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長覺得,感冒、咳嗽等上呼吸道感染是孩子最多見的疾病,但除此以外還有一種病,多發於幼年,卻常因為孩子無法充分描述病情而延誤治療,疾病由急性轉成慢性,跟隨孩子步入成年,伺機發作。
這種疾病的發病率在臨床上僅次於上呼吸道感染,並與上呼吸道感染有著密切關係。它就是中耳炎。
急性中耳炎發作的第一高峰是6-11月齡之間,第二高峰在4-5歲之間。
據調查顯示:62%的寶寶在1歲內都患過急性中耳炎,3歲以內的比例更是高達83%
早知道
什麼是中耳炎?
我們的耳朵裡有一層薄薄的鼓膜,把耳朵的通道分隔成兩部分,外側的叫外耳道,內側就叫中耳。中耳包括鼓膜、聽骨鏈、鼓室和咽鼓管等結構。中耳炎就是發生在中耳腔的各種炎性病變,是耳科最常見的一種疾病。
急性化膿性中耳炎
病程6周以下,外傷、感冒引起細菌感染
慢性化膿性中耳炎
病程6周以上,外傷、感冒引起細菌感染
急性分泌性中耳炎
非化膿性中耳炎,往往繼發於用力擤鼻、乘飛機後、潛水或者感冒以後
慢性分泌性中耳炎
非化膿性中耳炎,咽鼓管功能障礙、感染、免疫反應等引起;病程較長;是引起小兒聽力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
早預防
為何孩子容易得中耳炎?
人的耳、鼻、咽、喉各器官以咽部為中心彼此相通。咽鼓管是中耳通氣引流的唯一通道,平時閉合,僅在吞咽或打呵欠時開放,以維持鼓膜兩側壓力平衡。
寶寶的咽鼓管寬、短而平直,寶寶免疫力較差,遇到傷風感冒,炎症會沿著咽鼓管黏膜侵犯中耳;家長在養育過程中還有一些不當護理,都可能成為中耳炎的"誘因"。
忽視感冒
錯誤原因:感冒後,炎症會沿著咽鼓管黏膜侵犯中耳。
正確做法:讓孩子加強鍛鍊,營養均衡,增強體質,避免感冒。
不當護耳
錯誤原因:頻繁挖耳、硬物掏耳、進水後過分清理耳朵,造成刺激性炎症。
正確做法:不用硬物掏挖;耳朵進水時,可把寶寶的耳朵側過來,把裡面的水倒控出來;也可用棉籤輕輕吸乾水。
躺著喝奶
錯誤原因:寶寶躺著喝奶或哭泣,奶液或淚液會通過咽鼓管進入到中耳。
正確做法:千萬不要讓寶寶躺著喝奶;寶寶哭泣時,應把寶寶抱起來,避免眼淚流進耳朵。
隨意捏鼻子
錯誤原因:我們的口鼻眼耳是相通的,捏鼻子會使鼻腔中的分泌物通過耳咽管逆行進入中耳,導致感染。
正確做法:不要隨意捏孩子的鼻子。
錯誤擤鼻涕
錯誤原因:同時捏住雙側鼻孔擤鼻涕,鼻涕和細菌經咽鼓管進入中耳。
正確做法:可以用手指按住孩子的一側鼻孔,讓孩子稍稍用力向外擤出對側鼻孔的鼻涕,再用同樣的方法擤另一側;或者將紙或手絹放在鼻孔下,兩手輕放於鼻兩側,稍用力將鼻涕擤出。
物品不衛生
錯誤原因:毛巾等物品使用時間過長,細菌超標,嚴重時也會引起中耳炎。
正確做法:毛巾等物品應保持清潔,至少2~3個月更換一次。
常吸二手菸
錯誤原因:吸入二手菸會使寶寶中耳炎感染率增加19%。
正確做法:避免在寶寶居住生活的環境裡吸菸,不帶寶寶到吸菸的場所。
早發現
如何判斷孩子患上了中耳炎?
這幾天,貝媽家附近的兒童泳池開放了,貝媽帶著2歲的貝貝來戲水。孩子本來在水裡玩得好好的,可有一天突然之間不肯下水了,還把耳朵搓得通紅,一直叫"癢"。貝媽趕快帶孩子去檢查,發現是感冒引發了急性中耳炎。
正是因為貝媽重視孩子的反常表現,使炎症得到及時控制。除了耳朵發癢,孩子還有哪些症狀提醒家長,"我的耳朵不舒服了"?
耳部疼痛
特別是急性化膿性中耳炎起病非常快,孩子會突發耳痛,逐漸加重。急性分泌性中耳炎可有輕微耳痛,慢性分泌性中耳炎多在繼發感染時出現耳痛。
中耳積液
分泌物積聚在中耳腔,是分泌性中耳炎的常見症狀。
聽力受損
耳朵積膿或中耳積液,都會影響聽力,造成耳悶、耳鳴並伴聽力下降。
發熱等併發症
特別是急性化膿性中耳炎可伴有高熱、噁心、嘔吐等全身症狀,症狀直到耳朵流膿後緩解。
小貼士
嬰幼兒中耳炎症狀
嬰幼兒還不會用語言表達感受,怎麼辨別可能得中耳炎了?
1. 孩子用力撓耳朵,搖頭,家長觸碰耳部就哭鬧。
2. 孩子對聲音不敏感,比如開電視的時候聲音要放很大,叫他也不理會。
3. 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無法專注。
誤區
乘飛機、遊泳會得中耳炎?
其實,遊泳和中耳炎並沒有直接的因果關係,正常完整的鼓膜和外耳道對耳朵是具有保護作用的,少量的水都可以自發排出。反而是遊泳以後,頻發的挖耳和清潔破壞了外耳道正常的微環境或造成刺激性炎症,導致"發炎"。
同遊泳一樣,乘飛機並不會直接導致中耳炎。但是,如果乘飛機時伴有感冒,降落時在睡覺,或者用力擤鼻涕,則可能引發中耳炎症。如果孩子已患有分泌性中耳炎等耳疾,為了避免病情加重,建議不要乘飛機出行。
早治療
急性中耳炎會反覆發作嗎?
急性中耳炎如果未得到及時徹底的治療,發病時間過長,並且反覆發作,容易轉為慢性中耳炎。另外,嬰幼兒免疫力低,急性中耳炎也易轉為慢性。所以,如何不讓中耳炎侵犯孩子,家長要始終堅持4原則:
早知道,早預防,早發現,早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