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理論解讀底線思維

2021-02-28 得覺

最近在報導裡大家都提到四個字「底線思維」。面對嚴峻的疫情形勢和紛繁複雜的世界經濟形勢,底線思維是給所有的人和所有的管理者提出的在「我」的層面的一種思考方式。從「自我理論」的角度來看,底是能夠承受的最低點,線是那個最低的邊際,越過那個線就承受不了,需要的是反彈。我們以前都有這樣的話「兜底」,兜底就是從底和線的下面或者是外面把底給兜起來,其目的就是不讓底破掉。底破了什麼都漏了,漏了就沒有了原來的一切。

底線思維從國家層面來進行思考,就是一個國家能夠承受的最壞的一個結果。但凡從這樣一個角度去審時度勢的,在「我」的層面中去思考國際疫情所帶來的複雜程度,國際經濟形勢所帶來的複雜關係,以及在外部不確定的變量的狀態下,如何把最後的底線給守住?所有的思維都是按照最底的、兜底的和防止底線破掉的方式去思考。這是一種守,同時更是有一種希望或者爭取從底開始上升獲得最好的結果。因為人的「我」很容易迷失方向,「我」是在程序中。但凡習慣用「我」去觀察這個世界的人,基本上都是在自己和自己認為的程序裡去思考。

正是因為這種程序會遠離變化的一個世界,甚至有可能沒辦法去捕捉到真實的事態動向。變化複雜的世界,或者是有某種欲求和邪念的某一種思想有可能會恰恰利用我們「我」裡的思維。而底線思維就是防禦被誤導,防禦被瞬間的欲望所左右的,防禦我們用不一樣的思維被帶走的時候的一種覺察。「我」只要反覆的有一個警醒的提醒——底線。你是否思考了底線?這對於企業或者是一個國家來說,也可以把它叫住防範思維,或者在炒股裡講的話應該是風險意識。

中國文化中間還有一個字叫「慮」,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近憂所產生的都是因為我們沒有去慮,慮是很好的一個詞。只要有了底線的感受的一種承受度,兜著底去思考,這已經是要破了。底線思維是還不需要兜底,就不讓它到底部,這樣的思維就是有力量的,比兜底、強忍著或者是撐著去支持這個底不一樣。而底線思維是有力道的,有力量的一種守護,同時可以不斷地上升,這是底線思維帶來的不一樣的感覺。前面我們講過的「慮」,其實是底線思維的狀態下才能夠思考,才能夠清晰的知道遠慮的一種策劃,這種思維是不一樣的。

但如果我們過度的「慮」,反而成為焦慮,焦慮就是一種負性情緒的雲繞和負面思維的一種雲繞。人如果已經進入焦慮的狀態,說明已經感覺到底要破了,想盡辦法在兜底,或者是一直兜著底在思考,這是很累的。我這麼描述一下,大家就能夠知道一直兜著底思考的那種很窘迫、費力、情緒化的一個狀態,這種狀態下所思考的模式叫焦慮。焦慮往往看不到真相,很容易被別人或外部的世界變化所帶走。但慮就不一樣,底線思維就不一樣,它是一個有力道的思維,是一個有能量的思維,更是一個智慧的思考。

相關焦點

  • 拿破崙希爾成功理論解析
    這期將會系統性的講述這種理論思維型成功學。說實話,純理論的成功學表面上看起來就是各種大道理,非常虛。筆者儘量說得清楚點,直白點,來幫助大家理解這種哲學的東西。欲望是你失敗後,跌倒後重新爬起的力量,可以支撐你抵禦外界的質疑。意志的力量是無限的!貧窮與富有,都是思想的產物。向生命要求的愈多,生命帶給你的也愈豐富!
  • 「底線」可以與 bottom line 劃等號嗎?
    就拿「底線」來說,99%的人第一反應肯定是 bottom line,「底線思維」自然就是 bottom-line thinking,百度百科詞條也是這麼寫的。果真如此嗎?先來看看柯林斯對 bottom line 的釋義:
  • 夢想不設限,幸福有底線!
    夢想往往薄弱而不堪一擊,自己的遲疑,他人的質疑,便可能讓它支離破碎,唯有自己有所堅持,不自我設限,才能實現最初的夢想。在這樣的思想和經驗的自我設限下,我們習慣了與成功失之交臂,束之高閣的夢想便真的成了空想。張玉慧老師告訴未來領袖們:世界上有兩樣東西不能嘲笑: 一是出身, 二是夢想。 什麼樣的出身不重要,重要的是將來成為什麼樣的人; 出生在哪裡不重要,未來在哪裡才重要; 生來貧窮不可怕,將來貧窮才可怕; 起點低不重要,重要的是未來的終點在哪裡! 只要有夢想,誰都了不起,因為,人生不設限、成功無邊界!
  • 思維慣性-白嫖心理的改進
    思維慣性在生活中很常見,常見到在生活中潛移默化。對於我來說,我的思維慣性的模式也在逐步改變。 今天先來說說消費,如果按照我以前的思維定勢,以前去大商場也只會選擇一些實惠的快餐甚至有時候就選擇忍一忍,隨便湊活點,總體來說,那些錢都是不必多花的。
  • MBTI十六種人格測試,16種人格類型解讀丨十六型人格測試
    而除了內傾(i)和外傾(e)維度之外,在心理類型說中,榮格進一步提出了人的4種心理功能—即自我應對現實的4種功能:感覺(Sensation)、直覺(Intuition)、思維(Thinking)、情感(Feeling)。感覺(S):要理解現實,我們需要一個功能去如實的記錄現實,即「感覺功能」。這個功能傳遞給我們的信息是「感覺到的是什麼」。
  • 人脈升級的六度分隔理論
    當我們談到人脈升級時就必須要談一下六度分隔理論,它是哈佛大學的心理學教授斯坦利·米爾格拉姆提出的一項知名理論,說的就是你自己是你身邊6個最常交往的人的平均數
  • 淺述 OKR vs KPI 的思維方式不同
    OKR 的思維方式當我以 OKR 的方式來思考問題的時候,我會這樣想:團隊的 O 是「提高研發團隊的產出效率」,那我要做什麼來幫助團隊達成這個 O 呢?最終,OKR 的思維方式選擇了:降低接入成本、優化項目溝通成本、提升研發團隊需求分析水平,作為自己的個人目標,並分解為諸如:將接入時間從 X 天降低到 X-2天整理出一份項目發布規範流程給團隊核心骨幹培訓需求分析知識通過團建增強產研彼此的理解和關係等等若干個 KR。
  • 如何用思維導圖做(SWOT)自我分析
    同樣SWOT也可以應用到個人的自我分析,當我們學會思維導圖以後可以通過這個便捷有效的工具來做一次自我分析,通過這張思維導圖可以對自己的所處的條件一目了然,用這種自我分析法可以從中找出對自己有利的、值得發揚的因素,以及對自己不利的、要避開的東西,發現存在的問題,找出解決辦法,並明確以後的發展方向。
  • 名詞解釋丨社會交換理論
    這一理論認為人際傳播是通過人類共同理解的象徵符號主要是語言來進行的,這種互動不僅表現在個人與他人的交往中,而且表現在個人的自我思維活動中,而個人和個性也是在互動過程中形成的。符號互動論認為人們之間的互動主要由溝通組成的。通過語言、手勢和行動人們實現了互相之間的溝通。
  • bottom line 不是「底線」是什麼?
    理解成「這些變化對我們的底線有什麼影響?」好像也讀得通。但,bottom line 其實是一個有著具體含義的商務術語,意思是:the amount of money that a business makes or loses。簡而言之:公司的盈虧狀況。也就是和中文裡表示「忍耐的極限」的「底線」意思相差甚遠。
  • 六度理論:有效激勵的DNA!
    很多老闆都在尋找有效的方法,但是,我告訴張總,最重要的不是找到一種萬能的方法,而是要先領悟有效激勵的原則,在原則的指引下,才能選擇正確的方法,創造新的方法,於是我和他分享了六個必須遵守的原則,我稱之為「六度理論」,他們是有效激勵的DNA!下面,我就把這六個「度」分享給大家。一、高度:聚焦戰略引導行為。
  • 你的思維模式在哪個版本?
    曾去莫幹山聽美國麻省U型理論大牛Otto Scharmer的講座,把我眼裡有價值的部分和我的理解紀錄在此:
  • 聽蔡壘磊解讀《把時間當作朋友》
    《韭菜的自我修養》,名稱應該是有參照《演員的自我修養》,雖然沒看過但一直覺得有種黑色幽默感。 在螞蟻私塾裡我又看到了蔡壘磊蔡叔解讀的《把時間當作朋友》,好奇之下就點了開來,內容還挺不錯的,和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感悟。
  • 做人的「三不」底線與境界
    從一名老安全那裡看到的做人底線和境界 做人是有底線的,它也體現一個人的境界。
  • 自動化思維與直覺思維
    因為認知影響情緒、行為和生理症狀,因此認知理論認為,要想改善情緒、改變行為和舒緩身體不適,或者說要想治療精神障礙,就需要調整和改變認知。而認知理論中常常談論比較多的認知就是自動化思維。那麼什麼是自動化思維?如何理解自動化思維呢? 在認知治療中,治療師常常會詢問患者「你當時在想什麼或者腦海中出現了什麼畫面?」
  • 什麼是羊群效應、空船理論、螃蟹思維......
    這其實就是「空船理論」所傳遞的道理,一個人的態度決定了看法,看法又決定了做法,做法指導了行為,行為導致了結果。人生,就應該活著瀟灑一點,別讓哪些是是非非,錯錯對對影響自己的心情。越是有修養的人,胸懷就越大,就越容易與人相處。而那些格局大的人,往往事業順利,人生暢通;格局小的人,目光短淺,顧此失彼,很難有大作為。
  • 如何理解認知行為理論? | MSW專欄
    認知行為理論將認知用於行為修正上,強調認知在解決問題過程中的重要性,強調內在認知與外在環境之間的互動,認為外在的行為改變與內在的認知改變都會最終影響個人行為的改變。1. 確定助人目標的原則(1) 改變錯誤的認知或不切實際的期待以及其他偏頗和不理性的想法;(2) 修正不理性的自我對話;(3) 加強解決問題和決策的能力;(4) 加強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的能力。3.
  • 社會心理學概述如何,如何理解理論聯繫實際
    社會心理學理論被稱為「大學二年級心理學」,在於實驗對象主要是大學二年級白人,一年級不懂事,高年級太油滑。由此說明理論前提受限,要注意解釋的適用範圍,慎重解釋。 社會心理學概述定義,「社會心理學是關於社會情境中個體的心理現象及其行為規律的科學。」
  • 中級綜合能力丨考點4-2:認知行為理論
    認知行為理論在社會工作實務中的應用認知行為理論確定助人目標的原則(1)改變錯誤的認知或不切實際的期待以及其他偏頗和不理性的想法。(2)修正不理性的自我對話。(3)加強解決問題和決策的能力。(4)加強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的能力。認知行為學派的助人過程中社會工作者的角色社會工作者在專業關係中有兩個重要的角色,一個是教育者,一個是陪伴者。
  • Bottom line, 千萬別翻譯成「底線」
    「Bottom line」是一個非常常用的表達如果直譯的話是「底線」但是,「做人是要有底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