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學專家「跨界」治沙:用「膠水」讓4000畝沙漠變土壤

2021-01-08 紅星深度

航拍鏡頭下,烏蘭布和沙漠一如其他沙漠一樣,遼闊而荒涼。這裡是中國八大沙漠之一,面積0.99萬平方公裡,年平均降水量僅102毫米。烏蘭布和,蒙語裡是紅色公牛的意思。

綠色是忽然間出現在鏡頭中的,沒有任何過渡。區別於遠處的沙丘,這裡的土地被平整、分割,種上不同的作物,噴灌系統揮灑著象徵著生命的水汽。「這是到了村莊邊嗎?」你心裡正疑惑著。航拍繼續前行,仍然沒有任何過渡地,沙漠再一次出現在眼前……

這是重慶交通大學一個項目組位於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的試驗基地,研究的方向是沙漠土壤化。人們的印象中,沙漠中少部分地方能長胡楊林、沙柳,更多的地方甚至只能長些雜草、灌木,可是這裡卻種著包括瓜果蔬菜在內七十多種作物。

項目成員大多是力學出身,這是一個「理工男改變世界」的故事。他們提出的治理方法很簡單:用一種粘合劑,對沙子施加約束力,把沙子「粘起來」。就是這種聽上去有些天方夜譚的想法,讓今年沙漠中多了這片4000畝的「綠洲」, 也讓他們把治沙的方法講到了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峰會的講臺上。

沙漠改造原理讓沙子像土壤一樣具有合適的力學結構

如果不是接觸到沙漠化這個課題,趙朝華應該在某個地方給橋梁或道路工程去做受力分析,他是重慶交通大學的副教授,一位橋梁與隧道工程專業的博士。但現在,包括他在內,一個三十多人的科研團隊,正待在烏蘭布和沙漠上。

▲基地位於烏蘭布和沙漠東側,距離烏海市區十多公裡。受訪者供圖

過去治沙,靠的是一個個「工程」,一次次「會戰」。方法上,要麼是大規模的植樹造林,要麼是建防沙牆、草方格沙障。在趙朝華看來,這些都是人們基於經驗發明的措施,而沙漠和土壤的根本性質差異,則是力學差異——「不管什麼土,土壤微粒之間都有作用力,能夠構成一個整體,而沙子之間是鬆散的,沒有這種力。」

「我們要做的,就是用一種粘合劑,賦予沙子顆粒這種力。」研究團隊將這種力稱為萬象結合約束,簡稱ODI約束,相關的粘合劑,被稱為約束劑。趙朝華告訴紅星新聞,雖然是他們團隊首次明確提出利用力學知識來治理沙漠化,但其實相關原理早已被無意識的經驗性的運用在許多治沙方法中,「比如沙子和黏土以及一般土壤按比例搭配改善土壤,實際上就是運用的力學知識。」

「我們首先是從認識土壤開始的,對土壤的生態力學屬性的認識和揭示是我們向沙變土轉變的原理支撐。」研究團隊把土壤的特性歸納為兩條,自修復和自調節,「比如說土壤變幹後,我們可以敲打他變成土塊,但後頭有水後,他又可以恢復到最初的狀態,這就叫自修復。同時,植物根系生長在土壤中,無論土壤顆粒排列怎麼改變,土壤的性質不改變,土壤顆粒之間能夠始終存在結合力,這就是自調節。」

傳統意義上認為優質的土壤能夠提供植物生長所需的水、空氣、微生物、有機質,但在趙朝華看來,從力學上講,不如就說土壤具有合適的力學結構。合適的力學結構,使得這些物質能夠留存下來。約束力越大,相應的保水保肥的能力越強,但同時透氣性就差,容易積水;反之,約束力越小,透水性越強,但同時保水性則變差。

在他看來,假如能擁有合適的力學結構,沙子便同樣可以擁有土壤的特性。趙朝華說,改造後的沙地上有些作物,比土地上產量更高,「就是因為改造後的沙地力學結構更好,而且是可控的。這就意味著有更合適作物的水、空氣和肥料比例。」

粘合劑研發是關鍵沙子加「淘米水」變「泥巴」,正嘗試零補水試驗田

合適的粘合劑是關鍵,趙朝華說,從2009年到今天,除了試驗規模不斷擴大,團隊最主要的精力都放在粘合劑的研發上,「要無毒環保、耐水性強,成本還不能太高。」

現在的粘合劑是幾種植物纖維的提取物,用趙朝華的話說「成本不高、極好獲得,而且一次改造,一勞永逸。」在他發給紅星新聞的視頻中,一堆沙子加入像淘米水一樣的粘合劑,攪拌幾下後,便獲得了類似泥巴的質感。

▲添加完約束劑之後,沙子獲得了泥土的質感,可以被塑形了。受訪者供圖

在與普通沙地的對比實驗中,一桶水澆到普通沙地上後迅速下滲;而同樣的水,澆到改造後的沙地上,則能形成一層積水,下滲緩慢。研究團隊表示,這表示土壤具有了水肥保持的能力。為了證明這一點,他們甚至專門搞了一塊水田,用來種水稻。

當時選擇在烏蘭布和開闢試驗基地,趙朝華說,是「挑了塊難啃的骨頭」,這裡的沙丘移動速度快,風也大。在育苗階段,剛長出來的秧苗一度遭到沙塵暴「血洗」,他說,這樣能更好地檢驗技術的普適性。

「目前適應更嚴苛自然條件的作物我們也在實驗,比如我們嘗試種一種牧草,就只靠自然降水,明年應該就能看到結果。」趙朝華說,目前基地所使用的水源包括地下水與不遠處的黃河水,在當前條件下,河流附近以及地下水充足的沙漠都滿足改造條件。

項目已申請專利每畝成本2000到5000元,下一步將考慮大規模推廣

根據專利審查網站的檢索結果,趙朝華的團隊已經為該項目申請了數個發明專利。

他告訴紅星新聞,下一步這項技術即將進行商業化的推廣。按照規劃,他們明年應該會繼續擴大種植到一萬畝,同時,為其他試驗田選點的工作也會提上日程。「用來改造土地和播種的農機具都已經研發好了,完全是配合商業化種植來的。」

▲作物生長狀況良好,以往沙漠中成片長這種大葉植物幾乎是不可能的。受訪者供圖

烏蘭布和沙產業示範區產業局局長張虎生曾數度造訪這個基地,提起它也是讚不絕口,「可以說這個團隊遠遠超出了我們的預期。」在他看來,未來治理沙漠,將越來越走向科技治沙、產業治沙的方向,在園區內,也還有利用藻類治沙等其他幾個技術團隊。

張虎生最關心的是未來大規模推廣時的成本問題,對此,趙朝華說,根據今年的統計結果,大概每畝2000到5000元,「一次改造,永久有效。」

某種意義上,我國沙漠化已經改變了過去 「治理速度趕不上沙漠化速度」的局面。根據中國荒漠化監測中心最新發布的統計數據,我國沙化土地面積由上世紀末年均擴展3436平方公裡變為目前的年均縮減1980平方公裡,沙化土地面積10年間「減少」了三個多上海的面積。

「這種改造對於土壤只是第一步,未來伴隨著植物根系越來越發達,有機質越來越多,整片土地就會像一隻大網,牢牢固定在大地上。」趙朝華暢想著未來發展的遠景,「看來老本行還要再放幾年。」

2017年7月24日0:09,幾乎夏天最熱的日子裡,他在朋友圈發了張機場的照片,寫著「回到火星。」

紅星新聞實習記者丨董冀寧

編輯丨馮玲玲

相關焦點

  • 中國治沙江湖:教授點沙成土,騰訊突然入局
    與此同時,烏金之海開始變了,小煤窯大面積關停,天空偶爾除了沙黃色以外,也能看見些藍。防沙造林,是場人定勝天的持久戰,這裡從不缺乏感天動地的英雄故事。但同時,商業也聞聲而來,越來越多的企業湧進烏海,以每畝每年0.5元至1元不等的價格,承包下數十萬畝期限長達70年的沙漠土地。那時,《新京報》等媒體把這場奇景,稱為「沙漠圈地運動」。
  • 中國快把毛烏素沙漠消滅了:頑強對抗40年,80%得到治理
    80%的毛烏素沙漠得到治理,水土也不再流失,黃河的年輸沙量足足減少了四億噸。由於有良好的降水,許多沙地,如今成了林地、草地和良田。在沙漠腹地,榆林市還累計新闢農田160萬畝,榆林這座「沙漠之都」變成了「大漠綠洲」。網友留言:這片綠洲是我每天偷能量偷出來的嗎?網友觀點:這是國家和一代代當地人共同努力的結果,實實在在的沙漠變森林。
  • 焦點訪談:科學治沙,這裡都是好辦法
    在內蒙古鄂爾多斯,面對庫布其、毛烏素沙漠步步進逼、上千萬畝草場的沙化,幾代治沙人不懈努力,植樹治沙,保護了生態環境,給後人留下了寶貴的物質和精神財富。現在,新一代的農牧民接續奮鬥,走上了一條可持續發展的治沙之路。
  • 益言益行|六老漢治沙 信念不泯 生生不息
    騰格里沙漠是中國第四大沙漠,面積約4.3萬平方公裡,相當於丹麥整個國家的國土面積。古浪縣位於騰格里沙漠南緣。多年來,這裡的人們深受沙漠之苦,尤其是上世紀80年代之前,這裡的沙丘以近乎每年10米的速度向南推移,侵害著周邊10多個村莊、2萬多畝良田,給當地3萬多人民的農業生產、生活以及幹武鐵路、省道308線造成了巨大危害。有人為了躲避風沙南遷,有人則毅然朝北走去。公益廣告《六老漢治沙》,將一個感人至深的承諾重現在世人面前。「六枚鮮紅的指印,按下了一個不服輸的諾言。」
  • 「沙變土」試驗,讓沙漠變成良田
    8月16日,重慶晨報記者來到距離內蒙古烏海市烏達區10公裡外的烏蘭布和沙漠東部。去年,重慶交大副校長易志堅在這裡開闢了25畝沙地進行「沙變土」研究試驗。「在一般人的觀念中,沙漠就是缺水造成的。其實還有一個原因是沙子不能保水保養料,所以非沙生植物難以存活。」易志堅說。經過一年的試驗,易志堅「沙變土」的研究項目進入中試階段。
  • 中國人創造的又一個奇蹟:這個沙漠即將消失!
    榆林市榆陽區孟家灣鎮中營盤水庫旁的植被 李羽佳 攝不合理的開發利用讓毛烏素綠洲變沙漠毛烏素沙漠又稱鄂爾多斯沙地位於陝西、內蒙古兩省區交界是中國的四大沙地之一總面積4.22萬平方公裡魏晉南北朝時期這裡還是一片水草肥美的大草原由於不加節制的開墾
  • 告別黃沙漫天是如何做到的——毛烏素沙地、庫布其沙漠荒漠化治理...
    億利集團沙漠研究院院長張吉樹對記者說,這只是億利集團治沙過程中走過的一個「彎路」。起初他們植樹都是挖大坑,既費時又費力,效果還不好。現在,他們用自主開發的智能微創植樹技術,十幾秒就能種活一棵樹,節水50%以上。億利集團採用這項技術植樹150多萬畝,節約費用22.5億元。  在沙漠中植樹造林,除了「量水而行」,還要「憑風借力」。
  • 中國辛苦治沙30年,卻毀於他們手中,治沙人:心血全完了
    而中國一直以來對於治理沙漠問題都是比較重視的,為了能夠讓人們不受到沙漠的騷擾,早在90年代的時候就開始實行了治理沙漠的措施。經過了30多年的不斷努力之後,在治理沙漠這一問題上面也是獲得了不小的成績。
  • 毛烏素沙、庫布齊沙漠被治理,中國人能治理塔克拉木幹沙漠能嗎?
    中國治理沙漠在全世界都是有名氣的,多次獲得聯合國頒布的「地球衛士獎」等榮譽,這是一批又一批、一代又一代的治沙人勞動的成果。中國的耕地面積非常有限,如何保障糧食安全是大家需要面對的一個問題,而沙漠治理,變廢為寶就是其中答案之一。因為有了毛烏素沙、庫布齊沙漠的成功治理經驗,很多網友不禁想到我國最大的沙漠,世界第二大的流動沙漠—塔克拉木幹沙漠。塔克拉瑪幹沙漠位於新疆塔裡木盆地中心,東西長約1000公裡,南北寬約400公裡,面積337600平方公裡,僅次於非洲撒哈拉沙漠。
  • 城市什麼都有,他們卻要在沙漠裡生活
    2018年是易校長啟動這個項目的第9年,蔣學皎要做的是看看長出作物的「沙漠土壤」裡,是否真的出現了微生物。騙局還是革新?易志堅是這個項目的靈魂人物。十幾年前,植物學和沙漠生態學還是他學術中相對空白的領域。他的專長是「力學」,應用在道路、橋梁、材料等學科中的力學。
  • 在寧夏,有這樣一群治沙英雄 在漫天風沙中戰天鬥地……
    騰格里沙漠如今開拓出了一片綠洲。工作中的唐希明。默默無聞 獻身治沙「早上6點起床,把中午的乾糧帶上,就在沙漠裡草草地把午飯解決掉,休息一個小時,繼續幹活。」回憶起剛剛治沙時的情形,唐希明感慨萬千。騰格里沙漠每年治沙平均面積在8萬畝左右。2013年,沙漠造林成活率很低。唐希明不禁愁容滿面。「一定要想出個解決辦法!」唐希明暗暗下定決心。
  • 【地評線】荔枝網評:在防沙治沙的接續奮鬥中書寫綠色中國新篇章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始終高度重視和全力推進防沙治沙事業,幾代人在與沙化的鬥爭中付出了巨大努力,實現了從「沙進人退」到「沙退人進」的歷史性轉變,沙洲植綠、沙海播綠行動開展如火如荼,經濟林果、沙漠旅遊等沙區特色產業蓬勃興起,探索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荒漠生態系統治理和民生改善相結合的治沙路徑,為全球生態治理貢獻了「中國智慧」、提供了「中國方案」。
  • 科學家說土壤是石頭風化而來,土壤又怎麼會逆變成沙漠的?這種說法...
    看似矛盾的問題,卻反映出了沙漠與土壤之間是一個可逆的變化過程。它們之間相互依存,相互轉化,既對立又統一。 降水量稀少的地區,在風力作用下會把碎屑物質中的細砂和塵土吹到千裡之外,在我國堆積成了黃土高原;而那些粒徑較大的顆粒則被風攜帶到附近,形成沙漠。粒徑更大的礫石,則被留在原地,形成了如今的戈壁灘。 從土壤的形成過程我們可以看出,戈壁與沙漠所處的風化階段不一樣,戈壁是風化初級階段,而沙漠是風化後的產物。
  • 24萬人在沙漠中挖出大水庫,美專家直呼:快住手
    植樹造林、退耕還草等多種方式將沙漠面積一點點縮小。通過多年與沙漠奮鬥,寸草不生的毛烏素沙漠成功得到了治理,5000萬畝水土不再流失,聯合國環境專家將這稱為「世界治沙史上的奇蹟」。毛烏素沙漠的成功治理本來就是一個奇蹟了,但是還有更奇蹟的,那就是在沙漠中挖出一個大水庫,簡直是不可思議的事情,但就是被我國民勤縣人民成功辦到了。
  • 國新辦發布|史貴祿:治沙造地讓家鄉的老百姓富起來
    11月20日,國新辦舉行「萬企幫萬村」民營企業家代表中外記者見面會,中國民間商會副會長、榮民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史貴祿在發布會上表示,他出生在陝北毛烏素沙漠的定邊縣白泥井鎮,「飛沙走石家無糧,人老幾輩輩住坯房,滿村光棍沒婆姨,有女不嫁海則梁(現在屬於白泥井鎮)」,這是當時這個地方貧窮的生動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