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對孩子的愛體現在方方面面,餐桌上的飲食習慣也是一個家庭教育模式的縮影。
在電視劇《小歡喜》中,陶虹飾演的英子母親控制欲極強,以至於她制定了「學霸飲食計劃」,但結果英子卻形成了逆來順受的性格,在家庭中感受不到任何快樂。
如果你不想你的孩子被欺負,你最好不要在飯桌上說這些
日本有許多有趣的綜藝節目,其中一個節目通過討論這個問題是真是假來反映我們日常教育中的許多問題。人笑起來是笑不出來的。
這個節目涉及的一些育兒問題主要是關於父母如何教育孩子的討論。其中一個問題是,被父母教育不許在這裡吃飯的孩子更容易被欺負。
這個問題看似無稽之談,卻引發了更深層次的討論:飲食真的和孩子的性格有關嗎?
之前兩個看似無關的問題,仔細想想確實有些聯繫。
當我們總是對孩子說「這是不允許吃的」時,孩子更容易謹慎,養成謹慎的性格。先徵求母親的意見很難形成自己的看法。
看到這個問題,我們必然會帶入自己的身份。回顧我們的日常生活,我似乎總是不自覺地犯這樣的錯誤。
如果你不想你的孩子被欺負,你最好不要在飯桌上說這些
美國育兒專家指出,在長期受到父母的過度照顧後,孩子可能已經到了很老的年紀,但他們仍然認為自己沒有能力吃東西和穿暖和的衣服,儘管吃東西是一種與生俱來的能力。
在日本和美國, 歐,餐桌上過度關注的情況也存在,這種情況在中國顯然更嚴重。
有了孩子後,很多父母自己都成了營養專家。每一餐都經過精心合理搭配,營養均衡,卻只忽略孩子的喜好和主觀願望,成為武斷的「中國父母」。
很多老人甚至用「冷」「發」這種莫須有的詞語來定義食物,告訴孩子「這個不能吃,那個不能吃」,禁錮了孩子的飲食和心靈。
為什麼父母越強調,越適得其反?
頻繁強調「這個不能吃」,不僅容易培養出只有諾諾的孩子,還容易產生「物極必反」的效果,而且招的大多是「中國父母」。
失去導師威嚴
經常強調可能導致孩子紀律麻木。例如,在日本動畫《蠟筆小新》中,美媽媽總是強調多吃青椒和花椰菜,讓小新少吃甜食,但結果是,小新不僅不喜歡青椒,還更頻繁地在媽媽背後吃薯片。
孩子的「更多挫折和勇氣」的心態
不要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沉淪。孩子除了聽天由命,還可能有相反的極端人格,即加劇對父母的反對,變得更失意更勇敢,變得更難教育。拓展閱讀:如何培養具有獨立人格的兒童
人以食為天,一張小飯桌也是社會的一個縮影。餐桌上的小習慣可能會影響孩子的未來。
好的傳統比如什麼都不說就吃,讓梨在孔融;現代倡議,如光碟行動,在餐桌上教孩子們生活的真相。
培養一個意志堅強的孩子,首先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給予孩子尊重和充分的理解。比如說到吃,要多了解孩子的想法和飲食偏好,在營養和美味之間找到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