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本課講《說文解字》「古」部漢字的兩個漢字,包括其部首漢字書「古」,「古」是現代漢語常用漢字,也是本課的重點漢字,兩個字的詳情如下:
1、古。現代漢語部首檢字法已沒有「古」部,「古」字歸「口」部,檢字時要注意。讀音有三個:
(一)gǔ。《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古,故也。從十口,識前言者也。」這個字,造字之法有爭議:
在許慎的《說文解字》體系下,「古」是會意字。本義是過去已久的年代;往昔,與「今」相對。他所說的「識前言者也」,就是記識前代的言語和故事。這也是現代漢語最常用的「古」的意義,試想,經過十人之口傳下來的故事,正是時間久遠。
從文字發展角度說,「古」是指事字,是「固」的本字,本義是堅固。在遠古文字中,古亦通「固」,下面講第二個讀音時會講到。先看一下字形發展:
(古的字形發展)
在甲骨文、金文裡,古的上部都是「盾」的象形,即毌(讀guàn)字,下部加口構成指事字,盾的特點是堅固。裘錫圭《說文小記·說吉》:「『古』所從的『毌』象盾牌,盾牌有堅固的特點,所以古人在盾之外加上區別性意符「口」造成「古」字來表示堅固之固這個詞。」後來假借為「古代」的古。
我們認為,現代文字學家們在考察甲骨文、金文之後,認為「古」是指事字,考量的是「古」字的造字字源,而許慎《說文解字》所釋「古」字,則解說了「古」字的流行字義,兩種說法都說得通,文字愛好者應當全部了解,不要強求許慎追求字源,許慎不見甲骨、金文不是他的錯處。
關於《說文》所載的古文「古」字,字形繁複,但卻並非不好理解,馬敘倫《六書疏證》卷五引汪榮寶說:「虢叔鐘皇作『皇』。則此字從冂、從皇、從十,從口,蓋三皇無文,取其事之十口相傳者而記之,所以為古。」
(古文古的解析)
回歸到《說文解字》體系來說「古」字。它在《說文》體系下,是會意字,就是十口相傳謂古。本義是過去已久的年代;往昔。與「今」相對。《爾雅·釋詁下》:「古,故也。」《字彙·口部》:「古,遠代也。」《易·繫辭下》:「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古時候包犧氏治理天下,他抬頭觀察天上的表象,俯身觀察大地的形狀。《呂氏春秋·長見》:「故審知今則可知古。」高誘註:「古,昔也。」
古字在本義之外,還有很多用法,舉常用的如下:
(1)指古代的事物。比如:考古,仿古,擬古,懷古。《論語·述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孔子說:)闡述而不創作,以相信的態度喜愛古代文化。《漢書·董仲舒傳》:「犯法而罪多,一歲之獄以萬千數,以此見古之不可不用也。」顏師古註:「古,謂古法也。」
(孔子像)
(2)開始;開端。亦指祖先。《廣雅·釋詁一》:「古,始也。」《禮記·祭義》:「以事天地山川社稷先古。」鄭玄註:「先古,先祖。」
(3)古老。《篇海類編·通用類·古部》:「古,老也。」李白《登金陵冶城西北謝安墩》:「地古雲物在,臺傾禾黍繁。」馬致遠《天淨沙·秋思》:「古道西風瘦馬。」均是這個用法。
(豐子愷:《天淨沙·秋思》)
(4)質樸,厚重。蘇軾《書黃子思詩集後》:「獨韋應物、柳宗元發纖穠於簡古。」現代漢語也用這個意義,比如茅盾《清明前後》第三幕:「這就叫人心不古!唉,這年頭,老實人也會貪汙!」
(5)奇特;不同凡俗。比如:古怪。唐代張彥遠《法書要錄·竇蒙<述書賦語例字格>》:「古,除去常情曰古。」唐代張懷瓘《書斷·妙品》:「(郄愔)草書卓絕,古而且勁。」
(6)古體詩的簡稱。明代胡應麟《詩藪·古體上》:「歌至五、七言古,全不入樂矣。」古體詩或稱古風、古詩,與近體詩相對,不受平仄、對仗等格律的限制,形式比較自由。比如李白《行路難》《將進酒》,杜甫《麗人行》《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等都是古體詩。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詩意圖)
此外,古還是姓氏。《廣韻·姥韻》:「古,姓,周太王去邠適岐,稱古公,其後氏焉。《蜀志》有廣漢功曹古牧。」
(二)gù。這個讀音出自《集韻》。用法有二:
(1)通「固」。《馬王堆漢墓帛書·老子乙本·道經》:「將欲翕之,必古張之。」按:《老子》第三十六章「古」作「固」。
(2)連詞。因此,所以,通作「故」。《盂鼎》:「惟殷侯田雩,殷正百闢率肄於酒,古喪師。」楊樹達《積微居讀書記》按:「假古為故。」《石鼓文·而師》也有:「嗣王始振,古我來囗。」郭沫若註:「古讀為故。」
(石鼓文之一)
(三)kū。用於複姓「古成」。《通志·氏族略五》:「古成氏,《風俗通》:『苦成之後,後隨音改焉。有廣漢都尉古成雲、姚興給事中黃門侍郎古成詵,又將軍古成和。」
古的小篆寫法如圖:
(古的小篆寫法)
2、嘏。讀jiǎ(又讀gǔ)意義相同。《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嘏,大,遠也。」形聲字。本義是大;長。《爾雅·釋詁》:「嘏,大也。」《方言》卷一:「秦晉之間,凡物壯大謂之嘏。」《玉篇·口部》:「嘏,大也,長也。」桂馥《說文義證》:「當是大也,遠也。《釋詁》:『嘏,大。』『遐,遠也。』遐即嘏之俗體。」簡言之:「嘏」,指時間的久遠;「遐」,指空間的長遠。在抽象的「遠」的意義上,二字互為異體字。
本義之外,嘏還有另外的用法:
(1)福;賜福;受福。這是嘏的常用義。《廣韻·馬韻》:「嘏,福也。」《詩·周頌·我將》:「伊嘏文王,既右饗之。」《毛傳》:「嘏,錫福也。」
(2)古代祭祀,執事人為受祭者向主人致福稱為嘏。《禮記·禮運》:「修其祝、嘏。」鄭玄註:「嘏,祝為屍致福於主人之辭也。」編撰好祝詞和嘏詞。
(3)通「固」。《玉篇·古部》:「嘏,固也。」
嘏的小篆寫法如圖:
(嘏的小篆寫法)
(【說文解字】之375,部分圖片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