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自古就是風細水軟,煙雨濛濛的江南之地。
這片土地上曾經誕生出了無數的文人墨客和商賈巨富,現如今,新時代的浙商也走在了全國商幫的前列。
其中的典型代表就是坐落於西湖邊上的阿里,這座國內網際網路領域的絕對霸主。
但是,並不為人所熟悉的是,如今的浙江商幫在面對百餘年前浙商前輩們所取得的成績面前,只能算是滄海一粟。
那麼百餘年前的浙商究竟是如何冒出來的呢?他們又在近代中國的歷史上處於何種地位呢?
下面就讓我們去回顧那群曾經睥睨天下的浙江商幫!
浙商堪稱是近百年以來最值得重視的一個商幫,這不是恭維的話語,而是有著充分的歷史依據的。
我們今天所說的浙商,其實就是數百年以來寧波商幫、龍遊商幫、南潯商幫的延續。
一百多年的歷史底蘊,使得浙商能夠從晉商、徽商、粵商、閩商等商幫中脫穎而出,成就當今中國「第一商幫」的美名。
興衰誰人定,勝敗豈無憑!百餘年前的浙商也不是憑空冒出來的,而是有著多方面的原因。
浙江地處沿海,處在一種得天獨厚的位置,而人多地少如果單純從事農業又恐難以為生,所以從事工商業便成為了當地人們的首選。
自古以來工商業便受到傳統士大夫的輕視,但是浙江卻有著「工商皆本」的思想。
我們發現許多文人的後代皆去從事商業活動,舊上海時代許多浙江商人都通曉外語,被當時人們稱之為「買辦」。
從此可見,浙江雖然名士眾多,但卻不是一個鄙視商業的省份。相反,卻對商業表現出一股最純真的熱情,一直延續至今。
其次,南宋之後,中國經濟文化南移。浙江也成為了「魚米之鄉」、「絲綢之府」。
明代以後,隨著資本主義萌芽的興起,浙江誕生了聲名遠播的寧波商幫、龍遊商幫和南潯絲幫,史有「遍地龍遊」和「無寧不成市」之說。
隨著鴉片戰爭導致上海開埠,上海取代廣州成為中國最大的對外貿易中心,大大刺激了中國近代資本主義的興起,傳統的經濟觀念發生了巨大的改變。
大膽聰明的浙江人依靠著敏銳的目光和毗鄰上海的優勢,以家鄉為根基,以上海為中心,上演了一段波瀾壯闊的經商活動,並在隨後的政治經濟中扮演了極為重要的角色。
上海開埠後,地處浙江西北部的湖州南潯,這座江南古鎮率先綻放出了耀眼的光芒。憑藉著南潯優質的生絲,南潯商人們將其運至上海的各國央行,直接售賣到國外。
優質的絲綢在國外非常暢銷,南潯商人們依靠著家鄉水土的優勢迅速完成資本積累。在晚清年間,清政府財政收入約為7000萬兩白銀,而南潯富商們的資產收入卻高達6000~8000萬兩白銀。
江南小鎮富可敵國,這或許在整個中國的歷史上都是前無古人,也很有可能後無來者。但是,在晚清那個亙古未有的大變局中,卻實實在在的發生了。
清末民初,南潯絲商們屢創奇蹟,誕生了名揚海內外的「四象八牛七十二黃金狗」的商人群體。而其中四象之一的張靜江在歐洲的時候,就為孫中山進行推翻封建帝製革命的活動提供了大量的資金。
孫中山曾經稱張靜江為「民國聖人」,深受孫中山的信任和愛戴。民國建立後,張靜江作為國民黨核心決策人物,歷任多項高級職位。
1914年蔣介石加入中華革命黨時,張靜江便是他的監誓人。後來,孫中山建立黃埔軍校,張靜江親自赴廣州向其推薦蔣介石擔任黃埔軍校校長。
如果沒有張靜江和他身後南潯富商們的支持,孫中山和蔣介石在近代歷史上又會扮演何種角色呢?
相比較南潯絲幫的絲綢生意,寧波商幫卻在金融業、船舶業等領域大力發展。
寧波商人在舊上海「掌握著金融上的權力,而無可與之匹敵者」。
在當時的一份報告中有這麼一段記錄:「全國商業資本以上海居首位,上海商業資本以銀行業居首位,銀行資本以寧波人居首位」。
虞洽卿、秦潤卿、宋漢章......這一串串寧波商人不僅僅刻在了中國近代民族金融業的群英譜上,也在深刻影響著當時的近代中國。
虞洽卿是浙江慈谿人,與蔣介石是同鄉,曾經擔任上海商會會長,是資產階級的代表。
虞洽卿經張靜江介紹與蔣介石相識,此後便一直與蔣介石保持緊密的聯繫。自孫中山逝世後,蔣介石逐漸掌握軍政大權,並在不久之後領導了北伐戰爭。
經過虞洽卿等人的斡旋與活動,浙江商人大力支持同為老鄉的蔣介石,給予了蔣介石北伐和反共提供了充足的軍餉,用來對付北洋軍閥和共產黨。
也正是有了這一層關係,虞洽卿等浙江商人們的生意一直是一帆風順。虞洽卿等人只要有困難找到蔣介石,他都會一一幫忙處理。
直至終老,虞洽卿都與蔣介石保持著密切的聯繫。蔣介石在虞洽卿70歲壽辰時,親自從南京趕赴上海來祝賀,還當場委任虞洽卿為國民政府榮譽主席。
虞洽卿逝世後,蔣介石也親自赴靈堂弔唁,並親贈「輸財報國」的巨型匾額。
由此可見,浙江商幫在近代社會的變局中不僅積累了巨額的財富,而且積極向政治靠攏,試圖分享部分的政治權力。
他們中的很多人有的身處幕後提供資金支持,有的站在臺前參與政治決策。
依託著形成紐帶的浙江姻親、同學、老鄉等因素,在近代中國中浙商成為了全國最強的商幫,從而睥睨天下,無所不能。
滾滾長江東逝水,曾經睥睨天下的浙江商幫已經退出歷史舞臺。但是,新時代的浙商卻是繼承了前輩們的大膽、敏感、勤奮,再次爆發於這個時代,繼續續寫了浙商的不朽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