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發了魔王子的推文,有道友大呼不過隱,還想了解更多關於魔王子的故事,特別是關於魔王子和帝如來的佛辯的那一段,所以今天繼續推魔王子系列的內容。
回頭想想,霹靂的編劇不僅膽大而且心細,連臺詞以及每一個小動作都充滿著玄機,才造就了魔王子這個角色,讓人不得不佩服。
編劇三弦最開始塑造魔王子的人設時,有兩種思路:一種是至善至美的聖者,一種是離經叛道不可琢磨的異數。魔王子的離經叛道在劇中體現得很直白。在劇中,魔王子總是言語或行動挑釁目標的價值觀,比如強娶自己的親妹妹寒煙翠(寒煙翠愛慕同性),折磨喜歡妹妹的伽陵,對迷戀自己的太息公失去興趣虛假一吻後扼斷其喉嚨,劍之初的道德,戢武王對碎島的付出和得到的背叛,軍督的自尊和驕傲等。尤其擅長詭辯邪說,總是喜歡把人類欲蓋彌彰下的本質揭露出來,並以此為樂。與他辯論的和尚都差點墮入邪道,就連帝如來也只能說:惡知邪慧,最是難纏。下面是魔王子與眾佛論禪的精髓,他的每一句臺詞都幾乎是編劇精心設計,而且貌似很有哲理。道友們都喜歡稱呼魔王子為中二病「哲學家」。
荒野,帝如來遇魔王子。
狂風起,葉落紛紛
魔王子:落葉除不盡,紛紛地上影,大師,如何解決這擾人的樹葉
帝如來:今日掃,明日掃,日日勤掃,便得清淨。(說完,一揮袖,地上葉淨矣)
魔王子:今日落,明日落,日日落葉,終究擾人。
帝如來:風吹屋上瓦,瓦落破吾頭,吾不怨此瓦,此瓦不自由,
魔王子:哈!總算來了個對手
帝如來:苦海無涯,施主,執著何必呢?。
魔王子:無涯苦海,大師,何必渡吾呢?
帝如來:哎。。。惡知邪慧,最是難纏
魔王子邪氣滿蒼穹,君臨雲谷雷鋒
小沙彌:你你你,,惡魔。。
魔王子:諸像心生,佛心見佛,魔心見魔, 你見吾是魔,那你魔心已存,因果自存自在,魔之為魔,是為因果。見之當起精進,警惕憐憫之心,而非退縮差別恐懼之心,懂嗎?
小沙彌:啊···原來如此,吾等受教了。。
殊印塔長老:妖魔,何敢妄言佛理。
魔王子:不論佛理,便論魔理吧!
殊印塔長老:妖魔,竟敢來到雲谷雷鋒撒野!
魔王子:吾說了吾是來論魔理,難道魔非眾生,雲谷雷鋒有所差別,視魔為外道,不開方便法門;
殊印塔長老:魔若有心,一念成佛,你,有心嗎?
魔王子:吾無心於佛,
殊印塔長老:既然無心,再不退下,雲谷雷鋒誅魔有責!
魔王子:大師有心,是什麼心
殊印塔長老:一心於佛,便是佛心
魔王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吾無魔心反成罪,大師你之佛心,卻狹窄到容不下一魔,
殊印塔長老:妖言惑眾,你之無心,豈能與前賢並論,你毀僧謗佛,必入無間受苦,
魔王子:魔尚未動手,佛反起了殺念,慢吧,一念既動,離佛遠矣
殊印塔長老:好,吾等便聽你有何謬論要說
魔王子:請問大師,眾生因何而生,
殊印塔長老:緣乃因果母,六道由之生。
魔王子:為何大師生有宿緣,能皈依佛門,吾卻投身魔體,邪心難拔,
殊印塔長老:只因業力禁錮,因而難以自拔,
魔王子:再問大師,魔能成佛否
殊印塔長老:能
魔王子:既然能,魔與大師有何不同
殊印塔長老:魔有執念難改,正如你惡根深重,難以拔除,惡根難拔,便入魔胎,再生為魔,仍是執著。
魔王子:這般因因循環,如何了局。大師請助吾。
殊印塔長老:如何助你?
魔王子:這是吾的問題,大師怎麼反問吾了
殊印塔長老:這,,,你若有心,吾自渡你
魔王子:大師能渡吾嗎?
殊印塔長老:你想皈依佛門,自然渡你
魔王子:如何渡?
殊印塔長老:為你剃度,從此斷欲除念,常頌佛號,身心安寧。
魔王子:吾來之時,路上也曾加過修行者,
殊印塔長老:哦?
魔王子:此人已死,從此斷欲除念,身心安寧,
殊印塔長老:荒唐
魔王子:再給大師一次機會,大師如何渡吾
殊印塔長老:吾等不能渡你,雲谷雷鋒自由典籍數萬,勤修精進,自能渡你
魔王子:吾來之時路上,也曾見過修行者,
殊印塔長老:什麼修行者,
魔王子:蛀蟲千萬,食冊萬千,個個是勤修精進,近日必當成佛
殊印塔長老:你~~~~~~~似你這般賣弄唇舌,起邪見,斷善根,佛也不渡你,遑論成佛
魔王子:剛才是誰說魔也能成佛,你們差的太遠了,退下吧
魔王子:讓人失望的僧者,你們要糊弄眾生到何時,既然你們渡不了吾,便當殺吾,殺不了吾,便當避吾,避不了吾,吾便殺你們。吾將再臨,這是吾的叮嚀。切記,切記
魔王子是霹靂編劇三弦離開霹靂的最後一個角色,並成功的讓他領了便當,對比下其他角色親媽出走後的待遇,魔王子的結局無疑是最好的。三弦在魔王子人物解析中說過,魔王子的內心是虛無的,這種虛無不來自成長環境、教育、經歷或是心靈創傷,是與生俱來的。他排斥所有被創造的東西,嘲弄破壞有形的物質和無形的條規。從出場的臺詞「吾,魔王子,吾代表XXXX」,再到與劍之初決戰時他說「吾,魔王子,吾沒有代表什麼」。沒人知道王子在想什麼,就像他自己說的:「如果你知道王子在想什麼,請告訴我,我也想知道」。
魔王子所謂的真理同他的人一樣,荒誕不經,但同時又直戳人心,你明明知道他說的不對,卻又因為直戳內心而無有底氣向他辯駁,因為你也同樣有過懷疑這世間準則的時刻,也有過某一時刻認同他的想法。
「這世間的人啊,總是隨時顧慮著別人的想法,而不能活出自我,這不是太可悲了嗎?」
比如這句話,就讓很多道友膝蓋碎了一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