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道家的正統道法,上品丹法的觀念,金木火水土是個代號,不一定指有形的東西。譬如這一段所提到的坎離兩卦,坎離分別代表水火。在《易經》卦名當中,水火是既濟,既濟是好的;顛倒過來火水就未濟,未濟是不好。那麼,什麼是水火既濟呢?我們看到做飯燒茶,水在上面,火在下面燒,就是好的。火在上面燒,水在下面毫無用處,這個是很簡單的物理,要懂得。所以,諸位修道打坐,上面的頭腦「嗡嗡」地發熱,紅光滿面,心思不定,妄念不斷,就是火在上面,水在下面,這是氣虛。所以老子講,「虛其心,實其腹」,這就是火下降了。因此禪宗祖師利用老子這兩句話罵人,說有些人沒有悟道,自己以為悟道,就是「空腹高心」,剛好與老子這個話相反。上面妄念不能停,就是心火不能下降;精氣神不能歸元,就是坎水不能歸元。念多就是虛火,心不清淨。佛經經常用清淨圓明,就是代表取坎填離這個道理,要心境凝定,元氣才充盈。
中宮是土,這個土究竟指的是什麼呢?道家有一個名稱,叫「真意」。提到真意這個名稱,我們又有值得研究的地方。佛學講唯識的第六意識我們大家都容易了解,第六意識的根是第七識,叫「末那識」,也叫做「意根」。末那識是 梵文,很難翻譯,包括了很多,佛學名稱又叫「俱生我執」——-與生命同時來的那個我。這個我不用思想去想他,生命自然有我,是本能的活動。這個「末那識」有時在別的佛經上,就乾脆用中文「真意」來代表。如果我們研究學術思想,就看到唐代以後佛道兩家思想上有了交匯,修持的方法也融會了。真意在道家就是真土,這個是戊己土。所謂真意真土是什麼呢?就是有念無念之間,也就是上次我們提到 「一陽初動處,萬物未生時」那個一念不生的境界。
禪宗佛家講空,一念不生不是沒有東西,是有個東西,這個東西就是真意。唐宋以後的禪宗靈知之性這一念,有形無形停留在中宮內外,沒有妄想沒有雜念,這個是內丹基本的一步。所以「皆秉中宮,戊己之功」。拿佛家來比喻,這個時候等於是無念,無念之念是為正念,永遠定在這個境界。對於身體方面,就停留在中宮這一部位。保留久了而靜極,用老子的話,就是「致虛極,守靜篤」。「致虛極」就是空到極點,靜極空極在這個中宮,五行就歸元,就集中起作用了。正統道家,在這個時候,真正的精氣神才搞得清楚,它的消息才來,才能把握得住。但是不要過分,因為無念太過,虛靈太過,要出毛病的,這個就是火候問題。
那麼要如何來調配呢?下一章會提到這個問題。在這個境界久了以後,把藥物調整好才可以談服食,吃這個丹藥。為什麼無念清淨境界要吃丹藥呢?在理論上沒有辦法懂,如果真做工夫,到那個境界就曉得,若有若無之間,並沒有一個有形的東西,但是的確有這麼一個作用。所以老子說,「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空空洞洞,若有若無之間是有東西。你說真有嗎?沒有,也就是佛家講「非空非有,即空即有」。
《參同契》上篇前五章是講「御政」,這個第二章,我們講到「戊己之功」,先認識藥物同服食的基本原理,然後再說如何用這些方法。這些方法就在下面第三章「日月含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