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旗最高武官為將軍、都統,綠營為提督、總兵,那麼湘軍是什麼?

2021-01-09 左都御史

清代的軍隊分為三個系統,初、中期主要是八旗和綠營,自從太平天國運動以後,各省組織團練對抗太平軍。此後曾國藩的湘勇壯大,發展成為湘軍,形成了八旗、綠營、團勇(湘淮軍)三足鼎立的局面。

從體制上來講,八旗、綠營是國家的正規軍,有朝廷統一調撥軍餉。和湘軍不同,八旗、綠營的編制是嚴格按照朝廷的制度實行的。

比如八旗分為在京八旗和駐防八旗,在京八旗的編制主要是由親軍營、前鋒營、護軍營、圓明園護軍營、步軍營、驍騎營、火器營、健銳營、神機營等組成。其各營設長官「統領」,其他駐京八旗則有各旗都統、副都統統率,其下設參領、佐領等。駐防八旗最高統帥為八旗將軍,不設將軍之駐防地為都統或副都統,其下設城守尉、防守尉等。

綠營前期是明朝降軍和新募漢兵改編而成的各省軍隊,以營為基本建制單位,最高長官是文職出身的總督或巡撫。但實際上,綠營的最高武官為提督,提督有陸路和水路之分,每省一至二人。一省之內又分若干鎮,每鎮由總兵統領,各鎮守一方,每省設二至六人。總兵之下設有副將、參將、遊擊、都司、千總、把總、外委千總、外委把總等各級武官。

由上可知,八旗的最高武官為統領、都統、將軍,綠營的最高武官為提督、總兵。那麼相比較八旗和綠營而言,湘軍的編制又是怎樣的呢?又設立了哪些武官呢?湘軍的編制和裝備,根據《湘軍記》所載,大致如下:

陸軍以營為單位,營官一人,親兵十六人,親兵什長六人。營分四哨,前、後、左、右哨官各一人,哨長四人,護勇二十人,什長三十二人,正勇三百三十六人,夥勇四十二人。每營為五百人,營官、四哨官不在此數。

凡一哨,哨官一人,哨長一人,共護勇五人,夥勇一人。每哨八隊:一隊抬槍;二隊刀矛;三隊小槍;四隊刀矛;五隊抬槍;六隊刀矛;七隊小槍;八隊刀矛。每哨一百零八人。

每隊什長一人,夥勇一人。其抬槍隊正勇十二人,合什長、夥勇十四人,其刀矛、小槍隊,正勇十人,合什長、夥勇十二人。

營官親兵以十為隊,隊置什長一人,共六隊;一隊劈山炮;二隊刀矛;三隊劈山炮;四隊刀矛;五隊小槍;六隊刀矛。每隊夥勇一人。六隊親兵共七十二人。

長夫平均每一百人用三十二人,一營共用一百八十人。長夫為湘軍的後勤夫役,許減不許增,若拔隊遠行,營官別撥公夫劈山炮,不在此數內。

湘軍水師初定:快蟹船一,營官領之;長龍船十,三板船十,諸哨官領之;合二十一船為一營。鹹豐年間,湘軍水師裁撤快蟹船,減長龍為八,增三板為二十二,共編為三十船為一營,一營三十哨,每船一哨,設哨官一人。

湘軍馬隊,原制是四人為棚,六棚為哨,十哨為營。哨營官十人,正勇二百四十人,營官領之。營官有幫辦、字識各一人,親兵八人,俱有馬夫。先鋒官無人為棚,也有夫馬。又設步隊什長一人,步隊親兵十人,合為一棚,專備差遣及守備之用。另設公用長夫四十人,專運軍械糧草。

圍剿捻軍時,曾國藩又改定馬隊營制:馬軍一營,營官一人,幫辦一人,字識一人,分前、後、左、右、中五哨。前、後、左、右四哨,各設正哨官一人,副哨官一人;中哨以營官為正哨官,另立副哨官二人。每哨馬勇五十人,每棚什長一人。一營有什長二十五人,散勇二百二十五人。營官及二副哨官、幫辦、字識馬各一匹。正副哨官馬各二匹。

湘軍中主管軍法號令的機構叫管務處,將才多由此出。主管糧餉器械的叫糧臺。隨著湘軍的發展壯大,各級指揮系統逐漸完善。營官之上,有分管數營的分統;分統之上,有自主一路的統領;統領之上,有獨當一面的統帥;統帥之上,有總統全軍的大帥。大帥就是曾國藩,十二萬湘軍由他直接指揮。

李鴻章的淮軍脫胎於湘軍,編制和裝備基本相同。但淮軍成立不久,李鴻章就用洋槍洋炮來更新舊式準備,並新編炮隊和槍隊,兼採西法訓練。儘管淮軍人數只有湘軍的一半,但就火力而言卻是湘軍的數倍。

相關焦點

  • 清朝的將軍、都統、提督、總兵都是些什麼官?
    將軍、都統、提督、總兵,這些都是清朝的高級武職官員。清朝是少數民族入主中原所建立的王朝,勢必會出現一些滿漢二元化的制度設計,尤其在軍事制度上更是如此。所以,清朝的軍事力量分為兩個系統,其一是八旗系統,其二是綠營系統。其中,將軍和都統屬於八旗系統,提督和總兵屬於綠營系統。
  • 清朝的將軍、提督、都統相當於現在什麼級別軍官?
    我們在看關於清朝時期電視劇的時候,經常會看到裡面一些人物是某某將軍、某某提督、某某都統,這些都是清朝武官的職務,那麼這些職務相當於現在什麼級別軍官呢?清朝官制共分九品十八個級別,每個品級裡有正、從之分。將軍、提督、都統全是高級武官。清朝的將軍分三種。
  • 八旗都統,提督,將軍這幾個官職在清朝具體負責的是什麼?
    將軍,都統,提督這些官職都是武官。先說下將軍,分為三種。第一種,宗室爵號。比如說這麼幾個將軍,振威將軍,鎮國將軍,只是一種封號而已,並沒有實際的職務。第二種,戰爭時期臨時統帥,比如說靖遠大將軍,這個並沒有什麼品級的說法。因為戰爭時期是特殊時期,臨時任命給別人的,但是沒有品級不代表誰都可以坐這個位置。像這種帶兵打仗的統帥,無一不是位高權重的王公大臣來擔任的。
  • 清朝:提督跟八旗都統哪個級別更高?原來是這樣!
    八旗起源於清朝入關以前,這支軍隊最大的不同,就是它把所有可以參戰的人,統統捲入戰爭當中,在八旗中,成年男子在戰爭時會去當兵,而在和平時期,他們會成為農民,生產可以被用於戰爭的物資。而綠營軍則是清朝入關後,招降明朝降軍改編而成的。這兩支軍隊,成為清朝早期平定天下的重要力量。作為這兩支軍隊的指揮官,提督跟八旗都統,哪個級別更高呢?先來講講提督。
  • 清朝時期的「建威將軍「,到底是個什麼官職?清朝武將的巔峰
    「建威將軍」,即由皇帝欽封的威力可畏的將軍,威震四方、令敵膽寒!封建皇權社會中,官職體系都可被明確分為兩大類——文官、武官。作為少數民族建立的封建王朝,清朝的武裝力量配置本就帶有明顯的民族特色,再加上努爾哈赤創設的「八旗制度」制約,清朝的軍隊便分為了兩大系統——八旗、綠營。
  • 清朝的軍門是什麼意思?他和提督對比,究竟有什麼區別?
    所謂軍門,其實就是清朝對提督的尊稱。提督,全稱提督軍務總兵官,簡稱提督,為武職從一品官員。因其統帥的軍隊為綠營、不包括各地的駐防八旗,所以有時候提督也被稱為「綠營提督」。清朝的提督主要分為陸路提督和水師提督,共設十二員陸路提督和長江、福建、廣東三員水師提督。換言之,只有這十五員提督才是最「正牌」的軍門!這裡有必要說一說,清朝的九門提督不是提督,一般也不被尊稱為軍門。
  • 清朝的「建威將軍」,相當於今天什麼軍銜?級別太高,你可能不信
    封建皇權社會中,官職體系都可被明確分為兩大類——文官、武官。作為少數民族建立的封建王朝,清朝的武裝力量配置本就帶有明顯的民族特色,再加上努爾哈赤創設的「八旗制度」制約,清朝的軍隊便分為了兩大系統——八旗、綠營。  「八旗」軍隊中的官職有將軍、都統、副都統、城守尉、防守尉等;而「綠營」軍隊中的官職有提督、總兵、副將、參將等等。
  • 清朝最憋屈的職務是什麼?位列從一品與總督比肩,實權還不如知府
    我們閱盡鉛華,只為呈現不一樣的歷史。提及「封疆大吏」一詞,想必大家都不會覺得陌生。這並非具體官職,而是指古代一省或多省的最高領導官員。從品級上來講,這一職務為從一品,乃是名副其實的封疆大吏,然而其實權卻連四品知府都不如。如果不是抱著廝混養老的心思,這個職位幾乎沒人主動願意出任,因為說不定就會這麼閒一輩子,更談不上有什麼大的作為。那麼,這個官職到底什麼呢?
  • 滿清八旗中的每一旗有多少兵?最高指揮官都統相當於現在的什麼級別?
    八旗制度是「以旗統軍,以旗統民,出則為兵,入則為民」,八旗兵丁平時狩獵放牧,戰時披掛上陣,以八旗為紐帶,將全社會的軍事、政治、經濟、行政、司法和宗教聯結成一個組織嚴密的社會機體。八旗制度是努爾哈赤的一個創造,是清朝的一個核心制度,也是清朝定鼎北京、入主中原、統一華夏、穩定政權的一個關鍵。
  • 八旗都統、參領、佐領是幾品官,他們之間又是什麼關係?
    這三種以民族性名稱命名的旗(固山),合而為一個單位,即同色旗為同一行政系統。八旗統一的、大的行政事務,以同色旗為單位。如長期存在的分封、統領制,宗室王公各統本色旗下三種固山,分給佐領屬人,也是三種固山的佐領同時分撥給予受封的宗室王公領主。
  • 清朝的都統,究竟是個多大的官?
    都統,清朝武官,官階從一品,有著八旗都統與駐防都統之分。八旗都統,即八旗其中一旗的最高軍政長官。所謂「八旗」,就是正黃旗、鑲黃旗、正紅旗、鑲紅旗、正白旗、鑲白旗、正藍旗和鑲藍旗,每旗分滿洲、蒙古、漢軍三旗,如正黃旗就有滿洲正黃旗、蒙古正黃旗、漢軍正黃旗。
  • 藍鳳 | 清朝南勝出仕的總兵
    從小就受到何義(一品內大臣、福建將軍)、藍理(福建陸路提督)等鄉親族叔祖的影響,立志長大為國效力。六歲習武,九歲放牛,十歲割茅賣草開始謀生,十二歲賣柴燒火炭,在艱苦的生涯中,煉就了一身好武藝。到16歲時, 氣可吹落葉,力拔樹叢,手斷樹枝,腳滅火焰,肩擔千斤。
  • 從屢戰屢敗到屢敗屢戰,是什麼支撐他笑到最後
    一直到41歲,曾國藩的人生走的都是讀書入仕的老路。28歲中進士,在京為官十多年,成為軍機大臣穆彰阿的得意門生,以至官居二品。清政府從全國各地調集大量八旗、綠營等國家正規軍來對付太平軍,都顯得不堪一擊。為此,清政府屢次頒發命令,獎勵團練,發展各地的地主武裝。曾國藩平靜的心劇烈震蕩起來,決心開始書生治軍的嘗試,他在湖南一帶,依靠師徒、親戚、好友等人際關係,建立了一支差不多完全聽命於他的地方團練,稱為湘軍。
  • 《鹿鼎記》韋小寶的「都統」到底是什麼官職?它的職權都有什麼?
    看過清宮劇的,肯定會一個官職不會陌生,那就是「都統」。比如《鹿鼎記》中,韋小寶還沒被賜爵為子爵時,索額圖、多隆等人就稱韋小寶為「韋都統」,又如在《鐵齒銅牙紀曉嵐》中,某日和珅與紀曉嵐在討論各自身兼的官職時,和珅就曾說過:「我兼著正白旗滿洲都統啊!」。可以說只要是清宮劇,其必定就會出現「都統」一職。
  • 手無縛雞之力的曾國藩,如何用1年時間練出最強湘軍
    曾國藩 是晚清名臣,曾經帶領著湘軍打敗太平天國、收復新疆,並且鼓勵「 洋務運動 」,是「晚清中興四大名臣」之一,對清朝的政治經濟各方面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曾國藩是曾子的七十世孫,所以出生於耕讀世家,自幼勤奮好學,6歲就開始讀書了。曾國藩很早就過了童子試,但是連續六年都沒有考過府試和院試。
  • 陳賡將軍的第386旅有多強,讓侵華日軍畏懼,美國武官翹起大拇指
    陳賡陳賡大將在1916年入湘軍當兵。1921年脫離湘軍,在長沙的鐵路局當辦事員,參加愛國運動,在期間,得到了我黨何叔衡、郭亮等的幫助,並接受了共產主義思想。1922年加入我黨。陳賡1937年8月,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第31軍在陝西省富平縣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第129師第386旅,全旅約5700人。當時陳賡任旅長。
  • 大清朝九門提督究竟是個多大的官兒?
    文/呂海峰    話說,我們在電影電視當中,經常會看到有「九門提督」身份的官員出現。那麼,這個九門提督究竟是個多麼大的官職呢?    事實上,九門提督就是中國清朝時期的駐京武官,它的正式官銜為「提督九門步軍巡捕五營統領」,主要負責北京內城九座城門(正陽門、崇文門、宣武門、安定門、德勝門、東直門、西直門、朝陽門、阜成門)內外的守衛和門禁,除此之外,還負責巡夜、救火、編查保甲、禁令、緝捕、斷獄等。而它的級別初為正二品,嘉慶四年改為從一品。其統率的部隊長期保持在3萬人左右,且人員精幹,裝備精良。
  • 清朝滅亡後,100多萬清軍都去哪了?有一支竟撐到1992年
    可清朝滅亡了,這一百多萬的軍隊都去了哪裡呢? 要知道,一百萬的軍隊放到現在那也是只有大國才具備的。像現在的歐洲,很多國家人口也不過50萬,那清朝的軍隊究竟經歷了什麼! 清軍的雛形就是努爾哈赤建立的滿洲八旗,緊接著又建立了蒙古八旗和漢人八旗,這些統稱為八旗兵,他們共同構成了清朝最重要的軍事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