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辦:便利老年人日常消費,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拒收現金

2020-11-25 網易新聞

2020-11-24 21:46:44 來源: 南方都市報

舉報

  在購物等場景中,年輕人所熟悉的掃碼支付,對於許多老年人來說卻是個難題。在數位化和老齡化過程中,我國社會存在的「數據鴻溝」問題亟待解決。

  11月24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切實解決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困難實施方案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其中在便利老年人日常消費方面,明確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拒收現金;而在便利老年人日常就醫方面,通知要求醫療機構提供多渠道掛號等就診服務,提供一定比例的現場號源。

  保留傳統金融服務方式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拒收現金

  通知明確,應保留傳統金融服務方式,「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以格式條款、通知、聲明、告示等方式拒收現金」

  通知要求,要改善服務人員的面對面服務,零售、餐飲、商場、公園等老年人高頻消費場所,水電氣費等基本公共服務費用、行政事業性費用繳納,應支持現金和銀行卡支付

  通知還稱,強化支付市場監管,加大對拒收現金、拒絕銀行卡支付等歧視行為的整改整治力度。採用無人銷售方式經營的場所,應以適當方式滿足消費者現金支付需求,提供現金支付渠道或轉換手段。

  為方便老年人網絡消費,通知要求提升網絡消費便利化水平,完善金融科技標準規則體系,推動金融機構、非銀行支付機構、網絡購物平臺等優化用戶註冊、銀行卡綁定和支付流程,打造大字版、語音版、民族語言版、簡潔版等適老手機銀行APP,提升手機銀行產品的易用性和安全性,便利老年人進行網上購物、訂餐、家政、生活繳費等日常消費。

  醫院保留掛號、繳費、列印檢驗報告等人工服務窗口

  當前,醫院掛號、就診等服務向線上轉移,然而許多老年人依然保留線下掛號、就診的習慣,他們的需求也需要被照顧到。

  對此,通知要求,醫療機構、相關企業要完善電話、網絡、現場等多種預約掛號方式,暢通家人、親友、家庭籤約醫生等代老年人預約掛號的渠道。醫療機構應提供一定比例的現場號源,保留掛號、繳費、列印檢驗報告等人工服務窗口,配備導醫、志願者、社會工作者等人員,為老年人提供就醫指導服務。

  同時,通知要求簡化網上辦理就醫服務流程,為老年人提供語音引導、人工諮詢等服務,逐步實現網上就醫服務與醫療機構自助掛號、取號叫號、繳費、列印檢驗報告、取藥等智能終端設備的信息聯通,促進線上線下服務結合。推動通過身份證、社保卡、醫保電子憑證等多介質辦理就醫服務,鼓勵在就醫場景中應用人臉識別等技術。

  通知還要求,完善老年人日常健康管理服務。搭建社區、家庭健康服務平臺,由家庭籤約醫生、家人和有關市場主體等共同幫助老年人獲得健康監測、諮詢指導、藥品配送等服務,滿足居家老年人的健康需求。推進「網際網路+醫療健康」,提供老年人常見病、慢性病複診以及隨訪管理等服務。

  南都記者胡明山 發自北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央行規範人民幣現金收付行為 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拒收現金
    德州新聞網訊(德州晚報全媒體記者王南)16日,來自中國人民銀行的消息,為維護人民幣流通秩序,保障公眾使用現金的權益,打造和諧現金流通環境,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人民銀行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幣管理條例》等相關法律法規,結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切實解決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困難實施方案的通知》,央行下發公告,規範了人民幣現金收付行為
  • 「現金排斥」問題仍存!如何助老年人跨越「數字鴻溝」?
    經濟日報記者在北京走訪多個老年人高頻消費場所後發現,目前,醫院、大型商超、地鐵、公交車均支持現金支付;菜市場、便利店等小型商鋪更偏好行動支付,甚至有拒收現金的現象,但多為「沒零錢可找」的無奈之舉 。依法懲治「拒收現金」行為 針對「現金排斥」現象,記者了解到,監管層將全面開展專項整治工作。 事實上,拒收人民幣屬於違法行為。中國人民銀行法明確規定,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拒收。
  • 江西一設區市出手整治拒收現金行為!(附舉報...
    江西一設區市出手整治拒收現金行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人民銀行法》第十六條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幣管理條例》第三條均明確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法定貨幣是人民幣。以人民幣支付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一切公共的和私人的債務,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拒收。現金支付是老年人等特殊群體的「兜底」支付方式,拒收現金行為極易引發社會公平性缺位,不利於構建和諧社會。
  • 國辦:各類日常生活場景 必須保留老年人熟悉的傳統服務方式
    有條件的地區和場所要為不使用智慧型手機的老年人設立「無健康碼通道」,做好服務引導和健康核驗。在充分保障個人信息安全前提下,推進「健康碼」與身份證、社保卡、老年卡、市民卡等互相關聯,逐步實現「刷卡」或「刷臉」通行。對因「健康碼」管理不當造成惡劣影響的,根據有關規定追究相關單位負責人的責任。
  • 央行:不得宣傳無現金支付 機具要做到多種支付兼容
    公告提出,非銀行支付機構應充分考慮非現金支付與現金支付的兼容性,做好對服務對象的提示,不得要求或誘導其他單位、個人拒收現金或採取歧視性措施排斥現金支付,不得通過各種形式宣傳無現金支付或歧視現金支付概念。
  • 央行:提高現金流通效率 保障公眾合理、安全、順暢使用現金
    人民幣是我國的法定貨幣,人民幣現金是我國境內最基礎的支付手段,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拒收。中國人民銀行採取多項措施,規範現金管理,提高現金流通效率,保障公眾合理、安全、順暢使用現金。(二)鼓勵支付方式和諧發展。現金在保障公眾支付權利、促進文化傳播及在極端情況下穩定公眾預期等方面具備不可替代的優勢。非現金支付是在現金基礎上的發展。二者兼容共生,和諧發展。
  • 拒收現金?別鬧了,違法會被罰的!
    根據現在《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人民銀行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幣管理條例》的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法定貨幣是人民幣。以人民幣支付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一切公共的和私人的債務,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拒收。」不過,在上述法律文件中都沒有規定如果有人拒收了,怎麼辦?
  • 「拒收現金被記過」是必要糾偏
    時下,隨著多樣化支付方式廣泛運用,也出現了少數商戶為圖方便只接受非現金支付、拒收人民幣硬幣甚至紙幣的現象,給部分消費者帶來了困擾。眼下,伴隨行動支付的普及,買賣交易開始步入了「無現金社會」時代。人們開始慢慢習慣由隨身攜帶現金轉為行動支付,「一部手機走天下」已然成為現實。
  • 新版5元紙幣發行,拒收現金現象增多,專家:我國人民幣地位不變
    據悉,在新版紅色的100元紙幣上,雖然在色彩和數字的顏色上有了改變,但是老百姓依然不會覺得它特別突兀。可反觀我國2019年發布的第五套人民幣,老百姓看過之後卻紛紛表示:這也太像假幣了吧。在人民幣出現「大變樣」之後,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甚至還鬧出不少笑話。由於這一版的人民幣和舊版相比,形象有了很大的變化,因此很多商家都不願意接受新版的人民幣,主要就是因為新版人民幣看起來太像假幣了。
  • 央行發布「不得歧視現金令」!記者探訪了南京這些地方……
    然而,對於老年群體來說,面對新的消費支付方式會覺得不便和尷尬嗎?中國人民銀行15日發布了2020第18號公告,規範人民幣現金收付行為,明確要求不得排斥和歧視現金支付,尤其是對老年人。現實生活場景和服務窗口做得如何?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這兩日分頭進行了採訪和調查。
  • 讓老年人更好融入智慧社會
    為確保各項措施落實到位,全社會都在共同努力  提供更多智能化適老產品和服務  沒有健康碼乘車遇阻、現金支付遭拒……隨著我國老齡人口數量快速增長,不少老年人不會上網、不會使用智慧型手機,在購物、出行、就醫、消費等日常生活中遇到不便,「數字鴻溝」問題日益凸顯。
  • 讓老年人更好融入智慧社會
    為確保各項措施落實到位,全社會都在共同努力提供更多智能化適老產品和服務沒有健康碼乘車遇阻、現金支付遭拒……隨著我國老齡人口數量快速增長,不少老年人不會上網、不會使用智慧型手機,在購物、出行、就醫、消費等日常生活中遇到不便,「數字鴻溝」問題日益凸顯。
  • 老年人不會用手機支付怎麼辦?央行公告來了!
    你碰到過拒收現金的情況嗎?老年人等不會行動支付該怎麼辦?……中國人民銀行發布公告,規範人民幣現金收付行為:人民幣現金是我國境內最基礎的支付手段,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拒收。
  • 評論丨【犀言利語】查處拒收現金行為 尊重消費者選擇權
    公告指出,因對外提供商品、服務或依法履職、管理需要,存在收付行為的各類主體應遵守人民幣管理相關法律規定,自覺規範現金收付行為。任何單位和個人存在拒收現金或者採取歧視性措施排斥現金支付等違法違規行為的,由中國人民銀行分支機構會同當地有關部門依法予以查處。  在當今「網際網路+消費」時代,隨著掃碼支付、銀聯閃付、網上支付等方式的興起和銀行卡的全面普及,很多中國人都可以「一部手機走天下」了。
  • 海納學院:科技帶來的各種便利,不要讓老人舉步維艱。
    海納學院強調,不要把老年人「屏蔽」在時代外  近日,海納學院了解到一老人冒雨用現金交醫保被拒。工作人員告訴老人「不收現金,要麼告訴親戚,要麼你自己在手機上支付」。
  • 國務院辦公廳:各類日常生活場景中,必須保留老年人熟悉的傳統服務...
    有條件的地區和場所要為不使用智慧型手機的老年人設立「無健康碼通道」,做好服務引導和健康核驗。在充分保障個人信息安全前提下,推進「健康碼」與身份證、社保卡、老年卡、市民卡等互相關聯,逐步實現「刷卡」或「刷臉」通行。對因「健康碼」管理不當造成惡劣影響的,根據有關規定追究相關單位負責人的責任。
  • 使用現金支付遭歧視?央行:若查實將處罰!
    近期,有關老年人去交醫保卻被告知「不收現金只能手機支付」、個別商鋪掛出「不收現金」標識,引發了社會對於「數字鴻溝」問題的關注。  12月15日,中國人民銀行發布2020第18號公告,進一步普及現金收付規範要求,其中強調,人民幣是我國的法定貨幣,人民幣現金是我國境內最基礎的支付手段,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拒收;不得排斥和歧視現金支付。
  • 1角硬幣的現實兩面:兩家超市拒收,這家社區超市卻自備硬幣方便找零
    但是我們老年人不會使用手機支付,手機很多功能也學不會。」她認為,這樣的做法有點歧視老年人,「難道不讓我們買菜了嗎?」B面——方便老年人現金購物這家社區超市專門去銀行換零鈔與以上情形形成對比的是,在成都花牌坊社區黨群服務中心樓下的街FUN·社區微農貿市場內,1角硬幣受到不一樣的「待遇」,從不被拒收。
  • 80歲老太冒雨交社保遭拒,科技將老年人邊緣化?國家發布新政策
    而不少老年人因不會上網、不會使用智慧型手機,在日常的出行、就醫、消費等場景中遇到不便,不僅不能充分地享受智能化服務帶來的便利,反而還受到了重重阻礙。這些老人該怎麼辦?國家出手解決!就在11月25日,國務院辦公廳下發了《關於切實解決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困難的實施方案》。