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是人體重要的器官,一旦耳朵出現病症,會影響人正常的生活。而耳科疾病最常見的就是中耳炎,中耳炎的危害特別大,幾乎是遍布全身的,如果患有中耳炎,您一定要重視。但是我們並不了解中耳炎到底是什麼?它的症狀是什麼?又有哪些治療和預防的方法呢?下面小編帶您去了解一些關於中耳炎的知識。
中耳炎是什麼
中耳炎,屬於耳科疾病,是在生活中非常常見的一種耳科疾病。它主要是耳朵的內部炎症病變,主要包括包括咽鼓管、鼓室、鼓竇及乳突氣房,然後累及中耳。
中耳炎病症一般在兒童身上比較好發生。中耳炎分為兩類,化膿性和非化膿性。非化膿性,其中包括分泌性中耳炎、氣壓損傷性中耳炎等等。化膿性中耳炎又有慢性和急性之分。
如何預防中耳炎
1、預防傷風感冒
大部分化膿性中耳炎是由於咽鼓管的感染而引起的,這種感染多半發生於感冒的時候。因此,預防傷風感冒,就能減少發生中耳炎的機會。
2、不亂挖耳屎
很多人有亂挖耳屎的壞習慣,用力過度是會損傷耳膜導致中耳炎的。
3、掌握正確遊泳方法
夏季來臨,在遊泳的時候也千萬要注意,如果在遊泳時將水咽入口中,也可能通過鼻部進入中耳,從而引發中耳炎。因此要避免在遊泳時,將水嗆入口中。而外傷所導致的鼓膜穿孔,是禁止滴任何水樣液體的,這樣會影響創口癒合。
4、注意中耳其他器官的影響
鼻和咽部的疾病,像鼻竇炎、扁桃體炎、增殖腺炎等,常並發中耳炎。為了保持中耳的健康,還必須注意治療這一類疾病。
5、預防急性傳染病
中耳炎還常常是兒童時期一些急性傳染病的併發症,它常在麻疹、腦膜炎、腥紅熱、中毒性菌痢、肺炎、流感等病的後期發生。
6、聽音樂音量不要過大
不要長時間用耳機聽搖滾類的大分貝的音樂,如果時間較長的話,也容易引起慢性中耳炎。
中耳炎的症狀與治療方法有哪些
中耳炎的症狀
1、聽力減退
聽力下降一般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下降,但是有些人在年輕的時候聽力就會下降,這很有可能就是中耳炎的症狀。
由於兒童在上課時對聲音的反應不是很靈敏、注意力不集中,家長發現後就診,發現是中耳炎的情況較大。但是如果一個耳朵聽力正常,另一個耳朵聽不到,可能長期都不會被察覺。
2、耳痛
急性者可有隱隱耳痛,常為患者的第一症狀,可為持續性,亦可為抽痛。慢性者耳痛不明顯。本病常伴有耳內閉塞或悶脹感,按壓耳屏後可暫時減輕。
3、耳鳴
多為低調間歇性,如「劈啪」聲,嗡嗡聲及流水聲等。當頭部運動或打呵欠、擤鼻時,耳內可出現氣過水聲有時會間斷一下再次出現。
4、耳聾
可於感冒後、乘飛機下降或潛水時,突然出現聽力下降,壓迫耳屏或頭位改變時,聽力可有所改善。
5、耳鏡檢查
急性期鼓膜充血、內陷、光錐變形或縮短,錘骨短突外突明顯;鼓室積液後鼓膜顏色改變,呈淡黃、橙紅或琥珀色;若病程較長,則鼓膜多灰暗、混濁。
中耳炎治療方法
鼓膜切開術
液體較粘稠,鼓膜穿刺不能吸盡;小兒不合作,局麻下無法作鼓膜穿刺時,應作鼓膜切開術。手術可於局麻(小兒須全麻)下進行。用鼓膜切開術。用鼓膜切開刀在鼓膜前下象限作放射狀或弧形切口,注意勿傷及鼓室內壁黏膜,鼓膜切開後應將鼓室內液體全部吸盡。
鼓膜穿刺抽液
成人用局麻。以針尖斜面較短的7號針頭,在無菌操作下從鼓膜前下方刺入鼓室,抽吸積液。必要時可重複穿刺,亦可於抽液後注入糖皮質激素類藥物。
咽鼓管吹張
捏鼻鼓氣法、波氏球法或導管法。尚可經導管向咽鼓管咽口吹入潑尼松龍,隔日1次,每次每側1ml,共3-6次。
鼓室置管術
病情遷延不愈,或反覆發作;膠耳;頭部放療後,估計咽鼓管功能短期內難以恢復正常者,發起人應作鼓室置管術,以改善通氣引流,促使咽鼓管恢復功能。通氣管留置時間一般為6-8周,最長可達半年至1年。咽鼓管功能恢復後取出通氣管,部分病人可自行將通氣管排出於外耳道內。
保持鼻腔及咽鼓管通暢
可用1%麻黃鹼液或與二丙酸倍氯米鬆氣霧劑交替滴(噴)鼻,每日3-4次。
總結:人體的任何一個部位出現問題,都是會影響正常生活的,更何況耳朵是經常要用的,因此要好好愛護自己的耳朵,注意文章中所描述的症狀,當你覺得耳朵出現不適的時候,就應該趕緊去醫院就醫,以免延誤病情。中耳炎一般只能用藥物或者手術治療,所以及早預防是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