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說水滸》第307期(文/焦目)
在水滸中,林衝命運坎坷,他被高俅設計陷害,誤入白虎堂,結果落得個「脊杖四十,刺配滄州」的下場。在去滄州的途中,林衝還差點被董超和薛霸打死,幸虧魯智深救了他。盧俊義林衝的命運很像,他被吳用的「反詩」所坑,遭管家李固告發,被刺配到沙門島。途中,盧俊義也差點被董超和薛霸打死,幸虧燕青救了他。
董超和薛霸害林衝和盧俊義時,所用武器,就是他們日常帶在身邊的水火棍。
薛霸便提起水火棍來,望著林衝腦袋上劈將來,可憐豪傑束手就死。
薛霸兩隻手拿起水火棍,望著盧員外腦門上劈將下來。
水火棍,是水滸中衙役所用的器具。押解宋江的衙役也是用水火棍,鐵叫子樂和,是登州城的小牢子,他也用水火棍;此外,楊雄、劉唐曾喬裝為衙役,他們也是用水火棍。明清時期的古典小說,以及一些影視劇中,也都提到過水火棍。
那麼,水火棍到底是什麼樣?為何叫這個名字?有什麼含義在裡面呢?
首先,水火棍的名稱及含義
中國有句老話,叫「水火無情,轉臉無家」,意思是水和火都是無情的東西,一旦碰上,可能什麼都不會留下,比如,碰到洪水和火災,一轉臉的功夫,家可能就沒了。我在很小的時候,就常聽母親說這句話,所以她也常教育我,不可玩水,不可玩火。縱然會遊泳,也不可大意,所謂「打死犟嘴的,淹死會水的」「善泳溺水,平地翻車」不是沒有道理的。
但是,「水火棍」中的水火,並不是指現實中的水火。
因為,這種棍子都是衙役所用,衙役代表的是官府,具體一點就是法律,法律當然是無情的。但為何沒叫「法律棍」或者「衙役棍」呢?這得從五行說起。
所謂「五行」,就是金、木、水、火、土,是古人根據天地宇宙所分的五種性質的事物,它們相生相剋,在許多方面都有應用,至今仍然流行,尤其是在取名字方面。
在正五行方位中,上是南方、下是北方、左是東方、右是西方,與我們現在所說的「上北下南,左西右東」是相反的。五行與方位對應,東代表木,西代表金,中代表土,南代表火,北代表水。
中國古代建築特別重視方位,尤其是皇家建築,都是縱貫南北中軸線。因為這條中軸線,不僅有對稱美,還頗有含義——被視為「法地則天」的基準線。所以,帝王的重要宮殿及寶座, 也都會處在這條中軸線上,也只有皇帝和皇后,才能在南北中軸線上辦公和生活。
因此,只有在這條中軸線繼位儀式的人,才是合法的皇帝。另外,一切重大律法和政策,也都是從這條中軸線所在的建築中,下發到各地。「水火棍」中的水火,指的就是五行中的南北,「水火棍」就是一條「南北中軸線」,代表著國家法律,象徵著法律無情。
其次,水火棍的樣式及文化
水火棍到底是什麼樣?無論是顏色,還是形制,戲曲、影視劇中表現得都各不一樣。有的是上黑下紅,有的是上紅下黑;有的是兩頭黑中間紅,有的是兩頭紅中間黑,還有的全黑或者全紅;有的就是根上下渾圓的棍子,也有的上圓下方,或者上圓下扁。一些影視劇中,甚至會出現幾種不同樣式的水火棍,令人云裡霧裡,難辨真假。
水滸中多次提到過水火棍,可是既沒有說到其顏色,也沒有說到其形狀。那麼水火棍到底該是什麼樣呢?
水火棍代表著南北中軸線,在伏羲八卦中,南北對應著乾坤二卦,而乾卦坤卦則象徵天地。在古人的意識中,天如同大鍋一樣扣在上方(天似穹廬,籠蓋四野),而地則是方形(蒼天如圓蓋,陸地似棋局),所以有「天圓地方」之說(比如銅錢、天壇、明堂等)。
既然天圓地方,那麼,水火棍自然是上圓下方,即上部是圓形,下部是方形,但下部往下延伸時,會寬一些,形成扁平狀,這樣的目的是為了方便使用。我們看小說或者影視劇,常發現說打板子,其實就是用水火棍的下部分。水火棍上部圓形,利於握住;下部方形,利於打板子,這種設計,正體現了我們先人的智慧。
至於水火棍的顏色,則應該是上紅下黑。因為在五色方位中,南方代表赤,北方代表黑,所以水火棍應該是上紅下黑,上黑下紅或者全黑、全紅,又或者兩頭黑中間紅、兩頭紅中間黑等顏色,都是錯誤的。否則,那就是「水棍」「火棍」或者「火水棍」「火水火棍」「水火水」棍了。
至於紅、黑顏色的長度,則應該是上下兩部分相等,畢竟中國人講究陰陽平衡。如果上短下長,上長下短,或者分成三段,那就陰陽不協調了。
最後,水滸中的水火棍
新版水滸中,水火棍有兩種。一種是董超、薛霸所拿的水火棍,上下兩頭較短,是黑色方正形狀(有的看起來是六稜柱形狀),還有銅製裝飾物,可能是為了箍住;中間則很長,是紅色圓柱形狀。
這種樣式,明顯不符合水火棍的形制。
還有一種水火棍是上紅下黑,上圓下方,只是中間從圓到方過渡時,圓柱窄方板寬,不是自然連在一起。在今天山西平遙古城所保存的縣衙中,有這種形制的棍子,圖片資料所言是「杖斃」,不知道新版水滸是否參考了這種。如果不考慮中間的銜接,這種水火棍倒是很標準。
98版樣式水滸中,衙役所執水火棍,從圓到方過渡很自然,只是上圓很多,紅色部分太長,下部黑色太短了,看起來很不協調,不知道道具組參考了哪裡資料。
但是,董超和薛霸所拿的水火棍,則是上下渾圓,兩端黑而中間紅,這跟水火棍就差的更遠了。
本文參考資料:施耐庵、羅貫中《水滸傳》;韓增祿《「水火棍」的樣式與中國易學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