遺言作出莊嚴承諾。▲楊家位於宜賓大山深處捐獻遺體,成為全縣第一人楊家珊為了實現遺願,再次求助筠連百姓網。此後通過筠連、宜賓和四川紅十字會,最終聯繫到成都醫學院作為其遺體接收、使用單位。
  • 這兩位夫妻教授,偉大!
    1950年昆明解放,夫妻二人被老院長杜棻召回雲南大學附屬醫院(現為昆明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成為首批教師和醫生。子女回憶,父母的「浪漫行為」,就是偶爾一起回家吃飯,聊聊新收的病人。在生命最後的100多天裡,他為201名患者坐診,完成18臺手術,還和妻子商量:「我們要做好打算,不要等到哪一天,我來不及做這件事情的時候,你們很倉促地把我給浪費了。」他說的「這件事情」,是捐獻遺體。
  • 西安又有16人組團登記捐獻人體器官
    16日的那次組團登記人體器官捐獻經華商報11月17日A04版報導後,引起了很大的反響,央視也跟進報導。很多讀者和網友紛紛給邱華和志願者們點讚。  24日上午,華商報記者在志願登記現場了解到,這16人中,其中10人是陝西省慈善協會愛心大姐志願者團隊的志願者,還有6人是通過媒體和朋友圈看到前面的事跡後,主動要求來登記的。
  • 甘肅省22人相約加入人體器官捐獻志願者隊伍
    2020年12月31日,22名不同年齡、不同職業的「好心人」相約來到省紅十字會。在2020年的最後一天,他們擁有了一個共同的身份——人體器官捐獻志願者。「當日『組團』來登記的志願者共有22人,這也是近年來省紅十字會接待來訪登記志願者最多的一次,」甘肅省紅十字會志願者劉江介紹說,「公民捐獻的遺體將用於醫學教學和科學研究,捐獻的遺體器官,在經過醫學評估確保健康、適配後,將用於癌症中晚期患者的疾病治療。」
  • 18歲女孩高考前因病離世,捐獻遺體大愛留人間
    人過留名,雁過留聲!儘管這一生,你在人世短暫停留,未到花開便迎凋落,你卻留下一路芬芳!湖南女孩陳微微,本該在這次高考時,也和所有的同學一樣坐到考場裡,迎接12年的學習成果的考核,由此邁向自己理想的大學。她卻因病在5月14日,遺憾離世!含苞待放之時,提前凋落,散落一地心傷!在高考前一天陳薇薇的母親朋友圈發了這樣一條消息,戳痛無數人的心!
  • 無言大愛成為大學「無語體師」 深大總醫院61歲難治白血病患者捐獻...
    記者從深大總醫院獲悉,深大總醫院61歲難治白血病患者鍾麗娜在走完人生最後一段旅程後,捐獻遺體作為無言的「大體老師」將協助深圳大學醫學部開展教學工作。作為一所2018年剛開業的新醫院,這也是深圳大學總醫院首位患者捐獻遺體。
  • 寧願火化都不願捐獻器官的原因,這3點受很多人認同,你認同嗎?
    根據國家衛生健康委的統計數據,2018年,我國器官捐獻數量位居世界第二位,器官捐獻數量大幅提升。從2015年的2766例,到2018年的6302例,不僅是數字上的改變,更是人們對器官捐獻的接受程度加深的表現。
  • 吉林伊通:人體器官集體捐獻志願者籤約儀式圓滿成功
    中國公益在線吉林省伊通滿族自治縣訊:2021年1月9日,這是一個特別的日子,在伊通滿族自治縣紅十字會的指導下,由人體器官捐獻志願者馬良召號發起的人體器官集體捐獻志願者籤約儀式在天馨宴會廳二層杜鵑廳舉行。
  • 中元節以不同的方式緬懷遺體器官捐獻者
    今天,來自湖南3所高校的學生,以不同的方式,來緬懷遺體器官捐獻者。親人離世,她也要留一份大愛溫暖世人剛23歲的湖南師範大學2019屆學前教育本科畢業生謝志英同學近日表達自己志願遺體捐獻的想法。近半年內,她那未滿十八歲的患有21-三體症候群(唐氏症候群)的表妹身體已經達到極限,腎臟衰竭引發尿毒症,終不治離去。身邊如此年輕的生命逝去對她產生巨大的影響。
  • 感動重慶丨2020,他們溫暖這座城
    保家衛國的抗美援朝老兵向朝善、致力於遺體器官捐獻推廣的失獨夫妻龔光榮李洪玉、踐行生命之諾的「感恩女孩」焦祖惠、自力更生脫貧致富光榮戶付體碧、不畏艱險執行維和任務的重慶女警廖潔、西遷來渝援建兒童醫院紮根重慶64年的醫學專家鄭惠連、紮根火熱軍營的時代青年覃家緩、用生命熱情溫暖群眾的扶貧幹部胡華平、堅守山鄉27年的鄉村教師母志琴、退休不退勁的平安守護者李繼儒榮獲2020年度「感動重慶十大人物
  • 28和33,這對有關生命的數字感動無數人
    、組織)捐獻協議書,這是瑞安市啟動人體器官(遺體、組織)捐獻工作以來,集體登記人數最多的一次。28名志願者,一次性籤下33例人體器官(遺體、組織)捐獻書,其中年紀最小的是20歲,年紀最大的是62歲。28和33,這2個看似普通的數字,沒有音樂,沒有掌聲,沒有隆重儀式的捐獻現場,卻令人感動流淚。放下簽字筆,一位女志願者躲過眾人的目光,偷偷拭去眼角的淚花。「這不是害怕或後悔,而是大家踴躍捐獻器官的舉動太感人了。」
  • 我市7個家庭和個人分獲2020年全國先進
    在孫秀英老人「做好本分就是最好的愛國」樸素理念的教育下,長子朱新華致力於生態產業扶貧、努力幫助老少邊窮地區父老鄉親脫貧,大兒媳張梅穎常態化參與各類志願服務三百多場次、累計時長1000多小時;次子朱新明從軍從警四十載、四次榮立三等功,退休後運用攝影特長參與家鄉宣傳,繼續貢獻餘熱;三子朱新志及其愛人鄒芳,積極響應國家「雙創」號召,開廠辦企,服務「三農」,帶動幾百名老鄉就業。
  • 文明實踐 | 12年無償獻血111次,致敬這位北辰人!
    大愛無言善若水仁愛至誠沐春風一個人帶動一群人一群人溫暖一座城近年來,北辰區湧現出一大批榜樣溫暖和感染著每一個北辰人今天,請跟隨小編一起聆聽「獻血達人」張建欣的故事天津北方網訊:張建欣是北辰區青(廣)源街榮馨園的居民,平時在社區裡熱心社區工作,經常幫助鄰居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 鄠邑34歲腦萎縮病人成功捐獻器官 救了5條人命
    「窩囊」了一輩子的34歲腦萎縮病人孫小培,臨終前成功捐出2個腎臟、1個肝臟、2個眼角膜,救了5條人命,成為西安市鄠邑區首例器官暨遺體成功捐獻者這是他們二人唯一的生計,家中還有病兒要養。說起已過世的大兒子孫小培,孫廣現意外的非常平靜。在外人眼裡,捐獻5個器官的「英雄」行為,在他眼中不過是一件能做且值得做的事兒。「大約4年前,2014年前後,我從網上了解到『器官捐獻』一詞,就開始打聽。
  • 【北疆好網民】丁聖玉:捐獻造血幹細胞讓6歲女孩重燃生命希望
    37歲的丁聖玉是滿洲裡市人民醫院放射科的一名醫生,共產黨員,2008年7月包頭醫學院醫學影像專業畢業後一直在滿洲裡市人民醫院工作。她大學期間加入了中華骨髓庫,成為了造血幹細胞志願者,由於畢業後聯繫方式的變更,擔心中華骨髓庫無法與其聯繫,2018年在黨建雲平臺上她看到了滿洲裡市紅十字會造血幹細胞志願者招募活動,又一次申請加入中華骨髓庫。
  • 東光縣高李真:12年捐獻8000毫升「熊貓血」
    說起高李真無償獻血的事,時間還得回到2008年。一天,他和朋友到南皮信合商廈購物時,看到商廈門口停著一輛採血車,出於好奇,他上車獻血400毫升。 「回來後,有人說獻血好,有人說獻血不好。」高李真說,他沒有感覺哪裡不舒服,反而覺得挺輕鬆,就想有機會再獻血。
  • 慈禧遺體在長達76年的時間裡,先後三次殮入同一口棺內的經過
    慈禧離世後,其遺體在長達76年的時間裡,先後三次殮入同一口棺內,具體經過如下: 第一次入棺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十月二十二日未正三刻,慈禧走完了她74年的人生路程,撒手人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