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陸揚教授評浙江高考滿分作文:聽起來很有哲理,其實是正確的廢話

2021-01-09 騰訊網

北大歷史系教授陸揚微博截圖

要不是在復旦中文系任教的老同學的激烈吐槽,我不會去注意到浙江今年高考作文被評為滿分的一篇範文的存在。下午讀了一下後感到震驚。高考作文中有再做作或無病呻吟的例子都屬於考試甚至社會正常現象,不正常的是獲得的評分,令人難以置信,我覺得幾乎可以用 crime 來形容。

其實網上已經譴責聲很多,很多人都認識到了這文章的矯揉造作,但我看到的一些都是印象式的評論。我想高考作文也屬於人文訓練的一部分,不管中國高考形式多麼機械死板,高考的公平性的維持畢竟是這個社會目前的極少數共識之一,這種公平性最起碼應該體現在評分上。作文評分正因為有主觀性,我們才有責任來監督這種評分的質量。

讓我們先來看評論組浙大陳組長的總結:

「在我幾十年的高考作文閱卷生涯中,這是一篇極少能碰到的考場作文。它的文字的老到和晦澀同在,思維的深刻與穩當俱備。看第一遍,感覺不像是一個高三學生寫的考場作文,然而,細讀後你會發現,它的每一句話都圍繞著個人的人生理想和家庭社會的期待之間的落差和錯位論說,文章從頭到尾邏輯嚴謹,說理到位,沒有多餘的廢話,所有的引證也並非為了充門面或填充字數,而本屆高考,用這樣的方式引證各種名人名言的作文太多了。當然,這樣的文字,較易令人看不懂,所以第一位閱卷老師只給了39分,但後面兩位老師都給了55分的高分,說明我們的閱卷老師還是能識別作文的好壞的。作文審查組老師認真細讀這篇作文,一致給出高評。我們認為,把此文打成滿分,不僅是給予這篇作文恰如其分的分數,也是展現浙江高三學生的作文水準。然而,要寫成這樣,需要考生閱讀大量書籍,而非背誦幾條名人名言就行的。而文字的表達如此學術化,也不是一般高中學生能做到的。當然,其中的晦澀也不希望同學們模仿。」

這段激動之情溢於言表的意見應該不僅代表其本人的看法,也代表評議組的整體意見。文中提醒大家應當細細品味這篇作文,體會一下為何滿分是「恰如其分」的。於是我真的細細評味了一下,我的結論是這是一篇立意極為普通,而文字卻狗屁不通的文章。這裡稍微舉例說明之一下。

評議中說作文「所有的引證」都是「並非為了充門面或填充字數」,顯示考生讀了大量的書。真是這樣嗎?我這裡就先舉其中引到的麥金泰爾和尼採的例子,來看看評議組的見識有多高。作文說:

「毫無疑問,從家庭與社會角度一覘的自我有偏狹過時的成分。但我們所應摒棄的不是對此的批判,而是其批判的廉價,其對批判投誠中的反智傾向。在尼採的觀念中,如果在成為獅子與孩子之前,略去了像駱駝一樣背負前人遺產的過程,那其「永遠重複」洵不能成立。何況當礦工詩人陳年喜順從編輯的意願,選擇寫迎合讀者的都市小說,將他十六年的地底生涯降格為橋段素材時,我們沒資格斥之以媚俗。」

姑且不管「從……一覘」這種半通不通的表達,這段話裡提到了尼採的著名寓言駱駝、獅子和孩童,譬喻實現自我意志的三種不同人生階段。但這裡考生用得對嗎?完全不對,雖然考生知道這三者從駱駝到孩子的遞進關係,這裡尼採講的駱駝的負重前行是指在獲得自由意志之前的階段必須有的以哲學知識作為工具的努力階段,而決非承載社會對人的期望,後者在尼採看來是無比庸俗的,是必須徹底唾棄的。如果尼採看到他的寓言是如此被歪曲的話,他會再度瘋掉。

文中又提到麥金泰爾文字的段落:

「我的生活故事始終內嵌在那些我由之獲得自身身份共同體的故事之中。」麥金太爾之言可謂切中了肯綮。人的社會性是不可祓除的,而我們欲上青雲也無時無刻不在因風借力。」

我敢打賭無論是寫這篇作文的考生還是高考語文評分組的老師們,並不知道 Macintyre 這句話是在什麼情況下說的,確切的含義為何。其實這段話是 Macintyre 在其名作 After Virtue 裡說的,針對的是他的時代那種日益將人的生涯經歷視為無序和破碎的觀點。原文是這樣的:

「The story of my life is always embedded in the story of those communities from which I derive my identity. and to try to cut myself from that past in the individualist mode, is to deform my present relationships. The possession of an historical identity and the possession of a social identity coincide.

Macintyre 的一個重要思想是一個人的生命經歷應該具有完整意義,所謂 unity of life,我們不應將某人的生平經歷視作支離破碎的過程。這種完整性可以是複數的,也就是具有多重的完整,和他人的 unity of life 相互交錯甚至重疊,在不同相關環境裡彰顯出不同的意義。所以 Macintyre 的這段話根本不是這篇作文想要表達的意思。考生完全是望文生義。說人不能脫離社會性,聽起來很有哲理,其實是正確的廢話。像 Macintyre 這樣級別的倫理學家會把這種正確的廢話拿出來當回事說嗎,當然不會,他要表達的是個遠為深刻的意思。而考生僅僅看到了「生活故事」和「共同體」這種組合,就望文生義起來。至於高考評審組,估計看到這幾個洋人的名字就已經被唬暈了。這篇作文最不能讓我原諒的是居然還引用了維根斯坦的名言。其實整篇作文是徹底違背維根斯坦這一名言的基本精神的,也就是假如你用的概念本身經不起邏輯的推敲,那麼靠這些概念建立起來的觀點是完全沒有意義的。

作文除了各種曲解式的引用之外,從頭到尾處處都是語義含混、邏輯不通的句子,特別糟糕的是考生明明可以甚至應該用平實的詞彙準確表達意思的地方,卻故意用看似華麗的詞藻,造成某種好學深思的表面效應,結果不但歪曲了自己原本想表達的意思,還顯示一種文字上的虛榮。文章的第一句就是典型:

「現代社會以海德格爾的一句『一切實踐傳統都已經瓦解完了』為嚆矢」。

先不說這裡對海德格爾也屬於胡亂引用(我懷疑海德格爾原話如果有的話,根本不是考生要利用來表達的意思),這裡的「嚆矢」在語義上顯然是指用於攻擊某一目標的手段,那麼下文必須說明具體目標為何,可是下文就沒有下文了。

又比如文中說:「濫觴於家庭與社會傳統的期望正失去它們的借鑑意義。」濫觴一般有「始於某處」的意思,這裡不用「產生於」卻用「濫觴於」就是為了追求表面的文字效果。若用得精確,自然無可厚非,讀者可根據自己文學素養作判斷其行文的優劣,問題是這裡用濫觴是不對的。一般可能以為濫觴就是「起始於」的意思,其實並不那麼簡單,通常濫觴是最原初的發源,而且是需要有特定對象的,你可以說「中國山水畫濫觴於中國中古的自然觀」,或者說「猶太人視豬肉為不淨濫觴於猶太教的教義」,但你不能說「濫觴於中國古代自然觀的行為」或者「濫觴於猶太教義的口味」,因為這裡的行為和口味都過於浮泛,缺乏特定的內容,而且不同的社會期望每時每刻都在產生,明天的期望可能是昨天人們覺得無法實現的理想,今天社會的某種期望可能是昨日某個特立獨行的人的追求。所以不存在某一種固定的起始於社會的期望,所以就不能用濫觴。而且抽象意義上的「期望」也不能「起始於」某處,因為期望是一種心理預期,是 a state of mind,期望只有有了具體內容才可以說起始於某處。而且說有「濫觴於社會的期望」,那就意味著必然有濫觴於非社會的期望,那會是什麼呢?「濫觴於某人的期望」就是完全不通的了。所以說「濫觴於社會的期望」就好比說「濫觴於你母親的笑容」一樣滑稽。

緊接著是另一個更誇張的例子。作文說:「與秩序的落差、錯位向來不能為越矩的行為張本。而縱然我們已有翔實的藍圖,仍不能自持已在浪潮之巔立下了自己的沉錨。」根據上下文,這裡考生想表達的是出現某種狀態(落差錯位)不能成為作出某種行為的理由,這裡考生要譴責的是採取這種行為者對自己的行為做出的 justification,是一種帶有主動性的,或者說行動者在其主體意識中建立了明確聯繫的先後關係。作文這裡故意用「張本」而非其他,也是為了看起來不平庸。然而這裡恰恰用錯了,因為「張本」指的是從故事敘述者的角度,將某種條件或事件或行為作為引發某種後果的遠因或者前提而加以鋪墊,也就是「某事為某事張本」,是第三者建立的聯繫,完全不是這位考生想要表達的意思。

接下來一句也是病句,什麼叫做「不能自持已在浪潮之巔立下了自己的沉錨」?即然已經是沉錨了,怎麼還能被立下呢,而且還是在浪潮之巔?而且「浪潮之巔」是啥意思,是指時代弄潮兒的浪潮,還是指如洶湧澎湃之社會期望的浪潮呢?文章沒有起碼的交代。而且拋下錨表達的又是啥意思,我估計考生想表達的是指即便自己已經胸有成竹(翔實的藍圖),仍然不能認為自己在社會大潮中已經有足夠的定力(立下錨),但這樣的話和下文的意思卻又不能邏輯上連接。下文照考生的意思是個人仍離不開其社會的幫助……

又比如:

「譬如當我們追尋心之所向時,在途中涉足權力的玉墀,這究竟是伴隨著期望的泯滅還是期望的達成?」

這裡的「涉足」一詞也是不通,「涉足」帶有主動性,而這裡上下文的意思應該是不得不遭遇,屬於被動態的。而接下來「這究竟是伴隨著期望的泯滅還是期望的達成「的意思也是不通。」「伴隨著期望泯滅」是很彆扭的表達,和「期望的達成」怎麼能被伴隨呢?這裡的伴隨變成了動詞,那主語是誰呢?

更糟糕的是作文還常出現生造的詞彙,比如薄脊,這是漢語嗎?以上這些錯誤之所以出現,除了考生平常學習時缺乏認真推敲語言的習慣,追求文字表面華麗的虛榮心也起了作用。

在浙江點評組的點評中,陳組長還很誠懇地提醒年輕人不要去模仿文章的晦澀。其實晦澀並不可怕,只要有自己的內在邏輯就沒問題。深刻的思想者和作者的文字之所以時常被認為晦澀,主要是因為他們的表述有一套特殊的語彙,一般人假若不了解這套術語,自然就不會明白其表述的含義。但晦澀不等於混亂,更不等於行文故作姿態。

這篇作文是邏輯混亂和造作,並不屬於晦澀的範疇。其實這篇作文暴露的問題普遍存在於受中國高等教育的學生中,讀書不求甚解,對語言表達的精確缺乏基本的追求,這種情況最終影響到整個社會的語言表達。在這個意義上高考作文應該是一道必須守住的關口。一篇較好的高考作文(當然前提假設作文題不屬於白痴類型)最基本的品質是能用明晰準確的語言來表達獨特的思想,不是 cliché,全文段落之間應該邏輯關係清楚,而如果在這基礎上更語言精煉,表達錯落有致,並且能在關鍵處巧妙引用他人論點或事例,則為上佳。對,我說的就是曾鞏的文章!

其實這篇文章想表達的意思無非如下:

個人的理想追求和社會期許之間有錯位,但這種錯位既不應該成為叛逆式的對抗社會和不切實際的自我膨脹的理由,也不應該成為輕視社會的傲慢姿態的依據。人應該在理念上認識到其實無論多麼想實現自我,社會的助力仍不可或缺,而且應該通過實踐而以非懸諸空想的方式去實現自我,並且在實踐過程中會發現實際上我們的理想本身就是在和社會的對話(英文所謂 negotiate)中獲得其實質的。通過實踐會發現個人目標和社會期許之間的平衡的達成不僅可能而且必要。

浙江高考評分組的評語和給出的滿分不僅自爆其無知,屬於集體性腦短路,更是失職。通過這篇評分,不難想像其他無數作文會有怎樣的遭遇。這種 collective stupidity 才是中國教育出問題的根源之一。

常見邏輯謬誤的破解之道,幫你識別各路謠言

相關焦點

  • 浙江高考「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一篇佶屈聱牙的平安經!
    昨日,浙江一篇高考滿分作文刷遍全網,其中作文內容使用大量生僻的詞語,讓人閱讀起來十分的晦澀難懂。第一個老師打了39分,第二和第三個老師則是評了55分,最後有審查組判了滿分。一時間,網上塵囂甚起,許多網友都批評說這是故弄玄虛、堆砌辭藻,看似富於哲理,實則故作高深。我們來看看是怎麼回事。
  • 2020年北京高考語文閱卷接近尾聲 滿分作文已出現
    新京報快訊(記者 馮琪)7月16日,記者在2020年北京市高考評卷工作媒體開放日活動上了解到,目前北京高考語文閱卷工作接近尾聲,滿分作文已經出現。但還需由閱卷領導小組覆核,才能確定最終有多少篇。北京大學為今年北京高考語文科目評卷點。
  • 高考英語作文技巧:讓你的作文「拽」起來
    但目前高考有關書面表達的評分標準要求作文中應有「較多的語法結構和詞彙」,因此同學們在書面表達中不能都寫小句、短句和單句,還要正確運用高級詞彙和複雜結構。恰當運用過渡詞,使寫出來的文章含金量更高,更具可讀性。   三、高分作文六大特性   1.條理性。指的是合理安排文章結構。首先,在文章思路、組織材料、敘述順序等方面要有一定的條理性。
  • 高考生寫下755字作文,有30字閱卷組長不認識,為何被評滿分作文
    高考作為莘莘學子魚躍龍門的一個重要平臺,每年都能湧現一批批深藏不露的黑馬,除了每年的高考狀元備受矚目外,最引人注目的還有滿分作文。滿分作文寥寥無幾,之所以成為滿分,就在於它的過於優秀,能夠得到閱卷老師的青睞、贏得作文滿分,作者必定不同凡響、作文必定與眾不同、獨具魅力。
  • 高考總分725語文146分的狀元滿分作文為何引起這麼大爭議?
    同一份試卷,理科狀元的語文接近滿分,比文科狀元的語文高了23分。唐楚玥這麼高的語文成績,一時間引來了全國人的驚嘆和膜拜。因為語文卷有很多主觀題,而唐同學錯了一道選擇題,那就意味著包括60分的大作文在內的所有主觀題僅僅被扣了1分,這太逆天了。她的高考作文,如果不是滿分,那也至少是近似於滿分的59分。高考作文這樣的寫作水平,讓很多人感到驚訝。
  • 高考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晦澀難懂不知所云考生只為炫技嗎?
    2020年高考結束已經有一段時間了,近日,浙江省也是發布了一名考生的滿分作文,引得不少人前去拜讀觀摩,但奇葩的事發生了,看完的不少人都說自己壓根沒有看懂這篇文章。文章寫出來就是讓人看的,怎麼會看不懂呢?
  • 高考滿分作文晦澀難懂太多生僻詞,閱卷老師咋想的?
    可惜,不裝這個逼說不定就滿分了。 近日,2020年第一篇高考滿分作文出爐,是浙江某考生所寫的《生活在樹上》。 閱卷過程中第一位老師只給了39分,後兩位老師給出55分,經商議後最終被判為滿分60分。 但作文閱卷大組組長直言,其中的晦澀不建議學生模仿。 有多晦澀?哥給你們截下作文的開頭三句和末尾幾句,品品六句話裡出現四個外國名字、N個不認識的字是種怎樣的體驗。
  • 高考作文滿分的不少,他被稱「最有出息」的一位,水平到底如何?
    2009年四川考生黃蛉用甲骨文寫了篇作文,雖然因為跑題只得了6分,卻令大家驚為天人,最後本來只能上三本的他被名校四川大學錄取。但令人大跌眼鏡的是,2011年他的「一對一教學」導師認為其為人浮誇不願再教。同樣是2009年,湖北武漢也出了一位高考滿分作文,這次是一首1000多字的古詩《站在黃花崗陵園的門口》,作者是湖北才子周海洋。因為切合題目,他得了滿分,最後被三峽大學錄取。
  • 高考語文作文高分技巧 高考作文熱點素材怎麼用得高分
    距離今年高考還剩3天,浙江考生要面對的考試科目其實只剩3門:語文、數學和外語。自從浙江省實施新高考,就出現了一個新現象:低段位拼選考,高段位拼數學,語文決定巔峰。近兩年高考的頂尖高手,都是憑藉語文高分突圍而出。換句話說,得語文者得天下。  這主要是因為選考科目等級賦分,學霸們之間很難拉開分數差距,真正的較量是在語數外。
  • 課程丨高考作文最後一課-考場高分作文速成課程
    北京高考資訊團隊爭取給你更好的
  • 名言、美句、諺語、哲理成語積累大全,趁假期背,作文滿分輕鬆拿
    名言、美句、諺語、哲理成語積累大全,趁假期背,作文滿分輕鬆拿都說書籍是人類的營養品,知識依靠書籍積累,經驗也在積累中慢慢增長。關於中小學語文的積累就是課內外的名言警句、美句、諺語等,需要學生積累的量也是非常大的。語文積累名言警句對於學生來講,有兩大好處。
  • 2008高考浙江作文題目:觸摸城市或者感受鄉村
    2008高考浙江作文題目:  以「觸摸城市」或者「感受鄉村」為題的作文。  文體不限,字數800左右。  全國1 與「抗震救災」有關的材料作文  「抗震救災」有關的材料作文。提供了包括捐款、救援隊等六條與抗震救災有關的素材,要求考生完成作文,不限題材。  全國2 海龜和老鷹  有個好心人在海邊發現一隻小海龜從沙穴裡往出爬,這時過來一隻老鷹要抓小海龜,遊客把小海龜護送到大海,把老鷹趕走。這時一群海龜從沙穴裡爬出來,爬向海裡,原來這隻小海龜是個偵查兵。等好心人走後,馬上來了一群老鷹。根據此發表議論,自擬題材。
  • 湖北高考狀元作文滿分,她媽媽坦言:孩子的寫作能力不是逼出來的
    對於孩子「寫作文難」的這個問題,不光是老師著急,家長更急。不惜化一切代價給孩子報補習班,讓孩子背作文,可結果都不是特別明顯,家長似乎在做無用功。其實,要想提高孩子的寫作能力,光靠家長逼迫孩子是沒有用的。這個觀點是湖北高考狀元作文打了滿分的唐楚玥的媽媽提出來的。唐楚玥是一個理科學霸,但是語文成績也是出奇的好,尤其是作文,高考的時候打了滿分。
  • 高考作文《生活在樹上》獲滿分,閱卷老師有失公允
    滿分高考作文《生活在樹上》一經公布,輿論幾乎一邊倒,稱作者裝腔作勢,靠生僻字、引經據典贏得滿分。萬幸閱卷組未公布作者的姓名,不然TA極可能經受一場網絡暴力。作者無辜。應試有應試的策略與技巧,作者不過是賭一把,並且賭贏了。作者文採如何,一篇《生活在樹上》並不能給出定論。重點是,他猜中了閱卷老師的喜好。倒是閱卷老師給出的這個滿分值得一說。
  • 755字高考滿分作文,閱卷組長親自寫下2000字注釋才看懂,誰寫的
    筆者印象裡,每年高考似乎總會有一些奇葩事情發生。例如忘帶準考證、記錯高考日期,又或是搞錯開考時間等等。甚至在2003年,四川還有一位考生曾偷過高考試卷。究其原因,在於考生們對這場決定人生的考試還是太緊張。而在眾多奇葩類型裡,最引人注目的還是高考作文。
  • 高考語文乾貨:滿分作文的神仙標題怎麼寫?5個加分方案不要錯過
    考場作文與文學作品不同,它最大的特點就是具有強限制性。限制的包括時間、行文方向以及字數。在數以萬計的考場作文中,如何突破層層限制,讓閱卷老師眼前一亮,願意重點品評接下來的內容呢?這時,一個適合高考考情,又讓老師為之驚豔的作文標題,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 2008年高考全國各省市語文作文題目匯總
    2008高考全國卷(一):與「抗震救災」有關的材料作文   提供了包括捐款、救援隊等六條與抗震救災有關的素材,要求考生完成作文,不限體裁。根據詩中讀出的意境和哲理寫一篇議論文或記敘文。題目自擬,字數800左右。  浙江:觸摸城市與感受鄉村   江蘇:自擬題目  好奇心總是伴隨著美好童年,諸如成功、失敗、質疑、平庸等詞語都與好奇心相關聯。   請以「好奇心」為話題,寫一篇800字左右的作文,角度自選,立意自定。
  • 湖南高考滿分作文:「化身為豬」的《宿命》
    本報長沙訊隨著高考成績一步步浮出水面,網絡上最近幾天也出現了《2013年湖南高考滿分作文8篇》的帖子,裡面的8篇作文文字乾淨、語言流暢,讀起來確實有酣暢淋漓的感覺,但這8篇作文是否真的都是來自高考考場的滿分作文呢?
  • 唐代「滿分作文」,留下名句千古傳頌,快一起來「沾沾仙氣」
    在現代高考中,歷屆滿分作文都會成為社會社熱話題,無數網友都爭相拜讀滿分"神作",其實在古代"高考"科舉考試中,也有備受讚譽的"滿分作文";例如很多網友都熟悉這一句名句: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其實這句流傳千古的名句,就是出自一篇科舉"滿分作文"《省試湘靈鼓瑟》,乃是唐朝詩人錢起所作。
  • 2020浙江高考作文 讓一群未經世事的孩子探討人生
    2020浙江高考作文《人生》: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坐標,也有對未來的美好期望。家庭可能對我們有不同的預期,社會也可能會賦予我們別樣的角色。在不斷變化的現實生活中,個人與家庭、社會之間的落差或錯位難免會產生。對此,你有怎樣的體驗與思考?寫一篇文章,談談自己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