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已過,年還未完。按照民俗學家婁子匡在《寧波新年風俗志》中的說法,舊曆寧波春節要等正月十八才算正式過去。今日初九,且還得忙活一陣哩。
這段時間,最忙人的當屬「吃春酒」,在寧波又稱「吃歲飯」。《詩經·豳風·七月》有句,曰「八月剝棗,十月獲稻。為此春酒,以介眉壽」。眉壽是長壽的意思,介為求,整句話是說,十月收割了稻穀,用這稻穀釀成酒,在春天到來的時候喝,以求長壽。
也有人以為,歲飯就是年夜飯,其實不然。雖然都是應景的歡宴,但前者在年頭,淺斟慢酌;後者在歲尾,各自忙碌。吃歲飯的時間在燈節(元宵)前後,可以說是年裡的最後一頓大餐。如今,寧波人吃年夜飯的習慣還在,喝春酒、吃歲飯的人家卻少了。正是:眉壽人長在,春酒待何年。
春酒中的兩味佳餚
生於溫州的琦君有一篇懷念故土的文章《春酒》,選入人教版語文課本,開頭這麼寫:「農村的新年,是非常長的。過了元宵燈節,年景尚未完全落幕。還有個家家邀飲春酒的節目,再度引起高潮。在我的感覺裡,其氣氛之熱鬧,有時還超過初一至初五那五天新年呢。」
琦君家的春酒由她母親負責,名叫八寶酒,由八樣東西所泡,黑棗、荔枝、桂圓、杏仁、陳皮、枸杞子、薏仁米,再加兩粒橄欖。冬至開始泡,到了喝春酒時打開來,酒香加藥香,清洌醉人。
而在寧波,吃歲飯(春酒)講究的是下酒菜。臺商袁定華回憶家鄉寧波吃歲飯的情景時說:「吃歲飯之味道,與吃年夜飯大有分別。一個是家家戶戶,必須大家來一套,不外大魚大肉,如同大塊文章。時間上又在歲暮急景,主客不免各有心事,難得輕斟淺酌。一個是一元復始,萬象更新,喜從頭來,大家樂得安心享受。菜餚方面,求精不求多,盛以盆碟,味同小品文。」懷念之情歷歷可見。
春酒菜餚,多屬品茗下酒之物。比如果類,新鮮的柑橘、橄欖、荸薺,乾果如蜜棗橘餅、青梅山楂都會上桌。冷盤是各種醃臘雞鴨和肉腸。炒菜多為野味系列,什麼兔、鹿、狗、羊、鴿、雁、雉、鳩,講究的是風味獨具。再配上清淡可口的芥菜、豆苗、菜蕻、冬菇,令旅居臺灣的袁定華食指大動,「迄今思之,真別有一般滋味在心頭也」。
臺北寧波同鄉會還有一位客商湯康雄,他說,春酒席上有兩道菜,別的地方很少見,算是寧波特色,分別是比目魚鯗和香螺。
比目魚鯗在舊時的鹹貨鋪中不易購得。好在寧波近海,有一些打魚人家自己曬制,備作年菜及饋贈親友之用,需要的人得輾轉請託,才能拿到。曬比目魚鯗,要挑雌魚,因為雌魚肉更肥厚也更細膩。洗淨蒸熟切片,再蘸上好醋,香腴鮮嫩,是佐酒妙品。
香螺產海灘上,形狀小,外殼硬。年盡歲初正是盛產季節。寧波人會將買來後的香螺養在清水中漂淨,將每個香螺的尾部剪去少許,以便食用時吮吸。用素油爆炒,加入上好醬油料酒,配以生薑絲和橘皮絲,稍炒即可上桌。
正月十四丫頭羹
舌尖上的寧波新年美味不止春酒,還有一味丫頭羹,香甜糯滑,據說是一位吃膩了大魚大肉的鎮海老爺無意中發明的。寧波老話「正月十四夜,家家丫頭羹」,講的就是這個習俗。
相傳不知哪年哪代,鎮海城中有一顯赫門第陳氏家族,平日「炊金饌玉」「日食萬錢」,到了歲尾年頭,更是吃遍山珍海味。多吃少滋味,理所必然。於是,吩咐府裡的男僕女傭,每餐輪流燒煮一道新奇爽口的菜餚。調劑口味,佳者有賞。傭僕們絞盡腦汁仍未獲老爺點讚。到了正月十四這一天,輪到一個婢女值廚,她想起「甜酸鹹苦辣」五味之中,甜居首位,主人每天嘗鹹,何不燒一味甜菜,或許合胃?即在廚房內配些乾果、鮮果、蜜餞、年糕之類,放入白糖玫瑰,混搭煮成一鍋羹,趁熱上桌。這道美味清口的甜羹,一下子俘獲了陳老爺的胃。除了重賞婢女,題名「丫頭羹」之外,還約定每年正月十四吃丫頭羹一次,以作紀念。消息傳出,縣城裡的人競相仿效,遂成為風俗。
丫頭羹是甜食,和酒席上的百果羹相若,用料普通,僅用糯米小圓子、年糕丁、花生仁、赤豆、蓮心、棗子、桂圓等,和入白糖、桂花配合而成。講究的,另加慄子、核桃、白果、地慄、橘瓤、油棗、瓜子仁、芝麻,以及各色蜜餞,味更可口。每戶人家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調製成甜、酸、鹹、香、辣各種味道。烹成之後,互相饋贈,表面上是禮尚往來,暗地裡是互相比賽。
光緒《鎮海縣誌》中有一首清人張振夔的長詩《風俗詠》,記錄了陳氏家傳丫頭羹的滋味、來歷、製作方法等,成為這一習俗的佐證。「春正月十四,陳侯有佳饋。雲是丫頭羹,風味君且試……兼用盈六物,糜爛混一類。瓜果暨薯蕷,棗杏雜餅饍。湯玉糟雲並,姜辛桂辣備。縷切棋子同,名質團油譬。膠牙甘似飴,適腹腐於豉。五侯鯖略同,百氏漿差異……」詩中披露了180年前正宗丫頭羹的配料:紅棗、杏仁、南瓜、芋艿、蓮子、酒糟、生薑、桂皮、辣椒等,大讚丫頭羹「格破成大始」,創元宵名吃,堪比佳餚「五侯鯖」「百氏漿」,為後人研究丫頭羹提供了第一手史料。
元宵節迎紫姑娘
娘左右侍立,各以食指扶箕,隨箕移動,傾則骨箸下抵,或以數為準,或單雙為憑,或忽作旋紋於米間,則曰姑娘描花矣」。年景好壞、婚配恰當與否都可以問。得雙數,就是吉兆。
《寧波新年風俗志》又將「迎紫姑」叫做「卜筲箕」,是同一種習俗。除了上述這些,初九之後的寧波年俗裡還有走七橋、拜八廟、趕蛇蟲、佔烏賊、照五穀、三官誕、門神誕等有趣的習俗,說也說不盡。
吃完丫頭羹,女孩們就該忙著迎紫姑娘了。「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元宵景色,全國皆然。然昔有好女不看燈之說,姑娘們只得另找法子消遣。
紫姑是個雅名,阿拉寧波更多叫她「屙缸姑娘」,客氣點叫「筲箕姑娘」,因她是廁間出身,又因其附靈箕中,問詢佔卜,能知過去未來,十分靈驗。《寧波府志》《象山縣誌》《南田縣誌》《鎮海縣誌》中都有關於「迎紫姑」的記載。
最早關於紫姑的記載,見於南朝劉敬叔的《異苑》卷五,說紫姑原是一戶人家的婢妾,因被主婦所嫉恨,總讓她幹髒活加以折磨。紫姑不堪虐待,於正月十五那天激憤而死。所以她的靈總是在穢物間,或是廁所,或是筲箕。
請屙缸姑娘的過程是這樣的。元宵當天清晨,先在廁所邊焚香,祝以歌詞,詞句有韻腳,但求七姑娘駕臨(別處有叫她坑三姑娘的,但在寧波排行第七,在神前就叫她七姑娘)。如七姑已被別家請去,舍六姑外,別的皆可。因為六姑是個傻姑娘,如被請來,不僅語無倫次,而且流連不去,瘋狂擾事,很難應付。還有歌詞是專門勸六姑娘別來的。
等到黃昏時,姑娘們選一隻四周綴以紅色縐紗的淘米筲箕,當作轎子到屙缸邊去迎紫姑,屙缸要選使用時間久,且無破損,最好缸外生青苔的。筲箕前插兩朵絨花,下支骨簪一枚,當作「乩筆」。等把紫姑請到家中,就可以開始佔卜了。「供於桌上,下鋪白米,由兩位姑
其他年俗
佔年成:以初八、十八、廿八的晴雨預測年成,佔曰:「頭八晴,好年成;二八晴,好蠶成;三八晴,好收成。」
供茶果:十三上燈這天起,用茶果香燭……供灶和供祖先,直到十八落燈那天止。
趕蛇蟲:有人拿著竹竿,從廚間趕到房裡,又從房裡趕出門外,叫「趕蛇蟲」。說這樣一來,可以使蛇、蟲、老鼠等不再出現。
佔烏賊:漁人看十四晚上的陰或晴,來佔卜本年水裡烏賊的多或少,佔雲「正月十四夜暗,烏賊爬上岸;正月十四夜亮,烏賊裝裝樣」。
照五穀:元宵晚上拿著燈燭,從大門起一直照到家裡各處,以為可以驅除蛇蟲,招財進寶,也就是能使今年倉裡儲存的五穀損壞減少。
三官誕:十五又是三官菩薩誕辰,女人們有些要出去到廟裡燒香。
門神誕:十六是門神誕辰,也有人設齋供門神的。
祭祖:十八這天,祭拜祖先,也有請親戚來吃飯的。
收像:初一開始懸掛的祖先遺像掛到十八那天,一張一張地卸下,捲起來,好好珍藏在畫箱裡。新年,到這一天也告結束了。
參考文獻:
《寧波習俗叢談》張行周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