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緒乙丑年(1889年),邑令陶懋恭以城南袁姓捐木料,即玉華書院故址建講堂三間,工未畢而卸事。
到光緒戊戌年(1898年),任甕安縣知縣的王斆成,才又繼承了陶令之舉。王斆成在《修花竹書院記》中寫到:「每以公暇,多與士淪茗論文,極多款洽,質美而力學者自不乏人。惟惜下帷無地,蓋書院毀而未修,將屆四十春秋,時間之不可緩也。愛集同寓諸公暨城鄉耆老,以修復書院為請。隨捐廉興工,為之提倡。僉乃踴躍輸將,襄成斯美。經始於戊戌之夏,越己亥初秋,鳩工以落成告。」
從鹹豐末年玉華書院被焚毀,到光緒戊戌年王教成大興土木復建書院為止,近四十年,在甕安地界內,沒有聽到書院琅琅講習之聲。
光緒己亥(1899 年)初秋,書院竣工後,未沿用「玉華」舊名,而易為「花竹書院」。此時的花竹書院,「逾舊觀焉」,其佔地面積已達三千五百平方米左右。齋房(即書房)有東西對稱的兩幢,每幢兩層十八間,共三十六間,可供三十六人就學。(北面)書院禮堂正中,除尊奉著孔子牌位外,兩側還分別立著王陽明和王存成的牌位。與禮堂遙遙相對的是一個排平房,書報室、宿舍、餐廳、憩息室等皆在其內,這群建築正好構成標準的四合院。此外,與之相距不遠的便是廚房,另還有號房、字窟塔、廁所等。
王斆成等人對修復書院之慮,可謂周詳矣。花竹書院「未開堂即有改設學堂之舉。甲辰(1904年),羅令本操改為高等小學堂」(民國《甕安縣誌》)。
是後,花竹書院為甕安的初高等小學堂,縣立高等小學校、民國時期的甕安中學乃至新中國成立後的甕安中學都提供了不可或缺的辦學條件。
2009年後,人民政府打造千年古邑——草塘,在「猴場會議」會址對面復修了旗山書院,甕安中學也將新校區教學樓後面的一棟圖書館命名為玉華書院。另外,不管是在老校區(現甕安四中)的後山園林,還是在新校區顯眼處,均建有玉華亭、花竹亭。這些建築物,美輪美煥,大氣典雅,讓人肅然起敬。
這些舉措,是甕安人對書院的一種難以割合的情結體現,是甕安人尚禮祟文,尊師重教的一種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