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史上,"治世能臣,亂世良將"是王朝渴求的人才。
治世之下,需要能臣輔助,鞏固江山;亂世之下,需要良將攻守,打下江山。這兩者,是君主、帝王"打江山、守江山"必須依靠的能臣良將,不論東西方,都如此。
歷史上有很多這樣的人,西方的馬基雅維利、東方的諸葛亮,便是其中兩位。他們兩人都有著作流傳,通過《君主論》與《出師表》,我們可以更清楚的了解當時的歷史、二人的主張,並藉此了解東西方的文化異同。
01 不同歷史下的相似訴求——統一
馬基雅維利出生於1469年,他小時候就經歷了帕齊家族與美第奇家族的爭權。1494年,他又面對法國入侵後,義大利的動蕩。1512年美第奇家族回歸,政權又經歷了一番更迭。
可以說,馬基雅維利經歷了戰亂與動蕩的義大利時期。在《君主論》最後一章節,他寫到「在來自國外的洪水猛獸肆虐之下,義大利境內有如饑似渴的復仇情懷,有堅毅不拔的信念,有赤城,也有熱淚」,這些都為跟隨一位明主,實現義大利的統一與強大。
這位在美第奇家族亡命異鄉後的重臣,數度出使會晤法王路易十二、魯昂樞機主教、羅馬涅的切薩雷·博爾賈、教皇尤利烏斯二世以及神聖羅馬帝國的馬克西米利安皇帝,1502年還被任命為佛羅倫斯的終身執行官。
美第奇家族回歸後,馬基雅維利遭到罷黜,被捕入獄,甚至還遭受酷刑。後來被迫歸隱的他,沒有對新政權表達不滿,而是將自己的政治見解付諸筆端,希望美第奇家族能夠重整義大利破碎的山河。
渴求國家統一、強盛,這或許是每一個人的願望。政治家希望藉此完成自己的理想與抱負,軍事家藉此指點江山、揮斥方遒,而普通人希望在此安居樂業。
馬基雅維利是西方的政治家,他希望義大利能夠統一,故而寫出《君主論》。諸葛亮是東方的政治家,他希望光復漢室,故而在劉備託孤之後,留《出師表》而望北定中原。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於舊都。」這是諸葛亮報答劉備、忠於劉禪的職責,所期所望皆是「討賊興復」。
三國時期的蜀漢,本就是最弱的一國。劉備逝世後,少數民族聯合叛變,諸葛亮把少數民族首領孟獲七擒七放,才有了穩定的後方,為北伐提供了充足的兵甲。
後來的五次北伐,直至諸葛亮身死,也沒有完成統一。「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這是一個將自己理想付諸實踐,一個把忠君愛國做到極致的人。
02 對君主與臣子的不同主張
若要獻策,對君主帝王來說,用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馬基雅維利在《君主論》中提到,君主選任大臣不是小事:他們是否為良臣,取決於君主是否知人善任。
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馬克西米利安一世,生性內向,不願諮詢別人的意見,也不願被別人發現自己的內心想法。政令往往朝令夕改,令人摸不著頭腦。
作為君主,不僅要把合適的人放在合適的位置上,更要多聽多問。「君主應該時常徵詢意見,但是要掌握原則——是他要聽,而不是別人要說給他聽」。
諸葛亮在《出師表》中,同樣提到用人的問題——親賢臣,遠小人,並且還提到可用之人郭攸之、費禕、董允、向寵,宮中之事、營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諮之。
也許是因為馬基雅維利是被迫隱居的人,已經遠離朝堂,而諸葛亮正值蜀漢丞相,對治下之人非常熟悉,才能有差別的推薦。
除了用人方面,兩人還都提到君主如何為君。
馬基雅維利的經典主張是,要如狐狸一般狡猾,如獅子一樣兇猛。"這是因為獅子無法躲避陷阱,狐狸無法保護自己抵禦豺狼"。他認為君主守信、正直不耍詐並不是一件值得稱道的事。
在他看到的歷史中,功成名就的君主,並不把守信當一回事,而且善於使用狡詐的手段愚弄世人,讓人們以為君主是站在他們一邊的即可。
而諸葛亮對劉禪的要求則是「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宮中朝中、工作生活,獎懲標準都要一樣,不偏私。
一個是看透人性本質,追求利益的君主行為,一個是從一而終的標準行為,對帝王的要求,在東西方文化中有了差別。
03 不同的現實,造就不同的文化
都是在亂世中,都是對君主的獻策,相比之下《君主論》是更完整、更有針對性的獻策,而《出師表》僅是諸葛亮在北伐之前,對劉禪的一些忠告和自己忠心的表達。
但通過這兩部經典,我們還是可以看到東西方文化的一些差異,這種差異也造就了東西方不同的處世哲學。
馬基雅維利生活的時代,義大利戰亂爭權,有教會與君主的鬥爭,有兩大家族的鬥爭,也有法國入侵義大利,種種鬥爭戰亂,促使他考慮「政體」這一現實而又進步的問題。
在《君主論》中,他認真的分析了世襲君主國、混合型君主國、教會君主國、公民君主國等,甚至考慮如何花費最小的代價獲取新的君主國,是殖民、還是建立新的國家。
這種現實思辨的能力,不僅給西方的科學提供了基礎,給西方的政治也提供了強大的後援。所以追求自由的民主革命,在歐洲最先爆發。
在我們的歷史上,柏楊說「曾經的中國只是一個地理概念」,大大小小的部落、王朝衝突鬥爭,最後形成的政權成為正統,或多或少的修正統治管理方式。但自秦朝統一,至清朝戊戌變法之前,我們從沒有考慮過「政體」這一概念。
各朝帝王考慮的、面對的是怎樣建立王朝、鎮壓反動力量。在中國大歷史中,戰亂是少的,穩定是長的,所以治世哲學得到長足的發展。
在君主的教育上,我們強調仁愛、明君,用諸葛亮的話講就是「內外異同,不宜偏私」,因為這樣才能在取得政權後,有長久的穩定。
而西方的君主,追求的是馬基雅維利「獅子與狐狸」的統一,對大臣要用「君主的利益高於自己利益的人」,徵求大臣意見時,自己內心要有所判斷。這些要求,從君主為人,到用人,到徵求意見,馬基雅維利都給出了條理而清晰的回答。
所以,在中國成為有仁愛之心的君主會被稱頌,在西方政客會得到政權。而用人方面,馬基雅維利給出了標準,諸葛亮則告訴了具體的人,通用性方面西方要好一些。
通過兩部作品,我們能看到一個即將北伐的老臣諄諄叮囑,能看到一個失勢的權臣滴滴心血,他們所期所盼,是國家的統一與強大。
不論是有明確可執行標準的《君主論》,還是充滿情懷與忠心的《出師表》,都是經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