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在東大阪市南上小阪街道邊,松本實敏開始和妻子經營一家7-Eleven便利店,他們同時還僱傭了一些大學生作為兼職店員。2018年店裡的5名大學生因大學畢業而同時辭職,患癌的妻子很快也因病情惡化而離世。沒有了妻子和店員的幫助,松本將自身的窘境告知公司,申請將營業時間調整為早上6點到凌晨1點。然而,總公司拒絕了他的請求,並警告他,如果不能在7天內恢復24小時營業,他就必須和總公司解除合約,並賠償1700萬日元的違約金。
如果說1974年5月15日,第一家7-Eleven落地日本東京標誌著日本便利店進入元年,那麼2019年2月1日,松本成為第一個與總公司公然對抗的店長,則標誌著日本24小時便利店文化的全面衰落。
還記得小時候看到的日本漫畫,總是有這樣的畫面:無論是櫻花紛飛的春日、還是雪花飄舞的冬夜裡,昏暗的街角總有一間燈火闌珊的便利店,迎接上班遲歸的人。他們在便利店裡泡上一杯麵、或是打開一聽啤酒,跟老闆或店員嘮叨、寒暄。隨便泡麵或是啤酒被打開,滾燙的熱湯或冰涼的酒水進入口腹,接著是一聲滿足的籲氣或者飽嗝,平白為這個冰冷的夜增加了孤獨膽英雄的悽美,讓人心裡一酸、一暖。不由得也想跟著他們一起去努力、去奮鬥、去成就自己,哪怕夜再冷、路再黑也無所謂。當是時,日本的熱血漫畫也大行其道,撩燃一批又一批中二少年的心和血,都以為自己的基因裡隱含TNT成分,只需要一根雷管,就能炸穿整個地球。
現如今漫畫裡面的那些穿著藍白圍裙的便利店小哥哥、小姐姐已經越來越少了。有一位名叫鈴木紗季子小姐姐說,自己在福岡縣的系島市附近做過兩年兼職,時薪不過830日元(折合人民幣52元),這個基本上是政府規定的最低兼職工資。
除了無人可用,日本便利店的受眾也在逐年老齡化,據統計7-Eleven的顧客中,年齡在40歲以上的顧客佔到了61%,而年齡20歲以下的年輕人則僅佔20%。
據悉羅森和7-Eleven正在布局無人便利店。且不論日本比較保守、又佔顧客比重最大的日本老年人對於行動支付和無人消費場景感官如何、是否能接受。不過有件事情是完全可以確認的,日本最有代表性的標誌之一,全時便利店,正在逐漸沒落。
日本便利店如此,中國便利店行情又如何呢?
就資料顯示,2019年10月為止,國內便利店的情況還比較喜人,哪怕受到P2P暴雷
、無人超市崩盤等事件影響,便利店的整體指數還是處於上升趨勢的。但是受19年末的疫情影響,國內的便利店還上有收縮趨勢的,尤其是在戰略布局上,開始採取下沉市場的方式進行擴張。此外,在行為模式上,便利店+藥店、便利店+餐飲等混合場景或將成為未來便利店的主流體驗模式。
值得關注的是,馬雲曾經布局過無人酒店和無人便利店,不過兩者都雙雙石沉大海、回音寥寥。去年有消息稱,杭州、上海、北京的一些無人便利店成為大媽們帶娃、消暑的去處,野心不小可惜一地雞毛。總得來說,無人便利店想要在國內推廣,需要滿足兩個大前提:一是國民素質的整體性提高;二是大數據、AI技術以及5G的飛躍式提升和普及。一旦滿足這兩大條件,便利店的成本將大幅度降低。此外,更值得考慮的時,被科技技術解放的店員如何分配的問題。
其實,與其考慮到未來科技的發展,眼下就有幾個很有趣的應用場景可以和便利店進行結合。首先是社區團購的問題,在日本很多便利店都是網購的代售點。國內的便利店完全可以對此進行整合,將零售與物流轉配送相結合,將自己變成社區團購的存取點。
另外,也可以考慮與短視頻相結合,宣傳店內特色,同時開通線上支付渠道,線上線下一起抓,成為兩棲店鋪。
當然,這樣一定會有人問,短視頻帶貨跟便利店怎麼結合?那就需要你自己去細心尋找了,畢竟網上還有不少《從爆款到爆單》的視頻教學課程的。或許,短視頻場景與便利店場景相結合可以摩擦出不一樣的火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