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金澤香
看了一眾點評,本不想繼續提。想了想,還是說幾句。
滿分高考作文《生活在樹上》一經公布,輿論幾乎一邊倒,稱作者裝腔作勢,靠生僻字、引經據典贏得滿分。萬幸閱卷組未公布作者的姓名,不然TA極可能經受一場網絡暴力。
作者無辜。應試有應試的策略與技巧,作者不過是賭一把,並且賭贏了。
作者文採如何,一篇《生活在樹上》並不能給出定論。重點是,他猜中了閱卷老師的喜好。
倒是閱卷老師給出的這個滿分值得一說。
客觀來講,作者知識儲備優於絕大多數同齡人,但文章立意一般,外強中乾。綜合來看,給個高分鼓勵,大至合理。妙就妙在,閱卷老師給了滿分再加一句「不提倡效仿」。人人皆知,作文滿分等同立下標杆,是為範文,想獲高分者以此為模仿文本。請問拿高分誘人還是「不提倡效仿」更有意義。高考競技場,分數唯上。所以,閱卷老師此語既矛盾,又扭捏。
這場輿論戰,最值得省思的不是作者,反而是身負公平公正之評審重任的裁判們。標杆易立,重在是否值得,它會帶來哪些影響。
我來自小地方,念中學時,正值無網絡的九十年代,當地只有一家新華書店,學校周邊有幾家租書鋪,以港臺武俠言情類的盜版書為多。僅能讀到的名著要麼跟別人借,要麼去新華書店蹭讀。除了學校發的課本,我能接觸到的讀物少得可憐,更勿提什麼哲學。
像我這樣的學生,今天依然不少。他們可能身處偏遠鄉村,網絡不甚發達。除了課本再無其他。什麼場域、什麼範式,諸如《生活在樹上》作者甩出的各種大詞,他們可能聞所未聞,但是只要熟讀課本,他們依然是合格的高中生。
高考是一場公平的競爭,身為裁判,評判作文之高低,是眼睛一味向上看,還是環顧所有。是選出遠超眾人平均水準的拔尖者,還是以教學大綱為中心,儘可能做出令人信服的評判。否則,一個鄉村考生如何與享盡優質教育資源的考生相比。
請不要將閱讀量多少歸於學生自身,我國幅原遼闊,最高與最低之間相距遙遙。今年疫情期間,各地學生上網課,有人電子設備新潮,網絡暢達,有人攥著一隻老式手機,步行好幾裡路去山上接收網絡信號。他們在未走出大山之前,不知道卡爾維諾、麥金太爾、切斯瓦夫·米沃什。過於優異的學生值得高分鼓勵,但不值得給予滿分樹為標杆。
所謂的滿分,應遵循教學大綱為基準,以普適性為評分準則,讓來自不同學校、家庭或階層的考生,儘可能以平等之姿在同個賽場競技。他們可能不解「嚆矢」「祓魅」「玉墀」之義,也未讀過海德格爾、維根斯坦,但他們同樣有獲得高分或滿分的可能。
簡言之,此次給《生活在樹上》一文滿分的閱卷老師有失公允。
不是考生能寫出連大學生都自嘆不如的高論便是好文,也不是說拔尖者、早慧者不值得打滿分,而是需看滿分是否給得公道。從行文講,已有專家學者分析滿分作文具辭不達意、病句等硬傷;從寫作態度講,作者以佶屈聱牙彰顯學識,高考作文風向堪憂。滿分實難服眾。
誠然,作文沒有標準答案,閱卷老師難以排除個人喜好,這些都不是問題。只是,在面對無數份考卷的時候,相較於顯然易見的文採之外,閱卷老師是否應「去掉一個最高分,去掉一個最低分」,本著普適化的寬闊視野,給所有考生一個相對公平的評審環境?
另外,閱卷老師若覺得「不提倡效仿」,切勿再打滿分,如此言行相詭又是何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