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調研|未成年人沉迷網絡,應該怎麼辦?

2020-12-18 騰訊網

當前,未成年人沉迷網絡、受網絡不良信息和社交影響等問題較為突出,嚴重影響其身心健康發展。對此,國家網信辦啟動專項整治,教育部等六部門印發相關通知,在全國開展未成年人網絡環境治理。如何深刻認識未成年人的網絡沉迷問題,並尋求有效的解決機制,值得認真思考。

未成年人為何沉迷網絡?

當下,未成年人將使用網絡視作生活的一部分。手機、電腦、智能手錶、機器人以及各類智能家居終端不斷更新,各類應用軟體、短視頻平臺、社交媒體等廣泛應用,為未成年人營造了隨時隨地的上網環境和沉浸式體驗。

網絡社交平臺過度迎合未成年群體的共同愛好和個性化需求,網絡算法和定製化推送強化著個性化的網絡生存,網絡歌曲、網絡語言和網絡紅人等流行元素不斷推動網絡亞文化的形成進化,也影響著未成年人對興趣、潮流的認知和追求,對其職業認同和未來發展均產生深遠影響。

未成年人對新鮮事物具有好奇心且自我約束能力薄弱,面對網絡沉迷和成癮等風險,家長和學校要有效教育引導未成年人正確使用網際網路,為其提供網絡安全的底線性保障。

關於未成年人網絡沉迷問題有著複雜的原因。

未成年人好奇心強、自制力弱、渴望得到認同等心理特點使然;

相關方對未成年人網絡沉迷的引導和預防治療不夠。

一些遊戲開發商專門研發門檻低、互動性強、獎勵誘惑多的網遊;

一些網路遊戲為了培養「忠實玩家」,針對未成年人的新角色、新道具、新玩法層出不窮;

一些遊戲開發商在遊戲中添加淫穢、賭博的素材,引誘自制力不強的未成年人沉溺其中;

一些網絡視頻平臺不僅缺乏針對未成年人的內容分級,更是通過「算法推薦」「獎賞反饋」等成癮機制的設計,讓一些未成年人「根本停不下來」。

以上問題已經受到全社會的高度關注和重視。有關部門已推出一系列措施,意在促進網際網路的穩定有益發展,保護未成年人健康成長。

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對未成年人網絡運用的發展狀況、政策法規、網絡素養、文化環境等做出實時監測和全面評估,建立完善未成年人網際網路運用保護規制體系,通過完善政策法規、淨化網絡環境和培育正向文化,建立家長學校監管、網際網路平臺自律、社會工作輔助、政府部門長效管控的綜合糾治體系,引導未成年人正確使用網際網路。

8月29日,北京市石景山區在廣寧街道文化廣場舉行「護苗2020·開學季」主題宣傳活動。圖為社區居民觀看宣傳欄。

沉迷網絡對未成年人有何不良影響?

目前,網路遊戲的用戶呈低齡化趨勢,超過七成的未成年人都接觸過網路遊戲,其中一些未成年人還有不同程度的沉迷現象。

階段性沉迷

比如某款新網路遊戲剛推出時;

周期性沉迷

比如一些學生在周末、假期時會沉迷於網路遊戲;較為嚴重的沉迷現象,如「網癮」。

階段性沉迷、周期性沉迷給未成年人帶來的危害尚處於可控狀態,但網路遊戲成癮則會給未成年人帶來巨大傷害。

然而,不同程度的「網遊沉迷」狀態並沒有一個確定性的邊界,並且由於未成年人的自律性較弱,沉迷程度容易逐步加深。

長時間沉迷網路遊戲或直播、短視頻伴生了一系列問題和不良影響,其對未成年人的不良影響主要涉及個人健康、學習習慣、生活成長以及社會管理等方面。

個人健康方面:過度沉迷網絡影響了未成年人的身體發育。

調查發現,很多未成年人由於上網導致視力下降、戶外運動減少和肌肉骨骼系統的疾患。

網際網路的過度使用擠佔了未成年人正常的戶外運動時間,使未成年人更愛宅在家裡、運動減少、體質下降。此外,持久地壓迫身體某些部位,還容易導致未成年人腰、頸、肩、肘、腕等部位的肌肉骨骼系統疾患。

學習習慣方面:擠佔未成年人正常學習時間,對未成年人形成良好學習習慣產生較大影響。

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等單位關於「中國未成年人網際網路運用狀況」的第10次全國調查數據顯示,上網時間佔據了未成年人不少課餘時間,超過54%的未成年人每次上網在一小時以上,而每次上網在兩小時以上的佔30%。

超過90%的未成年人會用手機上網,超過42%的未成年人擁有自己的手機;約有28.8%的學生會在學習過程中用手機上網,如在課堂、課間及做作業時使用手機上網;不少學生的手機在課堂處於待機狀態,在一定程度上使學生上課分神,降低了學生課堂參與的積極性,影響了課堂學習的效果。

生活成長方面:暫時逃避了現實的逆境和壓力,但對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有重要影響。

沉迷於網路遊戲削弱了未成年人的抗逆力。

網路遊戲是在虛擬環境中進行的,網路遊戲的參與者可以在虛擬、想像的虛擬環境中探索、實現另一個「新的自我」,獲取在現實世界中所不能獲取的巨大滿足感。因此,自控能力較弱的未成年人很容易沉迷於網路遊戲中。

但當他們回到現實時,無法規避的問題讓他們處於手足無措的狀態,他們會更難面對現實社會中的逆境、壓力。這些問題會使他們產生更深的傷害感、剝奪感和無助感,導致未成年人性格極端、偏執,嚴重影響未成年人的身心發育。

社會管理方面:對未成年人的社會化和人格形成帶來影響,衍生新的社會風險。

未成年人正處於社會化和人格形成的重要階段,他們的生理髮育、心理機制尚不成熟,對現實世界的認知尚不完善,沉迷於網路遊戲而不能自控,會使他們對現實社會形成不正確的認知,甚至產生心理障礙。

沉迷於網路遊戲會淡化未成年人的社會角色認知,削弱學校、家庭在未成年人教育中的主導地位,削減教育的規範化作用,使未成年人的社會化處於失控狀態。

7月29日,合肥開展暑期「2020護苗行動進社區」活動,小朋友在展示領到的書籤。

新型治理方式形成多元保護模式

迄今,我國已經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等一系列法律,出臺關於未成年人保護的一系列規定。按照有關規定,網際網路平臺應積極開發推廣保障未成年人網絡安全的技術工具,推動全社會網絡素養的培育,提升其網絡安全意識和網絡使用技能。

在這方面,有關企業正在開展相應的工作。

在全國「掃黃打非」辦公室指導下,騰訊「護苗網絡安全進課堂 」2019年在12個省(區、市)為超過24萬名鄉村中小學生普及網絡安全知識;

抖音等短視頻平臺成立青少年網絡健康成長研究中心,參與建設良好產品生態,通過「向日葵保護計劃」,以優質內容和正能量價值引導、算法技術支持以及監管體系等共建法治化、制度化的未成年人保護機制;

還有平臺通過與政府部門、高校、專家和第三方機構協作,開發網絡素養教育課程和學習工具,通過線上學習與線下教學結合的方式,提升未成年人網絡素養。

這些探索和行動需要各方給予更多的支持和參與,修訂法規漏洞,改進技術平臺,逐步實現政府、社會、教育、平臺等各方在未成年人網際網路運用保護規制體系下的參與、監督、開拓、創新,共同承擔起未成年人網際網路運用保護的社會責任。

目前,我國的未成年人網際網路運用正從保護階段向引導階段、融合階段發展,除了企業,應對網絡沉迷和網癮問題,需要在制度、教育和科研等方面共同發力,逐步形成未成年人網際網路運用的多元保護模式。

首先

明確網絡沉迷成癮問題的原因,加強線上和線下活動的聯動,適當增加體育鍛鍊、社交娛樂等替代活動,督促企業用好上網時間限制、改進推送算法等技術手段,減少不良信息的侵擾和網絡成癮的誘因。

其次

提升家長的網絡運用撫育能力、構建線上線下良好親子關係。

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增進親子間的信任,是引導未成年人網絡行為、提高網絡素養的基礎。

調查顯示,未成年人在家庭完成超過85%的網絡活動。同時應正視後喻文化(亦稱「青年文化」,指由年輕一代將知識文化傳遞給他們在世的前輩的過程)現象,利用未成年人對長輩的「技術反哺」,促進家庭網絡素養整體提升。

再次

發揮學校和各類青少年基層組織的作用,藉助各級共青團、少先隊組織的優勢,關注未成年人網絡沉迷成癮等問題,及時開展工作進行糾正,為未成年人網絡運用提供組織服務。

最後

建立社會網絡學習機制,為未成年人和老年人學習網絡應用提供社會支持,通過多種手段結合的方式進行社會糾治。

重視發揮社會工作的作用,填補家庭、學校和其他方面的空白,為防治未成年人網絡沉迷成癮開展探索。各方應在制度保障、隊伍建設和工作保障等方面給予社會工作更多支持,推動社會工作在未成年人網際網路運用保護方面發揮更大作用。

9月19日,河北廊坊市人民檢察院第八檢察部檢察官助理高陽為少先隊員講述未成年人在接觸網絡時遇到的網絡安全問題。

加強網絡素養教育糾治網絡沉迷現象

2019年,我國未成年網民規模已經達到1.75億。可以說網絡已經成為未成年人學習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在網絡防沉迷方面,未成年人自身需要加強以下素養和能力教育。

加強和提升未成年人對不良網絡信息的分辨能力和識別能力

未成年人的數位化生活容易使他們與真實世界的自己脫節,只與相似的人互動,忽略他們的行為對他人的影響,易被偏見和虛假信息迷惑。

調查顯示,未成年人網際網路運用中,最常遇到的問題是「經常收到無關信息(如營銷信息)」「網絡虛假信息、連接」「被人盜號」等。

加強和提升未成年人網際網路運用的自我安全保護意識和能力

調查發現,未成年人主動運用網絡工具如搜尋引擎、整理信息工具、個人管理工具等解決個人現實遇到的問題能力不強。目前,未成年人的網絡保護技術措施還不夠理想,如果監護人不能盡到監護責任,未成年人就可以通過密碼解鎖進入「成年模式」。

還有調查發現,有相當比例的未成年人不使用安全殺毒軟體、不設置級別較高的安全密碼,較少與同伴交流網絡安全信息,對與自身密切相關的法律法規知之甚少。

這說明,未成年人的網絡安全知識教育欠缺,運用網絡安全技術自我保護的能力和意識均需提升。

加強和提升未成年人網際網路運用的自我管理控制能力

培養未成年人自我管理控制能力,具體而言,就是自我時間管理的能力。

家庭是未成年人上網的主要場所,作為陪伴者和監護人,家長對於未成年人能力培養負有重要責任:要清楚孩子的「數字運用軌跡」;和孩子協商約定製定上網時間和規則,為低齡孩子養成良好用網習慣,和高齡孩子保持主動溝通交流,提升孩子的自控能力,特別是針對網際網路內容豐富、誘惑過多的特點,強化未成年人保持專注的注意力管理能力培養。

同時,家長要正視網際網路後喻文化的現實,虛心向未成年人學習網絡知識和技能,打破作為家長的單向管理定勢,加強互動互助互學,努力在網際網路上實現兩代人的共同進步。

加強和培養未成年人的批判思維及識別、運用數據信息的能力

針對15歲青少年基礎教育階段評估,PISA(國際學生評估項目)在2018年首次提出「全球勝任力」的概念,即對地區、全球和跨文化議題的分析能力;對他人的看法和世界觀的理解和欣賞能力;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進行開放、得體和有效的互動的能力;為集體福祉和可持續發展採取行動的能力。

這就需要在互相尊重的基礎上,能夠批判地、多元地理解不同見解、觀點和思想,特別要掌握批判性思維和辨別失實數據的能力,能夠對社交媒體信息的真偽做出分辨。

因此,網絡素養教育應當立足數位技術能力學習,並結合知識、科學、倫理等多種素養的培養,指導學生主動利用網際網路思考和參與知識學習和社會實踐,實現更好的學習體驗和個人發展。

加強和培養未成年人參與協作等社會化能力

從社會化成長角度來說,網絡素養也是未成年人社會化成長的一種能力培養,即培養未成年人在閱讀、學習、娛樂、互動中學會相互協作。

未成年人的網絡素養應該包括信息的生產傳播和分享互動等網絡共建能力,這樣,具備網絡素養就意味著能夠在網際網路上通過分發傳播信息和其他人理性互動交流,分享意見,貢獻智慧,甚至參與網絡社區社群的共建。

在這一過程中,最終讓未成年人學會以批判性思維分析辨別網際網路信息的真偽和價值,掌握獨立思考理性決斷的能力,學習通過團隊協作解決複雜問題。

來源:網絡傳播雜誌

審核:王韶雲

編發:王 安

素材整理:王安、陳卓

相關焦點

  • 未成年人沉迷網絡怎麼辦?不如多學學網際網路知識
    當前,未成年人沉迷網絡、受網絡不良信息和社交影響等問題較為突出,嚴重影響其身心健康發展。對此,國家網信辦啟動專項整治,教育部等六部門印發相關通知,在全國開展未成年人網絡環境治理。如何深刻認識未成年人的網絡沉迷問題,並尋求有效的解決機制,值得認真思考。
  • 聚焦破解未成年人網路遊戲沉迷困局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陳鳳莉)12月10日下午,中國網絡空間安全協會和中國預防青少年犯罪研究會共同主辦的第五期未成年人網絡安全保護社會評議會在京召開。會議聚焦如何有效破解未成年人網路遊戲沉迷困局,來自全國人大法工委、國務院婦女兒童工作委員會辦公室、最高檢等單位的相關負責人及業內專家學者從法律、心理、生理、管理等角度剖析問題癥結,提出可操作的有效解決對策。為了解決未成年人網絡沉迷問題,近年來,國家相關部門多次出臺規定,重拳整治網絡空間秩序、規範青少年網絡使用,針對網路遊戲違法違規行為和不良內容進行集中整治。
  • 如何破解未成年人沉迷網路遊戲困局?
    日前,中國網絡空間安全協會和中國預防青少年犯罪研究會聯合舉辦「未成年人網絡安全保護評議會」,圍繞「如何有效破解未成年人網路遊戲沉迷困局」議題展開討論。與會專家認為,社會各界要共同參與形成合力,切實履行職責,共同築牢未成年人網路遊戲防沉迷屏障。
  • 孩子沉迷網路遊戲,家長該怎麼辦?
    孩子沉迷網絡,家長怎麼做?孩子網戀了,應該如何應對?如何避免孩子誤入傳銷?如何引導孩子正確追星?……以上問題通通有答案啦!事不宜遲,趕緊來收聽《曉法微課》第十五期:「孩子沉迷網路遊戲怎麼辦」大家好,這裡是曉法姐姐以案說法課堂,我是佛山中院少審庭書記員林師敏,今天要跟大家聊的話題是孩子沉迷網路遊戲,家長該怎麼辦?
  • 海門三星鎮開展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網絡系列活動
    為保護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成長,近日,南通市海門區三星鎮組織各村在農家書屋開展了以「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網路遊戲」為主題的系列活動。匯南村農家書屋開展了「遠離網路遊戲,弘揚全民閱讀」活動,志願者向小朋友們講述了沉迷遊戲導致的一系列嚴重問題,倡導未成年人合理上網、拒絕非法及盜版網絡讀物。
  • 為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網絡 「青少年模式」如何做到真防真管?
    根據《2020中國網絡視聽發展研究報告》,截至今年6月,我國網絡視聽用戶人均單日使用時長達110分鐘。未成年人沉迷短視頻、直播及網路遊戲的現象愈發普遍。針對這一問題,已有不少平臺在有關部門指導下上線了「青少年模式」,在相關功能以及內容方面進行限定。那麼,「青少年模式」如何做到真防真管?
  • 未成年人沉迷網遊怎麼辦?馬化騰手把手教你治服熊孩子
    過去,未成年人沉迷網絡的行為主要集中在"逃課上網""偷家長零錢買點卡消費、充值虛擬會員"等。如今升級了!玩手機上網課"觸網"無處不在,規範及引導未成年人健康上網,困難重重。
  • 孩子沉迷網路遊戲、上網課貪玩怎麼辦?聽聽代表委員怎麼說 | 兩會@...
    我國未成年人網際網路使用已相當普及。據統計,2019年我國未成年網民規模為1.75億,未成年人網際網路普及率達到93.1%。兩會期間,如何幫助孩子預防網絡沉迷話題備受代表委員關注。
  • 疫情下的網絡沉迷怎麼辦?
    疫情下,青少年沉迷網絡的問題更加凸顯,家長們該怎麼辦?一些孩子用成年人帳號玩遊戲繞過未成年人保護「防止青少年沉迷網路遊戲一直是家長們關注的問題。」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兒童研究所所長孫宏豔說,疫情居家期間,隨著未成年人接觸網路遊戲機會增加,這一問題又被放大,再次引起家長們關注。針對這一問題,家長們可以做什麼呢?
  • 破解未成年人網路遊戲沉迷困局 專家:需各方力量打造協同共治全格局
    未來網北京12月14日電(記者 謝青)"網絡沉迷對未成年人主要產生三方面的危害,一是損害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二是損害道德和意志品質,導致未成年人的價值觀念模糊和道德觀念的淡化,三是一些網路遊戲中暗藏網絡安全隱患,容易誘發網絡犯罪。"
  • 青春期的孩子沉迷網路遊戲該怎麼辦?
    青春期孩子的「沉迷網路遊戲」「和叛逆不聽話」讓家長常常在「暴走」的邊緣。每天上完班拖著疲憊的身體回到家裡,面前的一片狼藉讓人對生活產生質疑,最終還是繼續去和孩子講道理,去督促他學習,可是他們不夠理解家長的苦心,只會覺得家長很嘮叨很煩人,理解不了自己的爸媽為何會如此的嘮叨。
  • 未成年人網際網路普及率99.2% 如何提高網絡素養?
    2020年9月發布的《青少年藍皮書:中國未成年人網際網路運用報告(2020)》顯示,未成年人的網際網路普及率已達99.2%。在享受數字生活帶來快樂和便利的同時,一些未成年人對電子產品和網絡的依賴不斷加深甚至成癮,如何提升青少年的網絡素養,成為輿論關注的熱門話題。
  • 別了小學生: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網路遊戲新規出臺,限定遊戲時間
    近日,國家新聞出版署發出了《關於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網路遊戲的通知》,進一步限定了未成年人網路遊戲時間。節假日不得超過每天3小時,平常時間不得超過1.5小時,嚴禁深夜進行遊戲。為新規點讚。隨著我國網路遊戲業的快速發展,已經成為了規模達百億的重要行業,但是問題始終如影隨形,那就是未成年人成迷遊戲問題。沉迷網遊不是一個新話題,早在十幾年前,網際網路和遊戲剛剛登陸大街小巷的時候,吸引了一大批青少年的眼睛,無數家長更是痛心疾首,認為遊戲毀掉了孩子的前途。曾幾何時,「網癮」被認為是一種病症,需要醫學治療。
  • 如何破解未成年人網路遊戲沉迷困局在京舉行 上競文化出席
    12月10日下午,中國網絡空間安全協會和中國預防青少年犯罪研究會共同主辦的第五期未成年人網絡安全保護社會評議會在京召開。會議主題聚焦如何有效破解未成年人網路遊戲沉迷困局。據了解,為了解決未成年人網絡沉迷問題,近年來,國家相關部門多次出臺規定,重拳整治網絡空間秩序、規範青少年網絡使用,針對網路遊戲違法違規行為和不良內容進行集中整治。前不久,全國人大新修訂的《未成年人保護法》中又新增了「網絡保護」專章,為依法保護未成年人權益和免受網絡傷害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 防止青少年沉迷網絡,該怎麼防?
    青少年沉迷網路遊戲的問題,一直都是人們關注的熱點。近期就有提出遊戲沉迷的問題越來越嚴重,建議上課期間關閉網路遊戲服務。並指出網路遊戲或許能創造一定的財富,但帶來的危害更大,不能顧此失彼。建議相關部門在孩子上課期間應當關閉網路遊戲服務,對網路遊戲的開放時間給予嚴格限定。
  • 開啟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新篇章
    此前2006年12月29日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五次會議對本法作過修訂,2012年10月26日第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的決定》又對本法作了修正。2020年的這次修訂,將原法條文從72條增加到132條,文字數從6000多字增加到16000多字,是名副其實的大修大改。
  • 論青少年網絡沉迷的特徵與應對
    傳統意義上,「沉迷」或「成癮」的概念特指對某一物質產生的身體或心理方面的依賴,而近年來的研究指出,「沉迷」的概念應擴展到非物質或行為依賴方面。  過度的網絡使用被認為會產生依賴、沉迷,乃至成癮,在現有研究中與網絡沉迷相關的提法還包括網癮、病理性網絡使用、高度網絡依賴等等。網絡沉迷表現為過度或無節制地投入網絡使用,對網絡使用有強烈的渴求,以及由於某些網絡使用行為帶來的損傷和痛苦。
  • 荒廢學業、失眠抑鬱,沉迷網絡的危害還不止這些……
    而對於未成年人和部分成年人來講,橫屏玩遊戲基本成了他們使用手機娛樂時的全部。近年來,沉迷網絡的危害已經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整天玩遊戲不再是未成年人的「專利」,受其困擾的人群也從未成年人家長延伸到一些成年人的家庭成員。
  • 如何破解未成年人沉迷網遊困局?有專家建議分類管理
    如何破解未成年人沉迷網路遊戲困局 專家認為  落實各方責任線上線下齊發力  □ 本報記者 朱磊  12月10日,中國網絡空間安全協會和中國預防青少年犯罪研究會聯合舉辦「未成年人網絡安全保護評議會」,圍繞「如何有效破解未成年人網路遊戲沉迷困局」議題展開討論。
  • 在家長的投訴下,騰訊下架整改,未成年人沉迷遊戲究竟是誰的錯?
    近些年來,有不少家長和媒體報導反映,家中小孩由於沉迷遊戲,不願去上學,整日在家裡玩手機,孩子都快廢了。案例不止如此,據網友留言顯示,家中還在上小學的孩子,偷偷記下父母的微信支付密碼,在短短兩天時間裡給一款名為「王者榮耀」的遊戲充值了近兩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