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旗都統、參領、佐領是幾品官,他們之間又是什麼關係?

2021-01-09 左都御史

清王朝是滿族建立的政權,和中原王朝不同的是,它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很多人認為清代的獨特之處無非是八旗制度,而且將八旗認為是一個軍事組織。其實,這種看法並不正確,八旗既是軍事組織又是行政組織,和省府州縣一樣也要管理百姓。

要想將八旗組織詳細的做一番介紹,工程量頗大,筆者僅以八旗組織形式及旗務管理機構這一章節做個簡單描述,希望能給讀者帶來一些不一樣的認知。

八旗,即八色旗,每色旗下有三固山,及俗稱的滿族旗、蒙古旗、漢軍旗。這三種以民族性名稱命名的旗(固山),合而為一個單位,即同色旗為同一行政系統。八旗統一的、大的行政事務,以同色旗為單位。如長期存在的分封、統領制,宗室王公各統本色旗下三種固山,分給佐領屬人,也是三種固山的佐領同時分撥給予受封的宗室王公領主。

再如,京城住居地、圈地之分撥,同色旗下三種固山在同一區域範圍,兵丁訓練在同一場地;選秀女,同色旗下的三種固山的備選女子為一個大單位,與其他色旗分先後排序;選取官學生、徵用某些官役,也是以每色旗為單位。

由於「旗」這一概念,有三固山共屬的旗色、固山這兩種含義,所以文獻中出現的「每旗」、「一旗」等詞,有時指的是每色旗,包括其下的三固山,或其中的兩固山,有時又指每固山。

如《上諭旗務議覆》中說:教養兵「每一旗滿洲、蒙古、漢軍共六百名」,這裡的「每一旗」是指同色旗的三個固山。而雍正《大清會典》所謂:護軍統領,每旗,滿洲、蒙古,總設一員「,則是指同色旗下的滿洲固山、蒙古固山,這兩固山合設一員。

固山分為三級組織,我們經常在很多文獻中看到「都統」、「參領」、「佐領」這些稱呼,這三個職務就是固山的三級組織。

同色旗下的三個固山——滿洲旗、蒙古旗、漢軍旗,每固山設都統(固山額真)1人,副都統(梅勒章京)2人,八旗共24固山,共設都統24人、副都統48人。都統初為正一品,乾隆中期改為從一品。副都統,正二品。

固山下設甲喇,漢文稱參領。不同固山,參領數不同。滿洲旗、漢軍旗,都是下分5個,蒙古旗下分2個,只有鑲白蒙古旗3個。每甲喇下,設參領一人,正三品。

甲喇下,是佐領,滿文為牛錄。每參領下佐領數多寡不已,且有變動。如因人口繁衍而分析,另外增編佐領,新入旗者編為佐領,佐領在參領之間調動,因抬旗、改旗而在旗間調動,等等。入關後的康熙三十幾年以前新編、增編情況較多,以後這種情況較少。

另外,雍正朝曾將漢軍旗佐領在旗間調動,實行「均齊化」。此後,各旗參領下佐領基本固定。大致是:滿洲旗,每參領下16-19個佐領,17個、18個居多;蒙古旗,每參領下11-15個,兩紅旗較少,每參領下11個,正藍旗較多,每參領下15個;漢軍旗,每參領下8個,也有9個的。每佐領下設佐領1人,正四品;驍騎校1人,正六品。

八旗行政有時以翼為單位,八旗分為兩翼。左翼四旗:鑲黃旗、正白旗、鑲白旗、正藍旗;右翼四旗:正黃旗、正紅旗、鑲紅旗、鑲藍旗。八旗按隸屬關係又分上三旗、下五旗。皇帝領上三旗,宗室王公領下五旗。這是在順治八年(1651年)以後才形成的。

八旗行政,在入關後很長時間內並無固定衙署,都統等辦理旗務是在家中,自選兵丁幫助其辦理文稿等事。所用印信,多次變化。順治十六年,24個固山的都統各置印信一顆;康熙五十三年,改為八旗左右各翼每翼頒印一顆。雍正元年九月設八旗都統衙門,每色旗一個衙署,同色旗下三固山同一衙署辦公,共置一印,由滿洲都統掌管。雍正四年,又定每固山都統各給一印。此後每色旗下三固山也逐漸分設辦公,成八旗24衙署。

京師八旗各兵營旗人及其家屬,都隸於各固山組織,由本固山各級旗務官管理。其最基層的隸屬單位是佐領,駐防旗人也是如此。所以《會典》說:「凡隸駐防者,以在京之佐領統焉」。可見旗務官所管理的不僅僅是旗下兵丁,還管理旗人的行政事務。

相關焦點

  • 清朝的都統,究竟是個多大的官?
    而「八旗都統」就是任一八旗中任一滿洲、蒙古、漢軍三旗的最高軍政長官,如正黃旗滿洲都統就是負責滿洲正黃旗這一旗的軍政事務的最高長官,而正黃旗漢軍都統則就是漢軍正黃旗這一旗的軍政事務的最高長官。而「八旗都統」的職權主要有以下幾點:其一、負責所屬旗職官的銓選。清代,八旗所屬職官,如參領、協領等的選補並不是由軍機大臣或吏部決定,而是由都統決定。
  • 《鹿鼎記》韋小寶的「都統」到底是什麼官職?它的職權都有什麼?
    如康熙朝,重臣隆科多任正藍旗蒙古副都統,再如雍正朝,諴親王胤秘任正白旗滿洲都統、慎郡王胤禧正白旗滿洲都統。那到這裡,肯定就有人問,清朝的「都統」到底是一個怎樣的官職?他都有什麼職權?為何在清朝連王爺都會去擔任這個官職呢?首先,在解釋「都統」是什麼職務,職權都有哪些之前,我們先來簡單的了解下清朝的八旗。
  • 八旗最高武官為將軍、都統,綠營為提督、總兵,那麼湘軍是什麼?
    清代的軍隊分為三個系統,初、中期主要是八旗和綠營,自從太平天國運動以後,各省組織團練對抗太平軍。此後曾國藩的湘勇壯大,發展成為湘軍,形成了八旗、綠營、團勇(湘淮軍)三足鼎立的局面。從體制上來講,八旗、綠營是國家的正規軍,有朝廷統一調撥軍餉。
  • 滿清八旗中的每一旗有多少兵?最高指揮官都統相當於現在的什麼級別?
    據朝鮮人記載:滿洲八旗軍隊離家要出去打仗的時候,八旗兵的老婆、孩子那是歡心雀躍、興高採烈,因為每次八旗軍隊打仗回來都會繳獲很多戰利品,這些戰利品除少部分上繳以外,大部分都會平分給個人。 八旗制度是「以旗統軍,以旗統民,出則為兵,入則為民」,八旗兵丁平時狩獵放牧,戰時披掛上陣,以八旗為紐帶,將全社會的軍事、政治、經濟、行政、司法和宗教聯結成一個組織嚴密的社會機體。
  • 八旗竟有「紀委」?一文詳解查旗御史的興起與落幕
    簡要說來,只要是跟八旗政務以及旗人生老病死、吃喝拉撒種種事宜沾上邊的,查旗御史無所不管,拿今天的話來講,查旗御史就是紀委監察委、中央巡視組的合體。大體上概括一下,查旗御史主要需要幹這麼幾件事:第一、督辦行政事務八旗,每個旗均設立都統衙門,作為管理旗務的行政機構,設都統一人掌管辦理本旗事務,他的下面有副都統、左右翼翼長、參領、佐領等層層組織機構。
  • 清朝:提督跟八旗都統哪個級別更高?原來是這樣!
    八旗起源於清朝入關以前,這支軍隊最大的不同,就是它把所有可以參戰的人,統統捲入戰爭當中,在八旗中,成年男子在戰爭時會去當兵,而在和平時期,他們會成為農民,生產可以被用於戰爭的物資。而綠營軍則是清朝入關後,招降明朝降軍改編而成的。這兩支軍隊,成為清朝早期平定天下的重要力量。作為這兩支軍隊的指揮官,提督跟八旗都統,哪個級別更高呢?先來講講提督。
  • 八旗都統,提督,將軍這幾個官職在清朝具體負責的是什麼?
    將軍,都統,提督這些官職都是武官。先說下將軍,分為三種。第一種,宗室爵號。比如說這麼幾個將軍,振威將軍,鎮國將軍,只是一種封號而已,並沒有實際的職務。第二種,戰爭時期臨時統帥,比如說靖遠大將軍,這個並沒有什麼品級的說法。因為戰爭時期是特殊時期,臨時任命給別人的,但是沒有品級不代表誰都可以坐這個位置。像這種帶兵打仗的統帥,無一不是位高權重的王公大臣來擔任的。
  • 清朝的將軍、提督、都統相當於現在什麼級別軍官?
    我們在看關於清朝時期電視劇的時候,經常會看到裡面一些人物是某某將軍、某某提督、某某都統,這些都是清朝武官的職務,那麼這些職務相當於現在什麼級別軍官呢?清朝官制共分九品十八個級別,每個品級裡有正、從之分。將軍、提督、都統全是高級武官。清朝的將軍分三種。
  • 清朝的將軍、都統、提督、總兵都是些什麼官?
    將軍、都統、提督、總兵,這些都是清朝的高級武職官員。清朝是少數民族入主中原所建立的王朝,勢必會出現一些滿漢二元化的制度設計,尤其在軍事制度上更是如此。所以,清朝的軍事力量分為兩個系統,其一是八旗系統,其二是綠營系統。其中,將軍和都統屬於八旗系統,提督和總兵屬於綠營系統。
  • 解讀:古代的二品官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官職?副國級!
    古代二品官又分正二品和從二品,是中國古代封建社會中的官品,分別是官制中九品十八級的第三級和第四級。正二品:【副國級】  文職京官: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榮譽稱號,相當於總工會主席】、各部院左右侍郎【國務委員兼副部長】、內務府總管【中央辦公廳主任】  文職外官:各省總督【大區書記,如以前的東北局、華北局等】  武職京官:左右翼前鋒營統領【中央警備團司令】、八旗護軍統領、鑾儀使【中央儀仗隊】  武職外官:副都統、總兵【綠營集團軍司令】從二品:【部級】  文職京官:
  • 納蘭容若後人寧古塔副都統容山
    正因為與慈禧的這層關係,容山在今後仕途順利,也與恭親王和醇親王關係密切。比如,容山曾被派到神機營當差以及惠陵修建皆為恭親王主導。容山與醇王府裡的畫師慶寬結為盟兄,慶寬亦趙慶寬,正黃旗漢軍人,為醇親王親信,清晚期宮廷畫師,有作品光緒大婚圖,現有少量珍貴畫作留世。
  • 慈禧太后的「情人」榮祿,最後官居幾品?位極人臣,大概就是如此
    清鹹豐十一年,鹹豐皇帝駕崩於承德避暑山莊,獨子載淳繼承大統,登基為帝,是為同治皇帝。同治皇帝登基後,其生母懿貴妃「母憑子貴」,尊封「聖母皇太后」,尊上徽號「慈禧」,她就是實際掌握晚清政權長達半個世紀的慈禧太后。
  • 真正財統官八字
    一個財星生多個官,叫財統官,制了官就發財,化了官就當官。官統財,多個財星來生一個官叫官統財,官統財,制了財就發財。 合制化了官就當官又發財,所有財都來生一個官,就當官發財,只要合到身上,那麼真正財統官的八字什麼樣?
  • 八旗旗主權力有多大?理論上金大菸袋,還真能牛逼哄哄使喚和珅!
    具體情況,還得搞清楚清朝八旗旗主到底是怎麼回事?  所謂八旗,是滿清自關外時,就開始實行的一種社會生活軍事組織形式,有點類似戶籍。隨著管理人口的不斷增加,努爾哈赤將滿人分別歸入正黃、鑲黃、正白、鑲白、正紅、鑲紅、正藍、鑲藍八個部分,平時狩獵、戰時交鋒,農民和戰士的身份切換十分順暢。再往後,八旗制度延伸推廣到了蒙古和漢人群體,也就是蒙八旗和漢八旗。
  • 清朝時期的「建威將軍「,到底是個什麼官職?清朝武將的巔峰
    封建皇權社會中,官職體系都可被明確分為兩大類——文官、武官。作為少數民族建立的封建王朝,清朝的武裝力量配置本就帶有明顯的民族特色,再加上努爾哈赤創設的「八旗制度」制約,清朝的軍隊便分為了兩大系統——八旗、綠營。「八旗」軍隊中的官職有將軍、都統、副都統、城守尉、防守尉等;而「綠營」軍隊中的官職有提督、總兵、副將、參將等等。
  • 你知道清代四品官在現代相當於什麼級別嗎?
    你知道清代四品官在現代相當於什麼級別嗎?古代官員大致上分為兩種,一種地方官員一種是中央官員,這兩種官員之間有嚴格的等級制度,其實古代官員和現代官員在職責上沒有什麼太大不同。小編接下來和大家聊聊清代四品相當於現在什麼級別。
  • 清朝的「建威將軍」,相當於今天什麼軍銜?級別太高,你可能不信
    封建皇權社會中,官職體系都可被明確分為兩大類——文官、武官。作為少數民族建立的封建王朝,清朝的武裝力量配置本就帶有明顯的民族特色,再加上努爾哈赤創設的「八旗制度」制約,清朝的軍隊便分為了兩大系統——八旗、綠營。  「八旗」軍隊中的官職有將軍、都統、副都統、城守尉、防守尉等;而「綠營」軍隊中的官職有提督、總兵、副將、參將等等。
  • 八旗入關時睥睨天下,為什麼後來腐化墮落,清政府如何安排他們?
    八旗制度是清太祖努爾哈赤根據當地風俗,創建的一種軍事制度,未入關前的八旗軍民風剽悍,且滿族男子都擅長騎射,所以這種制度可以把他們聚集在一起,成為滿清入主中原的中堅力量。隨著清朝統治的逐漸穩定,我們可以發現,八旗子弟幾乎沒有什麼存在感了,到了清朝中後期他們都變成了紈絝子弟,甚至連最基本的騎馬射箭都不會了。清朝入關後到底對他們做了什麼,讓這些人變得如此墮落呢?
  • 清朝八旗制度之下,各旗的地位高低是怎樣界定的?
    明萬曆十二年(1584年),二十五歲的建州左衛都指揮使、龍虎將軍、右都督努爾哈赤正式興兵,以父、祖所留下的十三副鎧甲和大明賜下的三十匹馬為起家資本,開始了統一女真各部的徵程。而正黃旗之下,實力排名第二的,就是領三十三牛錄的鑲藍旗,那是不是鑲藍旗在八旗中的排名就是第二呢?實際情況不是這樣的。八旗起源中,其餘七旗都是由努爾哈赤本人或者兒孫輩統領,所謂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彼此之間的關係密切,而鑲藍旗卻並非努爾哈赤後裔朔統領,只是由他弟弟舒爾哈齊的兒子阿敏、濟爾哈朗管理,這在血緣紐帶上就遠了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