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基亞管理層vs董事會過去十年中的爭鬥如同莎翁的戲劇,其中有傲慢、報應、尚未完成的救贖,還有人物衝突和數十億美元的損失。如今,諾基亞已經成為行業領頭羊被「顛覆性創新」置於死地的經典教訓。現任董事長的敘述告訴老闆們為何必須始終警惕潛在的威脅。
歡迎打開商論App試讀十二月刊
《越界》
諾基亞的現任董事長裡斯託·席拉斯瑪(Risto Siilasmaa)於2008年作為非執行董事加入公司董事會。十年後的今天,諾基亞的市場地位已徹底變化,規模也變小了許多。席拉斯瑪的新書《變革諾基亞:用偏執樂觀的力量領導巨變》( 「Transforming Nokia: The Power of Paranoid Optimism to Lead Through Colossal Change」)講述了一段扣人心弦的歷史:諾基亞如何被「顛覆性創新」逐出它曾經稱霸全球的手機業務,從而不得不重塑自我。
蘋果在2007年推出iPhone時,諾基亞只把它看作是一個小眾市場對手,其高售價最多只能分去一小塊市場。畢竟,當時的諾基亞手機似乎已經無所不能——用戶可以下載音樂、收聽廣播;拍照片和視頻;可以收發電子郵件;甚至還能使用地圖。隨之而來的戲劇性變化在席拉斯瑪加入公司時上演。他身為董事,卻沒有什麼實際影響力,只能有限地接觸到有限的公司重要信息。但自身的軟體背景讓他很快意識到了公司存在的大問題——諾基亞的手機從硬體上可與iPhone媲美,但作業系統塞班卻完全不是iOS的對手。
諾基亞的手機型號五花八門,操作要求也各不相同,這使得應用程式開發人員難以給諾基亞定製產品。而蘋果只有一個平臺,而且它享受了從頭開始設計一個系統的好處。席拉斯瑪越來越擔心這些問題,於是寫了一份戰略文件,建議公司考慮採用安卓手機作業系統,當時該系統的市場份額正在迅速擴大。他把它直接發送給了諾基亞時任董事長約爾瑪·奧利拉(Jorma Ollila)。
【商論付費文章】戲劇性的一幕就在此時發生了——奧利拉成為了故事中的反派人物,「叛變者」不得不來到舞臺中央。歡迎下載《經濟學人·商論》App,訂閱後即可閱讀十二月刊巴託比文章《越界》(Crossed lines)。
*如需轉載文章,請私信後臺「轉載」聯繫我們
裡斯託·席拉斯瑪 著
By Risto Siilasmaa
《變革諾基亞:用偏執樂觀的力量領導巨變》
Transforming Nokia: The Power of Paranoid Optimism to Lead Through Colossal Change
即日起訂閱全年商論
即可獲贈價值¥328的Moleskine 2019年度手帳
或 免費解鎖學習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