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跡·甕安|花竹書院

2021-01-12 騰訊網

光緒乙丑年(1889年),邑令陶懋恭以城南袁姓捐木料,即玉華書院故址建講堂三間,工未畢而卸事。

到光緒戊戌年(1898年),任甕安縣知縣的王斆成,才又繼承了陶令之舉。王斆成在《修花竹書院記》中寫到:「每以公暇,多與士淪茗論文,極多款洽,質美而力學者自不乏人。惟惜下帷無地,蓋書院毀而未修,將屆四十春秋,時間之不可緩也。愛集同寓諸公暨城鄉耆老,以修復書院為請。隨捐廉興工,為之提倡。僉乃踴躍輸將,襄成斯美。經始於戊戌之夏,越己亥初秋,鳩工以落成告。」

從鹹豐末年玉華書院被焚毀,到光緒戊戌年王教成大興土木復建書院為止,近四十年,在甕安地界內,沒有聽到書院琅琅講習之聲。

光緒己亥(1899 年)初秋,書院竣工後,未沿用「玉華」舊名,而易為「花竹書院」。此時的花竹書院,「逾舊觀焉」,其佔地面積已達三千五百平方米左右。齋房(即書房)有東西對稱的兩幢,每幢兩層十八間,共三十六間,可供三十六人就學。(北面)書院禮堂正中,除尊奉著孔子牌位外,兩側還分別立著王陽明和王存成的牌位。與禮堂遙遙相對的是一個排平房,書報室、宿舍、餐廳、憩息室等皆在其內,這群建築正好構成標準的四合院。此外,與之相距不遠的便是廚房,另還有號房、字窟塔、廁所等。

王斆成等人對修復書院之慮,可謂周詳矣。花竹書院「未開堂即有改設學堂之舉。甲辰(1904年),羅令本操改為高等小學堂」(民國《甕安縣誌》)。

是後,花竹書院為甕安的初高等小學堂,縣立高等小學校、民國時期的甕安中學乃至新中國成立後的甕安中學都提供了不可或缺的辦學條件。

2009年後,人民政府打造千年古邑——草塘,在「猴場會議」會址對面復修了旗山書院,甕安中學也將新校區教學樓後面的一棟圖書館命名為玉華書院。另外,不管是在老校區(現甕安四中)的後山園林,還是在新校區顯眼處,均建有玉華亭、花竹亭。這些建築物,美輪美煥,大氣典雅,讓人肅然起敬。

這些舉措,是甕安人對書院的一種難以割合的情結體現,是甕安人尚禮祟文,尊師重教的一種傳承。

相關焦點

  • 甕安溺亡女生活怨氣重 當事男解釋為何做伏地挺身
    起初,李樹芬與哥哥一起在雷文小學就讀,兩人相差三個年級;後來,李樹勇考取了玉華初中,剛滿10歲的李樹芬就離開了村子,跟著哥哥前往玉華鄉的玉華小學就讀,借宿在叔叔家;3年後,李樹勇考取了位於甕安縣城的高中,那時,李樹芬原本該就讀玉華初中,但她還是跟隨著哥哥來到了甕安縣城,只不過在甕安第三小學重新讀了六年級,一年後,考取了甕安第三中學。
  • 這7種帶「竹」字的花,家裡養一盆,日子節節高升!
    咱們中國人,自古就喜歡養竹子,它跟梅蘭菊並稱「花中四君子」,象徵了高潔的品質,所以在家裡養盆竹子,寓意特別好! 除了在家養富貴竹,這幾年花市上也有種叫轉運竹的竹子比較火,它的外形看上去跟富貴竹相似,但是比富貴竹葉子少,而且枝幹可以彎曲,所以叫轉運竹。
  • 安樂書院:邵夫子創設 經典著於此(洛陽書院史話)
    北宋著名的哲學家、易學家、歷史學家邵雍,在伊川隱居30年,創辦了安樂書院。這裡不但是著名理學名家程顥、程頤潛心求學之地,而且也是邵雍傳世經典《皇極經世》《觀物篇》等著成之地。至明代,安樂書院頗具規模,成為當地莘莘學子求學的重要場所。新中國成立後,安樂書院原址先後成為政府辦公場所和學校;2010年伊川縣決定重建安樂書院。
  • 書院的進取 - 經濟觀察報
    (杭州萬松書院)【文化的江山】劉剛/文書院,是開放社會的標誌,是思想者的家園。統治者有王朝,思想者有書院,從書院裡可以聽到思想的述說。在《中國書院史》裡,作者鄧洪波描述了有宋一代書院分布的情況,宋有書院720所,分布在今日中國19個省區,南到海南、香港,北到河北。
  • 天心區書院路社區啟動「健康書院」項目
    時刻新聞 —分享—   發生意外 可呼「家門口的120」 天心區書院路社區啟動
  • 蔡伯勵書院龍江成立,來學學玄學、風水
    月20日),蔡伯勵書院在其家鄉龍江鎮正式落成開幕,書院將通過教學課程、文化藝術講座等方式,進行國粹文化的推廣、交流和培訓等,打造一個新的國學文化基地。其二兒子蔡爾雅介紹,蔡伯勵對傳統文化非常推崇,在蔡伯勵79歲時,蔡伯勵花了10年時間,建設了一個極具嶺南特色的庭院,沒有命名,而是將孔子的最高道德「仁」字掛在院門,因此被稱為「仁園」。  蔡伯勵也一直對不良的社會現象看在眼裡,希望小孩通過國學的薰陶,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美,進而影響到新一代的行為,由此一直有辦一個書院的想法。
  • 廬江書院祭文丨廬江書院文化研究會2019己亥春祭大典
    《廬江書院祭文》維公元二O一九年四月十八日,歲次己亥三月十四,廬江書院春祭大典。廬江書院文化研究會謹備三牲、鮮花、時果,祭於羊城廬江書院列祖列宗前,告之以文曰:中華民族,源遠流長。軒轅黃帝,姬水肇祥。以姬為姓,周文武王。
  • 西安書院門裡的畫蟲人
    張騫在書院門畫畫   張騫的作品《奮力爬過壕溝的蝸牛》   在文化氣息濃厚的西安書院門裡,一位擺攤專畫昆蟲的小夥深受大家歡迎。2019年5月,在高手如雲的書院門裡,他決定將畫蟲作為自己的創新點,畫出一番名堂來。記者看到,張騫先用鉛筆在紙上勾勒出昆蟲的大致形態,再用極細的毛筆畫出細節。在他的筆下,各種昆蟲雖然僅有手指大小,但用輕重濃淡的變化畫出了昆蟲翅膀的動感,昆蟲身上的絨毛清晰通透、栩栩如生。畫中的昆蟲們形態各異,或慵懶翹首,或警覺顧盼,「這些蟲子好像馬上就要一躍而起,跳到我們的面前了。」前來書院門觀畫的「粉絲」讚嘆道。
  • 蘭竹瀟瀟挹清芬
    接下來的作品純乎都是蘭竹,每幅細細品讀之後,頓覺鵲華書屋便是一處幽淡清曠之所,這種感受正是生發於蘭竹的筆淡思情之中。中國哲學崇尚平和淡蕩的境界,山花自爛漫,野意自蕭瑟,人心清明,淡淨如菊,天地萬物也便雲淡風輕。湘蘭楚竹,物中清品,畫中逸材。全勝先生筆下的翠竹幽蘭,清勁疏朗,氣韻生動。「瞻彼淇奧,綠竹猗猗。」(《詩經·衛風》句)我不禁要想,能有如此清淡雅潔筆墨的人該是怎樣的心境修為?
  • 邂逅「萃辰天心書院」
    今天受朋友邀約去「萃辰天心書院」參加一個分享會,一聽「書院」兩個字,腦海就出現了中式瓜皮禮帽、山羊鬍子長辮子、手拿戒尺搖頭晃腦吟誦《四書》《五經》的熱鬧畫面。當我推開書院的大門,古樸的中式棗紅色書架上整齊的擺滿了各類的書籍,迎面圓形屏風前古色古香的木案上的根雕——觀音,俯瞰著天下眾生,幾本書和插花臘梅的點綴,書香禪韻的感覺油然而生,一位身著粗布大褂的女管理員迎了上來,一個合手禮,一句甜美的「歡迎光臨」,一種禪意迎面襲來,我也趕緊躬身回禮,當小姑娘抬起頭的瞬間,我驚詫了,圓圓的臉龐在粗布大褂的映襯下愈發的精緻和秀美,圓形的眼鏡更增添了一份書卷氣,小小的年紀竟然投身於文化事業中
  • 探書院、觀非遺 湖湘文化源遠流長
    新華網長沙11月26日電(記者 劉佳佳)探訪千年書院、體驗非遺魅力、感受民族文化,「文脈頌中華·書院@家國」網絡傳播活動記者團25日先後趕赴嶽麓書院、雨花非遺館、宋旦漢字藝術博物館參觀採訪,近距離感受源遠流長的湖湘文化。
  • 原來你是這樣的嶽麓書院
    「惟楚有材,於斯為盛」 究竟是啥意思 嶽麓書院不僅是教書育人的福地,它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也都是文物寶藏。 嶽麓書院的大門,始建於宋,現存大門則建於明代正德四年。大門正上方掛著的「嶽麓書院」匾額,更是宋真宗賞的御匾。
  • 轉運竹擺放在哪裡比較好?家居轉運竹的擺放禁忌!
    轉運竹就是我們常說的富貴竹,又稱富貴塔、塔竹等。轉運竹是從臺灣流傳到內地的,富貴典雅,玲瓏別致,觀賞價值高,寓意也很好。植物在風水學上有著很重要的地位,利用放植物的方法來增旺風水也大有學問。  在風水學中,轉運竹一般是用來催官運催學業的。
  • 萬科梅沙書院,深圳國際學校中的佼佼者
    萬科梅沙書院是由萬科教育發展基金會舉辦,委託深圳中學辦學及管理的優質國際化學校。通過中考被書院錄取、且高中三年完成書院規定學分的學生,將頒發教育主管部門核發的高中畢業文憑。萬科梅沙書院位於鹽田區大梅沙環梅路33號萬科中心東側,建築面積約1.8萬平方米,將開設30個班,採用小班教學,每班35名學生, 可提供1050個學位。
  • 嶽麓書院的「惟楚有材,於斯為盛」是什麼意思?
    瀏陽人張楚留影嶽麓書院。圖/李林冬整個九月,嶽麓書院是熱鬧的,其間來了大領導視察調研,也來了貴客參觀。他們或在給群眾的講話中或在聊天中,都有說到「惟楚有材 ,於(於)斯為盛」,這副嶽麓書院門頭上的對聯。
  • 重慶最美茶書院亮相北濱路天月茶城
    , 天月集團和天月茶書院的全體員工,以及與會領導和各界來賓共同出席了開業慶典。據悉,天月茶書院致力於挖掘發展傳統文化,秉承「以文會友、以茶會友, 廣交朋友的風格」, 志在打造一個有個性、有品位,並且有輻射力的傳播中國傳統藝術的文化空間和交流平臺。
  • 《寶可夢劍盾》甜竹竹怎麼抓 甜竹竹抓取位置分享
    導 讀 寶可夢劍盾遊戲裡面關於精靈甜竹竹在什麼地方可以抓到呢?
  • 【校訓故事】曲阜市書院街小學:見賢思齊 盡善盡美
    「見賢思齊 盡善盡美」,是曲阜市書院街小學的校訓。今天,記者走進這所建校近兩百年的小學,了解校訓背後的故事。  據山東廣播電視臺新聞中心《山東新聞聯播》報導,每年的假期,在曲阜市的三孔景區,都會見到這些來自書院街小學的「文明小使者」.這也是學校定期組織的校訓實踐活動。
  • 中國四大古書院之一,湖湘文化的搖籃,嶽麓書院
    在長沙市湘江河西的湖南大學校園裡,有北宋開寶九年設立的中國古書院,是中國古代四大古書院之一,現在還保留著教育功能,千年來,弦歌不斷,全國唯一的博士培養所、碩士課程的書院被稱為「千年學府」。千百年來,嶽麓書院人才輩出,南宋初期,著名理學家朱夫子和代理山長張雲登上講壇,形成了當時理學最為興盛的湖湘學派,接班人王夫之、陶宛28555;魏源、曾國藩、左宗棠、郭嵩、胡林翼、蔡翼,陳天華、陳潛、蔡和森、鄧中夏、何叔衡、李達等先後到嶽麓書院學習,成為湖湘一代人才的搖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