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服不過倒著,好吃不過餃子。」對咱中國人來說,這餃子,可有著非同一般的重要意義,這裡面寄託了太多太複雜的情感。而對於我這樣一個自幼酷愛吃飯,想吃敢吃而且能吃、「餓死鬼託生」(母親語)的人來說,餃子,就是我的最愛、最想、最高,頂著天了,它就是我的天!
我出生於20世紀50年代末,大饑荒,飯都吃不飽,就別說餃子了。一年到頭,挨到大年夜,才有可能吃上一頓餃子。這頓餃子,對於我這樣一個飯量奇大、眼放綠光、哈喇子直淌的饞蟲來說,意味著啥,就可想而知了。每每因胃口超大、吃相「兇惡」而招致家人的集體厭惡。我也顧不了那些了,吃著碗裡的看著鍋裡的,風捲殘雲,狼吞虎咽,一口兩個,一口三個,直噎得公雞打鳴般抻著脖子倒不過氣來,直翻白眼……我常常揣想,天上的神仙是不是得天天吃餃子?啥時我一個月能吃一次餃子?
記得在我上五年級的時候,鄰居五姑媽來家裡串門,說青島市有家工廠的技術員會畫畫,給德國技師畫像,活靈活現,廠長特批這個技術員可以陪德國人一天吃一頓餃子。我的天,一天一頓,就跟天上的神仙一個樣!我問,要是我也學畫畫,是不是以後也能天天吃餃子?五姑媽盯著我看了一會兒,說:「能吧,能!」於是,我就在心裡許下了宏願,當畫家,畫畫,一天吃一頓餃子!目標明確,幹勁兒充足,百折不撓,一路追隨著餃子的香味,我走上了繪畫之路。這,就是我鼓搗繪畫、操持藝術的最初動機與原發動力。
「大肚圓圓兩頭尖,下到鍋裡成萬千。金勺舀,銀碗端,敬神敬祖敬老天。天神見了心喜歡,全家四季保平安!」這是民間歌謠。
你要問啥最有用?我說,餃子,充飢,不餓,好吃。啥最漂亮,最好看?我說,餃子。上至九五至尊、王侯將相,下至布衣百姓、販夫走卒,無不欣然享用、樂此不疲。說它美,其外形製作有特色,小麥磨粉晶瑩剔透,兌水和面,揉搓到軟硬適度,滾成面棍,掐成麵團,擀成圓片,包上餡料,一手託底,一手封口。中間捏緊,兩邊捏合,將外沿捏出均勻的皺褶,左三道,右三道,集中收緊。橫著看,像上弦新月,側著看,如大肚羅漢。餃子包容,有容乃大,一張麵皮,包容八方,盛六畜,載七蔬,調八味,和九香。天上飛的,地上跑的,土裡埋的,水裡遊的,紅黃藍白黑,酸甜苦辣鹹,籠而統之,收之納之,萬象包羅。
《易經》上有水火既濟一卦,坎上離下,坎為水,離為火,既濟則是水上火下交相為用,表示亨通、順利、成功。自然界中熱氣上升,雨水下降,周而復始,雲霧潤蒸,陰晴雨雪,萬物繁衍不息,故而成就咱這大千世界。中醫也是用「五行學說」中的相生相剋來比喻心火與腎水的相互作用,心火下行溫養腎水,腎水上行以平心火,心腎相交,經絡通暢,氣血周流,水火既濟,人就身體健康、活蹦亂跳 。天和人是合一的。這也就跟煮餃子是一理,火在下,水在上,大火跟上,湯水滾開,熱氣騰暄,三沸三滾,這餃子,就可以出鍋啦!餃子的成形,歷經水深火熱,赴湯蹈火,千滾萬煮,水火既濟,終至涅槃重生,生成如許美麗,姿態各異、風情萬種、生動鮮明地呈現在我們面前。這不,說著說著,我的口水下來啦。
在我眼中,餃子們最有風度,如謙謙君子,虛懷若谷,腹中自有萬般錦繡,表面卻單純樸素、氣定神閒。地不分南北,人無論貴賤,百姓家常百吃不厭,大小餐館常備常銷,直至賓館國宴,餃子的位置無以取代,國人西賓,喜聞樂見。
好吃餃子。上溯千歲,下至永年,餃子文化,屬中華美食文化之重要組成部分,餃子的歷史書寫華夏文明發展的詩篇。星移鬥轉,社會發展,時代翻新,而餃子們落落大方、始終如一,它,就在那裡。
一時心血來潮,莫名其妙地畫了這張畫,叫作《水火既濟 萬象包羅》,還天上地下胡思亂想了許多說辭。畫餅, 不能充飢,畫餃子,也就權當解解心饞、過過眼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