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主論》與《出師表》,馬基雅維利和諸葛亮的獻策有何異同?

2021-01-09 蓯新讀書

在歷史上,"治世能臣,亂世良將"是王朝渴求的人才。

治世之下,需要能臣輔助,鞏固江山;亂世之下,需要良將攻守,打下江山。這兩者,是君主、帝王"打江山、守江山"必須依靠的能臣良將,不論東西方,都如此。

歷史上有很多這樣的人,西方的馬基雅維利、東方的諸葛亮,便是其中兩位。他們兩人都有著作流傳,通過《君主論》與《出師表》,我們可以更清楚的了解當時的歷史、二人的主張,並藉此了解東西方的文化異同。

01 不同歷史下的相似訴求——統一

馬基雅維利出生於1469年,他小時候就經歷了帕齊家族與美第奇家族的爭權。1494年,他又面對法國入侵後,義大利的動蕩。1512年美第奇家族回歸,政權又經歷了一番更迭。

可以說,馬基雅維利經歷了戰亂與動蕩的義大利時期。在《君主論》最後一章節,他寫到「在來自國外的洪水猛獸肆虐之下,義大利境內有如饑似渴的復仇情懷,有堅毅不拔的信念,有赤城,也有熱淚」,這些都為跟隨一位明主,實現義大利的統一與強大。

這位在美第奇家族亡命異鄉後的重臣,數度出使會晤法王路易十二、魯昂樞機主教、羅馬涅的切薩雷·博爾賈、教皇尤利烏斯二世以及神聖羅馬帝國的馬克西米利安皇帝,1502年還被任命為佛羅倫斯的終身執行官。

美第奇家族回歸後,馬基雅維利遭到罷黜,被捕入獄,甚至還遭受酷刑。後來被迫歸隱的他,沒有對新政權表達不滿,而是將自己的政治見解付諸筆端,希望美第奇家族能夠重整義大利破碎的山河。

渴求國家統一、強盛,這或許是每一個人的願望。政治家希望藉此完成自己的理想與抱負,軍事家藉此指點江山、揮斥方遒,而普通人希望在此安居樂業。

馬基雅維利是西方的政治家,他希望義大利能夠統一,故而寫出《君主論》。諸葛亮是東方的政治家,他希望光復漢室,故而在劉備託孤之後,留《出師表》而望北定中原。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於舊都。」這是諸葛亮報答劉備、忠於劉禪的職責,所期所望皆是「討賊興復」。

三國時期的蜀漢,本就是最弱的一國。劉備逝世後,少數民族聯合叛變,諸葛亮把少數民族首領孟獲七擒七放,才有了穩定的後方,為北伐提供了充足的兵甲。

後來的五次北伐,直至諸葛亮身死,也沒有完成統一。「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這是一個將自己理想付諸實踐,一個把忠君愛國做到極致的人。

02 對君主與臣子的不同主張

若要獻策,對君主帝王來說,用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馬基雅維利在《君主論》中提到,君主選任大臣不是小事:他們是否為良臣,取決於君主是否知人善任。

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馬克西米利安一世,生性內向,不願諮詢別人的意見,也不願被別人發現自己的內心想法。政令往往朝令夕改,令人摸不著頭腦。

作為君主,不僅要把合適的人放在合適的位置上,更要多聽多問。「君主應該時常徵詢意見,但是要掌握原則——是他要聽,而不是別人要說給他聽」。

諸葛亮在《出師表》中,同樣提到用人的問題——親賢臣,遠小人,並且還提到可用之人郭攸之、費禕、董允、向寵,宮中之事、營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諮之。

也許是因為馬基雅維利是被迫隱居的人,已經遠離朝堂,而諸葛亮正值蜀漢丞相,對治下之人非常熟悉,才能有差別的推薦。

除了用人方面,兩人還都提到君主如何為君。

馬基雅維利的經典主張是,要如狐狸一般狡猾,如獅子一樣兇猛。"這是因為獅子無法躲避陷阱,狐狸無法保護自己抵禦豺狼"。他認為君主守信、正直不耍詐並不是一件值得稱道的事。

在他看到的歷史中,功成名就的君主,並不把守信當一回事,而且善於使用狡詐的手段愚弄世人,讓人們以為君主是站在他們一邊的即可。

而諸葛亮對劉禪的要求則是「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宮中朝中、工作生活,獎懲標準都要一樣,不偏私。

一個是看透人性本質,追求利益的君主行為,一個是從一而終的標準行為,對帝王的要求,在東西方文化中有了差別。

03 不同的現實,造就不同的文化

都是在亂世中,都是對君主的獻策,相比之下《君主論》是更完整、更有針對性的獻策,而《出師表》僅是諸葛亮在北伐之前,對劉禪的一些忠告和自己忠心的表達。

但通過這兩部經典,我們還是可以看到東西方文化的一些差異,這種差異也造就了東西方不同的處世哲學。

馬基雅維利生活的時代,義大利戰亂爭權,有教會與君主的鬥爭,有兩大家族的鬥爭,也有法國入侵義大利,種種鬥爭戰亂,促使他考慮「政體」這一現實而又進步的問題。

在《君主論》中,他認真的分析了世襲君主國、混合型君主國、教會君主國、公民君主國等,甚至考慮如何花費最小的代價獲取新的君主國,是殖民、還是建立新的國家。

這種現實思辨的能力,不僅給西方的科學提供了基礎,給西方的政治也提供了強大的後援。所以追求自由的民主革命,在歐洲最先爆發。

在我們的歷史上,柏楊說「曾經的中國只是一個地理概念」,大大小小的部落、王朝衝突鬥爭,最後形成的政權成為正統,或多或少的修正統治管理方式。但自秦朝統一,至清朝戊戌變法之前,我們從沒有考慮過「政體」這一概念。

各朝帝王考慮的、面對的是怎樣建立王朝、鎮壓反動力量。在中國大歷史中,戰亂是少的,穩定是長的,所以治世哲學得到長足的發展。

在君主的教育上,我們強調仁愛、明君,用諸葛亮的話講就是「內外異同,不宜偏私」,因為這樣才能在取得政權後,有長久的穩定。

而西方的君主,追求的是馬基雅維利「獅子與狐狸」的統一,對大臣要用「君主的利益高於自己利益的人」,徵求大臣意見時,自己內心要有所判斷。這些要求,從君主為人,到用人,到徵求意見,馬基雅維利都給出了條理而清晰的回答。

所以,在中國成為有仁愛之心的君主會被稱頌,在西方政客會得到政權。而用人方面,馬基雅維利給出了標準,諸葛亮則告訴了具體的人,通用性方面西方要好一些。

通過兩部作品,我們能看到一個即將北伐的老臣諄諄叮囑,能看到一個失勢的權臣滴滴心血,他們所期所盼,是國家的統一與強大。

不論是有明確可執行標準的《君主論》,還是充滿情懷與忠心的《出師表》,都是經典之作。

相關焦點

  • 2020年中考語文文言文高頻知識考點:出師表
    《出師表》選自《諸葛亮集》,作者諸葛亮,字孔明,三國時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表」是古代向帝王上書陳情言事的文體。文中諸葛亮給後主劉禪提出廣開言路、嚴明賞罰、親賢遠佞三項建議,表達了「報先帝」「忠陛下」的深厚感情。文章表達方式以議論為主,兼用敘事、抒情。     2、文中回顧了三顧茅廬和臨崩託孤兩件事。表達了受恩感激之情。
  • 崩潰:《出師表》翻譯成江湖話,諸葛亮看完吐血了!
    《出師表》一文,想必大家都背過。其文言辭懇切,寫出了諸葛亮的一片忠誠之心,也讓無數人為之動容。然而,今天古典君要和大家分享的是這樣一篇譯文:它通篇充斥著江湖用語,匪氣十足。看後讓人捧腹,雖不甚嚴肅,但事後想想還真是這個理。PS:此文謹為幫助理解大意,考試時切莫如此翻譯!
  • 《出師表》全文翻譯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治;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侍中、侍郎郭攸之、費依、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諮之,然後施行,必得裨補闕漏,有所廣益。
  • 中考語文必考文言文情境默寫:《出師表》
    中考網整理了關於中考語文必考文言文情境默寫:《出師表》,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1.《出師表》中敘述諸葛亮追隨先帝驅馳的原因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   2.《出師表》中,諸葛亮分析先漢興隆的原因是:親賢臣,遠小人。   3.
  • 一篇《出師表》,觀點提出的是分漢庭,還是統一國家?
    雖然在前出師表中諸葛亮說:「北定中原,光復漢室,還於舊都」,調門很高,但是結合上面後出師表的話,就知道諸葛亮自己心裡很清楚,以弱蜀滅魏軍,是根本不可能實現的事兒!那諸葛亮為什麼還要堅持北伐呢?為什麼在前出師表中說要北定中原呢?除了為了北伐要師出有名之外,主要還是要從諸葛亮和劉禪之間的關係和蜀國的政權運作來分析。
  • 這20個智慧成語,原來都來自《出師表》
    網上曾評「最感人的古文」,諸葛亮的《出師表》屢屢上榜。這是諸葛亮寫給蜀漢後主劉禪的表文,全文言辭懇切,飽含著對國家、對君主的忠誠與美好期待。《出師表》只有741個字,卻成為千古傳頌的表文。其中包含了許多成語,詩詞君總結了其中的20個成語,一起來了解一下諸葛亮的智慧與對國家的情感吧!
  • 《出師表》翻譯成江湖話後,諸葛亮竟然被氣得吐血了!
    《出師表》一文,想必大家都背過。其文言辭懇切,道出了諸葛亮的一片忠誠之心,也讓無數人為之動容。然而,當把它由文言文翻譯成江湖話後,那風格簡直是要氣殺諸葛亮的節奏啊。 我們直接上譯文,原文附後,小夥伴們看完後自己對比吧。
  • 英文版《出師表》網絡爆紅:新版諸葛亮讓眾人驚訝
    英文版的《出師表》你看過嗎?或許之前看過,但最新的這一版絕對夠震撼。沒錯,這段在網上爆紅的視頻,是新版諸葛亮扮演著王洛勇朗誦,而到位的翻譯和英文發音,讓不少網友感慨,這朗誦簡直開口跪的節奏,因為這簡直就是大片的感覺。
  • 影響中國歷史的十篇政治美文之《出師表》
    《影響中國歷史的十篇政治美文》封面 (資料圖)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已授權人民網文化頻道進行連載,禁止其它網站轉載,如需轉載請與出版社聯繫】 編者按:從古至今,以一篇文章而影響了中華民族政治文明、人格行為和文化思想的美文為數不多
  • 在諸葛亮死後,劉禪為什麼前後大變,像是換了個人
    諸葛亮是一個非常完美的形象,但是與他相對的那一面,劉禪卻是一個昏庸無道的君主,他不僅是阻止了諸葛亮的北伐,甚至是葬送了蜀國的基業,在諸葛亮死後他就停止了北伐,還殺掉了主張北伐的蜀國僅存名將魏延。
  • 《後出師表》的作者到底是誰?這7個成語了解一下
    臣子每次領軍出徵都是要寫奏章的,諸葛亮也不例外,形式總是要走的。耳熟能詳的《出師表》就是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所奏,第二次北伐則是,《後出師表》。作者存疑《後出師表》一直有些爭議,最大的爭議就是作者到底是不是諸葛亮?
  • 文言閱讀練習:《周公誡子》和諸葛亮《誡子書》
    (乙)誡子書諸葛亮(181年7月23日—234年8月28日),字孔明,號臥龍(也作伏龍),漢族,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蜀漢丞相,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發明家、軍事家。在世時被封為武鄉侯,諡曰忠武侯;後來的東晉政權為了推崇諸葛亮的軍事才能,特追封他為武興王。代表作有《前出師表》、《後出師表》、《誡子書》等。發明木牛流馬、孔明燈等。
  • 諸葛亮:我太難了 - 我和歷史有個約定
    引言三國蜀漢丞相諸葛亮,是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他年幼喪父,一直從叔父諸葛玄,叔父死後,退居南陽,躬耕隴畝,喜歡吟誦《梁父吟》,自比管仲、樂毅。諸葛亮長得很標緻,陳壽描述其「身長八尺,容貌甚偉」,身材魁梧,容貌不凡,是個有氣質和魅力的人。諸葛亮二十七歲時蒙劉備三顧之恩,追隨左右,於劉備死後權力達到頂峰。
  • 《出師表》法語版致敬走出國門的丞相王洛勇
    」圈粉無數 粉絲致敬孔明,瘋狂打CALL, 近日這股勢頭,正從國內蔓延到國外,外語各種版本層出不窮,世界人民掀起《出師表》熱,海外粉絲紛紛用自己的方式致敬走出國門的諸葛丞相——王洛勇。加拿大小迷弟,炮製法語版《出師表》致敬王洛勇網上相繼有韓文版出來以後,法文版也不落後,80後加拿大小迷弟更是製作精良,對王洛勇老師入坑,粉絲們非得自己錄一個一模一樣的法文版,求王老師翻牌。?也有很多微博大號都錄了外國友人參與《出師表》熱波討論,模仿。港澳臺地區、海外地區的觀眾都翻牆進國內看劇,?
  • 對人才諸葛亮和劉備有不同的看法,諸葛亮為什麼比不上劉備
    三國演義後期,漢失去大將關羽,張飛之後劉備執意發動對東吳嘅戰爭,夷陵嘅失敗唔單止抵畀漢失去君主劉備,仲失去大量軍事政治人,等漢嘅人出現斷層,諸葛亮為咗箍煲漢局勢只可以事必躬親,勞累濟雖然幫助漢恢復實,但留低病根畀自己命唔耐矣,為數唔多漢人中有兩個重要人物,馬謖同魏延,佢哋都系漢培養起身嘅人
  • 小夥子閩南語「翻譯」《出師表》
    對於諸葛亮的《出師表》,很多人都很熟悉,在語文教學中,是必背的經典古文。不過,這篇文章用閩南語你會怎麼去念呢?昨日在新浪微博上,有一段用閩南語譯讀的《出師表》並不是直接對照譯文讀的,但卻備受網友的追捧。
  • 趣看|古人版「年終總結」:諸葛亮《出師表》堪稱模板
    94版《三國演義》截圖,諸葛亮首先,為大家奉上可用作模版的工作總結——諸葛亮《出師表》。這篇總結邏輯清晰、言語懇切,搭建了工作總結的基本框架,用作範本毫不為過。劉備三顧茅廬 94版《三國演義》截圖問題分析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
  • 諸葛亮給後世留下很多成語,都有哪些?
    生於東漢光和元年(181年),卒於蜀漢建興十二年(234年)的諸葛亮實在太出名了,用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絕不是誇張。總有人說歷史上的諸葛亮根本沒有《三國演義》吹的那麼神,不是什麼英雄。其實沒有《三國演義》,歷史上的諸葛亮,也是真正的英雄。諸葛亮在後世的「粉絲」有很多都是重量級的,比如晉武帝司馬炎、唐太宗李世民、清康熙帝,乾隆帝則稱諸葛亮為三代(商夏周)以下第一流的人物。
  • 2020初中文言文‖九年級語文下冊文言文複習《出師表》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zhì )罰臧(zāng)否(pǐ),不宜異同。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yōu)之、費禕(yī)、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wèi)陛下。
  • 諸葛亮為什麼隱居南陽?並非待價而沽,而是另有打算!
    諸葛亮一家則是選擇了避亂於荊州。諸葛亮可能最初的想法真的只是在亂世之中能夠保全性命就不錯了他自己也在《出師表》中寫道:「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我們從中可見在面對著嚴重的生存危機的時候,諸葛亮最初的想的就是怎麼保命,這也是來荊州的最初動機。為什麼是荊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