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寫的詩,明明看起來很簡單,但是同樣的主題,要我們來寫,卻總是寫得不盡人意。
您有沒有這種感覺?
於是,不少人比較悲觀。
有人說,古今語言習慣不同,古人用詞更準確;還有人說,古人更熟悉文獻典故,可以信手拈來。
這些硬知識,我們沒法和古人相比,所以只能認了。
但能不能寫出好詩,真的取決於用詞和用典嗎?
我認為,構思才是關鍵。
我們以杜牧的《七夕》為例,看看這首簡單的詩,究竟好在哪裡。
雲階月地一相過,未抵經年別恨多。最恨明朝洗車雨,不教回腳渡天河。
可能有人會說,這首詩中的「雲階月地」、「相過」、「洗車雨」等用詞和用典,這也太難了吧。
但實際上,這些詞的含義並不深。
而且,詩以言志,詩人是如何表達出觀點或感情的,這才是關鍵。
我們來探究一二。
1、雲階月地一相過雲階月地,以云為階,以月為地。相過,原意是互相往來,這裡指相逢。
乍一讀,您可能覺得這一句很難理解。
但其實很簡單。
「雲階月地」,其實就是指天上的仙境,只不過換了一個比較形象的說法。
「相過」,在古文中常用,但您完全可以理解為「相逢」。
所以這句話的意思是:七夕這一天,牛郎和織女在天上相逢。
是不是感覺像說了一句廢話?
其實這一句的關鍵,並不是「雲階月地」,也不是「相過」,而是已經被您忽略的「一」字。
您肯定非常納悶,這個「一」字沒有任何意義啊。
但詩人的巧妙構思,就決定了「一」才是關鍵。
我們先讀下一句。
2、未抵經年別恨多。未抵,抵不上。經年,指全年。這句話的字面意思是:抵不上全年的離愁別恨多。
這句話莫名其妙!
您看,這明顯是在做比較,但是缺少被比較的對象。
而上一句明明只介紹了背景。
詩人究竟在拿什麼和「離愁別恨」做比較?
答案就在「一」這個字。
「一」,是數量詞,當然不能直接和感情做比較。
「經年」,才是「一」的比較對象。
牛郎和織女全年都要分開,只有七夕這一天可以相逢。
詩人的巧妙之處在於:先用數量詞做比較,然後推導出「離愁別恨」比「相逢的喜悅」要多。
如果沒有數量詞的比較,那麼詩人就不能直接得出「別恨多」的結論。
這樣構思的好處是,讓感情數量化,顯得更加形象而且有說服力。
當然,詩人想要表達的觀點,不只是「別恨多」。
他還要表達什麼觀點呢?
我們繼續讀後兩句。
3、最恨明朝洗車雨,不教回腳渡天河。洗車雨,指七夕前後下的雨。(但我比較認可是指七月六日下的雨,杜牧誤用了這個典故,這裡不展開講,如果您有興趣,我們再詳細聊)這兩句話的字面意思是:最讓人恨的是,明天的洗車雨,不讓人再回去渡過天河。
有人認為「,洗車雨」才是詩人的妙筆,因為明天有「洗車雨」,喜鵲沒法搭橋(或者下雨天沒有雲階和月地),所以牛郎和織女才不得不分開。
其實您完全可以不用管「洗車」這兩個字,直接理解成「明天會下一場雨」,這沒有任何影響。
杜牧不過是為了更有說服力,才用了這個詞。
為什麼這麼說?
我們來分析詩人的構思:
(1)前兩句,詩人用數量詞作做比較,引出了「別恨多」,將感情數量化;
(2)而後兩句,詩人用「最恨」兩個字將感情程度化,從那麼多的「別恨」中選擇了七月八日這一天,他認為這一天最恨。
您看,從詩人的構思來看,他並不是非寫「洗車雨」不可,而是要找到一個能讓牛郎和織女不得不分開的理由。
只要找到了這個理由,那麼這首詩的感情脈絡就非常順暢,詩人的觀點就能夠很好表達出來。
當然,不可否認,古代詩人的用詞和用典很講究,也很值得我們學習。
但是我認為,我們更要學習如何構思,如何謀篇布局,只有先打好了思路的框架,語言的裝飾才能錦上添花。
您認為呢?
歡迎留言哦。
#唐詩#
站在詩人的角度來讀詩,我是沉於古詩,歡迎關注我,我每天都會為您解讀一首古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