箭向蒼穹啟天宮——「天宮二號」發射側記

2020-11-26 中國新聞網

箭向蒼穹啟天宮——「天宮二號」發射側記

2016-09-16 00:19:37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9月15日,中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二號F運載火箭將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發射升空。 新華社記者 琚振華 攝 圖片來源:新華網

  中新社甘肅酒泉9月15日電 題:箭向蒼穹啟天宮——「天宮二號」發射側記

  中新社記者 張素

  15日22時04分,從2010年開始待命的長徵二號F T2火箭,託舉「天宮二號」直上雲霄。當火箭尾焰「掠」過一輪中秋明月時,現場觀眾發出陣陣驚呼。

  火箭的儲存壽命一般也就是六七年。當時與長徵二號FT2火箭一同生產出來的長徵二號F Y10火箭,早在2013年時執行任務,搭載「神舟十號」載人飛船升空。

  2013年「神舟十號」與「天宮一號」成功交會對接以後,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第二步第一階段圓滿收官,暫時淡出人們的視線。但從15日晚,天宮二號成為新的話題,中國載人航天進入應用發展新階段。

  不久前,長徵二號F Y11火箭與長徵二號F T2火箭一同進入酒泉衛星發射場。在中國運載火箭「長徵家族」裡,唯有長徵二號F運載火箭是一對「同胞兄弟」:他們根據載人交會對接任務衍生出兩種狀態,「T」系列用於發射目標飛行器,「Y」系列用於發射神舟飛船。

  長徵二號F T2火箭有一個「大光頭」。為適應目標飛行器的包絡要求,它用了長徵系列運載火箭在飛型號中最大的整流罩。長徵二號F Y11火箭的特點是頂部有逃逸塔,再過一個多月,它將護送載有兩名中國航天員搭乘的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直奔蒼穹。

  兩發火箭同時進場,是為縮短發射流程,保證按時完成交會對接。因為中國人探索宇宙的腳步越走越快。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說,空間實驗室任務將在2017年上半年全部完成,隨後進入空間站建設階段。想要建成一個「比國際空間站運行經濟性更好、信息化程度更高的空間站」,第一步是在2018年前後發射空間站核心艙。

  未來中國空間站額定設計容納3名航天員,輪換期間最多達到6名航天員。這意味著載人航天飛行將成為常態。周建平說,一般一年至少需要兩個乘組、6名航天員進入空間站——截至目前,中國先後有10名航天員進入太空。

  載人航天也將不僅限於距離地球400千米以內,「從技術上講,中國航天具備了開展載人登月的基本能力。」周建平說,當然要實現載人登月目標,需要更大運載能力的火箭、可載人著陸月面並返回的飛行器、新的地月往返飛船等無數創新技術。不過至少中國有了更適宜實施載人登月工程的地點:海南文昌發射中心。

  中秋明月,曾激發無數中國文人墨客的靈感,留下「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等慨嘆。如果他們能夠見證當今這一幕,不知會有幾多思緒。

  而當中國航天員真正踏上月球的那一刻,又會引出怎樣的遐思?(完)

相關焦點

  • 科技|天宮二號發射成功!「天宮」到底是座什麼「宮」?
    天宮二號發射    中秋之夜,我想和你一起去天宮賞月!小夥伴們,約嗎?    9月15日22時04分,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點火升空!    「天宮二號」究竟是座什麼「宮」?新華社記者九問有關專家,帶您一起揭開「天二」的神秘面紗!    一問:天宮二號長啥樣,住在裡面舒服嗎?    天宮二號在外觀上與我國2011年發射的天宮一號類似,都採用實驗艙和資源艙兩艙構型。
  • 中國天宮二號將於9月15日發射
    【#中國天宮二號#將於9月15日發射!】經任務總指揮部研究決定,將於9月15日22時04分發射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今天下午,執行發射任務的長徵二號FT2火箭已開始加注推進劑。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發射後,將開展在軌測試並建立自主運行模式,準備迎接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的訪問。
  • 天宮一號成功發射 浩瀚太空迎來第一座"中國宮"
    9月29日,中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二號F運載火箭將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發射升空。    一枚乳白色的長徵火箭,穩穩託舉著中國自主研製的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靜靜地依偎在高聳的發射塔架上,箭指蒼穹。    漠風輕拂,零號指揮員王軍剛剛下達的「40分鐘準備」的口令,在發射場區上空迴響。    30度、90度、180度……隨著環抱火箭的第3組迴轉平臺的緩緩旋轉。自9天前轉運到發射塔區後,天宮一號和長徵二號FT1運載火箭的組合體第一次完整亮相。
  • 天宮二號總設計師詳解太空宜居生活:失重照樣踏實睡
    2016年9月16日訊,昨晚22時04分,搭載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的長徵二號F T2運載火箭,在我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點火發射,約575秒後,天宮二號與火箭成功分離,進入預定軌道,發射取得圓滿成功。按計劃,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發射升空後,將開展平臺和空間應用載荷測試,並於神舟十一號飛船發射前,做好與神舟十一號飛船交會對接的準備。長徵二號F T2火箭與之前的長徵二號F T1運載火箭技術狀態基本一致,為進一步提高安全性與可靠性,進行了部分技術狀態更改。這是長徵系列運載火箭的第236次飛行。
  • 長二丁一箭破蒼穹,攜四星發射成功
    人民網上海2月20日電 (唐小麗、張昱欣、張錦、朱利軍)今日凌晨5時07分,由上海航天局抓總研製的長徵二號丁火箭,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將四顆新技術試驗衛星送入太空。這是長徵二號丁火箭首次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執行任務。
  • 神舟九號神舟十號明年發射 至少一次載人(圖)
    發射神舟八號飛船的改進型長徵二號F遙八火箭,在原長徵二號F火箭基礎上,對助推器、控制系統和故障檢測系統等進行了改進,提高了運載能力和入軌精度。火箭全長58.3米,起飛質量497噸,運載能力為8130公斤。
  • 中國北鬥七星閃耀太空 2010航天發射完美收官
    四川大涼山群山環繞中的3號發射工位燈火通明,聚光燈下,倚天而立的發射塔架擁抱著乳白色的星箭組合體直指蒼穹、蓄勢待發,星是中國自主研製的第7顆北鬥導航衛星,箭是中國金牌火箭「長徵三號甲」運載火箭。星箭組合體頂部的整流罩上,一側是鮮豔的五星紅旗,另一側則是藍白相間的北鬥衛星導航系統中英文對照標識。
  • 知情人士透露天宮一號將與神八神九和神十對接
    另外,有消息透露,2015年前,我國將再陸續發射「天宮二號」、「天宮三號」兩個空間實驗室。屆時,這兩個「天宮」將共同組成中國的空間站嗎?  這些答案都有待揭曉。  火箭,火箭  「天宮一號」原定8月30日的發射再次推遲。  8月18日「實踐十一號04星」(下稱「04星」)發射失利。
  • 海洋二號B星發射成功 我國將組建首個海洋動力環境衛星星座 - 國內...
    新京報快訊(記者 倪偉 通訊員 楊璐)記者從國防科工局、自然資源部獲悉,10月25日6時57分,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四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海洋二號
  • 21世紀最大噸位單體太空飛行器,天宮空間站核心艙!配4臺電推動力
    國際空間站星辰號+曙光號+團結號天和號前端球形艙體是對接節點艙,該艙擁有兩個對接口和兩個停泊口,軸向前端對接口使用頻率最高,神舟載人飛船執行航天員天地往返運輸輪換任務時大多會選擇該對接口,問天號實驗艙Ⅰ與夢天號實驗艙Ⅱ也必須先後對接此口
  • 實現"從有到強":總師談我國新二代中繼衛星天鏈二號01星成功發射
    2019年3月31日23時51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將天鏈二號01星送入太空,衛星成功進入地球同步軌道。(新華社發 郭文彬 攝)(保存本圖可查看大圖)(科技日報4月2日報導)3月31日23時51分,天鏈二號01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這是我國第二代地球同步軌道數據中繼衛星的首發星,其成功發射後將使我國數據中繼衛星系統能力大幅提升。
  • 環境減災二號A、B星成功發射
    2020年9月27日11時23分,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四號乙運載火箭,以一箭雙星的方式成功發射環境減災二號A、B衛星。  環境減災二號A、B衛星是《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中長期發展規劃(2015-2025)》中規劃的2顆16米光學衛星,衛星採用CAST2000平臺,具有高機動能力、高精度控制、高穩定度、載荷適應性較強及長壽命的特點。
  • 「天宮一號」害怕太陽風暴 或導致電子設備失效
    海口市民在家中觀看天宮一號發射直播。昨晚,受颱風影響,海口部分小區停水斷電,這並沒有影響人們對天宮一號的熱情,圖為市民點燃蠟燭通過筆記本電腦觀看發射過程。 徐勤濤 攝    天宮一號與神八交會對接,宛如在太空中「穿針引線」。
  • 天文歷史上的今天: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發射升空
    發射兩天後,神舟十一號與2016年9月15日發射的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對接。 任務 神舟11號於北京時間2016年10月17日07:30(10月16日23:30 UTC)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使用長徵2F發射火箭發射升空。 該任務的主要目標是與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交會和對接,並獲得30天駐紮的經驗,以及用於測試其生命支持系統。
  • 天舟一號在文昌航天發射場成功發射( 組圖)
    2017年4月20日19時41分,天舟一號貨運飛船在文昌航天發射場成功發射。天舟一號是我國自主研製的首艘貨運飛船,將與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完成交會對接,實施推進劑在軌補加,突破和掌握推進劑在軌補加等關鍵技術。
  • 高分十一號02星發射成功 長四火箭今年很忙
    高分十一號02星發射成功 「坐騎」長四火箭今年很忙2020年9月7日13時57分,長徵四號乙運載火箭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點火升空,成功將高分十一號02星送入預定軌道,發射取得圓滿成功。
  • 2020年初的這場新冠疫情,是否影響了我國上半年航天發射計劃?
    2020年,有人說這是中國航天的一個大元年,這一年,中國計劃執行航天發射任務超40次,將再創年發射新高,同時,嫦娥五號探月任務,北鬥全球導航任務,長徵八號新型火箭發射,火星探測任務,天宮核心艙的發射等,這些都將在2020年完成。
  • 長徵十一號火箭海上發射成功,中國海上發射常態化時代到來
    【環球時報特約記者 晨陽 環球時報記者 馬俊】9月15日上午9時23分,中國長徵十一號運載火箭從位於黃海海域的「德渤3號」動力船上騰空而起,順利將9顆「吉林一號」高分03-1組衛星送入預定軌道。這是長徵十一火箭的首次海上商業化應用性發射,它不但進一步驗證了海上發射的可靠性,也標誌著中國海上發射常態化時代的到來。再創多個「首次」據航天科技集團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長徵十一號運載火箭副總指揮金鑫介紹,此次任務是長徵十一號火箭連續10次高精度入軌,也是長徵十一號火箭執行的第二次海上發射任務和首次海上商業化應用發射。
  • 中國火星探測任務獲批准立項 2020年前後發射探測器
    國家航天局局長許達哲介紹,中國火星探測任務已正式立項,爭取在2020年發射探測和著陸巡視的火星探測器,北鬥衛星導航系統向全球組網邁進,2020年前後建成中國自己的空間站。  另外,對於「中國航天計劃可能隱藏軍事項目」的傳聞,中國航天的「SpaceX」什麼時候能夠出現等熱點問題也作了回應。
  • 我國成功發射6顆雲海二號衛星 搭載發射鴻雁星座首顆試驗星
    新華社酒泉12月29日電(李國利、李瀟帆)12月29日16時,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二號丁運載火箭(及遠徵三號上面級),成功將6顆雲海二號衛星和搭載發射的鴻雁星座首顆試驗星送入預定軌道。   雲海二號衛星主要用於大氣環境要素探測、空間環境監測、防災減災和科學試驗等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