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佛教中,高僧死後留下的肉體,乃至頭髮,血液骨灰等都可以成為舍利,而這些僧人在火化後所留下的結晶體俗稱舍利子。大多數佛眾教徒以為舍利子,乃是前世僧人研修大道,看破輪迴,而成功修的的產物,是一種地位的象徵。只有那些大徹大悟的古佛才能出舍利。
而常人以為的舍利子那是,僧人遠離貪嗔痴念,杜絕七情六慾,所以精氣神飽滿,久而久之,變形成了堅硬的固狀物就是舍利子。當然也有一些人認為,所謂的舍利子那是人的骨骼,血液乃至各種組織在一起燃燒之後產生了化學反應因而變成了舍利子。
在《西遊記後傳》中,燃燈古佛為上古大佛,在他燃盡壽命之後,便化作一枚金光閃閃的舍利子,因此,在眾人心目中想必那舍利子定是金光閃閃的存在,有種常人難以想像的功能和作用,說不定還能有起死回生的作用。
其實這舍利子就是高僧圓寂活化之後的產生晶體狀產物,就是一顆顆五顏六色的結晶體,遠沒有金光閃閃那般耀眼,但外觀看上去還是很漂亮的。可為什麼只有僧人在可以產生舍利子,而平常人不能產生舍利子呢?那麼我們從科學的角度看這個問題。
這可能與佛教弟子的生活習慣和飲食習慣有關,因為佛教不沾葷心,他們常年都是以素食為主。這樣長年累月下來,他們體內的纖維就會比較多,因而一些酸類物質如磷酸和鈣酸就比較多,這樣在高溫下就很容易形成晶體。當然,這也需要事宜的溫度,有時溫度太高便會破壞這種晶體的形成,溫度太低又不易凝結。所以舍利子並不是什麼佛教高僧的象徵,那只是平時吃素吃多了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