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年底開始,新冠疫情肆虐著中華大地,雖然經過政府的強有力措施和群眾的萬眾一心,終於中國的情況得到了緩解,但是任務卻依然沉重。疫情目前來說並未過去,世界各地都陸續出現了緊張的局勢,人類社會似乎迎來了一次巨大的挑戰。
當疫情爆發之時,在華夏大地之上,幾乎全民皆兵,人人都是護衛者,都主動地在這場戰役中承擔著自己的責任,特別是醫學領域的醫護人員,幾乎是這場疫情中最令人肅然起敬的英雄。當然,整個社會幾乎所有領域都積極地參與其中,不過也有一些領域似乎在這場戰役中,沒了聲音,顯得尤其掙扎。歷史學科便是其中一員。
疫情爆發開始,各界所想的都是如何迅速阻止疫情的發展,所以幾乎出功出力。那歷史學科呢,在做什麼呢?縱觀整個過程似乎讓人有點沮喪,因為在這個事件裡就歷史學科而言,能做的事實寥寥無幾。歷史是什麼呢?我們不免再想起這個問題。過去的客觀事實是歷史。那歷史能為這次疫情做什麼?參照以往的經驗,我們似乎應該首先做到的是「借鑑歷史」,但是當我們匆忙的去翻看材料,卻震驚地發現到,不管是中國的還是外國的,似乎這次疫情的特殊性,讓歷史這門學科有點手足無措,這一點上歷史這門學科的缺點便被無限的放大出來,以前的以古鑑今的方式完全不能適用於這場疫情之下,在如今更應該做的是如何直面現實。
但是擺在歷史學科面前的問題,也是很明顯。要直面現實不是不可能,一串串冰冷的數字,都是一個個殘酷的現實,但是卻顯得如此無力。我們似乎沒有辦法像以往那樣藉助資料來解釋問題。面對冷冰冰的數字,我們怎麼去解釋問題?所以歷史學科在這次疫情之前,暴露出來的問題就是資料不夠及時,甚至無法去閱讀如今的資料。在以往的歷史學科研究裡,我們可以對傳統資料進行排查篩選,但是現在卻不行了,因為如今的社會,早就已經不是單純的文字資料時代,更多的是作用到數據時代,也就是所謂大數據。面對這樣的現狀,歷史學科需要想的是如何獲取資料,如何解讀資料,如何革新自己的分析能力。以往的我們似乎只能分析過去的事實,如今面對現實的問題,如何解讀,就是擺在所有歷史學者面前的一個大難題。
在以往的經驗裡,我們都很看重歷史的因果關係,有著自己一套固定的思維方式,那便是經驗式的歷史認知到論證性的歷史分析,然而這種模式之下,歷史往往就會陷入框架之中,從一門大眾學科變成一門小眾學科,也就成了小部分人自己的歷史,而非大眾的歷史,服務社會的歷史。慢慢的歷史成了一門封閉的學科,大家很難得以交流,也就使得歷史沒辦法跟上社會的發展,跟不上大數據時代。有的人甚至很享受這樣的情況,他們覺得自己是一個高高在上的學者,不願同他人交流,還沉浸在自己過去的那一套理論當中,企圖在從以往的材料得出一個解釋,但是我們說這幾乎是自欺欺人。
當然,如果說歷史學科在這場戰役中毫無用處也是不可取的。就歷史學科而言,能夠起到的作用依然是很明顯的,至少警示人們,還是尤其突出。用以往一個血淋淋的例子敲打著大家的神經,似乎還是尤其明顯。這一點從大家朋友圈的分享其實可以看出,就是近代以來中國人面對疫情的措施和態度,以及完成的經濟損失,所以歷史學科也非毫無作用,當然作用有限是板上釘釘。
那麼歷史學科應該怎麼做,首先第一步肯定是革新,革新觀念,革新技術。第二步就是開放,開放交流,開放材料。第三步就是學習,學習任何一個走在前列的學科,學習他們的技術,他們的態度,他們的決心,甚至他們的謙虛。所以對於歷史學科而言,自己也應當遺忘缺陷,正視現在,直面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