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外資是一個很大的政策,我認為必須堅持」(2)
在這20家中外合資經營企業中,投資當年就開始生產經營的企業有北京航空食品公司、中國迅達電梯公司、浙江西湖藤器公司、中法合營天津王朝葡萄釀酒公司等。這幾家合資企業都是老廠吸收外資合營進行擴大生產經營的,經過幾個月經營,在生產經營管理上都有了很大的可喜變化。例如北京航空食品公司1980年5月合資開業後,加強勞動組織整頓和工人培訓,改進配餐的品種和花色,到10月份,每日供應中外班機的配餐份數由開業前的600多份增加到1320份,營業額從開業前的22萬元左右,上升到9月份的46萬元,盈利額從5月份的1.7萬元增加到8月份的5萬多元人民幣。
從1980年5月1日第一家中外合資企業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誕生到1982年底,國內累計建立的「三資」企業總數有909家,其中,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有83家,外商投資為1.41億美元,中外合作經營企業有793家,外商投資為27億多美元,外商獨資經營為33家,協議外資金額3.67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金額為0.39億美元。
「三資」企業的蓬勃發展,得到了鄧小平的充分肯定。1985年8月28日,鄧小平會見辛巴威政府總理穆加貝時,在總結建國後我國革命和建設的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強調了在堅持公有制經濟為主體的同時發展「三資」企業的必要性,他說:「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現在佔整個經濟的90%以上。同時,發展一點個體經濟,吸收外國的資金的技術,歡迎中外合資合作,甚至歡迎外國獨資到中國辦廠,這些都是對社會主義經濟的補充。」
針對這時出現的一些對利用外資工作的不適當指責,鄧小平明確指出:「一個三資企業辦起來,工人可以拿到工資,國家可以得到稅收,合資合作的企業收入還有一部分歸社會主義所有。更重要的是,從這些企業中,我們可以學到一些好的管理經驗和先進的技術,用於發展社會主義經濟。這樣做不會也不可能破壞社會主義經濟。我們倒是覺得現在外國投資太少,還不能滿足我們的需要。」此後,他又多次指出:「在本世紀最後的十六年,無論怎麼樣開放,公有制經濟始終還是主體。同外國人合資經營,也有一半是社會主義的。合資經營的實際收益,大半是我們拿過來。不要怕,得益處的大頭是國家,是人民,不會是資本主義。」
1984年,被鄧小平譽為「新時期政治經濟學」的《中共中央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正式公布,《決定》的第八點明確提出,要「積極發展多種經濟形式,進一步擴大對外的和國內的經濟技術交流」,《決定》還進一步提出:「利用外資、吸引外商來我國舉辦合資經營企業、合作經營企業和獨資企業,也是對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必要的有益的補充。」這進一步推動了「三資」企業的發展。到1987年底,已批准登記的「三資」企業有1萬多家,吸收外資總額達到335.25億美元。
隨著城鄉多種經濟成分的逐步發展,我們黨對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成分共同發展,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方針又有了進一步的發展。黨的十三大報告認為,「在所有制和分配上,社會主義社會並不要求純而又純,絕對平均。在初級階段,尤其要在以公有制為主體的前提下,發展多種經濟成分,在以按勞分配為主體的前提下實行多種分配方式,在共同富裕的目標下鼓勵一部分人通過誠實勞動和合法經營先富起來。」
黨的十三大報告把在公有制為主體的前提下繼續發展多種所有制經濟和實行以按勞分配為主體的多種分配方式和正確的分配政策作為深化改革的任務之一,指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所有制結構應以公有制為主體。目前全民所有制以外的其他經濟成分,不是發展得太多了,而是還很不夠。對於城鄉合作經濟、個體經濟和私營經濟,都要繼續鼓勵它們發展。公有制經濟本身也有多種形式。除了全民所有制、集體所有制以外,還應發展全民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聯合建立的公有制企業,各地區、部門、企業互相參股等形式的公有制。在不同的經濟領域,不同的地區,各種所有制經濟所佔的比重應當允許有所不同。」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分配方式不可能是單一的。我們必須堅持的原則是,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其他分配方式為補充。除了按勞分配這種主要方式和全體勞動所得以外,企業發行債券籌集資金,就會出現憑債權取得利息;隨著股份經濟的產生,就會出現股份分紅;企業者的收入中,包含部分風險補償;私營企業僱傭一定數量勞動力,就應當允許。我們的分配政策,即要有利於善於經營的企業和誠實勞動的個人先富起來,合理拉開收入差距,又要防止貧富懸殊,堅持共同富裕的方向,在促進效率提高的前提下體現社會公平。」
理論的新突破
進入1989年,由於經濟上的治理整頓,我國私營經濟和「三資」企業的發展出現了新的情況。1989年上半年個體工商戶約減少218.4萬戶,從業人員減少361.6萬人,停業8000多家。個體私營經濟出現了十年來第一次戶數銳減的現象,與此同時,「三資」企業也停滯不前。
針對這種情況,1992年年初,鄧小平在著名的南方談話中明確指出,這幾年「改革開放邁不開步子,不敢闖,說來說去就是怕資本主義的東西多,走了資本主義道路。要害是姓『資』還是姓『社』的問題。」「中國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今後「改革開放膽子要大一些,敢於試驗,不能像小腳女人一樣。看準了的,就大膽地試,大膽地闖。」
在鄧小平南方談話精神指導下,1992年10月召開的黨的十四大,明確指出發展個體私營經濟,大膽吸收外國先進的經營方式和管理方法、引進外資,「不會損害社會主義,只會有利於社會主義的發展。」
黨的十四大正式提出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在堅持公有制和按勞分配為主體、其他經濟成分和分配方式為補充的基礎上,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黨的十四大報告對所有制和分配製度改革的方針又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報告指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同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結合在一起的,在所有制結構上,以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經濟為主體,個體經濟、私營經濟、外資經濟為補充,多種成分長期共同發展,不同經濟成分還可以實行多種形式的聯合經營。國營企業、集體企業和其他企業都進入市場,通過平等競爭發揮國有企業的主要作用。」「在分配製度上,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其他分配方式為補充,兼顧效率與公平。運用包括市場在內的各種調節手段,既鼓勵先進,促進效率,合理拉開收入差距,又防止兩極分化,逐步實現共同富裕。」
黨的十四大以後,黨中央採取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鼓勵、扶持和促進個體私營經濟、「三資」企業等多種經濟形式的發展,鼓勵以按勞分配為主體的多種分配形式的施行。
1993年,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發布了《關於促進個體私營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了我國政府促進個體私營經濟健康發展的20條政策,明確宣布,「除了關係國家安全和人民健康的行業外,原則上都允許個體、私營經濟從事生產經營。」《意見》還強調要堅決保護個體私營經濟的合法權益。外部環境的日益寬鬆,社會條件的逐步改善,促進了私營經濟的迅猛發展。到1996年6月底,全國登記註冊的個體工商戶突破2474萬戶,從業人員4544.2萬人,註冊資金886.7億元,總產值1794.3億元,銷售總額或營業收入5763.3億元。全國私營企業達到70.9萬家,從業人員1014.2萬人,註冊資金3128.6億元,再創歷史最好水平。
與此同時,「三資」企業也獲得了很大發展。1995年6月20日由國家計委、經貿委、對外貿易部聯合頒布了《指導外商投資方向暫行規定》,同時還頒布了《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標》,這是我國首次公布鼓勵、限制、禁止外商投資領域的政策性文件。《規定》在原有基礎上顯著擴大了鼓勵外商投資的範圍,拓寬了對外開放的領域,這是吸收外資工作的一項重大舉措。截至1997年底,全國累計批准外商投資企業30.37萬家,協議利用外資金額5193.8億美元,實際使用外資額2205億美元。從1993年開始我國連續5年成為外商投資最多的發展中國家,在全球排名第二,僅次於美國。
實踐的發展和理論的進步,醞釀著所有制和分配製度改革上的重大突破。1997年9月12日,黨的十五大在北京召開。大會高舉鄧小平理論的偉大旗幟,認真總結了十一屆三中全會特別是黨的十四大以來改革開放的經驗,提出了系統科學論斷。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