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新聞出版署發出了《關於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網路遊戲的通知》,進一步限定了未成年人網路遊戲時間。節假日不得超過每天3小時,平常時間不得超過1.5小時,嚴禁深夜進行遊戲。為新規點讚。
隨著我國網路遊戲業的快速發展,已經成為了規模達百億的重要行業,但是問題始終如影隨形,那就是未成年人成迷遊戲問題。沉迷網遊不是一個新話題,早在十幾年前,網際網路和遊戲剛剛登陸大街小巷的時候,吸引了一大批青少年的眼睛,無數家長更是痛心疾首,認為遊戲毀掉了孩子的前途。
曾幾何時,「網癮」被認為是一種病症,需要醫學治療。更有不法人士打著醫學治療的幌子,採用非人道的電擊等方式來虐待所謂的「網癮少年」。不過,隨著80後陸續成為了父母,網癮這個問題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但是,拋開矯枉過正的過去,回看網癮問題依然不能忽視其危害。
當網吧逐漸落沒,移動網際網路強勢崛起,網癮問題也有了新形勢,新動向。未成年人不再三五成群逃課去網吧玩遊戲,而是懷揣著手機,沉迷於方寸之間的「小天地」,不能自拔。什麼「吃雞」、「農藥」,在不負責任的企業宣傳推動下,不斷侵蝕著孩子們的學習時間和身體健康。
值得注意的是,為未成年人防沉迷的規定並非第一次,無論是身份證綁定的限制,還是遊戲時間的監控都曾被呼籲為「史上最嚴」。但令人遺憾的是,似乎孩子們總有辦法避開監管,繼續沉迷,是誰在幫助他們,讓防沉迷系統淪為空談。
從一些實際案例來看,企業落實責任不到位,家庭教育缺失都是重要的原因。雖然遊戲企業在遊戲中加了防沉迷系統,但是稍微動點歪腦筋就能避開,比如說綁定別人的身份證。迫於壓力,後來又引入了人臉識別系統,但是依然有漏洞可以鑽,甚至有人提供相應的服務。在一些遊戲貼吧裡,甚至可以看到有償代為綁定成年身份證的廣告。
歸根到底,孩子的教育是家長的責任,不能假託他人之手。人們常常感慨,為人父母如此重要,但是根本不需要考試,無論什麼人都有可能成為父母,成為孩子的「表率」。事實上,那些走入歧途的孩子,以及沉迷不健康事物的未成年人都有著家庭教育缺失的問題。
遊戲廠商畢竟是要謀求利益最大化的企業,不可能把引導孩子的任務交給他們;學校是學習的場所,學生們在校時間有限。唯有家庭才是教育子女的根基。現在不少家長,回到家中就躺在沙發上看手機,自己還沉迷於遊戲中,如何能夠有理由教育孩子。
家長的不作為,甚至錯誤的示範,都是問題的根源。在手機遊戲的網癮下,未成年人荒廢了學業,甚至為了遊戲充值而走上了犯罪道理,這是令人不寒而慄的。所以新規出臺固然是好事,如何切實落實到實處,還需要更多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