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肝,B肝,C肝,丁肝和戊肝均是由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功能損害為主的一組全身性傳染病。A肝和戊肝多呈急性感染,主要是經過糞口途徑傳播。B肝,C肝和丁肝多呈慢性感染,少數病例可以發展為肝硬化或者肝癌,主要是通過血液、體液等胃腸外途徑傳播。
A肝病毒進入人體約2~6周,患者出現發熱、厭食、腹瀉、腹痛、關節痛等不適症狀。90%以上的患者不出現皮膚和鞏膜的黃染,且症狀輕微,常不經治療而自愈,這是有些人不知自己曾感染過A肝的原因。少數患者出現皮膚黃染才意識到患了肝炎,80%的肝炎患者可在肋下觸及腫大的肝臟,右上腹部有脹滿感。A肝一般為自限性疾病,極少數病例症狀重,黃疸深,經過積極治療也能痊癒。B肝病毒感染人體後可表現為B肝病毒攜帶者、急性肝炎、慢性肝炎、重型肝炎和淤膽型肝炎。
(1)B肝病毒攜帶者:一般無不適症狀,肝功能正常。
(2)急性B型肝炎:症狀和體徵與A型肝炎相似,但起病時大多不伴有發熱,有黃疸型和無黃疸型、輕度和重度之分。不足1%的患者急性起病後病情迅速加重,如未得到及時救治,病死率達到80%~100%。
(3)慢性B型肝炎:出現乏力、易疲乏、食慾下降、厭油膩等。常見的體徵有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脾大等。部分患者發展至肝硬化或肝癌。
(4)重型肝炎:是肝炎中最重的一種類型,常表現為肝功能衰竭,極度乏力,嚴重噁心嘔吐,黃疸迅速加深,肝臟進行性縮小,容易出現多種併發症如腦功能障礙、腎功能衰竭(尿毒症)、胃腸道大出血等,病死率高達70%以上。
(5)淤膽型肝炎:又稱為毛細膽管炎型肝炎。常表現為皮膚瘙癢、糞便顏色變淺、肝腫大。需要藉助B超等與肝外梗阻性黃疸相鑑別。
C肝病毒進入人體2個月左右,患者體內產生C肝抗體,稱為C肝感染的窗口期。患者大多數症狀輕微或無症狀。慢性C肝患者的體徵同B肝病人一樣,但比B肝更容易發展為肝炎後肝硬化或肝癌。丁肝病毒感染有三種情況,其臨床症狀也不盡相同。
(1)機體同時感染B型肝炎病毒和丁型肝炎病毒,醫學上稱為混合感染。其表現類似B型肝炎病毒的急性感染。
(2)機體內原先有B型肝炎病毒感染,後來又感染丁型肝炎病毒,醫學上稱為重疊感染。
(3)如果B型肝炎病毒和丁型肝炎病毒在肝細胞內不斷繁殖並且超過半年以上的,稱為持續感染。丁型和B型肝炎病毒的混合或重疊感染會使5%~20%的病人發展成重型肝炎。
戊肝病毒感染後起病較急,分為急性黃疸型和無黃疸型兩種類型。患病後的臨床表現基本同A型肝炎。與A型肝炎不同的是,戊肝在老年人所患的傳染病中佔首位,戊肝容易使孕婦發展成重型肝炎,孕婦病死率高。
A型肝炎主要經糞-口途徑傳播(消化道傳播)。被A肝病人糞便汙染的水、食物等,未經徹底消毒被人飲用或食用就很容易引起A肝的暴發流行。近年來由水產品傳播的A肝屢有發生,泥蚶、毛蚶、牡蠣、醉蟹等均可成為A肝病毒攜帶物,它不引起肝臟的慢性病變,危險性相對較小。A型肝炎通常是因攝入受汙染的食物造成,比如毛蚶
B型肝炎是傳播最為廣泛的病毒性肝炎。在美國,每年大約有30萬人感染此病。B型肝炎病毒可由母親在嬰兒出生時及出生後的一段時間傳給孩子。病原體也可在成人和孩子間相互傳播而感染整個家庭。此外,B型肝炎的傳播途徑還有通過性接觸、輸血及靜脈吸毒者共用注射針傳播。大約有1/3的B肝病例不能確定感染來源。C型肝炎的傳播途徑一般為通過血液或汙染針管傳播。儘管C肝引起的症狀很輕或根本沒有症狀,但有20%~30%的慢性攜帶者會在10年內進展為肝硬化。此外,C型肝炎還可以通過輸血傳播,但新近開展的檢查方法已使這類病例大為減少。約1/3病人的感染途徑不詳。
目前C肝已經可以通過藥物進行治療
丁型肝炎只出現在已感染B型肝炎的病人中,並有使病情加重的趨勢。丁型肝炎的傳播途徑是通過母嬰傳播或通過性接觸傳播。丁型肝炎在五種病毒性肝炎中最為少見,但也最危險,因為同時有兩種疾病在起作用。不安全的輸血可能導致感染丁型肝炎和B型肝炎
戊型肝炎主要發生在亞洲、墨西哥和非洲,在美國只有少數病例報告,並且多為從戊肝高發國家回來的人群發病。與A肝類似,戊型肝炎的傳播途徑通常是經過糞便汙染傳播,並且不會導致慢性肝炎。此型肝炎的危險程度比A肝略高,特別是對妊娠婦女。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