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才20多歲,為什麼總怕來不及

2021-02-22 人民網教育頻道

【一】

  前一段時間,有個94年的學妹給我打電話。她說,她很迷茫,很害怕。她說沒想到一轉身就大三了,很快就要大四了,感覺好像隨時要畢業的樣子。可是她回頭去看過去的三年時光,她都不知道自己究竟幹了些什麼,讀書沒有好好讀,戀愛也沒有正經談過,社團也只是隨便打打醬油。她說感覺自己好失敗,好像什麼事情都做不好。不知道一個這樣的自己,要如何面對明年的畢業?

  她還說,但這樣一個平庸的自己,身邊卻不乏厲害的人。她認識大一開始就利用寒暑假的時間四處旅行拍照的學姐,如今已經開始給旅行雜誌供稿;她認識大二的時候就交換去美國常春藤名校的學長,現在已經在那邊讀研繼續深造;她還認識大三時就已經有了自己設計工作室的同屆的朋友,接了幾個不大不小的單子後,工作室目前已經小有名氣。可是,反觀自己呢?自己好像一無所長,走在人群中隨時會被淹沒。

  她說,明年就要畢業了,可是自己並不知道畢業以後要做什麼。現在學的專業,並不是她喜歡的,當年高考以後,就是隨便填了個學校填了個專業。不曾想過,那個時候的選擇竟然就直接綁定了以後的人生。她好羨慕那些目標很明確的人,要麼就是從事本專業的工作,要麼就乾脆跨行做一點別的,可是她連個確定的答案都沒有。她說我該怎麼辦啊?好像做什麼事情都來不及。

  她說,好像過了20歲以後,時間一直在快進,有太多的東西想要嘗試,有太多的事情想做,有太多的地方想去,可是好像根本來不及啊。她覺得好害怕,她怕自己就這樣匆匆過了一生,到最後,卻什麼夢想都沒有實現。

  她說,如果時光可以倒流就好了,如果多給自己一點時間,也許情況會比現在好得多。至少她會有更多的時候去思考,去決定,去規劃和經歷一個更好的人生。

  可是,可是你才20歲啊,為什麼害怕來不及?究竟是哪裡來不及呢?

  如果,今天,你只有20歲,都覺得時間對你不公平,有太多的想法和願望來不及去完成,那麼那些30歲、40歲、50歲,甚至是80歲的該怎麼想呢?他們該向誰去討時間,該向誰去要公平?

  你知道嗎?其實,只要你願意,一切都來得及。

  這個世界,有30歲開始重新學習,參加高考的人,只為了圓自己年少時因故破碎的一個大學夢。這個世界,有40多歲開始健身,連續堅持27年,練就一身健碩肌肉,可以拉起400斤槓鈴的人。他叫山姆·布萊恩特,來自美國喬治亞州。這個世界,有80歲開始學畫畫,98歲成為藝術家的人。他是一位叫HAL LASKO SAN的日本老爺爺,原本只是個印刷工人,自上個世紀90年代退休後,開始用Windows 95軟體「畫圖」作畫,剛開始只是興趣使然,畫完後將畫作列印出來自我欣賞,慢慢地開始舉辦個展,甚至開始將作品推出市場出售。

  所以,你為什麼怕來不及?跟這些人相比,你憑什麼怕來不及?

【二】

  如果害怕有用的話,要努力幹嘛呢?

  那我每天什麼都不用幹,只要躺在床上,自我催眠,重複著「我好害怕」、「我害怕來不及」的心理狀況就好了?

  我一害怕,天就不會黑?我一害怕,就不用寫畢業論文,不用答辯,不用畢業?我一害怕,就不用煩惱找工作,不用每天上下班擠公交,反正有人養著我?

  朋友,你能不能不要這麼天真,這麼可愛呢?

  害怕,是這個世界上最無用的東西之一。

  害怕,它只會徒增無謂的煩躁和壓力,並不能幫助你解決任何實際的問題。事實上,更多的時候,害怕像是一個任意反彈的彈簧,肆意地攪亂你的生活。你越害怕來不及,就越來不及;你越害怕事情做不好,它就真的做不好,頗有點「墨菲定律」(the Murphy's law)的意味。「墨菲定律」是一種心理學效應,由美國人愛德華·墨菲(Edward A. Murphy)提出於1949年提出,它告訴我們:會出錯的事,總會出錯;如果你擔心某種情況發生,那麼它就更有可能發生。

  所以,害怕不僅無益於問題的解決,更有可能使得問題變得更糟糕。既然這樣,你確定還要繼續害怕下去嗎?

【三】

  其實,你不是害怕,你只是有點急功近利罷了。

  從小,你就聽過太多少年成名的故事,古有王勃蘇軾,今有張愛玲韓寒,更不乏90後CEO馬佳佳餘佳文等輩,這些人讓你恍惚覺得自己也可以,也應該是「少年成名天下知」這類人之中的一員。

  你希望在一個還算年輕的年紀,就能夠擁有你想要的一切,擁有足夠你揮霍的資本,這資本可以是時間,可以是金錢,也可以是能力或才華。

  如果你是大學生,最好是學校裡一舉一動都備受矚目的風雲人物,或者是學生會和社團裡的受器重的骨幹,總之,不論學習,還是社會實踐,你都如魚得水,風生水起。

  如果你已經離開象牙塔步入社會,那最好是有一幫意氣風發與你一起打天下的兄弟,或者一份如日中天的事業,又或者一份輕鬆好混的工作,換一句話說,是以你的能力可以輕鬆駕馭的工作,高大上的工作環境,誘人的薪資待遇,同事是逗逼,老闆有點傻,隔壁要是有個帥哥或美女就更好不過了。對了,最好在外有男朋友疼,或女朋友愛,在家有父母寵著,出門有朋友罩著。生活如此,你便再也不必害怕。

  可是,你有沒有想過,那些你羨慕的人,那些混得風生水起風光無限的人,擁有怎樣獨特的能力或才華,經歷了多少暗黑的時光,付出了多少苦逼的努力,才換來今天這樣一個像是開了外掛一樣的金燦燦的人生?

  當我們連走都沒有學會的時候,就妄想著跑得很快是不是很貪心?不是說你不可以少年立志,而是立志以後,要一點點努力,慢慢地進步,直到你成為你喜歡的樣子,成為你想成為的人。

  當年,張愛玲一句「出名要趁早」不知道撩撥了多少少男少女蠢蠢欲動的心。太多少年成名,春風得意的橋段在我們的耳邊和腦海裡縈繞,所以,當我們處在一個20多歲籍籍無名的年紀時,我們困惑,迷茫,焦慮,不安……可是你忘了,路要一步一步走,飯要一口一口吃,連胖子的肉都是一斤一斤長起來的。原諒我並不恰當的比喻,但事實確實如此。

【四】

  害怕是因為前方的道路漫長而未知,害怕是因為現在落後於別人很多,害怕是因為怕終究無法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可是沒有關係啊,只要你願意努力,願意去改變,任何時候都來得及。

  我有兩個成語特別喜歡,一個是「來日方長」,一個是「厚積薄發」。

  「來日方長」講的是一種態度和信念,是一種出自對於美好未來的強烈篤定,時間一定會讓我們成為更好的人,所有的付出都一定會有回報,只要我們願意努力。那以後的事情,就交給時間,我們要做的就是靜靜地等待著屬於自己的那一陣風。等風來的時候,張開翅膀,奮力翱翔,將曾經的落後於人和落寞失意都一筆勾銷。

  至於「厚積薄發」強調的是一種做事情的態度,你現在所有的努力和準備,都是一種沉澱,一種鋪墊,都是為了將來某個特殊的時間點到來時,你可以爆發出更強大的力量。精衛填海,愚公移山,這些古老的傳說裡的英雄之所以會成功,靠的都不是力,而是毅力,一股「來日方長」的持之以恆。

  你要相信,總有一天,你的努力,會為你證明自己的。所以,不要害怕。我們每個人都一樣,每個人都會經歷迷茫、困惑、苦難,但黑暗終將會過去,光明終將會到來。

  除非宇宙爆炸,地球毀滅,戰爭爆發,而你時日無多,否則,一切都還來得及。

來源:人民日報官方微信


相關焦點

  • 20歲一夜成名你要不要
    這是奇葩說最新的辯題:如果20歲有一個一夜成名的機會,你要不要?很少有一道辯題讓我如此堅定地站在某個立場。一夜成名的機會倒沒有過,但我想聊聊那種根植於內心的「不配得感」到底會帶來什麼。知道鸚鵡史航和李誕都很多年了,直到看過這一期才知道他倆有故事。
  • 解鎖成就:20歲!
    我也20歲了,有點像開玩笑似的。我,一點兒也沒做好20歲的準備,挺納悶兒的,就像誰從背後硬推給我的一樣。
  • TED演講 | 為什麼20歲之後的十年至關重要?
    記得見我第一位心理諮詢顧客時,我才20多歲。當時我是Berkeley臨床心理學在讀博士生。我的第一位顧客是名叫Alex的女性,26歲。正是那個時候我意識到,30歲不是一個新的20歲。的確,和以前的人相比,現在人們更晚才安定下來,但是這不代表Alex就能長期處於20多歲的狀態。That made Alexs 20s a developmental sweet spot, and we were sitting there blowing it.
  • 你希望你的20歲什麼樣?我希望我永遠20歲
    年齡:20出頭地點:帝都工作:朝9晚不定時職場小透明心情:充滿各種么蛾子,這才是人生
  • 【英語視頻】TED演講 | 為什麼20歲之後的十年至關重要?
    記得見我第一位心理諮詢顧客時,我才20多歲。當時我是Berkeley臨床心理學在讀博士生。我的第一位顧客是名叫Alex的女性,26歲。正是那個時候我意識到,30歲不是一個新的20歲。的確,和以前的人相比,現在人們更晚才安定下來,但是這不代表Alex就能長期處於20多歲的狀態。That made Alex's 20s a developmental sweet spot, and we were sitting there blowing it.
  • 15分鐘TED演講告訴你:20歲的人生,不能等到30歲才開始!
    She was a 26-year-old woman named Alex.記得見我第一位心理諮詢顧客時,我才20多歲。當時我是Berkeley臨床心理學在讀博士生。我的第一位顧客是名叫Alex的女性,26歲。
  • 「Foller your heart」20多歲,最好的年華,最壞的年華
    圖片來源於網絡我在網上看到有一個著名的TED演講叫《20歲光陰不再來》,據說演講者是一位職業心理諮詢師,專門為20多歲的青年人群體工作,她的一個主要觀點就是說:一個人在20多歲時開始思考自己,對整個人生都有著深遠的影響。
  • 50歲以後美與醜是一樣的,80歲以後窮和富是一樣的!
    人啊……20歲以後,『異鄉』與『家鄉』是一樣的,因為離鄉在外,無論到哪,你都得適應。
  • 20歲的人生不能等到三十才開始——15天能幹什麼?
    看似簡單的會計從業資格證書,2016年全國平均通過率不到20%,看似高深的CFA證書的2016年 CFA LevelⅠ的全球平均通過率卻是43%。有的人拿下一個一個證書用了一輩子,因為他在備考的時候總在對自己說,沒事兒,不行的話,下次再考唄,反正不著急,反正,我還年輕。可是就這樣,一年一年的過去了,到老,也沒有拿下年輕時候準備拿下的證書。
  • 為什麼20歲之後,你覺得自己老得越來越快?
    你有沒有這樣的感覺?
  • 20多歲韓國年輕人的平均工資
    那麼20多歲初入職場的韓國人工資幾何?以下是統計3000名20多歲上班族的職業和月薪後得出的結論,僅供參考。20代平均月薪排行榜*以下月薪是換算成人民幣後的律師、醫生等專業人員 1.8萬~2.9萬萬12、警察(外勤)1.4萬13、小學、中學、高中老師 1.22萬14、運動選手 1.2~1.5萬15、理療師(男)1.2~1.4萬16、幼兒園老師 1.2萬17、普通醫院護士 1.1萬-1.22萬18、中堅企業白領 1.1萬-1.2萬19、建築行業白領 1.1萬-1.2萬20
  • 來不及解釋了!福利網站,點擊就送~
    為什麼來不及解釋了?因為在我寫下這段話的時候已經四點五十了。而我一般的發文時間是六點半!
  • 30歲的人還在四處求職,這正常嗎?
    看到一個網友問道:「30多歲了,還在四處求職,這種現象正常嗎?」其實,30多歲還在求職的人,大有人在。
  • 醒醒吧,你35歲之後還能打工嗎?
    以前我說過這個問題,所謂職場上的35歲大關,主要不是公司和老闆怎麼著,關鍵是你自己怎麼著。我也見過很多35歲以上的人越混越好的,按照他們的技能、經驗、智商和情商,以及各種積累和資源,不管是跳槽還是自己創業,都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其實不管職場還是商場,或者是人生,都是一個道理,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 我們為什麼要努力的七個理由!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你不爭不搶不去努力,結果只能是在原地打轉,於是乎只能高高仰望別人的光芒。你想像一下未來的吃穿住,再加上可能的生病意外,你難道不怕未來生病了卻都不敢去醫院怕花錢嗎,你就不怕萬一你真的需要手術光是手術費就要把你逼得無路可走嗎?這樣的生活,真的全是痛苦,他們寧願躲在無人的黑夜,躲在美好的夢裡,怕一覺醒來一切又回到痛苦中,又要面對這一切苦難。
  • 真正厲害的人,從不怕大器晚成
    姜子牙80歲才遇見明主,司馬懿60歲才得到重用,劉邦40歲時還在沛縣做亭長。新東方創始人俞敏洪,曾在一次演講中說:「你們用5年做成的事情我用10年去做;你們用10年做成的事情我用20年去做。如果這樣還不行,我就保持身體健康、心情愉快,到80歲把你們一個個送走以後再來做。」
  • 為什麼那麼多的PPT模板,你卻套用不上?
    而你改成了下面這樣你忽然發現模板字少,原文文字卻異常的多,整個人一下子不好了。要麼選擇重新尋找模板浪費時間,要麼乾脆把文字盡力縮小,管它好看不好看。但你忘了——精簡。比如原文第二段講融資的,是否可以做個概括?
  • 為什麼你總是3分鐘熱度?
    一件事情,你能不能堅持去做完,能堅持多久,每一個人都會給出不一樣的反應。例如今晚你要完成這個需求,但是下班的時候你總想著今晚要先玩一把遊戲再做需求,這個就是大腦控制不住對遊戲的欲望。你明明知道要先做完需求再玩,會得到更好的回報,但是你偏偏控制不住,認為先玩一會兒也沒啥大不了。往往你玩完之後,都已經影響了完成需求的質量了。
  • kkmailbox|31.沒有人一直贏,總有人不怕輸
    這封長信看下來,也許你不是怕選錯,只是怕不如人,被同輩壓力在鞭打著。那麼就來大膽講講關於如何選擇工作,當然我經驗也不是很豐富,但是可以說說身邊人的例子。之前跟幾個朋友聊天,他們都是10年11年左右畢業,專業是金融、經濟、國際貿易相關的,當年「最好的工作」毫無疑問是進投行、銀行、諮詢公司等等,工作出入的都是北上廣深或者香港CBD的摩天寫字樓,這確實也是大多數好學校畢業的人首選。
  • 為什麼你總在行動,卻毫無變化?
    每早七點,給你好聽大家早上好,我是Sally-01-有夢想就要行動,這句話本身並沒有錯。你可以在很多的公眾號或其他碎片化閱讀的平臺上,搜到一大堆能夠激勵你去行動的雞湯一碗。 可是呢,行動再怎麼重要,它都只是一個瞬間的決定,是一個你內心鬥爭的是非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