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最近,國際媒體報導了微軟日本在今年做的一項實驗。在8月份的時候,微軟日本把2300名員工的工作時長從一周5天減少到了一周4天,周一到周四上班,從周五到周日休息,但是工資維持不變。
結果,在這期間,平均每名員工的銷售額,竟然提升了將近40%。
不僅開源了,還節流。在每周工作四天的那個月,整個公司的列印用紙減少了58.7%,辦公室的用電量減少了23.1%。
減少工作時長的,可不止微軟日本一家。在紐西蘭、在德國、在英國,都有企業在做類似的嘗試。
比如說,紐西蘭的一家保險公司Perpetual Guardian,去年初就開始實驗推行一周工作四天的機制。
公司把員工的工作時間減少到每周30小時,並要求員工在更短的時間內完成同樣的工作量,薪水也沒有減少。
經過半年多的實驗,公司決定,開始正式推行這項制度。截止到今年5月份,已經有一半員工選擇了這種工作模式。
在英國,《哈佛商業評論》在2019年7月,對英國500多家公司展開了調研,結果顯示,已經有一半的企業把員工的每周工作天數從五天改為四天。
在德國,有的公司採取的措施更極端。《華爾街日報》在10月份曾經報導過一家德國公司,這家德國公司決定把每天工作的時長,從8個小時縮短到5個小時,員工早上8點上班,下午1點下班。
上面提到的這些案例當中,都獲得了跟微軟相似的成果——削減工作時長不僅沒有影響業務,反而還提升了生產效率,降低了公司營運成本。
02
反觀國內,別說5天減到4天、8小時減到5小時了,能享受雙休並準時下班就阿彌陀佛了。
馬雲在2019世界人工智慧大會上說,「我認為人們應該每周工作三天,每天工作四小時。」
雙馬對話,馬雲和馬斯克,在老外面前,馬雲說「每天工作四小時」就夠了
但另一邊,當996話題被廣泛熱議時,馬雲卻表示:「今天中國BAT這些公司能夠996,我認為是我們這些人修來的福報。」
說到底,中國老闆讓員工996,「早上9點上班、晚上9點下班、一周工作6天」,才是常態。
都說中國人勤勞聰明,難道咱們的效率比不上老外?人家能5小時能幹完的事情,我們要12小時?
知乎上一些帖子說到「為什麼國內程式設計師要996,美國的程式設計師不用」時,介紹了國內一些程式設計師一天的工作情況:
到公司上班,一邊吃早餐一邊刷手機,吃完打開電腦,上知乎看看帖子,終於要入工作狀態了,帶上耳機,一邊聽歌一邊寫代碼。代碼不會寫怎麼辦,百度知乎谷歌問題去解決......
員工待在公司的時間看似很長,但是實際投入工作的時間滿打滿算還不夠8小時。
這樣的工作狀態,當然是沒有職業精神的表現,上班時就認真上班,摸魚肯定是不對的。
那麼是不是應該怪中國員工職業精神缺失呢?
不!!!
中國員工缺少職業精神,是因為中國老闆沒有契約精神。
很多人都會遇到這樣的情況,明明入職時說幹這個活,入職後變成什麼活都塞過來,還美名其曰全面發展。
如果員工只用5小時就幹完8小時的活,老闆不會讓你早下班,而是會給你加活,把別人的活也交給你,這樣公司就能少請一個人。
老闆的帳算得很精,員工也不傻。
為了不多幹活,原本5小時就能完成的活,硬是拖到8小時,甚至更長,這樣老闆就沒有藉口多塞活,也有了充足的理由讓公司多請人。
老闆沒有契約精神,那員工自然也就不守職業精神,上班摸魚,加班還摸魚,也就成了常態。
老闆看似通過996制度來少招人,但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最終反噬到自己——員工工作效率低、情緒抱怨大,公司違法勞動法隨時被告,組織機構臃腫人浮於事......
03
開頭提到那家每天工作5小時的德國公司,他們並不是簡單地把工作時間減少,而是對員工的工作方式做了嚴格的規定。
比如說,每天7點55分,大家統一上班,8點鐘準時坐到自己的工位上。工作的時候,不鼓勵員工和同事聊天說話,手機必須放在書包裡,工作郵件只能每天打開兩次,社交媒體的網站全部被屏蔽。
這麼做的結果,是員工雖然每周只工作25個小時,卻仍然保持了40小時的產出量。
要是中國老闆看到自己的員工像德國這家公司一樣效率提高了一倍,中國老闆不會放員工早下班,而是把一半員工開了,另一半員工接著多幹活。
員工提高工作效率不僅沒有好處反而更累的情況下,自然也就是以摸魚來對抗老闆的剝削。
所以中國的公司成了老闆和員工鬥智鬥勇的角鬥場,而不是齊心協力去戰勝競爭對手。
04
996是一場對誰都沒好處的「尋底競爭」。
之前關於996的論戰愈演愈烈,資本家「現身說法」表示自己8-11-6+8,擺明了告訴你:
996已經是一種福氣啦,你再不珍惜,你就不是我的兄弟啦。
一些自由經濟學家借著這「東風」,繼續鼓吹自己的理論:
市場經濟下,工作時長和收入應該由員工和僱主之間決定,《勞動法》是反市場的行為,甚至是阻礙了經濟發展,要廢除《勞動法》。
如果勞動法廢除,加班不需要給加班工資,那麼會出現什麼情況呢?
個別員工就會通過工作更長時間,來贏得職位和晉升機會。
這樣的做法,其他人當然會效仿啦。
這樣的結果就變成了一場你死我活的激烈較量,每個人每天都玩命地延長工作時長,以免落後於人。
所有人都工作更長時間了,結果就回到了原點,沒有人能從延長工作時長中受益(資本家除外)。
這樣的無序競爭,在經濟學上叫做競次(race to the bottom),又叫尋底競爭,意思是參與競爭的人互相向最低點看齊。
反正沒有勞動法規定最低工資和工作時間,你要2000,我只要1000,他要500就幹了;你工作10小時,我工作12小時,他願意工作20個小時。
這樣的競次,我們真的想要嗎?
《勞動法》限制了部分自由,目的就是防止事態演變成一場對誰都沒好處的「尋底競爭」。
至於《勞動法》規定的條例超不超前,那是另外一回事。
我們要做的是完善勞動法,讓它成為員工和僱員雙贏的法律,而不是廢除它,讓社會走向「尋底競爭」。
在全球化時代的今天,各國在經濟競爭中獲取競爭優勢的辦法大致有兩種:
一種是加大經濟活動中的科技、教育投入,在增加本國人民福利的情況下,提高經濟活動的生產率。
而另外一種相反的辦法則是,以剝奪本國勞動階層的各種勞動保障,人為壓低他們的工資,放任自然環境的損害為代價,從而贏得競爭中的價格優勢。
後一種辦法就是「競次」,即打到底線的競爭,這一現象也被形象地稱作「向谷底賽跑」。
在「競次」的遊戲中,比的不是誰更優秀,誰投入了更多的科技,更多的教育,而是比誰更次,更糟糕、更能夠苛刻本國的勞動階層,更能夠容忍本國環境的破壞。
中國已經是第二大經濟體,人均GDP也達到了中等收入國家水平,通過壓榨勞動階層而獲得價格優勢的時代已經過去,如其壓榨勞工,不如加大科技、教育投入,即增加國民福利,又提高勞動生產率。
不遵守甚至廢除《勞動法》的後果就是,中國企業不思進取,繼續用苛刻勞動人民的競次來賺錢,中國勞工也繼續被壓榨。
遵循《勞動法》,何嘗不是逼迫社會和企業轉型升級,淘汰那些用競次賺錢的企業。
我們崇尚奮鬥,不等於認可996。
微軟日本一周工作4天,中國BAT996,哪個代表未來?
996的制度下,中國公司有沒有未來不知道,但中國員工沒有未來,那是肯定的。
ps:在微軟日本的實驗中,公司鼓勵員工把多出來的休息時間花在志願服務、專業發展以及與家人共處上,還給員工的培訓、旅行、健身等活動提供超過6000元的補貼。結果顯示,有97%的員工因為有額外時間照顧家庭和自我發展,而感到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