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將兒子過繼給大臣,使他們失去繼位資格,皇子叩謝:父皇萬歲

2021-01-16 騰訊網

清朝康熙年間,發生了激烈的九子奪嫡事件,讓康熙和雍正兩位皇帝,親自經歷了這種蕭牆之內爭鬥的慘烈,在以後的立儲問題上,清朝一直都採取秘密立儲策略,避免皇子之間競爭。

乾隆所剩不多的皇子們

類似九子奪嫡的事件,在康熙之後確實沒再上演,秘密立儲固然是行之有效的辦法,但是另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清朝後來的皇子們,不如以前那麼多了。

清朝的達官貴人們,雖然妻妾成群,但是經常會出現後繼無人的情況。即便是清朝的宗室,也一直沒有脫離這個問題的困擾。

於是,在宗室之間,出現互相過繼子嗣的現象,用這樣的方法延續無子嗣宗室的爵位和地位。

最早的過繼方式,近支宗室和遠支宗室之間並不互相過繼,為了保存自己的血統,也防止遠支宗室參與到權力中心來。

但是到了清朝後期,這種近支宗室和遠支宗室的關係開始發生變化,近支宗室的子嗣越來越少,互相過繼都有無法滿足了,最終只能到遠支宗室中選宗室子弟進行過繼,繼承近支宗室的爵位和地位。例如晚清朝的載治、載澤、載沛等等。

這種問題不僅僅是宗室面臨的難題,對於皇帝也在所難免,儘管清朝帝王的後宮佳麗三千,但是也有後繼無人的時候。同治皇帝就是如此,在他駕崩以後,就連皇位都不得不以過繼的形式傳承下去了。

所以,清朝看似殘酷的「九子奪嫡」,其實是清朝子嗣延綿,無論是數量還是能力的巔峰表現,在雍正以後,包括乾隆在內,雖然沒有經歷殘酷的奪儲之爭,但是卻大有子孫凋零的悲涼,絕嗣的情況更是頻頻在清朝宗室出現。

乾隆的後宮佳麗眾多,而且一生風流,他的皇子數量達到了17人之多,即便如此,能夠繼承乾隆皇位的皇子還是不多,因為在17位皇子之中,夭折的皇子高達7位,還有4位不到30歲的壯年就意外離世。僅僅剩下6位皇子而已。

將愛妃所生皇子過繼給大臣,永失繼位資格

乾隆的妃嬪當中,富察皇后自然是他最重視的女人,無論是與她之間的情感,還是富察氏身後的娘家,都讓乾隆對富察氏極為重視。

富察皇后的兒子永璉,深受乾隆喜愛,從「永璉」這個名字就可以看出,他希望永璉能夠成為未來他皇位的繼承人,只不過天不遂人願,永璉正是早早病逝的皇子之一,沒能最終繼承大統。

除了富察皇后以外,還有一人深得乾隆皇帝的寵愛,這個女人沒有富察皇后的尊貴出身,她只是一個包衣世家的女子,她是嘉嬪金氏。

嘉嬪金氏一生為乾隆生下4位皇子,近乎佔了乾隆皇帝所有皇子數量的四分之一,可見她受寵愛的程度,而她的大兒子正是乾隆的皇四子永珹。

皇四子永珹的運氣不是很好,雖然貴為皇子,但是他的母親早早的離開他撒手人寰,皇四子永珹失去母親之後,就像是失去靠山一樣,在未來爭儲之路上註定要前途坎坷。

乾隆二十八年,大臣胤裪去世,胤裪沒有後人,這段血脈也要就此終結,以他的身份地位,一般人想要過繼給他,幾乎都不太可能。

面對這樣的情況,乾隆意外站出來,主動將自己的皇四子永珹過繼給允裪,成為他的繼承人。

「諭前命皇四子嗣履親王后著即襲封履郡王,以承王祀於明年就府。」

不僅如此,乾隆還在乾隆二十四年將自己的皇六子永瑢過繼給了同樣是膝下無子的慎靖郡王允禧。在得到過繼的聖旨之後,永珹、永瑢二位皇子紛紛叩謝:「父皇萬歲」,這句話其實並非僅僅是出於禮數,很大程度是發自內心。

煞費苦心的乾隆與叩謝父愛的皇子們

前面我已經提到,乾隆的皇子雖然高達17位,但是最終活下來能夠繼承他的皇位的皇子其實也就6位,為什麼在皇子資源如此貧瘠的情況下,還要將自己的兩位皇子過繼給大臣,他究竟為何如此?

乾隆雖然不如康熙大帝那般文韜武略,但是乾隆也絕不是一個庸才,在對皇子過繼給大臣這件事情上,乾隆可謂是煞費苦心。

首先,宗室過繼,是宗室之間的經常會發生的事情。允裪、允禧都是乾隆的叔叔輩,是根正苗紅的一家人。允裪、允禧絕嗣的結局,乾隆自然不能視而不見。而且這二位的絕嗣,與他的爺爺和雍正,多多少少也會有關係,乾隆心中過意不去。當然,這是從血脈關係,親情關係上去看待這件事情。

其次,乾隆作為一代帝王,他做這麼大的事情,付出兩位皇子的代價,自然不會是單純的感情用事。乾隆雖然貴為帝王,但是他的皇權也不是不可動搖,所以,限制其他勢力的發展,或者掌控更多勢力的依附,成為他必須要做的重要事情。

永珹、永瑢兩位皇子雖然過繼給允裪、允禧,損失必然會有,但是得到的也未必會少,因為允裪、允禧的爵位和地位,將被兩位皇子繼承。

最重要的是,乾隆對待這兩位皇子有一個特殊的地方,就是不論他們晉封為什麼王,對他們的待遇依然是皇子級別的待遇。而且他們之間有血脈親情,兩位皇子繼承允裪、允禧的勢力後,自然會更親近於乾隆,這樣的結果乾隆最想看到。

但是,想要達成這兩點,乾隆的6位皇子誰過繼都能做到,為什麼最終選定永珹、永瑢二人呢?這一點就要從乾隆將他們過繼給二位大臣的時間,去窺探其中的奧秘。

永珹、永瑢過繼給允裪、允禧時,都不是在允裪、允禧活著的時候,而是在他們死後,才下令讓皇子過繼給他們。選擇在這樣的時間過繼,其實有乾隆的私心,他想多觀察一下自己的皇子,避免將優秀的皇子過繼出去,自己反而後繼無人。

乾隆選定過繼人的標準也很簡單,就是選定不適合繼承皇位的皇子。永珹、永瑢一直以來表現平平,沒有什麼突出貢獻,更沒有顯示出具備什麼能力和智慧,所以,他們成為過繼人最好的選擇,這樣既可以讓他們離開爭鬥圈保證自己的安全,又能夠獲得穩定的物質基礎,而且可以幫助乾隆穩固皇權,可謂一舉三得。

皇四子履郡王永珹,秉性醇良 ,持躬端謹。

也正是因為乾隆對於永珹、永瑢有保護他們這一層考慮,所以二位皇子在被過繼的時候才叩謝乾隆:「父皇萬歲」,因為他們自己比誰都清楚,即便參與爭儲,他們也很難勝出,而且容易落得個不好的下場。

相關焦點

  • 乾隆皇子被過繼給大臣,失去儲君資格,皇子為何還叩謝父皇萬歲?
    而到了乾隆皇帝時,乾隆皇帝的子嗣數量變為了十七個。乾隆皇帝一生最愛富察皇后,但是可惜富察皇后生下兩位皇子,都夭折了,後來富察皇后悲痛欲絕,憂鬱而亡。此後,最得到乾隆皇帝喜愛的是嘉嬪金氏,她給乾隆皇帝生下四個兒子。乾隆皇帝最終只剩下六個皇子,有資格擔當儲君之位。這六位皇子分別是皇四子永珹、皇六子永瑢、皇八子永璇、皇十一子永瑆、皇十二子永璂、皇十五子永琰和皇十七子永璘。
  • 乾隆將兒子過繼給大臣,他們失去繼位機會,皇子叩謝:父皇萬歲
    雖然皇上有很多的妃子,但是自古以來,在皇宮中的皇子都不是很多。所以過繼這件事情其實時有發生。最開始,過繼這個事情是發生在近親之間,因為要保持血脈的純淨,防止其他的血脈玷汙皇室的血脈。而後來,因為近親的子嗣已經不能滿足他們過繼的要求,皇室的子嗣越來越稀少。
  • 此皇子又是長子,又勤勉賢良,為何皇帝公開宣稱他無繼位資格
    歷史上有這樣一位皇子,他是皇帝的長子,平日裡做事勤奮,踏實,賢良,品質性格也很忠厚老實,在早期還時常幫助父親管理政務,說明皇帝也比較看重他,最後皇帝卻宣稱他無繼位資格,不允許他繼承皇位。他就是愛新覺羅·永璜。所以永璜到底做了什麼事讓皇帝當場公開宣布他無繼位資格呢?
  • 乾隆皇帝得知他繼位後,為何大哭不止?
    張廷玉在《年譜》中記載:「新皇帝乾隆聽到是自己繼承大位後,立刻伏地大哭良久,王公大臣再三勸解,新皇帝仍不起來。」其實乾隆此時的痛哭可能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他的父皇去世,他作為人子的悲傷;另一方面,對皇位的突然降臨,令他過於激動。
  • 乾隆有17個兒子,為何選擇第15子嘉慶繼位?85歲時只剩下4個選項
    還是說乾隆命太硬,這些兒子扛不住?此後乾隆到了63歲的時候,才再次秘密立儲。這段時間乾隆自己也在反思,他不願意立繼承人也是有原因的。為了兒子好養活,他甚至把幾個兒子過繼給了其他宗室作為嗣子。這就好比是備胎一樣,如果乾隆身邊的兒子都掛了,那這幾個備胎還能回來繼承大位。
  • 康熙和乾隆都在位60餘年且兒子都不少,為何乾隆朝沒有皇子爭位?
    這七個兒子中永珹和永瑢在早年分別被乾隆過繼給兩位叔叔允裪和允禧為孫子,繼承了乾隆這兩位叔叔的爵位,所以他們倆已經自動失去了繼承皇位的權利。剩下的五個皇子中永璇輕佻浮躁,沉迷於酒色,行為舉止不夠端莊,所以乾隆不可能立他為皇儲,不然的話那豈不是立了一個跟現在泰國國王拉瑪十世一樣荒誕不羈的國王了嘛。
  • 唐朝最悲催皇子,不僅失去繼位資格,老婆還被爹搶走
    要知道,楊玉環可是古代四大美女之一,雖然當時他們不知道有這回事,可楊玉環的美貌,在當時也算數一數二。而且李瑁娶了楊玉環後,二人感情還不錯。 其次,李瑁的生母武惠妃,當時是唐玄宗李隆基最寵愛的妃子,有多受寵呢?唐玄宗一度想冊立武氏為皇后,可群臣卻強烈反對,生怕又出一個武則天。沒辦法,唐玄宗迫於壓力,只能冊封武氏為惠妃,不過待遇卻等同於皇后。
  • 天潢貴胄、承嗣別宗——有清一代皇子出繼宗室之事
    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雍正帝駕崩,臨終前遺命果親王允禮、莊親王允祿、大學士鄂爾泰、大學士張廷玉、領侍衛內大臣豐升額、領侍衛內大臣訥親、內大臣戶部侍郎海望等入受顧命,輔佐皇四子弘曆繼位登基,諸顧命大臣以果親王允禮為首。弘曆奉遺詔即位,即乾隆帝。
  • 最有資格繼位的乾隆嫡子,生前無任何封爵,死後還被父親羞辱
    清朝是距離我們最近的一個朝代,同樣對於清朝的歷史也是我們最熟知的,由康熙將清朝發展壯大,最後由乾隆將清朝經濟推至高潮。 出色的朝代由史書著墨描寫,而出色的皇帝由後人著重勾勒,尤其是乾隆的風流韻事能為現如今小說影視的提供大量文獻。
  • 賜死兒子弘時?乾隆繼位後,真相浮出水面
    弘時是雍正皇帝的第三個兒子,由於雍正皇帝的前兩個兒子早年夭折,因此弘時是實質上的雍正皇帝的長子,同時也是乾隆皇帝同父異母的兄長。 在雍正皇帝即位之後,這位兒子不為自己的父親鞍前馬後,反而是跟雍正皇帝的政敵,八王爺允禩走得很近,並且處處給雍正皇帝添亂。雍正皇帝看到這番場景,好啊,這個逆子你不是跟他關係好嗎?正好那朕就成全了你們,雍正四年二月中旬,雍正下旨,將弘時過繼給八王爺允禩。
  • 乾隆選繼位人,為什麼不立德才兼備的永瑆,卻傳位平庸的嘉慶?
    單看這一條,似乎乾隆對永瑆另眼相看,但實際上根本算不了什麼,因為每位皇子,都和乾隆有過一些交集,乾隆對他們也都是喜歡的,並沒有太過厚此薄彼。例如嘉慶,被乾隆認為是最像自己的兒子,大臣們也都誇他聰慧多才,說什麼「度量豁達、相貌奇偉、中外屬望」之類的,拍起馬屁來毫不含糊。那個時候,誰能看出他當起皇帝如此無能?
  • 雍正含淚殺掉一子,背負千古罵名,卻讓乾隆安享帝位60年?
    親眼目睹了康熙朝廢太子胤礽兩立兩廢最後被拘執看守的下場,無論是廢太子胤礽的悲慘生活,還是親手將一手培養了數十年,自己最寄予希望的皇子廢掉的康熙皇帝的傷痛心情,都是血淋淋地教訓,令雍正帝知道立儲一事不能輕忽。
  • 乾隆為孝賢皇后辦喪事,葬禮當天,為何眾多大臣腦袋搬家?
    雖然乾隆繼位後,納了不少後宮妃嬪,但沒有一個女人能真正進入乾隆的心田。唯獨孝賢皇后,乾隆和她的夫妻情深,也許孝賢皇后真的很了解乾隆的心思。隨後,皇后去世,乾隆為這位夫人寫了很多詩,可見乾隆對皇后的愛慕之深。在與乾隆結婚的這段時間,孝賢皇后為乾隆誕下兩個皇子和一個公主,但不幸的是,兩個皇子都夭折了。
  • 平安是福——那些沒有參與到「奪嫡」爭鬥中的康熙皇子們
    所以,只有在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前,已經成年並且獲得了一定政治地位、擁有自己個人實力的皇子,才有資格、也有主觀意識,可以參與到奪嫡鬥爭中。而沒有成年的皇子,不具備個人勢力,也沒有成熟的個人思想,不具備奪嫡資格。
  • 乾隆最小的兒子愛新覺羅·永璘,嘉慶帝登基後,他的下場如何?
    在受寵的10年間,令妃一連給乾隆生了四男兩女,在孩子代表著地位的古代,令妃所得的乾隆的盛寵是毫無疑問的。 顒琰也算是又爭氣,又運氣好,前面幾個被父皇看重的接班人都接連病逝,他也有了機會當皇上,成了嘉慶帝。那麼他的同胞弟弟永璘又有什麼樣的待遇呢? 永璘是乾隆帝最小的兒子,雖算不上是最受寵的那一個,但是乾隆帝也並不偏心,給他的關心並不少於其他的皇子。
  • 雍正皇帝真的在繼位後逼死了他母親孝恭仁皇后烏雅氏嗎?
    失去丈夫的烏雅氏痛不欲生,甚至以絕食,要以身為康熙殉死。這麼看,烏雅氏對康熙皇帝也是有著深厚的感情的。最後還是在已經繼位的雍正跪求下,並表示:「如聖母仍堅持要殉死,那麼我這個皇帝也不當了。」如此僵持之下,烏雅氏才放棄殉死的念頭,恢復了飲食。
  • 大丞相韓德讓的遺憾:不僅自己生不出兒子,過繼來的兒孫們也絕後
    06,第四次過繼的皇曾孫弘仁韓德讓第三位嗣子耶律宗範被賜死後,遼興宗母子並沒有再給韓德讓立嗣,一直到興宗的兒子遼道宗洪基繼位後,才重新給韓德讓立嗣,遼道宗就是天龍八部世界中南院大王蕭峰的結拜兄弟。清寧三年(1057),道宗耶律洪基下旨,命魏王帖不的長子耶魯,出繼為韓德讓的嗣孫。
  • 道光繼位以後,對待皇太后兩個親生兒子的態度,果然不一般
    可是,太上皇乾隆還在,喜塔臘氏雖貴為皇后,但在後宮還是要謹小慎微,戰戰兢兢的過日子。很快,她就早乾隆一年,在嘉慶二年(1797年)去世了,終年38歲。 此時的乾隆,雖然名義上退位做了太上皇,可是照樣什麼事都要管。僅僅在喜塔臘氏去世三個月後,他就指定了時為和妃的鈕祜祿氏晉升為皇貴妃,成為了嘉慶的預備皇后。
  • 康熙最長壽的兒子,佛系性格讓他在皇位之爭中獨善其身,得享天年
    胤祹是康熙所有兒子中壽命最長的兒子,他一直活到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才去世,享年79歲,而胤祹的母親定嬪則更能活,定嬪活了將近100歲,在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以97歲高齡去世,定嬪也是清代歷史上最長壽的妃嬪。
  • 乾隆生17了個兒子,卻接連死了13個,這是為啥?
    在大清王朝前期,從努爾哈赤、皇太極到康熙、雍正、乾隆可謂是個個都是非常的有能力,有才華,都是雄才大略的君主。但是,從嘉慶開始,大清王朝似乎是皇帝素質直線下降,一代不如一代了。很多人都說了,乾隆這麼牛,為何要選一個無能的嘉慶皇帝繼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