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火衛一飛船探測計劃失敗
1988年7月7日,蘇聯發射火衛一(福波斯)1號火星飛船。 蘇聯研製了兩個火衛一飛船,但都未完成探測火星的計劃。 火衛一飛船質量為4噸,由動力系統和探測器組成。
-
首次發回火衛一的圖像(圖)
1989年1月29日,蘇聯火衛一號自動行星際站進入火星軌道考察。 蘇聯火衛一號自動行星際站是1988年7月12日發射升空的,經過4.7億千米的太空旅程,同地面進行了186次通信聯絡,1989年1月29日進入火星的第一條過渡性橢圓形軌道。 然後,火衛一號過渡到離火衛一約300千米上空的圓形赤道軌道,進而進入火衛一的同步軌道。
-
2028年人類將嘗試登陸火星,你知道火星上的日食是什麼樣的嗎?
1、宇宙中的小天體火星雖然是太陽系的八大行星,便其質量即便在太陽系裡也是一顆較小的天體,地球的直徑大約有12756公裡,而火星的直徑只有6794公裡,僅比水星的4880公裡稍大一圈,事實上科學家發現的系外巖石行星很少有比地球更小的,這說明火星即便在宇宙中也屬於小型天體,由於火星的引力也太小導致丟失了絕大部分的大氣層,科學家認為火星的質量太小並不適合人類長期生存。
-
天王星衛星家族:共擁有27顆衛星,有五顆位列太陽系前二十大衛星
在太陽系中,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這四顆「類地行星」的衛星數量很少,總共只有3顆,其中地球有一顆天然衛星,那就是「月球」,火星有兩顆衛星,分別是「火衛一」和「火衛二」。天衛四是距離天王星最遠的大衛星,天衛四的軌道大約距離天王星58.4萬千米,是月地平均距離的1.52倍。天衛四也是一顆被天王星「潮汐鎖定」的衛星,其自轉和公轉的周期都是13.5個地球日。天衛四是由幾乎等量的冰(固態水)和巖石來組成的,而且冰和巖石在天衛四內具有明顯的分層。天衛四的核心應該是一個巖石內核,而地幔部分應該是由冰來構成,在冰和內核之間,可能存在一個液態的區域。
-
俄火星探測器可能推遲到2011年發射 中國受影響
據英國BBC2009年9月14日報導,在距離俄羅斯火星探測器計劃發射時間不到兩個月時,有官員建議將發射推遲到2011年。俄羅斯航天局將在一周內宣布「火衛一-步兵」是否能按時發射。 俄羅斯「火衛一-步兵」(Phobos-Grunt)任務的目標是登陸火星衛星火衛一,收集土壤樣本並將之送回地球。該任務本打算2009年10月發射,但俄羅斯工業界的消息人士透露,此任務很可能被推遲。 俄羅斯航天局的決定將基於從7月份開始在裝配車間進行的測試結果。
-
火星——蘇聯太空探索的噩夢
蘇聯成功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第一個將太空人送入太空,蘇聯的太空飛行器第一個降落月球,蘇聯發射了人類第一個火星探測器。蘇聯雖然是第一個發射火星探測器的國家但其發射的所有火星探測器都失敗了。火星簡直成了蘇聯在太空探索領域的噩夢。
-
火星探測成功率僅有43%?看蘇聯那些年的悲壯便一目了然!
次年8月6日,探測器2號成功與火星上空1500km處擦肩而過,但最終卻因通訊系統不能正常工作的原因而導致探測任務再次失敗。,因為它在1971年12月成功登陸了火星地面,成為了有史以來第一個在火星表面著落的探測器,雖然最終僅工作了20秒。
-
你真的了解火星嗎?盤點52個關於火星的驚人事實
火星的衛星火衛一(Phobos, 意為恐懼)在一天之中兩次自西方升起,在東方落下。火衛二(Deimos,意為慌張)則不同,它每2.7天會從東方升起並在西方落下一次。兩個衛星由在戰鬥中伴隨戰神阿瑞斯(Mars)的雙胞胎神的名字命名。圖解:由太空所見的火星稀薄且充滿塵埃的紅色大氣層。左下方是阿爾及爾平原。25. 火衛一的運行軌道非常接近火星,並正在逐漸落向這顆紅色行星。
-
歷史上的今天,1957年10月4日,第一顆人造衛星升空
斯普特尼克1號,蘇聯於1957年10月4日於拜科努爾航天中心發射升空,是第一顆進入行星軌道的人造衛星。「斯普特尼克」在俄語的意思是「衛星」,其本意是「旅行者」。1955年7月29日,美國總統艾森豪通過白宮新聞秘書發布美國將於1957年發射第一枚人造衛星,僅一星期後,在1955年8月8日蘇共中央政治局馬上同意科羅廖夫有關開始蘇聯人造衛星計劃的建議,批准了發射人造衛星的立案,並暫以「D」命名,計劃於1957至1958年左右發射升空。
-
資料:中國火星探測器螢火一號臺前幕後
據報導,目前中國火星探測器「螢火一號」正樣星已啟運赴俄,將開展一系列相關測試工作。俄羅斯航天研究所資深研究員納坦·艾斯蒙德則向國際文傳電訊社透露,載著「螢火一號」的俄羅斯行星際自動太空站「福布斯-土壤」的發射窗口將於今年10月31日出現,並持續到11月22日。 艾斯蒙德說,最佳的發射日期,被定在一個非常不一般的日子:2011年11月11日。
-
火星年,看到了火星的高山峽谷
10月14日,火星衝日,衝日前後一個月時間,是觀賞火星的好時機。太陽西下,衝日的火星剛從東方地平線升起,午夜時,距地平位置最高,一直到翌日日出前才緩緩西下,我們整夜都能看到這顆閃亮的「紅星」。天文愛好者們把2020年稱作火星年。不僅因為火星與地球兩年一度的相遇,更因為2020年恰逢火星發射窗口期,在這一年裡,世界各國爭先恐後發射太空飛行器,向著火星出發。
-
2018天象預報:7月27日火星大衝 8月13日英仙座流星雨
2018年4月至年底,將有哪些精彩的天象值得關注?據南京紫金山天文臺專家介紹,今年將出現幾次行星衝日,數顆行星將大有「你方唱罷我登場」之勢,當然還少不了每年的常客——三場流量穩定的流星雨。 行星篇 最值得我們關注的是相繼衝日的木星、土星、火星,其中火星大衝是近年來難得的觀測拍攝良機。
-
九大行星:火星(二)
海盜號飛船的分析結果表明火星大氣和表層物質中沒有有機分子存在。攝像機監視結果也表明火星上沒有生命活動的跡象。因此我們也許可以下結論說,火星表面現在可能沒有生命,如果更嚴格的說,是沒有與地球上類似的生命。人們不僅對火星感興趣,也對火星的兩個衛星感興趣。在1988年,7月7日和7月12日,前蘇聯發射了火衛飛船1號和2號繞火衛一飛行並著陸。
-
「海南一號」衛星2019年上天 項目12月14日在三亞啟動
南海網、南海網客戶端三亞12月13日消息(南海網記者劉麗萍)12月13日,南海網記者從中科院三亞遙感所獲悉,海南衛星星座項目將於12月14日在三亞啟動,海南將在2019年發射自己的第一顆衛星——「海南一號」。
-
10月火星衝日、金星合月等天象接連上演,背後有何玄機?
【26個月一遇的火星衝日,是從地球上觀測火星的最佳時期】2020年10月14日,是26個月一遇的火星衝日。火星衝日是一種常見的天文現象,每當天空中火星和太陽分處地球的兩側,太陽、地球、火星在一條直線上就會出現。火星衝日前後,太陽剛一下山,火星就從東方的天空升起。火星剛從西方的天空落下,太陽就升起來了。在深夜的時候,火星在頭頂上方。相當於整夜都可以看到火星。
-
第一顆衛星在1957年發射,1946年第一張太空自拍照是怎麼拍攝的?
1957年發射的斯普特尼克1號,是人類第一顆成功入軌的人造衛星,從那以後我們脫離地表的局限,換個角度從太空認識這個世界。不過第一顆衛星並不能拍照,當時衛星還無法無線傳輸圖像,兩年後美國人發射了第一枚鎖眼衛星KH-1,只能通過把膠捲裝進返回艙中帶回來。膠捲憑藉著解析度優勢,直到模擬圖像傳輸技術成熟後的一段時間,依然統治著太空偵查市場。
-
太陽系內的第2大宜居星球竟是顆衛星,直徑3100km,比月球還小!
火星一直被譽為人類的第2家園,很大程度的原因不是因為火星生態環境有多麼靠近地球,而是因為火星距離地球較近,以人類的實力,在短時間內是足以達到登陸火星的目的的,但若說太陽系內真正能成為地球第2的星球,或可能要說到一顆衛星,儘管直徑只有3100千米,比月球還小,但也是太陽系內的第2大衛星了。
-
以西海岸命名的衛星再添一顆!天啟6號衛星(青島西海岸號)成功發射
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10月27日訊 天空中再添一顆以西海岸命名的衛星。10月26日23時19分,被命名為「青島西海岸號」的天啟星座06星,在西昌衛星發射基地由長徵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隨後衛星成功轉入在軌平臺及載荷測試階段,預計兩周後即可面向全球提供數據通信服務。
-
熒惑探尋四千年---中國科學院
他認為既然木星具有4顆衛星(在當時只觀測到4顆,這一數字如今已經變成了79顆),地球具有一顆月球,那麼軌道處於兩者之間的火星就應當具有兩顆衛星。 雖然這一計算方法在今天看來十分滑稽,但是卻巧合得到了正確的結論。直到1877年火星大衝,美國海軍天文臺的霍爾才先後觀測到兩顆火衛,並將它們命名為德莫斯和福布斯。
-
前瞻太空產業全球周報第51期:去火星過年!天問一號將春節前抵達...
天問一號將春節前抵達火星軌道 截至北京時間2021年1月3日6時,我國的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已在軌飛行163天,飛行裡程突破4億公裡,距離地球約1.3億公裡,距離火星約830萬公裡,飛行狀態良好,按計劃將在一個多月後實施近火制動,進入環火軌道。測控系統總師李海濤老師則介紹,天問一號將於2月10日左右抵達火星軌道,也就是大年二十九前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