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
上熱下寒,就是養不歸位
俗語講,水火不相容,此為天地表象之說。古人在健體修身過程中發現,人體之中也有水火之象,但人體之水火若不相濟,則生病疾。
上熱下寒是現代人最常見的一種症狀,其主要表現是熱證與寒證並存:常年上火,總是口腔潰瘍、舌瘡、慢性咽炎、失眠,同時又表現出很多體寒症狀,如舌體胖大、大魚際發青、下肢冰涼等。
在飲食上,這類人群也非常挑剔,吃點兒熱的就上火,吃點兒寒的就傷陽,只能吃溫的東西。
中醫認為,上熱下寒其實有更確切的表述方式:「真寒假熱」,或「陽不歸位」。這句話指出「寒為熱病之因」,體內寒邪過盛,就會把陽氣排斥在外,陽氣上浮外散,就會表現為上部熱象,人就會出現上火症狀。也就是說,體寒是上火的根源!
實火虛火,如何區分?
所以,在對付上火之前,你得先分清楚到底是實火還是虛火?
實火:從來不上火,但吃了一些東西後,突然上火了,多半是實火;
虛火:經常出現口腔潰瘍、舌瘡、青春痘、失眠之類的上熱症狀,喝了涼茶之後會好一點,但不喝的時候又不行了,並且反覆發作,一定是虛火。
火的屬性不同,治法自然也不同。一句話:實火用瀉法,主要是清熱、降火,建議服用敗火藥(如牛黃解毒丸);虛火用補法,主要是補陽、滋陰。
並且,針對虛火,補陽與滋陰並不矛盾。因為陽氣越弱,體寒越重,脾胃越虛,而脾胃乃氣血生化之源,脾胃虛弱,氣血津液就會不足,身體就會燥熱。所以,常年虛火的人,身體往往都是陰陽俱虛。
上熱下寒,怎
陽主升,陰主降。但是,如果陽一直在上,陰一直在下,就是陰陽分離,說明陰陽二者沒有交集了,你是你,它是它,那就無法構成對立制約、互根互用的關係,二者之間都沒有互動了,當然不會產生任何關係、任何變化。
反之,只有陽在下,自下而升,陰在上,自上而降,二者才能發生關聯,有了關聯才能對立制約、互根互用、消長平衡、相互轉化,這才叫「陰陽交感」。
所以,人體的最佳狀態是陰在上陽在下,你顛倒了,就會上熱下寒。
那麼,為什麼陰陽會顛倒呢?中醫認為,心主火,位居人體的上部,好比天上的太陽;腎主水,位居人體的下部,好比地上的河流。水火不濟,體內氣血陰陽就無法循環正常,陰陽就顛倒了。
打個比方,假設心火和腎水是兩輛汽車,要想兩車相遇,必須符合兩個條件:一是汽車本身正常;二是道路沒有堵塞。
我們先來看車輛的問題:
清末著名傷寒學家鄭欽安在《醫理真傳》中指出:陽氣過衰,陰氣過盛,而陰中一線之元陽,勢必隨陰氣而上行,便有牙疼、腮腫、耳腫、喉痛之症,粗工不識,鮮不以為陰虛火旺也。
可見,陽氣過於虛弱,陰寒之邪就會過剩,就會逐漸沉降,積聚於下,造成「下寒」;同時,腎臟之中的元陽(命門之火)不能鼓動腎水上升,心火得不到腎水滋養,就會「上熱」。
腎陰虧虛,就沒有足夠的物質基礎來實現「上濟心火」這一生理功能,並且身體還會呈現「電量不足」的狀態,這麼一來,上熱下寒也就不足為奇了。
心陰不足與心火偏亢往往是同時存在的。火性炎上,心火偏亢,就會「上熱」;同時,心火失於下降,就無法溫煦腎水,就會「下寒」。
我們再來看道路的問題:
在身體的圓運動中,火要下降,水要升騰,必須有一個力量來推動,這個力量就是中氣,它是氣機升降的關鍵。
中氣由脾胃所生,脾胃虛弱,就會中氣不足,繼而脾氣不升、胃氣不降——腎水無法藉助脾氣的升發,向上升騰以濟心火,人就會因心火亢盛而出現紅腫熱痛、心情煩躁等問題;同時,心火無法藉助胃氣的下降,向下沉降以溫腎水,人就會因腎陽不足而畏寒、痛經、腹瀉、下肢寒涼等。
火往上走,寒往下沉,中焦不通,就會「上焦火,下焦寒」。最常見的就是溼阻中焦,堵塞道路,導致心火不降、腎水不升,自然水火也就無法既濟了。
洗髓吐納術
洗髓吐納術、垂吊術都是即是古人總結的一種調節人體水火兩相既濟的功法。習此功法,可使人體真氣乃萃,精神漸長,聰明目開,增長氣力。古人認為,人體之腎納象為水,水宜上升;而心納火象,火應下降,此乃水火既濟。
蓮花生大士動功之——河住江翻
水火既濟 行此功,身體直立,兩手自然下垂雙手掐腰,舌抵上顎,「一吸就提,一呼就沉,環環相扣,無始無端」。也可以習練「蓮花生大士動功中的」河往江翻,舉雙手時吸氣,呼氣時頭和手感覺從襠部鑽過,將胸前任脈能量經會陰過尾閭向督脈排,口部發出「呵」聲,餘下濁氣(心火)從中呼出。
「既濟」出自《易經》,是《易經》中的第63卦。「既濟卦」上坎下離相濟,所以叫「水火既濟」。坎為水,離為火,既濟則是水火相交為用。」醫者易也「,中醫學中所說的「水火既濟」(又名「心腎相交」),心屬火,藏神;腎屬水,藏精。兩髒互相作用,互相制約,以維持正常的生理活動,是借用五行學說中相生相剋的關係,來比喻心火與腎水的相互關係。心火下行以溫養腎水,腎水上行以滅心火,心腎相交,陰陽和諧,身體健康。腎中真陽上升,能溫養心火;心火能制腎水泛濫而助真陽;腎水又能制心火,使不致過亢而益心陰。「
另道家小到築基法,大到丹法很多功法其原理就是心腎相交,
心腎相交法之:鳴天鼓
心腎相交法——鳴天鼓。我們的後腦勺就叫做天鼓。鳴天鼓要用到我們的聽會穴和勞宮穴。
人體的勞宮穴是最操勞的一個穴位,它是一個火穴,像我們肚子疼了,馬上就不自覺地用手去捂肚子,所以它是很操勞的。
具體鳴天鼓的做法是:
先用我們的手掌心,即用勞宮穴貼住耳孔,把整個手搭在後腦勺上,將食指放在中指上,然後往下一彈,產生一個彈擊的力量。
就這樣使勁壓住聽會穴,然後彈撥後腦殼,彈幾次再壓緊,然後突然放鬆,耳朵就會有一種特別清爽的感覺。經常這樣做對耳朵的保健作用很大。
心腎相交法之:按摩聽會穴
按摩聽會穴。耳朵裡的聽會穴要怎麼做才能按摩到呢?其實還是採取的心腎相交法。
中指的指尖是心包經的井穴,屬於心,耳朵、眼屬於腎。
首先,掌心向後,然後用中指插進耳朵孔裡去,塞進去以後,手指在裡面轉180度,讓掌心向前,然後讓手指輕輕地在裡邊蠕動。
要注意,不要使勁地杵,而是輕輕地蠕動,就像小蟲子一樣在裡面輕輕的動,按摩上二三十秒後,突然將手指向前外方猛的拔出來,最好能聽見響。
這就是完整的按摩聽會穴的一個方法。如果你的手指插進耳朵裡去以後,覺得指尖有一種黏著感,有吸力的話,這就是溼氣太盛的一種感覺,那在按摩完了以後,猛的將手指拔出來就可以了。
這裡提醒一件事,做任何動作都要以不受傷為原則,就是說動作要輕、要柔、要緩,要輕輕地做,指甲也一定要鉸得很乾淨,然後用指尖輕輕地按摩耳朵裡邊的聽聞穴,千萬不要傷到耳朵。
心腎相交法之:手心搓腳心補腎水
如果精虧的厲害,就用此功法。
另一種心腎相交的方法叫做手心搓腳心。我們千萬不要小瞧了這個方法,這裡面融匯了很深的中醫道理。
我們的腳底板有一個腎經的穴位叫湧泉穴,而我們的手上是勞宮穴。我們可以平時沒事的時候坐在床上,左、右手交叉,用掌心搓腳心,或者用手心拍打腳心。
這樣做有助於讓腎發揮收藏的功能,把氣往下引,把上面的虛火拽下來,這樣氣就不會壅在上面,病自然就好了
我們前面說過,如果人生一口大氣,氣全憋在上面的話,那就有可能會造成耳聾和耳鳴。那麼,用手心搓腳心有利於我們疏通人體的氣機,氣機順了,經脈通了,耳朵的病自然就會改善。而且這樣做有助於改善睡眠,對有高血壓的病人也非常有好處。
心腎相交法四:揉耳法
把耳朵給蓋上,然後用掌根揉耳朵背。但要注意,不是揉耳背這個皮,而是隔著耳背揉耳朵眼。揉的時候腦子裡要這樣想,好像隔著耳背已經揉到耳朵眼裡面去了。
當您揉兩三分鐘以後,耳朵眼裡面一發癢,就證明耳朵裡面的氣血過來了,長期這樣揉,耳鳴、耳聾的問題就解決了。另外,揉的時候一定要閉上眼睛,因為七竅是相通的。
揉完後睜開眼睛時,您會發覺眼睛變得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